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成新均衡,利率升高, P
收入增加。
P1
E2 E1
LM(P1)
IS2 IS1
y1
y2
y
D2 D1
相同价格下,收入 增加后AD曲线右 移。
y1 y2
y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一、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1、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收入总量,它描述了经 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达到的产量。
总供给=总收入=GDP。
若价格水平上升,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 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 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 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价格水平P()税负() 可支配 收入() 消费C () 总需求量 AD()。
二、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
1、方程推导
IS:r=(a+e)/d - (1-b)y/d
2.宏观生产函数:整个国民经济中,总量生产要
素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注:四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 才能 既定技术水平,使用总量意义的劳动和资本两种 要素: y=f(N,K)
3、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很大,新的投资流量在短 期内对于资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可把资本存 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将K作为常数处理。
B
B
E点:充分就业水平。但并
E
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部
资源都已经就业。
C2点:如果产出继续增加, 价格水平上升的就会很快。
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C1 A
yf
y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AD-AS模型及其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P
AS
短期的宏观经济目
标:充分就业和物 P0 价稳定。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用来分析GDP与价格变动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宏观概念,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可以对宏观经济作出基本判断。
(关于GDP 在笔记十二中讨论过)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记为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
各种相关因素,既影响长期(潜在)总供给又影响短期总供给。
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资源、技术对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影响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气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对短期总供给影响更大一些。
仅仅影响短期总供给的是投入品价格(工资率、原料价格等)。
讨论长短期的问题。
又回到了潜在GDP这个概念,我们只需理解对生产投入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是否发生了实质变化来区分长短期,涉及一个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的问题。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记为AD,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它既取决于价格水平,也取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
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在这一点达到平衡,相应地决定就业水平。
简单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来帮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决定总产出和总价格的的均衡水平。
横轴Q表示总产出(GDP),纵轴P代表价格总水平(CPI),总需求曲线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将要购买的数量;它是向下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曲线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所愿意生产与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假定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
总供给曲线显示了总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中,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以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因此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c'
实际 GDP 需求量的 增加
b' a' AD
6.0 6.5 7.0 7.5 8.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财产效应 替代效应 财产效应 • 当物价水平上升其他条件不变时,实际财产减少 • 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 总需求减少 替代效应 •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利率上升。 • 人们和企业减少需求 时际替代效应 国际替代
总供给
货币工资率的变动会改变短期总供给,但 并不改变长期总供给。
货币工资率的变动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LAS 140 130 120 110 100 90 0 6.0 7.0 8.0 b SAS2 SAS0
a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练习与思考
115 110
100
90
AD1
AD0 6.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0
7.0 7.5
总需求的增加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LAS 140 130 125 115 SAS1
长期效应
SAS0
100
90
AD1
6.0 7.0 7.5
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140 130 120 110
总需求增加
100
90
总需求减少
AD1 AD2 AD0
0
6.0 6.5 7.0 7.5 8.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减少 预期未来收入、通货膨胀或利润 下降 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购买、增加税 收或减少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和提高利率 汇率上升或国外收入减少 总需求增加 预期未来收入、通货膨胀或利润 上升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 收或增加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并降低利率 汇率下降或国外收入增加
总需求-总供给综合分析

如图6-12所示,总供给曲线由AS0移动到AS1,从而 产出水平提高并且价格水平降低。若经济最初运行在总 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如图6-12中的AD0,此时经济中 原来就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提高对社会经 济的影响不大,总供给曲线移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反之,若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或者充 分就业水平上,如图6-12中的AD1,
使得总需求曲线由AD1向右移动到AD2。面对上升的总 需求,因为此时社会存在大量闲置未被利用的资源,厂商不 必提高工资水平就可以购买到任意多的劳动力,所以物价水 平保持为P0不变,而产出水平由y0增加到y1,达到了增加产 出的目标,而又没有影响物价水平。
下面把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 分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如图6-10所示。
谢谢观看
由此可见,在古典学派理论中,任何经济政策只会使 价格水平发生波动,而不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 的影响。
三、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前面分析了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下面将分析总 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首先,分析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情况。如果由于 经济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水平提高,或者企业设备投 资增加使得资本存量增加,都将增加社会生产能力。这 会使得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二、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的 一条垂直直线,这就意味着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全 社会的产量始终保持y f不变。下面把古典学派的总供给 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社会 经济的影响,如图6-11所示。
在图6-11中,AS是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AD1为 总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相交于E0点,
在总供给曲线相对比较陡峭的部分,社会经济中并没有 太多剩余的生产能力,总需求增加时,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 利润需要增加要素投入量,但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得 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所以价格水平将大幅度 上升。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25
4、潜在(充分)就业量(P629)
潜在(充分)就业量:(P629)一个社会在现 有激励机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 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是现有资 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 能生产的产量。
可编辑ppt
26
三、劳动市场(P629)
1、劳动需求。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设名义工资是W,实际工资是W/P。劳动需求 函数是:
升高,收入增加。 相同的价格下,收入增加后的AD曲线右移。
可编辑ppt
13
r
r2
E2
r1
E1
IS1 IS2
y1
y2
yPP0 E2E1y1y2y
扩 张 性 财 政可编政辑p策pt 对 A D 的 影 响
14
AD
i
( 2 ) 扩 张 性 货 币 政
P
策 对 的 影 响
LM
LM’
A B
IS QD
QD’
Nd
Nd
(W) P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图示:
可编辑ppt
27
IS2 IS2 r W/P
(W/P)0 r( W0 / P ) 1
LM1 LM2
Nd= f(W/P)
y0
y1 N0
N1
N y
劳动需求曲线
凯 恩 斯 极 端 可的编财辑pp政t 政 策 情 况
28
2、劳动供给(P630)
劳动供给也是工资的函数。
Ns
W Ns( P )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可编辑ppt
29
IS2 IS2
r W/P
LM1
Ns= f(W/P)
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及其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水平的过程 宏观生产函数 劳动需求 劳动供给 劳动市场均衡 货币工资曲线 总供给模型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及其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水平的过程
总供给是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 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与 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般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水平的过程是: 一般价格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实际 就业量;实际就业量影响总供给。
(c)
K(Y1,P1)
Y1 Yf Y
Y=f(N,K)
(a)
(W/P)f (W/P)1 W/P O
总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假定前提是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 粘性是指调整的缓慢性。现以价格粘性为 例来加以说明。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调整缓 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调整价格也有成本,这阻 碍了产品价格的调整。他们认为,经济中的垄断 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 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 粘性。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劳动供给
劳动的供给量 取决于劳动的实际 工资率,劳动的供 给量是实际工资率 的增函数,表示为 NS=NS(W/P),劳 动供给量是实际工 资率的增函数。
W/P
NS=NS(W/P)
(W/P)1
(W/P)0
O
N0
N1
N
劳动供给曲线
总给和总供给函数
劳动市场均衡
W/P
NS=NS(W/P)
W1
W0 W0/P1 W0/P2 W1/P1
W/P
货币工资曲线
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概念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构成,用公式表示为:AD = C + I + G + NX 。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升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财富效应: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增加,消费者感到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总需求增加。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使本国利率下降,汇率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三、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原因在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
在短期内,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增加,会增加产出,导致总供给增加。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表示在长期中,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是固定的,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
长期总供给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此时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称为均衡物价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
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和产出增加;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用来分析GDP与价格变动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宏观概念,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可以对宏观经济作出基本判断。
(关于GDP 在笔记十二中讨论过)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记为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
各种相关因素,既影响长期(潜在)总供给又影响短期总供给。
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资源、技术对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影响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气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对短期总供给影响更大一些。
仅仅影响短期总供给的是投入品价格(工资率、原料价格等)。
讨论长短期的问题。
又回到了潜在GDP这个概念,我们只需理解对生产投入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是否发生了实质变化来区分长短期,涉及一个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的问题。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记为AD,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它既取决于价格水平,也取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
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在这一点达到平衡,相应地决定就业水平。
简单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来帮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决定总产出和总价格的的均衡水平。
横轴Q表示总产出(GDP),纵轴P代表价格总水平(CPI),总需求曲线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将要购买的数量;它是向下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曲线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所愿意生产与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假定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
总供给曲线显示了总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中,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以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因此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
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的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
当物价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D和AS曲线的形状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似,但含义绝对不同,AD和AS曲线体现的是总产出水平和总价格水平的决定,其前提是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以及资本存量这类因素保持不变。
现代经济学中讨论的函数关系都在类似的假定下;而微观经济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指的是单个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其前提是假定国民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保持不变。
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发现价格和产量的均衡值,所谓宏观经济均衡是指总产量和总价格水平这样一种组合,此时,买者和卖者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可能出现三种状态:
1、充分就业均衡,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恰好处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时,我们称这时的宏观经济均衡为充分就业均衡。
这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是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2、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失业均衡),这就是宏观经济均衡时决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从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
3、通货膨胀均衡,这就是宏观经济均衡时决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产出超过了潜在GDP的水平,推动了价格的上升。
以上分析说明,宏观经济均衡很难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出现了经济的短期波动和商业周期。
AD和AS曲线在受到非价格因素的外在冲击(SHOCK)时,会发生移动。
当物价水平(P)不变时,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等宏观因素的变动会引起整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凡是可能影响到社会对产品或劳务总需求的因素都可以称为总需求冲击。
减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出口需求的增加、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的预期等等都是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反之,则是负向的总需求冲击;凡是可能引起社会总生产能力或成本变化的因素都可以称为总供给冲击。
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都会造成正向的总供给冲击;反之,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下降、台风、霜冻、干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减少等都会造成负向的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引入,使宏观经济理论分析跃然纸上,为IS-LM模型的建立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