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总供给综合分析

合集下载

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一、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国家或地区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构成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GDP的总需求部分。

GDP的总需求是指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各个需求来源总和。

总需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1.消费支出(C):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包括食品、衣物、住房、教育、医疗等消费品和服务。

消费支出通常是GDP的最大组成部分,因为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是指投资者为了购买资本设备、建筑物和用于生产的其他物品而支付的费用。

投资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生产力、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3.政府支出(G):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

政府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取决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支出的规模。

4.净出口(X-M):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正值表示净出口,负值表示净进口。

净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国内生产和就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积极影响。

总需求的计算公式为: GDP = C + I + G + (X-M)二、国内生产总值总供给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者所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总供给受到生产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

1.劳动力:劳动力是指经济中用于生产的人力资源,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生产的规模和质量。

劳动力的增加和提高素质可以促进生产的扩大和提高效率。

2.资本: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建筑物、设备、机器等。

资本的增加和更新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产出水平。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于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居民消费
企业投资
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预期等因素 影响其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前景预期、生产扩张计 划以及设备更新等因素影响其投资需求, 也是总需求的重要来源。
政府购买
出口
政府支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如基础设 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也是总需求的 一部分。
就业
总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就业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可能会扩大生产,从而 增加雇佣;反之,总需求减少时,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导致裁员。
通货膨胀和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物价水平可能会上升,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能会 导致购买力下降和生活成本增加。
价格水平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会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和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如果总供 给不足,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如果总供给过剩,价格可能会下降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例如,增加 政府支出和减税可以刺激总需求;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可以 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例如,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提高利率可以 践应用
2
当总需求不足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增加政府 支出、降低税率等方式来刺激需求。
3
当总供给过剩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提高利率、 减少货币供应等方式来抑制供给。
经济发展战略
01
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运用总供给 和总需求理论,制定符合国家 发展阶段和特点的经济发展战 略。
02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 考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避免出现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 的情况。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成新均衡,利率升高, P
收入增加。
P1
E2 E1
LM(P1)
IS2 IS1
y1
y2
y
D2 D1
相同价格下,收入 增加后AD曲线右 移。
y1 y2
y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一、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1、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收入总量,它描述了经 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达到的产量。
总供给=总收入=GDP。
若价格水平上升,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 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 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 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价格水平P()税负() 可支配 收入() 消费C () 总需求量 AD()。

二、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
1、方程推导
IS:r=(a+e)/d - (1-b)y/d
2.宏观生产函数:整个国民经济中,总量生产要
素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注:四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 才能 既定技术水平,使用总量意义的劳动和资本两种 要素: y=f(N,K)
3、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很大,新的投资流量在短 期内对于资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可把资本存 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将K作为常数处理。
B
B
E点:充分就业水平。但并
E
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部
资源都已经就业。
C2点:如果产出继续增加, 价格水平上升的就会很快。
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C1 A
yf
y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AD-AS模型及其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P
AS
短期的宏观经济目
标:充分就业和物 P0 价稳定。

第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第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产品市场
→ y ↑= c ↑+ i ↑ + g ②变得更富裕,c↑ 变得更富裕,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2
(2)几何推导 . 坐标转换: ①坐标转换:从 r → y 空间到 P → y 空间 ②价格变化导致货币市场 LM 曲线移动 假设价格下降(P1↓P2) ③假设价格下降(P1↓P2)
r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21
y1 yf
2、代数分析 AD 理论来源: IS — LM 理论来源: y= c + i + g M/P= k y – h r 消去 r, y总需求=f(p)
.
AS 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函数 Nd(W/P)=Ns(W/P) y =f ( N, K ) 消去N 消去N , y总供给=f(p)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17
(4)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理论最根本的区别在 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 于: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即是否 . 存在粘性)存在分歧。 存在粘性)存在分歧。 0 慢 快 调整速度 凯恩斯学派 常规 古典学派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18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分析 三、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分析 . 1、几何图形分析 理想状态: (1)理想状态: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短 期目标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7
2、劳动力市场 (1)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原则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 边际产品(MR) 实际工资M/P 边际产品(MR) = 实际工资M/P (MC) (2)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递减函数, 劳动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递减函数,即 Nd = Nd (W/P)
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概述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概述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概述一、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概念和意义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代表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进行。

二、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的组成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部门或主体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需求总和。

具体来说,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由私人消费支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方面构成。

2.1 私人消费支出私人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和家庭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总和。

这些消费品和服务包括食物、衣物、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

2.2 投资投资指的是企业和个人购买资本货物和固定资产以增加生产能力的支出。

这些资本货物和固定资产包括机械设备、厂房、房地产、研发和创新等。

2.3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总和。

政府支出包括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等。

2.4 净出口净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值减去进口总值。

如果净出口为正值,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外部需求超过了国内需求;如果净出口为负值,说明国内需求超过了外部需求。

三、国民生产总值总供给的组成国民生产总值总供给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产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值总和。

具体来说,国民生产总值总供给由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的价值增加总和构成。

3.1 农业农业是指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渔业等。

农业的供给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

3.2 工业工业是指制造业和采矿业等。

工业的供给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化学制品、石油、煤矿等。

3.3 建筑业建筑业是指建筑和房地产业。

建筑业的供给包括住宅、商业楼宇、公共设施等。

3.4 服务业服务业是指零售、餐饮、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

服务业的供给包括零售商品、餐饮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概念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构成,用公式表示为:AD = C + I + G + NX 。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升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财富效应: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增加,消费者感到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总需求增加。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使本国利率下降,汇率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三、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原因在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

在短期内,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增加,会增加产出,导致总供给增加。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表示在长期中,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是固定的,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

长期总供给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此时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称为均衡物价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

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和产出增加;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减少。

第二章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分析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种统计模式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以西方经济学中“总供给=总需求”的理论模型为框架,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物概念出发,就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即已经实现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进行统计。

由于这种模式是对同一问题从两种不同角度进行反映,已实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

这种模式的计算结果不能直接判断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如要分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与失衡,必须借助于其他指标来间接进行分析,如通过就业率或失业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的波动等来观察。

所以,这种模式对社会总供需均衡与失衡的测度与分析,采用的是间接反映的方法。

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为“间接法”。

另一种模式是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

它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统计。

在这种模式下,总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不相等,经常存在供求缺口。

这一缺口的绝对总量和相对量大小及其评判,正是宏观经济运行平均与否的分析依据。

所以这种模式可以直接用来判断和分析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故而这种模式被称为“直接法”。

二、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对中国1997年总供求的实际测算在测算社会总供求的第一种模式下,供给和需求统计核算是从市场交换的销售方和购买方分别统计的,尽管统计反映的方面不同,但它们都是来自同一实物流量,所以供给和需求的统计核算结果是相等的。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核算包括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全部,也包括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发生的进口、出口以及劳务输入和输出形成的供给和需求。

一般分别从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统计核算。

表9-1中列出的是中国1997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实际测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6-12所示,总供给曲线由AS0移动到AS1,从而 产出水平提高并且价格水平降低。若经济最初运行在总 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如图6-12中的AD0,此时经济中 原来就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提高对社会经 济的影响不大,总供给曲线移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反之,若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或者充 分就业水平上,如图6-12中的AD1,
使得总需求曲线由AD1向右移动到AD2。面对上升的总 需求,因为此时社会存在大量闲置未被利用的资源,厂商不 必提高工资水平就可以购买到任意多的劳动力,所以物价水 平保持为P0不变,而产出水平由y0增加到y1,达到了增加产 出的目标,而又没有影响物价水平。
下面把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 分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如图6-10所示。
谢谢观看
由此可见,在古典学派理论中,任何经济政策只会使 价格水平发生波动,而不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 的影响。
三、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前面分析了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下面将分析总 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首先,分析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情况。如果由于 经济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水平提高,或者企业设备投 资增加使得资本存量增加,都将增加社会生产能力。这 会使得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二、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的 一条垂直直线,这就意味着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全 社会的产量始终保持y f不变。下面把古典学派的总供给 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社会 经济的影响,如图6-11所示。
在图6-11中,AS是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AD1为 总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相交于E0点,
在总供给曲线相对比较陡峭的部分,社会经济中并没有 太多剩余的生产能力,总需求增加时,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 利润需要增加要素投入量,但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得 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所以价格水平将大幅度 上升。
此时总需求增加所带来产出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上升 幅度。如图6-10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2移动到AD3,产出 的增加幅度y1yf小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P1P2。
项目
总需求-总供给综合分析
一、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
把前面描述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 分析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的状况。如图6-9所示,AS曲线为凯 恩斯总供给曲线,AD曲线为总需求曲线。
经济严重萧条时,总供给曲线AS与总需求曲线AD1相交 于E0点,此时的价格水平为P0,产出为y0。如果政府采取扩 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者同时采取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拉动总需求,
此时生产能力成为社会经济的瓶颈,生产能力的提 高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出水平和降低 价格水平。
其次,分析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情况。在社会经 济中,出现原料价格或者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时,厂商 若要保持产量不变,必然要提高产品价格;或者在同样 的产品价格上,厂商将减少产品和劳务的供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即使这时存在着剩余的生产能力,价格水平也会上 升,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图6-13所示,总 供给曲线由AS0向左移动到AS1。此时产出水平下降,并 且价格水平上升,这就是所谓“滞胀”现象。20世纪70 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冲击, 形成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就属于这种情 况。
在总供给曲线比较平坦的部分,社会经济中存在着过剩 的生产能力。总需求增加时,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会 增加要素投入量,但是不需要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和生产成 本,所以价格水平只会发生轻微的波动。此时总需求增加所 带来产出的增加幅度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
如图6-10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产出的 增加幅度y0y1大于价格的上升幅度P0P1。
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社会经济中所有的生产能力已经 被充分利用,或者没有剩余资源。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提 高价格水平而不会提高产出水平。如图6-10所示,总需求曲 线从AD3移动到AD4,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
而产出水平保持为yf不变。 上面的分析表明了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观点: 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增加 总需求,这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同时因为工资水平提高而使 物价水平上升;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后,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 济政策增加总需求,不会继续提高产出,只会提高价格水平, 出现通货膨胀。
此时的价格水平为P0,产出水平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的 产出yf。此时,社会经济中所有资源都已经被充分利用, 或者已经没有可以增加的闲置资源。如果政府采取扩张 性的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使得总需求曲线由AD1向 右移动到AD2,产出水平保持为yf不变,而物价水平由P0 上升为P1。显然,财政政策的结果是价格水平上升,而 产出却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