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社会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融合发展
是指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当今世界,社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全球化的趋势让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频繁地交流和接触,而如何在这种交流和接触中实现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融合发展需要我们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
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习俗,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只有心胸开阔,才能容纳更多的文化和思想,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
其次,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和合作。
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而合作则是不同文化之间共同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却很难折断。
”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
最后,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应该为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来。
只有每个人都为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只有树立开放
包容的思想,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社会融合_多元共存

(2)城镇化就是建房子吗?“睡城”、“鬼城”等现象怎样缓解?京津 冀等城市群如何一体化?2015年搞城镇化,关键是以人为中心:要改造 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抓紧改革户籍,农民和城里人界限打破了;暂住证 慢慢隐去了,居住证让“北漂”“上漂”“广漂”们看得起病、买得到 房、上得了学;城市群一体化,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经 济发展的又一个火车头,也是老百姓享受平等福利的制度保障。 分析: 2015年两会着重强调城镇发展质量优化,城镇化水平高度,加强城乡融 合。对于城市内部的农民工来说,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需 要城市规划工作者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照顾。我国现阶段经济飞速 发展,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工业厂区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原 废弃厂区再利用问题,与城市新区的关系需要更加新颖的创意。城市规 模向外扩张,城市与乡村交界处势必成为土地利用矛盾的焦点,如何处
2015年城市规划年会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城乡发展方式及其 趋势将呈现新的特征。深刻认识这种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将成为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常态既要求城乡发展方式转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手段,激发市场活 力、拓展创新思路,推动城乡集约发展;也要求谋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完善城乡各类发展要素的相互关系,寻求更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传承历史,变革未来,城乡规划将迎来新的春天。 分析: 在2015年规划年会要求中可以看出,强调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之间相互 交融和谐共处。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 职能也越发多样化。在面对社区改造建设时,如何协调来自不同环境居 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不同民族间共同居 住时生活习惯及民族特色的体现也是问题之一。在城市功能结构中,城 市已不单单是居民生活消费的居所,更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各功 能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如何协调好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 要。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的内容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的内容
一、社会融合机制失效包括:
1. 非正式机制的衰落:当政府不再支持或过度依赖非正式机制时,非
正式机制会失去支持,衰落,而无助于社会融合。
2. 规范与监管机制的缺失:政府未能对社会融合实施有效的法律法规
或监管机制,使之无法生效,无法有效的促进社会融合。
3. 社会关系的混乱:社会融合未能传承以往的社会关系,致使社会关
系混乱,导致行为不一致,从而妨碍社会融合。
4. 社会化的不足:缺乏社会的整合力,各方过于分化,未能勾结起来,使之无法在社会融合中发挥作用。
5. 政治体制的混乱:缺乏严格的政治体系,使之无法在社会融合中发
挥有效作用,并有可能妨碍社会融合。
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

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社区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社区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地方,而是一个存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
社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社会融合的实现对于促进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区经济发展为社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经济是指社区内发展的经济活动,包括企业、商业、服务业等。
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同时,社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社区的整体竞争力。
这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效果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让社区成为各类资源和机会的共享平台,使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其次,社会融合又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社会融合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融合。
社会融合的实现需要社区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和平等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居民们有良好的互动与合作意识。
当社区内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地位的居民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时,他们将共同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因为不同背景的人带来了各自的特长和经验,他们的合作和融合必然推动社区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社会融合还能够促进社区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
再次,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社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际需求。
而社会融合则为社区经济提供了一系列的软环境和条件。
例如,社会融合可以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提高消费者对本地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和支持度。
这将进一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社区经济发展也能够提供更多的雇佣机会,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和分享的机会,进一步加强社区中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社会融合的实现。
综上所述,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是紧密相连的。
社区经济发展为社会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际需求,而社会融合又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融合理论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析和阐述个体、群体以及文化如何在社会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最终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本综述文章将系统地梳理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领域,以期为社会融合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融合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将回顾社会融合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社会融合理论模型,如多元文化融合模型、结构融合模型、心理融合模型等,并分析这些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文章将探讨社会融合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如社区建设、移民融入、社会政策制定等领域,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融合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融合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贡献。
早期的社会融合理论主要关注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涂尔干(Durkheim)和滕尼斯(Tönnies)等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区、共同体和团结等概念,为社会融合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融合理论逐渐关注到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问题。
帕森斯(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及默顿(Merton)的角色冲突理论,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和角色对个体融合的影响。
他们指出,社会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进入20世纪后期,社会融合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关注到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同化论和区隔融合论等理论观点纷纷涌现。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还重视文化、心理和认同等因素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社会服务是指各类机构、组织或个人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医疗、教育、社区建设、就业等各个方面。
社会服务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众的融入和融合。
社会融合度则是指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接纳的程度。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和影响。
首先,充足的社会服务可以提升社会融合度。
充足的医疗服务可以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减少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距。
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地区,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流动医疗车,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增加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接触机会,促进社会融合。
其次,优质的教育服务也是提高社会融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个体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拓宽视野。
在教育服务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例如提供公益教育课程、举办义务教育培训班等,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族群的教育需求。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融合度,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成才机会。
另外,社区建设也是社会服务的重要一环。
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社会融入、联系和共享的功能。
完善的社区建设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机会,促进社会融合。
社区可以设置健身场所、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此外,社区还可以开展各种主题的活动,增加居民之间的沟通,让大家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融合。
就业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之一。
提供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各类人群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同群体的人才优势互补,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服务机构可以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失业人群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也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人们提升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使社会各个群体实现更好的融合。
在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方面,还可以加强与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合作。
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问题

国际残疾人融合成功案例
丹麦的残疾人就业政策
丹麦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实现社 会融合。
美国的社区康复模式
美国通过建立社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全面、专业的 康复服务。
澳大利亚的残疾人福利制度
澳大利亚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 求。
国际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全纳教育理念将进一步普及,残疾儿童将获得更多平等接受教育的机 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未来政策与研究方向
政策支持
政府将出台更多针对残疾人的优 惠政策,如就业扶持、税收减免 等,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 提高残疾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 位。
学术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关 注残疾人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 支持。
03
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策略与 建议
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
1 2
制定残疾人就业保障法
通过立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规范企业招聘残 疾人的行为。
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 务,帮助残疾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3
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
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 激励企业积极招聘残疾人。
05
未来展望
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发展趋势
残疾人权益保护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残疾人权益保护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 重视,残疾人将获得更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科技助力融合
科技手段在残疾人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辅助器具、无障 碍设施等,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便利,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纳教育发展
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执行残 疾人福利政策时存在不公 现象,导致残疾人无法获 得应有的福利保障。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社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
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
交流交融也日益频繁。
社会融合发展,不仅是各国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共存的重
要途径。
首先,社会融合发展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
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使得
各国之间的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也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其次,社会融合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过程。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实现和谐共存的重要基础。
只有当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实现和
谐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
最后,社会融合发展是不同群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过
程。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只有当各个群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共存,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解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发展。
只有当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融合发展的进程,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存。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城市-城市流动儿童”。
他们属于流动儿童,但不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
另一类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是其户口保留在农村的儿童,这一类儿童构成了城市流动儿童的主体,我们称之为“乡村-城市流动儿童”,他们属于农村流动子女的一部分。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除了这部分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原居驻地的“留守儿童”(佘凌 罗国芬, 2003)。
但这部分儿童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为本文需要研究的“流动儿童”这一对象进行界定:系指在随父母亲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并且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但户籍并未随之改变的6—14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人口。
1.2.2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adaptation)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
不过,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社会融合的概念,使得目前社会融合概念繁多。
欲全面理解社会融合的概念,有必要综合考察下这些概念的界定。
社会融合的一种定义是从social integration衍生而来,从社会功能性角度展来讨论的,很多学者称之为社会融合。
杜尔克姆、帕森斯等人首先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理论阐述,强调的内容是社会团结。
后来学者根据这些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将社会融合的定义进行操作化。
Scott M.Myers在《童年移民和成年后的社会融合》一文中沿用Phyllis Moen,Donna Dempster-McClain,Robin M.Williams, Jr (1989)对于社会融合的定义。
Scott对移民的结构整合和社会心理整合都做了详细的操作化。
结构整合包括团体或组织的具体参与,即在组织中担任的具体角色、角色的数量、和其他成员的关系等。
而社会-心理整合/情感整合是指内向的社会生活体验或者说个体所能感觉到的与社会的整合深度。
进而,Scott用个体对于社区的情感体验标志社会心理整合纬度,用个体所具有的亲密朋友和亲属的个数标志结构整合纬度。
虽然用这样两个操作化的变量不能代表社会融合所涵盖的每一个方面,但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社会融合概念的实质。
还有一种理论是从social adaptation发展而来的。
社会融合是以和谐为目的的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
Lukash(2005)概括了对社会融合的多种理解,认为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需要和意愿是和谐。
达到与社会和谐的目的有三类适应方式:融入环境改变自身、改造环境、退出或离开环境。
但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融合和社会文化生活融合。
Ward等(1994)认为融合可分为心理融合和社会文化生活融合。
心理融合指心理舒适、心理健康和对新的文化环境感到满意,而社会文化融合则与学习新的社会技能来顺应月收入的社会文化,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以及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相关。
这两种形式的融合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被不同因素所预测。
心理融合可通过压力和应对结构进行分析,而社会文化融合与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结构紧密联系(Felix Neto,2002)。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指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功能的能力。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Wayne Paris等(2005)认为,社会融合指胜任工作,扮演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义务,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功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支持系统(婚姻、家庭、社区角色和关系)、娱乐休闲活动、社会交往、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等。
可见所谓“融合”是指社会不同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而美国的阿瑟.S.雷伯(Arthur S. Reber,1985)持社会融合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的观点。
我国一些学者也从移民的角度,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相关界定,如陈阿江、施国庆、吴宗法在《非志愿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志愿移民的社会融合包括利益整合(宏观格局上的利益整合、土地调整中的利益整合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利益整合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社会融合(村落和行政组织、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等三部分。
许佳君,施国庆在《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社会融合的难点探析》中指出:由于三峡移民安置区与迁出区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外迁移民必须同安置区整合后才能融入安置区社会。
工程移民与安置区的整合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体现出移民与安置区的双向互动,但在实践中是以移民融入安置区为主的单向整合。
整合的难点主要在自然环境差异、生产方式差异、生产技能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形态差异等方面。
朱智贤(1989)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认为,个体社会融合指“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1991)认为,社会融合指“个体接受不断学习或修正各种的社会行为组型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2003)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将社会融合定义为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陈会昌(1999)认为,社会融合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贾晓波(2001)认为,社会融合是对社会生活环境
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
社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习俗认同并趋同的过程⑨。
总括社会融合的界定,对社会融合的理解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把社会融合理解为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可称为社会融合状态,二是把社会融合理解为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过程,可称为社会融合过程。
结合这二种界定可揭示社会融合的内涵,即社会融合社会融合过程、社会融合状态两方面内容的统一体。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⑩。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移民适应同化移入地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移民,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
本文中研究的是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由儿童的社会融合则是指6—14周岁(或7—15周岁)的孩子与其成长环境的融合,得出流动儿童的融合主要指流动儿童与迁入地间的融合,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迁入地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即迁入地居住社区、学校与同伴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体现在流动儿童对于社区、学校、迁入城市及迁入地居住的主观接受方面。
另一方面是流动儿童对迁入地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体现在儿童与迁入地居住社区群体、在学校与同伴群体的互动状况(周皓,200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第二方面,即流动儿童(6-14岁)对于迁入地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主要包括对迁入地的融合、对于迁入地人的融合、对于朋友圈的融合、对自我的认同和对学校的融合。
⑨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青年探索》,2006年第1期
⑩吴新慧、刘成斌,“接纳?排斥?—农民子女融入城市的社会空间”,《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
确切地说,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始于教育问题。
随着各级领导与政府、学术界和媒体等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步重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社会的融入问题。
尽管有些提法不尽相同,有些学者称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有些则称之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但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分析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融合的因素,以期找出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融入流入地社会的措施。
世纪之初有学者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方向做了探讨。
2001年蒋达勇和秦晖分别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化“边缘人群”为稳定因素》和《“边缘人第二代”,还是公民的时代?》,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及其下一代与城市社会融合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秦晖通过比较跨国移民中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合状况,认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民主法治与公民自治机制的健全,“外来人口”完全可以从都市边缘群体转化为稳定因素。
而蒋达勇持相反看法,他指出“边缘人第二代”的社会心理素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流动儿童的状况,吕绍青和张守礼对北京114所流动儿童学校和北京外来人口集中区进行调查,取得了关于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和生存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2001年发表了《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以及生存状况受教育权利,得出结论是获得较好的教育可以让流动儿童免于恐惧。
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同,韩嘉玲(2001)提出,要想使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
2001年韩嘉玲在《青年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一文,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根据对北京50所流动儿童学校四年级至高中一年级2161名学生所做调查,研究了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基本状况。
得出结论是学校是使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的重要场所。
建构公立学校内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坎,让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