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
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
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
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
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
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
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
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
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
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湖北张姓辈分口诀

湖北张姓辈分口诀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有着多姓多民族、多语种、多宗教的传统,至今仍然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社会风气,而湖北省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省古代有着丰富的姓氏,尤其以张姓最为人熟知。
据史书记载,张姓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代,有一位名叫张仪的张姓大夫,他就是张姓的祖先,他的子孙延伸到了汉代,最终在唐朝由张仪的子孙形成了一大家族。
今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张姓这一族裔,其中尤以湖北省为代表,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姓氏就是张姓,仅湖北省就有超过数百万的张姓家族,占该省人口的百分比较高。
湖北张姓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复杂的辈分系统。
湖北张姓的辈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下是湖北张姓古老的辈分口诀:一祖谒仪,正九歌称,一父聘仲,四父云蓬,二父亨宁,昆阳白日,三父开礼,汉水曲舞,四父调节,太清恩德,五父恩泽,安定庆喜,六父爱殊,安史王者,七父开运,张仪洪泰,八父解冤,振兴天下,九父安邦,汉武真君!这段口诀是用来指示湖北张姓辈分的,它概括了张姓从历史上起源到现在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也暗示了张姓丰厚的文化习俗。
据说,张姓有很多民间传说,有的说张姓的由来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将军周勃,有的说张姓的来源是古代大洪水里的一位大英雄,也有的说张姓的起源是古代神话里的一位大侠客,无论如何,都说明了张姓的历史渊源深远,文化底蕴丰富。
湖北张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湖北省也有很多张姓。
在古时候,张姓在湖北省一带就十分活跃,几乎每个县都有相当数量的张姓,甚至其他省份也有少许的张姓。
据统计,湖北省张姓占了该省整体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湖北省的重要族群。
湖北张姓的发展非常成功,他们在农耕、商务、军事多个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成为当时社会的支柱。
他们在宗教上也有所突破,湖北张姓有发展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
湖北张姓家里夫妇育有孩子,依据传统,家里会为子女举行孩提礼,表达父母幸福和期望孩子有天之际,以及心中深深的思念。
百家姓鄂姓起源鄂姓来源

百家姓鄂姓起源鄂姓来源姓氏:【鄂】拼音:è郡望:武昌郡名人:鄂千秋胜迹:缺文献:缺历史:鄂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鄂姓出自姬姓。
春秋时候,晋国有公族被分封到鄂地,其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为鄂氏,世代相传,是今天鄂姓的起源。
还有一支鄂姓起源于芈姓。
春秋周夷王时,楚王熊渠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红被封到鄂(今湖北省鄂城市)为王。
鄂王的后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鄂氏,是今天鄂姓的又一来源。
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曾被朝廷封为岳鄂王。
岳飞被秦桧逼害至死后,他的儿子岳霆岳震逃到江南躲避,家族也都隐姓埋名,其中一支以岳飞的封号岳鄂王中的鄂字为姓。
这是鄂姓起源后的一个新发展。
补充资料:姓氏起源:鄂(è)姓源出有六:1、出自姞姓,以国名为姓。
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
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
商纣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娶为妃子。
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
鄂侯见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杀死。
后来鄂侯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鄂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晋袁侯光曾封于鄂邑(今山西省乡宁县),其支庶子孙又的以其原封地鄂邑为姓,称为鄂姓。
3、亦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
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鄂侯,其后遂以鄂为姓,称为鄂氏。
4、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
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于鄂国(今湖北省鄂城),称鄂王。
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鄂为姓,称鄂姓。
5、出自岳姓所改,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
岳飞,被封为岳鄂王,他遇害以后,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逃亡江南,不敢以岳为姓,子孙散居各地,在黄梅县住(湖北省)的一支便以岳飞封号鄂为姓,称为鄂姓。
关于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盛姓的起源与发展盛姓是一个在中国常见的姓氏,据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盛姓最早的始祖是楚昭王的儿子仲盛,他被封在了盛地(今湖北省公安县)并成为了该地的首领。
自此以后,仲盛的后代便沿袭着盛作为姓氏,并不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盛姓在南方地区的出现较多,尤其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
二、盛姓的特点与影响1. 多数盛姓人口集中分布在华南地区,尤其是湖南、湖北两省。
这其中,湖北省的平安县被誉为盛姓的发源地,全县约60%以上的人口姓盛。
2. 盛姓人口较多的地区还包括湖南省的永州市、广东省的梅州市等。
盛氏在这些地方已经有着较为显著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3. 盛姓人口较少的地区包括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可能与历史的迁徙、战争等因素有关。
三、盛姓人口数量与排名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盛姓人口数量约为224万人,占总人口的0.16%。
其中,湖北省盛姓人口最多,约占盛姓总人口的28%;其次是湖南省,约占25%;再之后是广东省,约占15%。
四、盛姓在社会中的影响与贡献1. 盛氏家族的长者多有政治、经济地位,并对当地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2. 盛氏后裔在历史上有着许多重要的人物贡献,如明代盛邦燮为明朝宰相,盛京德为清朝官员等。
3. 盛氏人口众多,在当地社会有较为广泛的人际网络和社会影响力。
五、盛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 由于人口的迁徙和地区发展的差异,盛姓在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占比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未来盛姓的分布可能会因着经济、社会等发展因素而发生变化。
2.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传播,盛姓人口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盛氏后裔在各个领域展现出的才华和贡献有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发展机会。
六、对盛姓的认同与传承1. 对盛姓的认同是每个盛氏后代的责任和使命,要通过家族宗祠、家谱等继承和传承家族的文化和历史。
2. 盛姓后裔要爱国爱乡,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盛姓增光添彩,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史姓的现状报告

史姓的现状报告史姓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姓氏,其源于周朝时期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和编纂史书。
如今,史姓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但是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现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史姓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史姓的分布据统计,史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但是其在不同地区的比例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中国百家姓》的数据,史姓在全国的排名为第33位,其总人口约为850万人。
其中,史姓在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份的比例较高,而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比例相对较低。
史姓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主要是由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史姓在湖南、湖北等地区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曾是楚国和荆州的所在地有关。
而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能与这些地区在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和族群融合等因素有关。
二、史姓的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史姓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在古代中国,史官是负责编纂史书和记录历史的官员,其职责十分重要。
因此,史姓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史姓也在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在湖南省长沙市,有一座名为“史氏宗祠”的宗祠,是史姓族人的重要聚集地和文化中心。
该宗祠不仅保存了许多史姓族人的家谱和文物,还举办了多次史姓文化活动,如“史氏文化节”等。
三、史姓的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史姓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史姓族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都有着积极的表现。
在政治方面,史姓族人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例如,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母亲就姓史,其祖籍为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习近平本人也多次强调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表现出了对史姓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在经济方面,史姓族人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例如,中国著名企业家史玉柱就是史姓族人,其创办的“巨人网络”公司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姓蔺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蔺的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蔺是一个中国姓氏,在中国姓氏中并不常见。
然而,尽管蔺姓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该姓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究姓蔺的起源、分布情况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2. 起源与历史据考证,蔺姓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湖北省。
蔺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比较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蔺姓是源于远古时期一支居住在湖北地区的部落的名称。
在历史中,蔺姓多与湖北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有关,这反映了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蔺姓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太多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然而,在当地社会中,蔺姓的人们一直以勤劳、坚韧和质朴的品格而著称,这也成为了蔺姓人们的一种自豪感。
3. 分布情况据统计,蔺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以及邻近的地区。
同时,在中国其他省份,如河南、江西、四川等,也有蔺姓的分布,尽管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蔺姓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尤其是在大城市,蔺姓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口流动对姓氏分布的影响。
4. 社会影响蔺姓虽然在中国姓氏中并不常见,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蔺姓人士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所涉足,包括企业家、医生、教师等等。
他们以扎实的工作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另外,蔺姓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些蔺姓的艺术家以及文化活动组织者在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首先,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姓氏数据库和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得到了蔺姓在中国各地的分布情况以及人口数量。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采访了蔺姓的人们,以了解他们对于姓氏的理解和意义。
这些访谈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蔺姓人士社会地位和影响的资料。
最后,我们还研究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蔺姓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6. 结论通过对姓蔺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蔺姓源于中国湖北省,与该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有着密切的关联;•蔺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以及邻近的地区,近年来在大城市中也有所增加;•蔺姓人士以勤劳、坚韧和质朴为特点,在社会中逐渐获得认可和尊重;•蔺姓在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
湖北安陆伍姓族谱

湖北安陆伍姓族谱安陆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是伍氏的聚居地之一。
据史书记载,伍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伍氏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中原地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的频繁,部落逐渐分散迁徙,其中一支便定居在了安陆市这片土地上,并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安陆伍姓族谱。
安陆伍姓族谱中最为著名的人物要数伍子胥了。
大家都知道伍子胥是楚国名将,被誉为“楚霸王”的谋士,他出生在安陆市的一个农家,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他在孤竹山的茅庐中苦读六年,终于成为了一代谋士。
在楚国国君墨子的支持下,他帮助楚国一统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伍子胥虽然是伍姓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但安陆伍家谱中还有许多其他杰出人物,他们或是军事家、或是文士、或是官员,各领风骚,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事迹虽然没有伍子胥那样被广为传颂,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同样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安陆伍姓族谱中还有一个传统,就是男丁必须务农,女子必须劳作。
自古以来,伍家就以务农为生,他们耕种着自己的田地,养育着自己的家庭,传承着祖先的血脉和文化。
女子们则以织布、绣花等活动为生,勤劳朴实,家庭和睦,成为了安陆市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安陆伍家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如今,许多年轻人走出了家乡,去到了城市中发展自己的事业,他们在不忘初心的同时,也不忘将安陆伍氏的文化传承下去。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弘扬伍氏文化,丰富了安陆伍家族谱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安陆伍姓族谱是一部充满着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的宝贵遗产。
它见证了伍家族人几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忠孝仁爱,传承了一个家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弘扬这种中华传统文化,让它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安陆伍姓族谱一定会继续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着子孙后代前行的道路。
百家姓的主要姓氏来源和代表格模板人物

《百家姓》的姓氏来源以及代表人物1.赵历史来源:??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后为赵氏。
家族名人:??? 赵云 ( ? - 229 )是三国名将,字子龙,三国时常山真定人。
初从公孙瓒,后归附刘备。
勇敢善战,以忠勇着称。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後,李左车其先也。
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後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家族名人:李耳 (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李白 (701-762)中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祖籍甘肃秦安,他被誉为诗仙。
5.周历史来源: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
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
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家族名人:周瑜 ( 175-210)三国东吴大都督,建安十三,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例。
周恩来 (1898~1976)字少山,又字翔宇,江苏淮安人。
南开大学肄业,留学巴黎,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云梦县1、人口数量云梦县地处平川,土地肥沃,因而人口增殖较快。
然而历史上易受水灾和兵燹破坏,人口散失也较快。
经过宋元末季战乱,县境人烟稀少,虽经明初大力移民入境,洪武末年(14世纪末)全县也只有4000人。
明朝前期社会稳定,人口以50年左右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6世纪初全县已超过1.6万人。
此后增长减慢,至17世纪初的明末.全县约3万多人。
明末战乱,使人口散失大半,但清朝初年恢复较快,从丁役负担量推测,康熙初年(17世纪60年代)人口数已超过明代高峰量。
此后大约以6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至道光二十年(1840),全县人口已达35.3万人。
随后咸丰同治之世,战乱绵延14年,县境人口又亡散大半,至光绪三十年2、人口迁徒云梦县境大半为河滩湖沼.干百年来逐步自北向南移民拓垦,繁衍人丁。
南宋以后开垦加快,现在的云梦人很多是明朗初年迁入的垦殖者的后裔。
族谱反映,明初洪武年间的大批移民,或是“麻城过籍”自鄂东北迁入扩散,或是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
清朝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县城和府河沿岸集镇迁入许多晋、陕、闽、浙、皖、赣的商家。
民国时期,从河南逃荒迁入城关的回族居民、现已繁衍到一百多人。
(《云梦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4 第47页)蕲春县、人口数量县内户籍记载最早见于明初。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境内计12935户、78693人。
此后至清代前期,境内户口见诸册籍的不见增加。
清代中期后人口增加很快,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全州人口53.48万人,是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2.64倍。
此后至l 962年,人口总数在50万左右徘徊。
1963年以后直线上升,1985年人口总数是1949年的1.58倍。
县内居民姓氏源流,无系统记载。
现查得最早见于史籍的姓为“梅”姓。
民谚云:“末立薪阳县,先有童子(桐梓)梅”。
说明早在东晋太元三年之前,境内今桐梓一带即有梅姓居民。
在现有居民中,沿续最老的姓氏主要有梅、王、詹、操、康、张、田、管、李、周、何诸姓。
建国后,因就业、婚姻等原因,县内姓氏有所增加,如侣、仇、索等。
1985年,全县查明的姓氏计292个,其中单姓288个,复姓4个。
县内居民有聚族而居之习,故姓氏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如陈姓,大的聚居区有青石、张镑、株林、檀林,张姓,大的聚居区有张策山、张高、苏野、张培;詹、田两姓以田桥、大俘最多;梅姓以桐样最多2B性以大河口为主要聚居区,有“吕大河口”之称。
1985年,全县居民姓氏以笔画(复姓以第一个宇的笔画计)排列如下:丁、F、刀、干、于、万、山本、凡、卫、马、王、元、韦、支、历、尤、戈、冈、化、优、毛、方、文、亢、卞、尹、孔、习、邓、甘、石、左、古、龙、区、艾、卢、叶、田、史、冉、白、乐、包、丛、兰、冯、宁、必、司、召、皮、边、司马、邢、吉、成、尧、吕、曲、刚、向、华、乔、朱、伍、任、伊、仲、仰、兆、邬、刘、目、齐、江、安、关、祁、许、孙、阮、毕、纪、贡、甫、踌、花、苏、严、匡、李、杜、来、抗、肖、字、吴、何、佃、余、余、谷、利、希、狄、邱、邹、辛、应、阂、冷、宋、汪、场、沈、陆、陈、邵、纽、武、苗、苏、范、英、欧、欧阳、林、杨、亲、郁、罗、明、易、尚、欣、周、金、季、岳、庙、放、郑、单、话、庞、官、宗、郎、盂、弘、居、孤、查、封、赵、郝、项、柯、柳、荣、革、南、胡、哈、秋、科、部、保、侯、段、泉、复、俞、钟、饶、垒甫、施、哀、闻、间、祝、祖、姜、宫、洪、贺、胥、骆、费、姚、定、莫、荷、耿、ip、聂、佳、贾、京、夏、泰、秦、顾、柴、党、跃、倪、徐、翁、钱、殷、高、郭、唐、席、阎、谈、宴、容、徐、凌、陶、梦、黄、萧、梅、曹、戚、龚、崔、敏、章、商、麻、康、鸿、情、梁、寇、谊、居、彭、葛、董、蒋、罩、要、朗、韩、景、喻、程、博、储、鲁、舒、童、烟、曾、谢、游、路、楚、鄙、雷、解、鲍、詹、褚、蔡、裴、管、廖、漆、谭、程、熊、缪、樊、黎、穆、颜、网、潘、操、薛、霍、戴、拥、留、魏。
郧西县志第一节姓氏来源元代以前,姓氏无考。
据今上津镇《寇氏族谱》载:祖籍为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迁居陕西渭南县,继而转被至上津伍峪河寇家岭.相传“插草为标,占山为界”,繁衍至今23代人,为县西部迁来最早的姓氏。
县东部原为郧县所辖)迁来最早的为梁姓,明洪武初中,从湖南长沙迁至城东四堰坪,发展至今已21代人。
师、韩、罗三姓接理而来,4户4性,4眼井,四堰坪得名由此演变而来。
是时,4眼井至东营方圆lo余里,还有高、夏、刘、李、邓共9姓。
明韧还有从江西吉水迁来夹河长沙坝住居的王姓,迄今21代人*从省内应城移至伞河孙家湾居住达20代人的为陈姓。
江苏无锡迁至香口、城关、六即、上门居住,到80年代末达18代人的为何姓。
明中叶,封建专制统治者“造呼敲捕,科敛横溢”。
广大劳苦人民在天灾人祸、地主剥削的双重困苦下,“空肠饿腔、赤身露体”。
为求生存、逃活命,只有离乡背并,四处奔波,冲破层层“禁区”,逃往穷乡僻壤,寻找林荫茂密的高山大谷,垦荒种地或伐竹木、挖药材为生。
据《续文献通考)3i2“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抚治郧阳都彻史孙需奏续清出荆、理、郧阳、汉中、西安南流民11.8万余户,原附籍者9.2万余户,皆给户由*”源源不绝的农民涌入郧阳一带山区(汉水中游山谷区),或栖身岩穴,或搭棚藏身,相继垦荒造地。
嗣后,陆续由山西洪洞迁来居住的姓氏有秦、夏、母、李等姓,从四川迁来居住的皮姓,安徽来的汪姓,湖北大冶采的何姓,至今均有16代,江南(指江西)来的吴、杨二姓,湖北活水、黄州来的毛、于2姓,亦均有15代。
此外,曾、阎、师、卢、仇、张、孟、高、徐、刘、柴、钟、姚、周、朱、袁、纪、雷、韩、郭、冯、彭等姓都在12代左右。
迁居本县11代人以下的姓氏大都于清中叶以后至民国年间.由陕西、安微、河南、四川及湖北黄州、武昌、黄陂、孝感一带迁来。
据统计.全县按姓氏笔画,从2—17画共325姓,其中特大户王姓1000户以上,大都同姓不同宗,来源各异,居住遍布全县;500户以上姓氏有陈、李、刘、张、柯等姓。
300户以上姓氏为徐、孟、杨、周、夏、汪、黄等性。
特殊姓氏户有:于、屋、甫、包、风、巴、木、边、可、丛、句、母、件、艾、仇、龙、古、米、司、余、佟、谷、丰、来、年、冷、狄、库、哈、成、皮、同、全、关、权、甘、吝、危、邢、并、合、贝、英、辛、奇、但、沙、多、半、应、曲、苟、秋、房、苗、格、宫、隆、邬、封、荣、席、茅、倪、武、昌、揭、路、赖、卓、朋、宛、仰、匡、钮、卿、展、符、屠、槐、郝、贵、荆、隋、巢、裴、操、缴、燕、融、阎、脐、诺、褚、菏、赫、宰、储、鲜、朗、暴、安、黑、虞、韦、苗、麻、札西等。
另附,上津县大钟(今在郧县)载:明弘治六年(1493)有特殊姓氏妙、色、快、忽、本、钞、卸、霍等。
一般姓氏户204个:丁、卫、于、马、刁、孔、车、戈、毛、牛、文、方、卞、计、邓、尹、左、叶、田、申、史、代、白、乐、冯、石、龙、宁、丘t卢、朴、毕、吕、乔、阎、吉、朱、伍、仲、迂、华、向、任、祁、齐、庄、江、安、许、阮、孙、纪、杜、连、严、何、邱、谷、邹、阅、沈、宋、邵、陆、时、轩、延、轩辕、汤、余、林、范、笛、郁、易、尚、罗、季、岳、金、明、周、庞、赦、郑、单、但、昌、欧阳、胡、查、赵、柳、项、祝、南、侯、段、钟、俞、费、饶、娄、洪、施、姜、宫、宣、闻、骆、姚、秋、焚、娶、屈、诸、袁、聂、佳、贾、顾、耿、秦、莫、柴、党、钱、段、郭、高、唐、商;涂、凌、谈、陶、姬、桑、柏、翁、晋展、鲁、曹、盛、龚、戚、相、菊、肖、常、焦、崔、梁、章、康、寇、阴、彭、蒋、惠、葛、董、喻、景、舒、朗、程、傅、甜、谢、温、曾、游、蓝、雷、逢、楼、解、詹、简、廉、蔡、商、管、谭、颜、漆、照、翟、樊、鲍、黎、苏、霍、穆、戴、鞠、魏、翟、薛。
解放后迁来姓氏不多.部分来自黄河以北南下落户干部,少数来自省东南部或河南边界—带,大都户数代数不多,其姓氏己记入本文内。
第二节历代人口宋、元时期,战乱频第,县境户口锐减,“千里之地,荒无人际”,是时因户不及额,上津县废。
明清时期,人口统计有时按口算,有时按I算(凡男年满18岁为“成丁”*服役纳粮按丁计)指明天顺袭阳郡志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津县(今上津镇及附近地区)663户,2797口,永乐十年257户,1148口(今郧西县东南部分原为郧县所辖.户丁数末计在内)。
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律县人郧西县*户数仍未详记全县7168丁,除逃亡外,实有1306丁。
据清乾因版县志载:康雍之际,为户口增益,采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措施.促进入口发展。
据载:康熙王十五、六十两年,雍正四、九两年,四年中平均它年滋生24丁。
乾隆中期,实行“地丁合一”制度农业得到发展,“男丁不知兵卒,亭陈从无烽火之苦”。
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至乾隆三十六勺(1771)的20余年中,共滋生人丁7280口。
据p治版县志栽:同治九年(1870)增到9077户70795人。
光绪二十四年(1908)达229000人。
拒末由于农民军白莲教、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人丁增长缓慢。
蒲圻县本县现有居民,多源于江西、江苏、浙江等地。
饶姓多从江西进贤县迁入,冯姓祖籍陕西,鄱阳湖会战后,迁入本县;李姓多从江西进贤县瓦子街迁入;方姓则从浙江桐庐、白云迁入湖南,以后转入本县。
在人口的迁徒变化中,本土人也纷纷外记到四川及邻近的洪朋、嘉鱼、江陵等地。
散居各地的姓氏有,赵、杨、朱、许、爵、瞥、零、锡、鲁、柳、唐、倪、杨、常、皮、毛、麓、梁、藏、算、林、万、桂、艾、向、易、欧、擒、丁、官、金、徐、蔡、庄、费、尹、谈、蒋、占、鞠、樊、项、高、中、白、侯、包、愈、戈、伍、武、戚、古、史、冷、杜、随、富、应、修、吉、严、苗、乔、丘、陶、荷、宋、商、藏、温、佐、助、摄、米、乐、管、荆、何、查、阐、友、部、崔、甘、禹、卞、党、刁、祖、娄、仓、闽、耀、霍.荆门县人口状况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荆门州划定里甲,始编州户8984户,6l 686人。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造报户口36673户,161821入。
362年问,净增人口100135人,年平均增加276人。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的21年问,人n 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由537522人下降到485329人,减少52193人,年平均减少2485人。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总计121918户.543116人,与53年前的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相比,减少1152户,净增15839人,年平均增加299人。
人口迁徒明代中叶,豫、川、陕、赖、湘等地人口因避战乱或经营商业、手工业,相继来荆门定居。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纂修的《黄氏历代分迁源流》旗语抄本记载:“黄氏原系江西南吕府进贤县侯城人,明系演年间.因世乱迁居湖广安陆府荆门州沙洋夫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