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民资格的理论范式及其在公民教育中的实践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讲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概念援引19c、20c初德国新教育运动中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的观点他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
这一概念是以国家、国家意识、公民三个概念为基础去理解。
国家是一种道德集体,国家意识便是一种道德意识,公民具有“公正”、“合法”和“劳作”美德。
具有这三种美德并且服务于自己国家的人就称为“有用的公民”。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概念内涵比较丰富,具体来说就是为“文明”与“法制”的理想国家培养公民,这种公民既有公正之心,又有守法精神,还有劳作能力。
公民教育的性质(1)、凯兴斯泰纳指出其前提是民主立宪国家,专制立宪国家不存在其所指的公民教育,即必须是”国家公民与民主立宪国家概念相互交替“,只有民主国家才有公民教育。
(2)、它是民族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公民教育观。
主要内容:美国的公民教育•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战后的新品德教育运动一、美国的公民教育运动19世纪初公立中小学普遍开设“美国政治史”,这时期的公民教育基本上就是政治教育。
•19世纪末,许多教育家感觉到公民教育不能狭隘化为政治教育,于是在全美教育协会的主持下进行了广泛研究。
1916年出台了一份名为“社会研究课程体制”的著名报告。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青年的反社会行为使得公民教育重新得到重视。
大多数州立法规定学生在9-12年纪必须学习公民教育的课程。
80年代联邦国会通过《联邦初、中等教育法》,强调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规定各州政府资助中学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资助担任公民教育课程的老师定期进修。
1990年,联邦政府教育部颁布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指导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该文件规定,良好的公民教育是美国教育在2000年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206-207页)概念:民主下的自治教育,即教育公民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根据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制定的《公民和政府管理国家标准》,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意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陈正桂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03期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
公民教育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民教育具有的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方式的实践性等显著的特征,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 公民教育; 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31-04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本国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美国民众国家精神、民主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历史使命。
而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中美两国虽然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是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融合,研究美国的公民教育的特征,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公民教育目的的隐蔽性美国的公民教育表面看来就是为了帮助公民获得相应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使他们在公共生活中成为有能力并负责任的公民。
美国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仰,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
培养宪政式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有能力、负责任的社会政治参与者是美国公民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与归宿。
而且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美国社会整个政治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实质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
但美国的公民教育目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他们通过隐蔽的名称和教育内容隐藏其教育的真实目的,使公民自愿接受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价值观、政治观等意识形态,因而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第一,美国公民教育名称的隐蔽性。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1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纵论现代公民教育提示:学校的公民教育在世界上有两个课程体系:公民学(Civics)课程;社会科(Social Studies)课程(包含公民学)。
所辑内容:主要选自拙著《学会行动:社会科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和美国的公民学课程标准。
辑录目的:便于教师们深入探讨公民教育问题;对于历史教师,可由此视角探究传统历史教学的改革出路。
老师们若引用其中内容,望注明著者和出处;若找不到原书,须注明所引网站。
一、学校公民教育所涉及的课程(一)社会科课程(Social Studies)✹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课”,与历史、地理、政治这类课程似无区别,即一个课程名称而已。
不同的是,历史、地理和政治是单科课程,社会则是综合课程。
当然,这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组织或内容选择而言。
如果称“社会科”或“社会科课程”,就是是一个课程领域的概念,历史、地理和政治都包含在内。
我国把这个领域也称为“社会科学领域”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这里的“科”字,我们可以解释为“科际”,也就是把众多的人文社会学科统合在一起的意思,其词源是英文的“Social Studies”。
✹作为一个课程领域,“社会科课程”是一个可以自由组合的学科群落,既包括公民、历史、地理、政治、道德、经济、法律、社会常识、伦理等分门别类设置的“分科课程”,也包括“社会”、“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这类内容相当整合的“综合课程”。
✹该课程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关注人和人的文明历程,培养道德情操和对国家的忠诚。
传统的分科课程,不仅承担同样的义务,而且实践证明“卓有成效”。
但是,从各国设立社会课的历史看,更值得关注的特征是:(1)皆以社会民主化(抑或政治现代化)密切相关,是国家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比如,日本学校的社会科教育是被美国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彻底铲除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韩国的社会科虽然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但是在养成国民民主观念方面,作用显著。
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谈美 国公 民教 育 及 其对 我 国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启 示
安 小文
( 赣 南师 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西 赣 州 3 4 1 0 0 0 )
摘 要: 美 国一般 把 “ 思 想 政 治教 育 ” 称之为“ 公 民教 育” , 作 为 全球 唯 一 的超 级 大 国 、 发 达 国家 的 典 型代 表 , 公 民 教 育 在 推 动 其 社 会 经济 发 展 方 面起 到 了 巨大 的 作 用 , 中 国作 为 最 大 的发 展 中 国 家 , 有 必 要 借 鉴 其 中的 合 理 因素 , 将 显 性 教 育 与 隐 性教 育相 结合 , 理 论 与 实践 相 结合 , 全 面 教 育 与 灌 输教 育相 结 合 , 学校 教 育 、 家庭 教 育 与 社 会 教 育相 结 合, 改善 教 育 模 式 与 方 法 、 注 重教 育 改 革 , 提 升教 育合 力 , 这 对 于提 高我 国 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 实 效性 、 创 新教 育 教 学 方
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r m, i mp r o v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u h a n t f o r c e , w h i c h h a s a p r o f o u n d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i mp r o v e t h e a c t u l a e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i d e o l o g i c l a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a n d i n n o v a t e o u r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
公民共和主义的主要理论和观点总结

公民共和主义1、共和主义历史2、共和主义的不同路径3、桑德尔的共和主义分类4、“希腊的”共和主义和“罗马的”共和主义的区别5、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6、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7、自由与宪政的产生8、宪政、民主、法治9、斯金纳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反驳10、泰勒阐述的共和主义论题与斯金纳的工具性共和主义版本的异同西方现代性的典型政治哲学是自由主义。
然而自由主义的“主流”地位一不稳,经常受到各种其他政治哲学思想的批判。
“公民共和主义”便是西方思想界中依托古典资源对现代自由主义范式的最近一次严重挑战。
有几十年历史了。
分散的力量聚合在同一面大旗之下,呈现出江潮奔涌大势。
英国有波考克、斯金纳等人,美国的普林斯顿有佩迪特和维罗里等人,哈佛有桑德尔、米歇尔曼,德国有哈贝马斯和二战中移民美国的阿伦特等。
多年的苦心经营或无心栽柳,终于让人们辨认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旨向,那就是自由主义所不能忽视的“共和主义”传统。
什么是共和主义?这实在是一个说来话长,各家解说不一的事情。
许多共和主义者说,它的首要价值是自由,认为国家不能支配公民,相反,应该给公民提供保护;因此,国家的形式应该是与君主专制相对立的、宪政式的共和国;自由是与公共服务、公共参与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必要强调整体利益和公共善,强调并培养公民的美德。
它涉及的问题几乎涵盖政治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善和美德、政治参与以及协商和对话、公民身份,等等。
他们与众不同的主题就是:尽管自由的事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法律和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只有在宪法之下才能享受他们的自由,但是,掌权者仍然是一种内在的威胁,人民不得不尽力“让无赖保持诚实”。
因此,自由的代价就是公民美德(civic virtue),这种美德既包括积极自愿地参与政府,也包括对统治者保持永恒的警惕。
美国的共和主义者倾向于取消君主制,而英国的共和主义者则满足于用宪政制约国王。
美国常识组织“数字公民身份”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常识组织“数字公民身份”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林可;贺园园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
【年(卷),期】2022()5
【摘要】随着数字网络社会的发展,数字公民教育日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热点。
美国常识组织致力于在儿童媒介素养发展领域为大众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以美国常识组织开发的“数字公民身份”课程为例,介绍并评述其课程宗旨、课程主题框架、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途径和服务对象,以期为促进我国未来数字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未来数字公民教育应当注重“数字素养”与“公民素养”的充分融合,根据我国当代青少年数字化生活的真实情境设置课程主题与教学议题,针对不同学段、融合多个学科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叙事化、互动化、启发式的教学策略,考虑学生、教师和家长等不同主体的学习与教育需求。
【总页数】14页(P98-111)
【作者】林可;贺园园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3.1
【相关文献】
1.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启示——以美国俄勒冈州农民组织为例
2.培养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美国中小学数字公民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3.美国体育对新移民"美国人"身份的二元构建及其经验启示
4.美国数字公民教育的游戏化学习课程建设及启示
5.组织知识创造视角下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组织管理经验和启示--基于美国能源部联邦资助研发中心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邵蓉蓉蔡普民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3期(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 300387)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法治的确立,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公民教育源于国外,国外的公民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值得我國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加以借鉴,以便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公民教育。
关键词:公民教育;国外经验公民教育目前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加强和改进公民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公民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吻合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一、当前我国实施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1.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的城邦时期。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的公民不仅要服从宪法规定的政治秩序及法律规范,而且要具备符合该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公民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公民教育是指社会培养新加入者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能的成员的教育过程。
2.我国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当前公民教育的理念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公民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国家的服从以及义务的履行和责任的重要性。
这样就很难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并调动公民的积极主动性。
从理论上讲,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该是对等的。
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可能时时都是同步的。
第二,当前公民教育的教育形式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大部分比较抽象,很难让受教育者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公民教育,受教育者也就很难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更不能将它们转化为行为实践。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公民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成为“好公民”。
简单的说教式教育并不能使学生自发地接受所学到的知识,即使接受了也不能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性意识的合格公民。
第二讲美国的公民教育

二)促进民主主义
杜威的公民教育观 1、民主共同体,主要因素包括: ★ 交流 ★ 参与 ★ 合作 ★ 反思
2、理想的公民 ★ 有效的交流者 ★ 有个性的交流者 ★ 有改造能力的参与者 3、公民教育方式 ★加强学校与社会合作 ★塑造学校的民主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二、社会研究课程 一)社会研究的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即掌握公民参与所需 要的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学、文化学、 政治科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 地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法 律、公民与政府、民主等方面的知识和 问题等。
三大学校战略: (10)课后关爱,即通过树立榜样或典 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利他行为,并提供为 学校和社区服务的机会; (11)营造学校良好的道德氛围,创立 关爱的学校。 (12)让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道德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三)纽约贝克莱·卡罗尔(Berkeley Carroll)建构伦理学校的实践
(4)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共享决 策,分担责任; (5)将道德教育贯穿各科教学过程,渗透 于各门学科的教学; (6)鼓励合作学习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做好本职工作 的习惯; (8)通过阅读、写作、研究和讨论发展学 生的道德认知; (9)教学生学会公正、合理地解决冲突。
1.服务学习 即让学生通过公民资格的实践和把 知识的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学 习民主准则。 2.模拟教学 模拟政府部门活动,如法院、议会 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 学习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情景中。
三、美国学校的服务学习
1.服务学习的概念 服务学习又称经验学习或以社区为 基础的学习。美国教育工作者认为, 只有通过公民资格的实践,也就是 通过做公民,才能取得成效。
2、追求个人在道德和公民方面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