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 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形 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 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 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返回
9、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返回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 情寓于写景之中。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 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 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如白朴《天净沙.春》 春风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情感是 喜悦的、愉快的。 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的景是萧瑟的,它所引发的感情是孤寂的、 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2、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 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写了六朝 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 伤今的无限感慨。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 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问:简要回答末句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人在武陵微醉”是用典抒情。用了“武陵人”的典故,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
词抒写的是桃花。
4.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 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本词下片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事景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Nhomakorabea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 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分析。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1、借古讽今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诗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 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 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 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 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 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 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 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 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 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 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 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诗词鉴赏之抒情方式

例1 请分析《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所使用的抒
情手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 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一 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女子至真、至 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三)乐景写哀情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 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沉 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 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开头两句,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 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 郁结的闷气一如风吹云散,心中有说不出的畅 快。三、四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 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
二、间接抒情
开封。 《秋思》 张籍 。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6托物言志 7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 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 7直接抒情 8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文天祥)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课件56张-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 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 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 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 心。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 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 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 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移情于景
• 劳劳亭 • 李白 • 天下伤心处, • 劳劳送客亭。 • 春风知别苦, • 不遣柳条青。 • 问题:如何表达离别之意? • 直抒胸臆,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
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 惜别伤别之心。
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 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 尽而意犹未尽。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 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_借__景_抒__情___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__物__言__志___
④移情于景
•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 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回顾
1.表达技巧题型答题步骤。 2.抒情方式有哪些?
3. 如何判断所设问题属于抒情方 式类的考查?
4.理解古诗词内容和情感的常用方 法?
1.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怎样的感情的。 2.抒情的种类: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以物写人、移情于物) 借景抒情 借古抒怀 (用典) 以景衬情 触景生情 以哀景衬乐情 以乐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哀情 以乐景衬乐情 反衬 正衬 融情入境(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课内实例引导1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是如 何抒发的?(6分) 小组快速讨论作答(3分钟),写成文字答 案。
全诗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方式。2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开篇 展现一种辽阔、壮观的景象;接着“树木丛生,百草丰 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 的景象;最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大海的气魄 和胸怀。2分 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诗人表 现了自己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 襟。 2分
实例4.(1)借景抒情、喻情于景。通过对 “杨柳” “梨花” 等意象的描述,勾勒 出一幅悲凉、凄惨的景象。(2)通过反衬 的手法,表面写春日,意在衬托自己对友 人的不舍之情。
实例5.借景抒情。曲中通过对“杨柳 风” “梨花雨” “花瓣落” 等景 物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春景,渲染了 一种离别时的感伤、愁苦的氛围,表 达了作者对离别之人的不舍之情。
实例6.通过比喻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 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美景不舍。 实例7.运用了抒情的方式表现别春之 情,通过描写杨柳 、梨花雨、柳条、 花瓣落等事物,描写出春天的美丽以 及春将归去的无奈之感。
实例8.动静结合。丝丝风、点点雨,风雨 交加,凄凉之情顿生;雨打花落、风吹柳 条,此虽写动景,但凄凉之意不退,表达 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能说出学过的古 诗词中的直抒胸臆 的名句吗?
课堂练习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问: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6分
答: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 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 春意盎然,(2分)此联寓情于景(2分) 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 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2分)
实例9.(1)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春天成为 虚设,无奈欢喜即将归去,春天归去何必 太迅速呢?我问司春之神谁能留住春天呢? (2)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春天即 将逝去的不舍之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词中词人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 方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词人主要运用用典(借古抒怀)的方 法来抒发情感的。2分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 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 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2分
下片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 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2分
实例2.杨柳风轻轻的吹着,梨花雨点点的下着,雨滴随 着花瓣落下,风随着柳条轻轻的刮,春天的事情已经成 为了虚事,无奈的喜事已经没有了,春天的速度太快, 问司春之神谁是春天的景物的主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 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实例3.“梨花雨” “花瓣落” “风逐柳条疏”描写的 是春天特有的景物,“春事成虚”“春归何太速”表现 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景物逝去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世事变 化之快的无奈之情。
课堂小结
1.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步骤。 2.抒情方式的种类。
3.抒情方式题型的提问方式。 4.理解诗歌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方法。
课内实例引导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堂练习2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 析。(6分)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 借景抒情,(2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 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 清的氛围,(2分)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 情感。(2分)
“五看法” “意象 法” “关键词法”
问题实例分析
下面是三类存在问题的实例,对 每类实例各小组一分钟的讨论时 间,然后回答指出其中的问题。
对每个实例进行打分,满分6分。 给回答问题的小组加分,一人次 2分。
实例1.本诗通过对杨柳花瓣的飘落莺啼花开等景物的 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之快,想留却无奈的惋 惜心情。
3. 如何判断所设问题属于对抒情方式的考查?
(1)本诗(某句)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2)诗中表现了诗人某种情感,请就某句诗赏 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3)诗中是如何表现xx之情的? (4) 从景和情的角度分析· · · · · · (5)分析所给定诗句的艺术手法。
4.理解古诗词内容和情感 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