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

合集下载

转换

转换

春天没有语言,只有淅飒和低吟。春花怒放, 春叶茁发,春水奔流,春天欢腾地、无休止地 追逐着,这一切比言语要丰富的多。
2.英语中由名次派生的动词或名词转用的动 词转换成汉语名词
The novel satirizes the marriage of convenience. 这部小说是对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婚姻的讽刺。 3. 英语介词和副词转换成汉语动词 The sea thundered on, over and past, and as it roared by it revealed a hideous sight.
她现在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些过去使她羞 愧的无地自容的东西——人们对她处境的关 心——不过是建立在一种幻觉上。
3.从内容转换到形式 My supporters were mostly young, and newcomers to politics. 我的支持者大多是年轻人,政治上初出茅庐的人。 我的支持者大多是政治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He wished to try his luck by inviting the beautiful, young lady to dance, but met with a rebuff. 他想试试运气,请那位年轻貌美的女士跳舞,结果 碰了一鼻子灰。
海浪狂啸着滚来,如泰山压顶一半,又怒吼着 滚远,巨浪过处,一片狼藉。 五、语态转换 英语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远远多于汉语,在英 译汉时,常常将被动语态转换成汉语主动语态, 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英语句子的被动含义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有 形式标志,主动词be+过去分词+by;另一种 没有形式标志,仅靠句子的语义逻辑,用主动 的形势表示被动的含义。
人们不久就认识到,这种办法提供了解决问题 的最佳框架。

英译汉静态向动态的转换方法——以Pride and Prejudice 的汉语翻译为例

英译汉静态向动态的转换方法——以Pride and Prejudice 的汉语翻译为例

Ⅰ英汉语言特征英汉语言在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项重要特征就是英语的静态特点和汉语的动态特点。

1.1英语语言的静态特征据连淑能先生在《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中所述:“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

”(连淑能2009:132)。

1.1.1名词化表达法名词化主要是指用名词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The abuse of human rights in their own country in violation of the agreement reached at Helsinke .例句中所使用的名词“violation ”代表的是“违背,违反”的动词含义。

1.1.2介词结构表达动词含义英语中常常用介词或介词结构取代动词,即以“静”代“动”。

例如:They immediately set out in pursuit of the enemy.本句中,介词“in pursuit of ”在句中传达着动词含义,作目的状语。

1.2汉语语言的动态特征汉语中多用动词,汉语语篇的动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动词连用方面。

例如:你去教室把他叫回来。

整句话中连续使用“去”、“叫”、“回来”三个动词,动态特征明显。

Ⅱ英译汉静态向动态的转换上面简单讨论了英语语篇的静态特点,汉语语篇的动态特点。

下面来重点探讨《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中静态向动态的转换方法。

2.1名词转换成动词名词转换成动词是英译汉静态转换成动态最常见的方法,这一方法在Pride and Prejudice 中非常常见。

例如:(1)“Our daughters,”replied Mr.Bennet,“haven ’t much in way of praise or recommendation.”本句中的名词“praise ”和“recommendation ”通过转化成汉语动词“值得夸耀和推崇”,完成了从英语静态向汉语动态的转化。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
• • • •
hypotactic vs. paratactic形合与意合 passive vs. active被动与主动 static vs. dynamic静态与动态 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替换与重复
• 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英语要 求语言倚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而 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 约、意义模糊。一般来说,在英译汉时应以 表“意”为核心进行遣词造句;汉译英时应 先确定适当的“主谓”主线,再梳理脉络。 •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 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 1. 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
• 名词性替代指用替代形式词来替代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心词
• I asked him what trade could be so bad as the one he followed, where his life was always in danger, not only from the sea but from his cruel masters. . . • 译: 我问他, 还有哪种职业会象他现在所干的(职业) 那样可 怕, 他的生命常常受到威胁, 威胁不但来自大海, 而且来自 他残暴的主人。(文中的one 替代trade , 因为上下文中很 明了,“one"可承前省, 不必译出, 文本中的名词短语翻译之 后变成了“的”字结构, 使汉语句子显得更为地道。)
• 2. 动词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
• 英语中动词的替代形式是do 及其相应的词形变 换形式does, did, doing 和done, 在动词替代中,do 替代的是动作、事件或关系。
• Just as I looked, some men behind caught hold of his feet and dragged him out of the round house. I believe he died as they were doing it. • 译: 我正看着, 后面几个人抓住他的两只脚, 把 他拖出了后舱。我相信, 他们把他拖出去的时候, 他就断气了。 • (文中的“doing”替代动词“drag”。动词替代形 式的使用使篇章取得衔接的效果。)

【高中英语】破译高考英语中译英密码:中英文动静态特征

【高中英语】破译高考英语中译英密码:中英文动静态特征

【高中英语】破译高考英语中译英密码:中英文动静态特征agoodrunnerrunsfast!看到这个句子,同学们会发现这是一句表达完整且无错误的句子,但却存在语义重复的问题,因为goodrunner本身已包含runfast的意思。

而以此为副标题是为引出今天的主题——静态的英文,动态的中文。

英语静态,汉语动态因为若要避免赘言,就会想是用heisagoodrunner好,还是用herunsfast好,或两者皆可?无疑,两句话几乎同义,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

可要是放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看,nativespeaker定会觉得前者更为自然、地道,更像“authenticenglish”。

看似可互换的句子为何在真实语境中有如此差异?不要急着回答,请直接翻译以上两句话,你会得到:第一句:他是一个好的跑者。

他跑得很快。

语义上没多大区别,但若让中国人择一表达,定会选第二句。

因为第二句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更接近真实语境中的“authenticchinese”。

通过转置,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海莎·古德朗纳和赫伦斯法斯特在真实语境中是不同的。

虽然意思相同,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偏好。

汉语和英语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英语是静态的,汉语是动态的。

所以在译heisagoodrunner时,不妨做静态变动态汉语的转换,把“runner”从“跑者”转换到了“跑步”,翻译为“他善长跑步”,是不是顺耳许多?推而广之,可得出下述结论:英文的静态在于好用名词表示动作,而中文则好用动词表达情境。

以生活为例。

你注意到电影结尾的字幕了吗?中国人经常说“戏剧结束”或“再见”,但在英语中,他们不说“再见”或“再见”,而是说“他们结束了”。

显然,动词“再见”高二; 在英语中,它由名词“theend”来表示,它典型地反映了动态汉语和静态英语之间的转换。

又如childreninfamine(n.饥荒),victimstorturedbyoppressors(n.压迫者),helplessoldpeopleahatedburdentotheirsons,andthewholeworldofloneliness,poverty, andpainmakeamockery(n.嘲笑)ofwhathumanlifeshouldbe.摘自罗素threepassions的这段话若译成中文,不妨表达为:孩子们忍受着饥饿,压迫者肆意摧残着无辜的人们,无助的老人成了子女们的包袱,世界充斥着孤独、贫穷和苦难,而所有的一切都在讽刺着人类生活本该呈现的面貌。

英汉翻译:英语与汉语不同之处

英汉翻译:英语与汉语不同之处
Unit Tw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eneral Description
1. English —表音 Chinese —表意
2. English—多音节 Chinese—单音节,四声
3. English—综合型 Chinese—分析型
综合与分析型
• 综合型语言:指该语言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 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格、数、时等)。 e.g. he(主格)him(宾格)his(所有格) dog(单数)dogs(复数)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She did her homework yesterday. She has done her homework.
Adjectives & Adverbs(形&副)
• 形容词和副词的翻译需要注意英语中这 两类词有相应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而汉语中则没有,需要加“一些”、 “比较”、“还”、“较”、“最”、 “很”、“十分”、“非常”等副词或 其它手段来帮助体现比较级和最高级的 意义。
• 由动词的分词构成的形容词,其涵义不 同,-ed分词有被动和完成的意味,- ing分词有主动和正在进行的意味。
• 我见他正在读书。
• I saw him reading
• 老师让他进去。
books
• 真抱歉,让您久等了。 • The teacher let him in .
• 大家选他当班长。
• I’m really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
• We made him our monitor.
Nouns & Pronouns (名&代)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英语中,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英语名词化简单说来即英语偏重使用名词,即所谓“名词 优势于动词”(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 。 英语趋向于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 (或形容词) 所表 达的概念。
She succeeded in this match , so she felt encouraged (这次比赛她获胜了,因而很受鼓舞) . 从英语修辞效果上看,它更多是用以下简单句结 构表达: Her success in this match served as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er.
他对总统声明为保持其职位而决心奋斗表示钦佩。
英汉对比之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
在汉语里,动词使用频率高,呈现一种动态特征。 而在英语里,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高,呈现一种静态。
从语法上看, 英语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的。但动词的 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汉语句子。周志培对三个翻译材料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 点》及英译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 上的讲话及汉译文、美国罗斯福总统第四任就职演说 及汉译文) 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英语动词在这三个 材料中所占比率分别为14 %、11 %和15 % , 而汉语 动词所占的比率为则33 %、24 %和25 %。
In terms of economic strength India is far behind.
英语在表示方位或状态的时经常使用out﹑on﹑ over﹑ off ﹑back﹑ up ﹑apart 等副词,而汉语在表示这些状态时往往会 使用动词。所以,汉语一些表示方向或方位的状态动词要转译为 英语的副词。例: 这两个工厂相隔两公里。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策略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策略
黄 保 超
( 洛阳师范学 院 公共外 语教研部 , 河南 洛 阳 4 12 ) 7 0 2
摘 要 :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是 由中西文化背景和中西方人士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这一语
言现 象主要体现在表意功能 、 句法 结构 和用词频率 的差异 等方 面 , 翻译 时 , 搞好英语 静态 与汉语动 态之间 的转 换
to i n.
Ke r y wo ds:e h iu ft nlt n;tt etn e c d n mi e d n y tc nq eo a sai sai e d n y;y a ctn e c r o v
英 、 两种 语 言的语 法功 能和 句法 结构 有许 多类 动词 。大 量原来 应该 用 动词 表 达 的概念 除 了用 非 谓 汉
s e y a c sc u e y t e d f r n u t r l a k r u d n a so i kn ewe n p o l n En l h s e k n e ms d n mi ,i a s d b h i e e t l a c go n sa d w y ft n i gb t e e p e i g i p a i g c u b h s c u t e n h n . h s p e o n n i man y r f c e n s n a o n r s a d C i a T i h n me o s i il e l td i y t e x,s ma t s a d wo d  ̄ q e e n E gi a g a e e ni n r c e u n yi n l h ln u g s
语是 动 态 的语 言 , 多 用 动词 的 习惯 ; 语 是 静 态 的 和分词 的地方 , 有 英 汉语 则 直接 由动词 来替 代 。由于 汉语 语 言 , 少用 ( 定 式 ) 有 限 动词 而用 其 他 手 段 表 示 动作 的动词 没有 时 、 、 、 和 人称 等 的形 态 变化 , 以 , 体 态 数 所

英汉语言“动静”翻译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动静”翻译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动静”翻译对比研究摘要:众所周知,翻译是是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成果,博采众多为我所用。

正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世界各国人民都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思想情感,不再受到疆域的限制。

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众多差异,有时候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

其实我们在语内交际的过程中,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两种语言内的词类经常发生转换,然而我们在进行语际翻译翻译的过程中,这种词类的转换更加普遍。

就语言习惯上来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较少使用动词。

英语更注重静态词语的使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都可以来表达动态含义。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英汉动词的使用,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词类转换。

因此,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熟悉两种语言的操作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进行翻译研究。

本文从英汉“动静”差异入手,分析了两者差异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一些“动静”语际转换策略和翻译技巧,以符合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结构。

关键词:动静差异;英汉对比;翻译1.英汉语动静差异的原因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是导致英汉语言动静差异的根本原因。

总体而言中西方差异主要体现在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异及主客体思维的差异。

[2]1.1.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所说,“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1]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汉民族思维表现出直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常被定位为具象思维;受西方实验科学的影响,西方思维“注重分析性和精确性,注重形式逻辑”,属于抽象思维[3]。

正因如此,英语中有大量呈“静态”的抽象名词和使语法结构更为严谨的弱化动词、虚化动词及介词,这些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所以转换成汉语时常被转化为呈“动态”的动作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词类运用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来看,英语和汉语有一个显著的差异: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

也就是说,英语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动词十分丰富,应用广泛而自由。

这是因为汉语动词没有人称与数的限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没有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区别,所以使用频率非常高。

英语的静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两方面:句法方式是指用非谓语动词(分词、不定式、动名词);词汇方式是指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副词及介词短语等等。

英译汉——化静为动(在译文中强化汉语的动态色彩)
1. 英语名词与汉语的动词的转换
名词是英语的优势词,在英语中大量被使用,特别是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各种动作概念。

由于英语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很多汉语中的动词功能在英语中是用名词来行使的。

而动词是汉语的优势词,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没有太多的限制。

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有大量的英语名词可以对应成汉语的动词。

例(1)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译文:看到我国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飞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例(2) She has a great taste for music.
译文:她十分爱好音乐。

例(1)中的sight 和sound两个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在翻译时对应成两个动词“看到”和“听到”。

例(2)中的“taste”本是名词词性,在汉语中对应成动词词性。

两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英汉静态与动态的语言特征。

2. 英语形容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在进行英译汉时,英语中的形容词也常常译成汉语的动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系表结构”中用来表达情感、思维、知觉等意义的形容词,常常被译成相应的动词。

同理,汉语中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动词也可以译成英语的这种结构。

请看一下几例。

例(5)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meeting us at the airport.
译文:我们非常感谢你来机场接我们。

例(6) I am doubtful whether she is still alive.
译文:我怀疑她是否还活着。

3. 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介词是英语特有的词类,使用频率非常高。

英语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实现以“静”代“动”,使英语的静态特征尤为显著。

许孟雄教授曾在《英语介词在汉译英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 英语介词是能够用来代替汉语动词的。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可以将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与汉语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进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例(9) Many more visitors than it can comfortably hold pour into it, off the regular streamers, off chattered motorboats and off yachts, all day they amble up the towpath, looking for what?
译文:来客多了,这个小地方就拥挤不堪。

搭班船的,坐包船的,驾游艇的,一批批涌到,从早到晚,通过那条纤路,漫步进村观光,想看什么呢?
例(10) He came to me with a smile.
译文:他带着微笑向我走来。

例(9) 中的“off”本来是从船上下来的意思,这里换上了三个动词“搭”、“坐”、“驾”,非常形象。

例(10)中的“with”也被翻译成动词“带着”,和“微笑”互为动宾,十分贴切。

4. 英语副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英语中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概念等。

英语中在系动词之后用作表语的副词,以及用于复合宾语的副词,往往可转成汉语动词。

而汉语中一些动词在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副词,避免了译文出现几个动词同时出现的情况。

例(13) That day he was up before sunrise.
译文:那天他在日出之前就起来了。

例(14) That chair has a broken leg, it will let you down.
译文:那把椅子有一条腿断了,它会使你跌倒。

汉译英——化静为动(将汉语诸多的动词结构转换为英语静态)
汉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的介词
这次会议具有重大意义。

This meeting is of great importance .
这项目正在讨论之中。

The project is under discussion..
汉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名词
此时,表示对一种状态的客观描述。

他能吃能睡能说,就是不能干。

He is a good eater ,good sleeper and talker ,but not a good doer.
汉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形容词
汉语中的表示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动词一般译为英语的“be+adj ”的结构
他渴望知识。

He is thirsty for knowledge.
汉语中一些表人或特质的动词可译为“be+有英语动词派生而来的同源形容词”的结构
他们享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接待。

They had a recep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汉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的副词
基本属于汉译英的逆反过程,有两种特殊情况
汉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转换为英语以—ly结尾的副词。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反对你马上离开。

Personally I see no objection to your leaving at once.
汉语中表动作发生、进展的副词可译为英语中像似含义的副词。

它们一般在be 后作表语。

那天他们在黎明前就起身了。

They were up before dawn that day .
综上所述,静态与动态的差别是英语与汉语的显著差异。

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常借助于名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来表达,句中少有动词。

相反的,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动词甚至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因此常常是一句出现若干个动词。

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将二者语言特征加
以转换,可以使译文既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又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