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

合集下载

“三旨相公“王硅是个不为官

“三旨相公“王硅是个不为官

“三旨相公“王硅是个不为官作者:陈良来源:《廉政瞭望》 2018年第8期文/陈良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死后皆有一个谥号,以评价其一生。

北宋神宗时期,宰相王珪死后被追赠为太师,溢号“文恭”。

王珪年少科举及第,以文章致位通显,其文章宏侈瑰丽,自成一家。

获得“文恭”谥号,可谓实至名归。

但是,这个官方册封谥号很少有人记住,倒是时人赋予外号“三旨相公”,更令人难忘。

所谓“三旨相公”,是说王珪当宰相主要做三件事。

每次上殿进呈奏套时,对皇帝说“取圣旨”来了;待皇帝批阅之后,恭敬高呼“领圣旨”;走出宫殿,对下属说“已得圣旨”。

作为宰相,凡事他从不拿主意,一切听候皇帝处置,依圣旨行事。

王珪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宋史》说他“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

纵观王珪的为官历史,前前后后都是为个人着想,只顾保住官位,而不愿承担责任。

元丰五年(1082年),朝廷改革官制,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为尚书右仆射。

之前,神宗曾对执政大臣说:“实行新官制,新人与旧人将一并任用。

”还说:“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

”王珪、蔡确听了,相顾失色。

王珪十分担忧司马光可能超越自己,不知如『可是好。

蔡确对他说:“陛下早就想收复灵武,你如果敢于担责,就可以保住相位。

”正当神宗准备召见司马光之际,王珪推荐俞充为庆州主帅,让他进献平定西夏之策。

王琏认为一旦用兵深入前线,皇上必不召见司马光,即使召了,也不会前来。

日后,司马光果然不奉召。

瞧,王珪仅有的担责行为,也是为了保住相位。

没想到,他出了馊主意,结果导致永乐兵败,死者十余万人。

当然,王珪甘为“三旨相公”,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当时士大夫喜好议论,而不崇尚实干。

范仲淹推行新政、王安石实行变法,都招致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甚至受到人身攻击。

范仲淹、王安石纵有大无畏的勇气,也经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包括支持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仁宗、神宗也不得不妥协让步,新政和新法终究半途而废。

如此政治生态,必然催生出王硅这样的“三旨相公”。

“七情六欲”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什么
“考 成法 ”对 于考 核官 员 的业绩 确实 十分 有效 ,但 也应 注意 其弊 端 因为 令 出于上 .很多 官员 的考 核 目 标设 定过 高 ,不切 合实 际 .结果 导 致 官员 为 了完成 业绩 .只得 对下 逼 迫 过甚 。可见 .科 学设 定考 核 目标 也 很 重 要 。 圜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
“乐”,失去 所 爱的就 “哀”。所 以在 人修养 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
那 么 为 什 么 七 情 包 括 这 些 呢?说 来还挺 复杂 的。
最初 ,古 人 只说 人 有 四种 感
“喜 、怒 、哀 、乐”之 外 ,加 上 了“恶 ” 与 “爱 ”,情 感 就 从 四种 细 分 为 六 种 了。 而人在 “怒 ”“哀 ”这 两种 情
轻松 阅读 .历史 宽带 l L.ISHIKUANDA
权势 之下 .内阁和六 部都 是看 其脸 色 行 事 .一 度 有 “纸 糊 三 阁 老 ”f即刘 吉 、万 安 、陈 文 )和“泥 塑 六 尚书 ”之 称 。刘吉在 首辅 位上 。尸位 素餐 ,奉 迎皇 帝 。勾结 宦官 ,粉 饰 自己。他 的 拿手 好戏 是颠 倒是 非 .精 于营私 .但 凡有 意见 与他 相左 者 .必 想方 设 法 除去 。由于他 不理 国事 、无 所建 树 , 屡屡 遭 到谏官 的 弹劾 .但 这位 大 员 心理 承受 力超 强 .无 论谏 官说 什 么 他都 充耳 不 闻 凭着 这种 脸皮 厚 的 本事 ,他竟 得 以 占据 内阁 18年 .其 中任 内 阁首 辅 15年 .最 后博 得 个 “棉花 宰相 ”之 名 。何 意 ?棉 花者 ,不 怕 弹 也 !
编辑 郭军 平
轻松 阅读 ·东鳞 西爪 I DONGLtNXIZI. tAO

弘治百官年表内阁篇

弘治百官年表内阁篇

内阁篇孝宗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初六日丑时即位,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午刻驾崩,纪年18,执政期间共有6位阁臣,其中刘吉为宪宗遗留的阁臣(其余2位万安,尹直于孝宗即位不足2月先后罢去)提拔阁臣5位徐溥,刘健,丘濬,李东阳,谢迁成化二十三年万安为首辅,十月晋少师,十月罢刘吉继万安为首辅十一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尹直十一月罢徐溥十月,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十一月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刘健十一月晋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入,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至弘治四年八月内阁排位刘吉,徐溥,刘健弘治四年八月刘吉以首辅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徐溥八月晋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刘健八月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十月,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入,兼文渊阁大学士,弘治四年八月至弘治五年八月时内阁排位刘吉,徐溥,刘健,丘濬弘治五年八月刘吉罢,徐溥继任首辅,丘濬为次辅,弘治七年徐溥八月加少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丘濬八月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刘健八月晋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弘治五年八月至弘治八年二月时内阁排位徐溥,丘濬,刘健弘治八年二月丘濬卒,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李东阳,谢迁入阁李东阳二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谢迁二月,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入。

十月服阕至京,晋詹事弘治十一年二月徐溥二月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七月致仕刘健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七月继任首辅李东阳二月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谢迁二月晋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弘治八年二月至弘治十一年七月内阁排位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弘治十六年刘健二月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五月考满,加特进李东阳二月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谢迁二月晋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七月至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驾崩内阁排位刘健,李东阳,谢迁补充说明弘治十八年七月刘健加左柱国(文臣勋级最高一级,正一品),正德五年九月李东阳加特进左柱国,是明朝历史少有的在世的正一品文臣。

古代那些另类宰相

古代那些另类宰相

堂上从不 出头 ,大事小事均 由
姚 崇 决 断 ,很 多 人 都 对 卢 怀
度有 “ 纸糊三阁老” ( 即刘吉、
万 安 、陈 文 )和 “ 泥塑六 尚书” 之 称 。 同一 时期 的 另 一个 宰相
慎的这种 吃饭不做事 的行为不
满 ,一致称之为 “ 伴食宰相” ,
卢 怀慎竟 然不 以为意,坦然受

女皇武则天在位期 间 ,有
两个 宰相 很 有名 气 。一个 是 “ 驱
驴宰相”王及善 ,他为相多年 , 只作 出了一 条奇怪 的规定 ,不 允许各部官员骑驴上班。为了
防止 驴子 进 入 官 署 ,他 每 天 最
主要 的工作就是驱赶驴子。堂 堂宰相居然以 “ 驱驴”为主业 ,
时 人 因此 讥 讽 王 及 善 为 “ 驱 驴 宰相 ” 。还 有 一 个 是 “ 模 棱 宰
于是 “ 弄獐 宰相 ”的 “ 美名 ”
就在朝野广泛传开了。 五代两宋时期 涌现 了好几 个特别另类的宰相。 五代时后唐马胤孙官至中 书门下平章事 ( 宰相 ) ,此公居 庙堂之高却从不决策,时人笑他
为 “ 三 不 开宰 相 ” 。所 谓 “ 三 不 开” , 即“ 入朝 印不开 ( 不理政务 ) 、
部专著 《 促织 ( 蟋蟀 ) 经》 ,后
人 因此称 之为 “ 蟋蟀 宰相 ” 。
说起宰相们 的无厘头 ,明
朝 的两 个 宰相 不能 不 提 。 一个
是大名鼎鼎的 “ 棉花宰相 ”刘 吉。刘 吉官至大学士 、内阁首 辅 ( 宰相 ) ,尸 位素餐 ,屡屡 遭到言官的弹劾 ,但他心理承 受力超强 ,无论言官说什么他

比起马胤孙 , 北宋神宗时代那个 叫王圭的宰相更是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王圭每天上殿面君,说是 “ 取圣 旨”; 神宗皇帝吩咐完毕, 说是 “ 领圣旨” ; 回到宰相衙门, 对手下人说 “ 已得圣 旨” ,时人 因此称他为 “ 三旨 相公 ( 相公为 宰相的别称 ) ’ ’ 。 北宋末年的宰相李邦彦则

“丁忧”与“夺情”

“丁忧”与“夺情”

丁忧”与“夺情”万历宰辅张居正明朝弘治年间阁揆刘吉,是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正事不干,坏事少不了他。

刘吉还有个外号,叫“刘棉花”,棉花耐弹,暗示刘吉不怕弹劾,越弹越升官。

刘吉一生中,让人诟病最多的是其托人“夺情”之事,也因此事屡被弹劾。

古代官员有“丁忧”之制。

父母去世,无论你是多大的官,都要辞官回家“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需在父母坟前搭一简陋小屋,每日祭拜,不许吃喝玩乐,甚至连房事都得禁绝。

从汉朝形成这一制度开始,一直到清朝,代代传承。

大臣若匿丧不报,革职。

除非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皇帝才以身担重任为由,令某些大臣放弃“丁忧”回朝工作,称为“夺情”。

“丁忧”时生活上的清苦,咬咬牙还可以挺过去,但对于好不容易爬到高位的官僚,让他两年多时间不掌权,简直要了他的命。

因此,很多人便寄希望于被“夺情”,一方面可证明自己在朝中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可以保住高官厚禄。

据说,这位刘吉走了皇亲国戚的后门,找皇帝通融。

皇帝终于夺了他的情。

编修陈音劝他别玩这一套,还是老老实实回家呆一段。

刘吉十分生气,认为陈音故意跟自己过不去。

其实,皇帝“夺”大臣之情,历来受到非议。

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某些大臣能有多重要?万历年间,张居正的“夺情”事件还闹出了一场风波。

1577 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张居正联合自己的好友、大太监冯保,鼓动年幼的万历皇帝“夺情”。

万历准奏。

张居正一直很跋扈,大臣们见他死了父亲,都眼巴巴盼着他回家“丁忧”呢,不料张居正来了这么一手。

大臣们不干了,纷纷上奏,认为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孝道,张居正作为朝廷一哥,更应以身作则,赶快收拾东西回家。

万历皇帝大怒,动用“廷杖”,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被打得皮开肉绽,终身残疾。

一时间,朝野上下,沸沸扬扬。

后来,万历长大了,还有人拿这件事做文章,弹劾已死的张居正。

历史上的“夺情”事件并不少见,臣子们多数半推半就,实则暗喜。

在讲究忠孝节义的年代,“丁忧”与“夺情”,是“忠”,一边是“孝”,让你在两者之中选择,无论怎么选择,似乎都显得割舍不下。

大明历任内阁首辅

大明历任内阁首辅

大明历任内阁首辅序列表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1402 (即建文四年,年号被夺位的朱老四朱棣废除)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1407大才子,因立太子立场导致朱老四不满,最后被灌醉埋在雪里冻死。

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1407-1418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1424三杨内阁力保大胖子仁宗登上帝位,他是其中之一,明朝最鼎盛的内阁组合。

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1444三杨内阁老大。

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1444-1446三杨内阁之一,他死后,大太监王振彻底失去制约,肆无忌惮、祸国殃民,导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明朝几乎亡国。

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1446-1449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1457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

1457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

1457奸臣,害死挽救了明朝危亡的一代功臣于谦。

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

1457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1466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

1466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

1466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

1466-1468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

1468-1475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1477连中三元,明朝完成该项高难度动作仅两人,另一位黄观被朱老四剥夺称号。

科举1000多年,仅有13人连中三元,其中清朝有一位还是因为乾隆皇帝觉得大清没有三元,特地弄出来撑门面的。

商辂曾经亲手消灭了明朝另一位连中三元,他担任主考官时,很多人认为王鳌的文章可以问鼎冠军,商辂这个总裁判长不希望别人分享他的荣耀,一意孤行地将其列在第三,把状元给了别人。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分别指的是哪些人?本文导读:文渊阁内阁这个如此重要的机构,按说能混进去的必然都是人中龙凤吧,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这地位,可谓是顶天了。

但是明朝却偏偏出现过一届最奇葩的内阁,全体阁臣皆是纸老虎,平时干事畏首畏脚,不是因为惧怕皇帝,而是惧怕掌权的太监。

上梁不正下梁歪,内阁这副德行,六部也连带着这幅衰像,以至于当时人们嘲讽内阁是“纸糊三阁老”,六部是“泥塑六尚书”。

明宪宗朱见深这个奇葩的景象出在明宪宗成化年间,纸糊三阁老指的是当时的内阁首辅万安、大学士刘珝、大学士刘吉。

这三人里面,万安是头号纸老虎,他之所以能当上内阁首辅,主要还是靠他一身善于巴结谄媚的本事,他还很会选对巴结对象,专挑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下手,即万贵妃贞儿。

没办法,大家都姓万嘛,怎么说一笔写不出两个万。

明宪宗独宠比他年长十几岁的万贵妃,对这位“妈妈级”贵妃是言听计从,万贵妃不断地在他耳边吹风,让明宪宗对万安的印象是直线上升,万安仕途就这样一帆风顺,直至成化十三年,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不久便接替了商辂成了首辅,但是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万安曾经靠进献春药给宪宗获得赏识,平步青云,所以这哥们有个外号叫“洗屌相公”。

万安万安为人滑头,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些年,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为官哲学,那就是尽量别去招惹大太监汪直。

当时,汪直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在当时深受宪宗信任,加上这人还有战功,皇帝将禁军指挥权都交给了他,汪直手中既握着禁军军权,还掌握着特务组织西厂,再加上是掌印太监,可谓是真正的位高权重,一手遮天。

汪直嚣张到何种程度呢,文官在他眼中不过就是一堆荠菜子,看谁不顺眼,弹指间就让谁回家卖山药蛋子去。

宪宗前期,内阁中还有一批敢于和汪直对着干的大臣,以彭时,商辂先后为首的内阁根本不屑于把汪直这种角色放在眼里,彭时去世后,商辂更是和汪直之间矛盾升级,商辂素来以刚正严明,严于律己为名,在朝政上,商辂与汪直屡屡犯冲。

但是这场政治斗争,汪直却战胜了商辂,使得商辂提前告老还乡了。

彭时

彭时
随后,彭时与商辂、刘定之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 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 改之礼。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
主词条:固原盗乱
彗星出现于三台,彭时等人说:“外廷大政固然应当先处理,宫中根本尤为至急。谚语说‘子出多母’。现 在嫔嫱众多,却没有怀孕的先兆。这一定是陛下爱有所专,而专宠的人已过了生育年龄的缘故。望陛下均恩爱, 为宗社着想。”当时宪宗专宠万贵妃,而贵妃年已近四十,所以彭时这么说。他又说:“大臣黜退,应该由陛下 决定,或者集中群臣商议。不可都交给臣下,使大权旁落。”宪宗虽不能听从,但心中称赞他的忠诚。
彭时
明朝名臣
01 人物生平
03 历史评价
目录
02 主要影响 04 主要作品
05 轶事典故
07 后世纪念
目录
06 人际关系 08 史料索引
彭时(1416年7月10日 -1475年4月27日 ),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 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 读。英宗驾崩后,与阁臣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在明宪宗统治时期,接连升至兵部尚书、 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间,在李贤、陈文相继去世之后继任内 阁首辅。钱皇后去世后,彭时与同僚商辂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固原盗乱时,反对派京军干涉都 御史项忠的行动。累加吏部尚书、少保。自成化五年(1469年)后,屡次因病请辞,均未获准。成化十一年 (1475年),彭时病逝,年六十。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宪”。著有《彭文宪公笔记》 《彭文宪公文集》《可斋杂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吉——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
刘吉介绍
中文名:刘吉
别名:字祐之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博野县大程委村
职业:内阁首辅
明代弹劾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力好,言官说了什么权当没有听见,所以江湖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刘棉
花”。

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这位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的仁兄,他尸位素餐,精于营私,因此屡遭谏官弹劾。

但他靠逢迎皇帝、勾结宦官,排挤打击弹劾他的人,得以在内阁任职18年。

其时曹御史及欧阳旦等一批人,不断弹劾他,但刘吉的官却越做越大,人们奈他不得,这说明了明朝的吏治已经糟透了。

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刘翊的老兄,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

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万安、刘吉、刘珝)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

河北省《博野县志》第472页载:“明刘太师刘吉墓,在今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刘吉,字祐之,博野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

《寰宇通志》成,进修撰。

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以忧归。

宪宗即位。

召纂《英宗实录》。

至京,上疏乞终制。

不允,进侍读。

《实录》成,迁侍读学士,直经筵。

累迁礼部左侍郎。

成化十一年与刘珝同受命,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寻进礼部尚书。

孝宗出閤,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十八年遭父丧,诏起复。

吉三疏恳辞,而阴属贵戚万喜为之地,得不允。

《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