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明朝内阁的出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2)明成祖时期,内阁制正式形成;(3)明宣宗时期,授予阁臣票拟权。
明内阁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虽有内阁大学时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的重设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而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另外,简单介绍宰相制度如下:“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
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
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
“。
明朝内阁的设立

明朝内阁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时期。
明太祖在位期间建立了内阁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处理政务。
明朝内阁的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阁设置:内阁设立于皇宫内,最初称为“内府”,后来改为“内阁”,由内阁首辅进行主持和管理。
内阁首辅被赋予极高的权力,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和管理。
2. 内阁职责:内阁主要承担起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职责,负责起草和审议政令、文件,参与制定重要决策,以及管理和监察地方官员和吏治等。
3. 内阁组成:内阁由多名大臣组成,其中以内阁首辅地位最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成员一般都是宦官出身,也有少数文官。
内阁中设有不同职务,如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等。
4. 内阁运作:内阁成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会议形式讨论和决定事务,对内阁首辅负责汇报和执行皇帝的旨意。
内阁成员还负责监督和指导各地官员的政绩表现,以确保政策的贯彻
执行。
明朝内阁制度的设立为中央政府的运作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集中的决策机制。
然而,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出现了许多问题,内阁首辅权力过大、宦官干政等问题逐渐显现,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落。
每日一解:明朝内阁制

每⽇⼀解:明朝内阁制【题⽬】“⾃明⾰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内阁惟司票拟之职;⾄世宗中叶,夏⾔、严嵩迭⽤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B.内阁职能强化,⾏政效率提⾼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由材料“⾄世宗中叶,夏⾔、严嵩迭⽤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可见,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不断上升,六部⼏乎成为其下属机构,表明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故选C。
明朝内阁制只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效率问题,故B项错误;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且内阁并⾮中央⼀级⾏政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C【知识拓展】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遇到⼤事也⽆可协商。
2.形成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学⼠,辅助批阅奏章、传达诏令,主要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时正式确⽴内阁制。
选拔翰林院官员⼊值⽂渊阁,参与机务决策(此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阁员官位较低,⽆实权)。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政权,明成祖成⽴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中,议政权分给内阁,⾏政权分给六部。
地⽅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然⽽,“阁⾂之预务⾃此始,然其时,⼊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陈述、禀告)。
”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秘书,不是权⼒机构。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幕僚和决策机构。
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学⼠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票拟是指⼀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先拟写初步处理意见,与章奏⼀道呈给皇帝供裁决参考,这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皇帝对内阁意见⽤红字做批⽰、裁定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朝,“批红”多由宦官代笔。
简述明朝内阁的基本运作流程

步骤
描述
1. 奏章汇总与呈递
全国各地的奏章首先由通政使司汇总,然后经由司礼监的太监呈递给皇帝参阅。这一步骤确保了所有重要政务信息能够集中并上达天听。
2. 内阁票拟
皇帝参阅奏章后,司礼监会将奏章送至内阁。内阁大臣会详细审阅奏章内容,并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政务的理解,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这些意见会以墨笔书写在奏章的边缘,称为“票拟”。票拟是内阁大臣对政务决策的重要建议,供皇帝参考。
5. 廷议与决策
在处理重大政务时,内阁大臣会召集会议进行讨论,这被称为“廷议”。廷议是内阁决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后形成最终决策意见供皇帝参考。
6. 封驳与监督
内阁还具有一定的封驳权,即对于皇帝下达的指令如果认为不适合或有违民意可以封还交还给皇上。此外内阁还负责监督政策执行情况确保政令得到有效贯彻。
3. 皇帝批红
皇帝在收到内阁的票拟后,会进行审批。审批过程中,皇帝会用朱笔(红色)在奏章上做出批示,称为“批红”。理论上,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采纳或修改内阁的建议,甚至完全否决。但实际上,由于政务繁忙或皇帝个人原因,许多时候皇帝会直接采纳内阁的票,相关命令就会通过六部和其他行政部门执行。内阁有时也会参与监督执行过程,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此外,内阁还负责将皇帝的批示和最终决策下发给相关部门和官员,确保政令畅通。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中明朝政府机构的组织制度尤其重要,其主要围绕内阁这个机构展开,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明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朝廷内阁制度,这是一种以宰相为首,负责掌管朝政大政,并将朝廷各部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的制度。
它由宰相、太子家仆、太师、介官、士林博士等机构组成,它们分别负责朝廷的各种职能,并且互相协作,从而为朝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朝内阁也不断演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特设专门机构及官职,以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皇室中央集权,特设“大内九府”和“四大三小”机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监督社会管理、审核官员犯罪、经济政策和外交事务等,为政府机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制》的出现也影响了明朝内阁的演变。
《明制》的出现,使明朝政府的管理体制、行政制度、审核机制得以完善。
它们构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政府机构体系,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明朝政府不断改革其内阁制度,以提高其管理能力。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试行“中内政”制度,将朝廷内阁制度从内政机构中抽取出来,成立了特设的“中内”机构,其下设“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审理案件,加强政府管理,提高了朝廷的信仰。
总之,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朝帝国的发展和统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明朝几百年来的政府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演变,而且
也阐明了明朝政府利用内阁机构实现统治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改革、调整,使得明朝内阁制度有利于高效、有序地管理朝廷,使政府机构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明朝帝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高三历史重点细讲: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

重点细讲: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一、关于明朝内阁的创立:(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重。
(于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2)形成、发展经过: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某某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初年,首辅X 居正当权,权压众臣,“部权尽归内阁”(3)性质(及职能):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咨询、顾问的咨询机构(顾问机构、内侍机构)(4)地位:官员品位较低,不等于宰相。
但有一定的地位(较高)。
(5)职责:承担了宰相的部分职责;“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无名无实(无实?)(6)阁臣的产生及其权力来源:没有制度赋予的权利无决策权也无行政权。
内阁成员的去留升降和权力大小,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由皇帝决定。
(7)评价作用:加强了皇权。
不可能对皇权产生制约的作用。
实质:皇权强化的产物。
(8)与宰相制比较(9)与英国内阁的区别万历年间(1573-1620),中国的明朝政府实行的内阁制度,首辅X居正当权,位极人臣,权压众臣。
几十年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起了内阁制度,试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内阁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
②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①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人员的去留升降和)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有皇帝决定),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内阁的出现: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届机构。
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的设立:1、原因: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2、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3、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职能: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一、背景介绍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朝的内阁制度于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明代的后期得到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组织结构及作用进行详细描述。
二、内阁制度的来源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孝文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虽然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采用了类似内阁制度的政治组织——中书省,但在明朝之前的政治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内阁的存在。
明朝内阁制度作为其独特的政治制度,主要受到北齐、北周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创立之初,官制中设有东、西、南三班府,类似于北方民族政权的监国府。
此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
三、内阁制度的组织结构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是东阁和西阁,它们分别代表皇帝的两种权力:东阁代表文武之权,西阁则代表朝政之权。
1. 东阁东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机构,负责军事、财政和法律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东阁由中书舍人、东阁舍人和东阁大学士组成。
其中,中书舍人为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东阁舍人则负责起草奏章、参与辅佐皇帝等工作,而东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东阁官员,直接辅佐皇帝进行重大决策。
东阁大学士的任命通常由皇帝亲自决定。
2. 西阁西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机构,负责文学、文化和教育等事务的管理。
西阁由尚书舍人、西阁舍人和西阁大学士组成。
尚书舍人主要负责起草上奏的文书,西阁舍人则具体负责辅佐皇帝进行各类文学工作,而西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西阁官员,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免。
3. 皇帝在明朝的内阁制度中,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明代的皇帝一般会根据东阁和西阁大学士的建议,做出重大的决策。
同时,皇帝还可以从东阁和西阁中选派官员充当自己的幕僚,帮助处理国家事务。
四、内阁制度的作用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衡君主权力的作用,使朝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集体化。
通过东阁和西阁的官员们共同商议和建议,皇帝可以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1:票拟是否表示内阁学士拥有决策与执行 的权力?
•
否。票拟仅仅是提供意见,是否采纳
的权力仍在皇帝手中,执行也并不是
由内阁学士负责,而是传达到六部等
有关机构。
思考2:内阁与宰相是否相等?
阅读教材P18 ,想一想:清朝军机处有哪些特点?
3、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强 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 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 旨。 简(机构简单) 专(人员精干) ④特点: 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 ⑤作用: 志
3.高一学生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进过程。 高一学生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教学目标
01
知识与 能力
02
03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图片,学 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 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
情感态 度价值
让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 朝军机处,密折及边疆政 策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2、军机处的职能:
材料: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 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 枢机构
二、内阁的出现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宋:增设参知政事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大臣只是跪 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 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讲课人:李成洁 班级:2015级2班 指导教师:李荇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教材分析
教材
人民版必修一
思考一 思考二
清朝军 机处
君主专 制加强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一、导入环节
培养学生联系旧知识的能力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二、讲授新课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二、讲授新课
内阁的形成过程
合 作 探 究
票拟是否表示内阁学士拥有 决策与执行的权力?
通过讲解、分析明清专制制度强 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容及影响,让 学生认识到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 对祖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因其弊
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
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
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 题的途径。懂得论从史出的 历史学基本原则。
而全盘否定,不因其利而盲目推
崇。应该抱以客观的评价,做出 合理的判断。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
清代乾隆年间(基本完成) ④意义: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近代中国版图在清 朝前期基本奠定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东 临 太 平 洋
南到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 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权分六部
在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后,裁撤中书省,
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
部尚书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
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
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从此废
除,皇帝的权利更大了。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 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
内阁的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不得专制诸司",故B、C两项错误。
2.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
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
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
内阁的实质:是皇帝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
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
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
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
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 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 读之官,不轩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 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二、讲授新课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重难点的能力。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三、课堂检测
检测学生 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Teaching Process
四、板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四、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 1、设立的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 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 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 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阅读材料,找出其中关键词,并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
①各朝丞相“专权乱政” 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③胡惟庸案(直接原因)
•
•
胡惟庸案
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名 丞相,其中胡惟庸任职时间最长,权 势最重,朱元璋感觉胡惟庸是极大威 胁,便于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 等罪名,杀了胡惟庸。并趁机将心怀 叵测,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 都列为“胡党”,处死抄家,前后延 续达10年之久,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 人。
教学 分析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教学方法
Teaching Design
启发式 教学法
史料教学法
01 02
图片展示法
教学方法
Teaching Design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Teaching Design
多媒体
板书
目录
CONTENTS
教学 分析
教学 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学 反思
教学流程
教学 设计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
Teaching Refletion
一、知识点能否落到实处
二、寓教于乐能否达到目标
谢 谢
聆
听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阁制度的形成
讲课人:李成洁 班级:2015级2班 指导教师:李荇
朝代 秦朝 汉朝 隋唐
演变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形成“内朝”与“外朝”并立局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Teaching Analysis
01
明朝的内阁
02
清朝的军机处
。
03
清朝边疆政策
04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 影响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1
教学难点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 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2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产生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课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作用
承上启下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内阁,军机处 等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印象。
2.初中知识不系统,在了解相关知识时有一定困 难
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
----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
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大事集权,小事分权
•
因地制宜管理
2.理藩院:
(1)北面: 土尔扈特部回归 (2)西南: “改土归流”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机构, 负责蒙古、西藏和新疆事务.
3.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①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 集权; ②含义: ③过程: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
探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何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