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名录.doc

合集下载

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1402年(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

1457年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

1457年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

1457年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

1466年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

1466年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20、刘健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21、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22、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年23、梁储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

15年-1517年24、杨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明朝李清源简介

明朝李清源简介

明朝李清源简介
李清源(1418-1488),明朝著名宰相,人称“三李”。

他曾多次实施治国实践,为
明朝的历史发展做出浓厚的贡献。

李清源出生在仕宦之家,早年学习了儒家和道家的教义,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从小就
卓越识时务,渊博古今,获得过《四库全书》的佳绩。

1438年,出仕福慧公,被定为吏部大司。

之后,李清源又到太子府开展政策改革,被赐予了“博徒”的头衔。

李清源在位期间,重视地方改革,把保安户口的责任放在州县长的肩上,发布了“地
方类序”,加强对地方管理,促进了民众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同时,他针对社会腐败,加大了监察力度,清理了阉党,平息了政治纷争。

李清源及时用武力,为明朝防御外敌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明朝安定局势。

随后,李清
源又动员地方民众参与当地军事训练,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李清源的弘文思想,在明朝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他主张将科技
应用于防御和水利工程,加强财政税制的改革,给流民家断重新拉紧衣袋的钱,大力提倡
中经验的制度,加强社会秩序。

李清源被誉为明朝象征性的宰相。

他永远把明朝的安全和发展放在首位,竭尽全力改
革新疆,为明朝史写下一幕又一幕辉煌的篇章。

唐宋元明清历代宰相数量一览表,武则天统治时期多达77个

唐宋元明清历代宰相数量一览表,武则天统治时期多达77个

唐宋元明清历代宰相数量一览表,武则天统治时期多达77个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

随着朝代的变迁,名称和职责也有所改变。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是宰相。

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

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南宋初,宋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副相。

南宋孝宗乾道以后,又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副相。

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宰相制度遂废。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

后阁职渐重,大学士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内阁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军机处只是传达皇帝命令的传达室,军机大臣也不是真正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中国下上5000年出现了上千的宰相,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宰相数量多达1156个。

武则天在位的21年中有77个宰相。

下图是历代宰相数量表。

明朝时期宰相(有的也称内阁首辅)

明朝时期宰相(有的也称内阁首辅)

明朝时期宰相(有的也称内阁首辅)
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杨溥曹鼐陈循高豰彭时
商辂江渊王文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刘定之万安刘瑚刘吉尹直徐薄
刘健邱溶李东阳谢迁焦芳王鏊杨廷和刘宇梁储刘忠费宏杨一清蒋冕毛纪石珤席书
翟銮张璁桂萼李时方献夫夏言顾鼎臣严嵩许讚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
张居正赵贞吉高仪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赵志皋张位陈于陛
沈一贯沈鲤朱赓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方从哲吴道南史继偕沈鹤刘一燝韩火广朱国祚
孙如游孙承宗顾秉谦朱国祯魏广微黄立极冯铨李国槽钱龙锡李标刘鸿训成基命周延儒
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张至发贺逢圣薛国观
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范复粹陈演蒋德璟黄景昉吴甡魏藻德范景文。

明代阁臣简表

明代阁臣简表

尚书
忧去;
部尚书华盖殿大
1517.11-1524.2 学士
46
刘宇 河南钧州 进士 上 海 知 吏部尚书 1509.10-1510.6 少 傅 太子 太 傅 吏
(禹县)

部尚书文渊阁大
学士
47
曹元 安徽含山 进士 工 部 主 太子少保 1510.2-1510.8 太 子 少保 吏 部 尚

兵部尚书
书文渊阁大学士

1525.11-1529.9 部 尚 书华 盖 殿 大
学士
53
蒋冕 广西全州 进士 编修 礼部尚书 1516.8-1524.5 少 傅 太子 太 傅 礼

部尚书谨身殿大
学士
54
毛纪 山东掖县 进士 检讨 礼部尚书 1517.5-1524.5 少 保 太子 太 保 吏
部尚书谨身殿大
学士
*55 袁宗皋 湖北石首 进士 兴 府 长 吏部右侍 1515.5-9 月卒
礼部尚书文渊阁


大学士
56
石王缶 河北藁城 进士 检讨 吏部尚书 1524.5-1527.2 少 保 太子 太 保 吏
部尚书武英殿大
学士
*57 贾咏 河南临颍 进士 编修 礼部尚书 1524.8-1527.8 少 保 太子 太 保 礼
部尚书武英殿大
学士
58
席书 四川遂宁 进士 炎 卩 城 礼部尚书 未到任而卒
(后削籍)
48
梁储 广东南海 进士 编修 太子少保 1510.9-1521.5 少 师 太子 太 师 吏
南京吏部
部尚书华盖殿大
尚书
学士
49
刘忠 河南陈留 进士 编修 吏部尚书 1510.9-1511.11 少 傅 太子 太 傅 吏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明朝内阁首辅有黄淮、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杨溥等。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

内阁首辅并无明文规定,而是政治实践的产物。

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黄淮(1367年~1449年)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政治家、任内阁首辅2个月。

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大臣,文学家。

任内阁首辅5年、右春坊大学士。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胡广(1370年~1418年)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县人。

大臣、文学家,南宋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

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

任内阁首辅11年。

杨荣(1372年~1440年)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政治家、文学家,三杨之一南杨,历仕五朝,任内阁首辅6年。

死后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士奇(1365年~1444年)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

初年重臣、学者。

三杨之一西杨。

历经五朝,任首辅21年。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

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政治家、诗人,三杨之一东杨,官至少保兼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任内阁首辅2年。

曹鼐(1402年~1449年)字万钟,号恒山。

北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

明朝名臣。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之后。

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任内阁首辅2年。

陈循(1385年~1464年)字德遵,号芳洲,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人)人。

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任内阁首辅8年。

高谷(1391年~1460年)亦称高榖,字世用,今江苏东台人,辅佑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帝六代。

官至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

徐有贞(1407年~1472年8)字元玉,晚号天全翁,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受封武功伯。

大明王朝名臣录

大明王朝名臣录

大明王朝名臣录作为帝王的左膀右臂,文臣武将共同维持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并且在治理国家、抗击外辱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里,大明王朝涌现出了一大批颇具才干的忠臣正士,也不乏奸佞之辈。

正臣当国,河清海晏;奸佞盈朝,取祸之道。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其出身农民,早年随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并于洪武元年北伐中原,攻破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

其后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成为中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典范。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功勋,死后被太祖追封为中山王。

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功臣。

其出身农民,精于骑射,元末投奔朱元璋义军,勇猛敢战,屡立战功。

洪武元年为征虏副元帅,随徐达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

常遇春为人忠正耿直,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死后被太祖追封为开平王。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功臣。

元末追随朱元璋左右,智勇双全,颇有谋略,为朱元璋供应军需粮草,其功堪比汉之萧何。

明朝建立后,官拜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后因受胡惟庸案牵连而被处死,直到南明弘光政权时才获追谥“襄愍”。

刘基(1311-1375)明朝开国元勋,字伯温,是明初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有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初入仕元朝,因怀才不遇而蛰居隐退;后被朱元璋请出,任为谋臣,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做出了突出贡献。

明朝建立后,受封诚意伯,还归故里后不久病逝。

胡惟庸(不详-1380)明朝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中书省丞相。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左右,为人谨慎,颇有才干,深得朱元璋信任。

明朝建立后官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后官至左丞相,居于百官之首。

此后日益骄纵跋扈,心怀异志,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谋不轨”之名被诛杀,诛连三万余人。

胡惟庸被诛后,太祖乃裁中书、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皇权由此空前强化。

明朝二十四臣

明朝二十四臣

第一名将:徐达徐达(1332~1385年),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

从南略定远,取和州。

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

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

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神机妙算:刘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最后的宰相:胡惟庸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

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

汉族,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博闻强记:解缙解缙(1369-1415),明朝内阁首辅、著名学者。

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

洪武十二年进士。

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宰相名录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 沿袭元朝制度, 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洪武十三年 ( 公元 1370 年 ) ,为防止权臣争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 从此这一官称绝迹。

朱元璋改设内阁, 置学士协助他处理六部事务。

这时的内阁大学士公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 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 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 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 大小朝政都有由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议,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奏的奏章, 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

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部门。

明世宗朱厚骢 ( 嘉靖 ) 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 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由于明朝的内阁类似唐代的政事堂, 唐代政事堂的官员都互称“阁老”,所以,明朝大学士称阁老,或阁臣、宰辅。

宰辅少时为一人,多时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明朝设有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明史》自成祖朝起,以侍读以上官称为宰辅。

为了保持持其系统性,明朝的宰辅,追溯至惠帝 ( 建文帝 ) 朝的侍读。

明太祖朱元璋朝 ( 公元 1368~1398 年 ) 洪武
徐 李善 常遇 廖永 胡惟
达 长 赵 庸 汪广洋

春 忠
明惠帝朱允文朝 ( 公元 1398~1402 年 )
建文
齐 黄子 方孝 泰 澄 孺
明成祖朱棣朝 ( 公元 1402~1424 年) 永乐
黄 胡 解 金幼孜 胡 俨 杨 杨士

广
缙 荣 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 ( 公元 1424~1425 年 ) 洪熙
杨士 杨 黄 金幼孜



明宣宗朱瞻基朝 ( 公元 1425~1435 年 ) 宣德 杨士 杨 黄 杨 陈 张 权
奇 荣 金幼孜 溥
瑛 谨 淮 山
明英宗朱祁镇朝 ( 公元 1435~1449 年 ) 正统 杨士 杨 杨 愉 曹 陈 苗 高 张
奇 荣 马 鼐
衷 谷 益 溥

明代宗朱祁钰朝 ( 公元 1149~1457 年 ) 景泰
于 石 陈 高 谷 王 文
江 王一 萧
商 苗 谦 亨 循 渊


辂 衷
彭 俞 时

明英宗朱祁镇朝 ( 公元 1457~1464 年 ) 天顺 徐有 许 薛 李 贤 吕 原
岳 彭 陈 贞 彬
瑄 正


明宪宗朱见深朝 ( 公元 1464~1487 年 ) 成化 李
陈 彭 原 商 刘定 万 刘 刘 彭
贤 文 吕 辂
安 羽 吉 华 时
之 尹 直
明孝宗朱祐樘朝 ( 公元 1487~1505 年 ) 弘治

徐 刘 丘 浚 李东阳 谢


健 迁
明武宗朱厚照朝 ( 公元 1505~1521 年 ) 正德
刘 谢 李东 焦 芳 王 鏊
杨廷 刘 曹 梁 刘 健





储 忠
费 杨一 靳 蒋 冕 毛 纪
宏 清 贵
明世宗朱厚熜朝 ( 公元 1521~1566 年 )
嘉靖
杨廷 蒋 毛 费 宏 贾 咏 杨一 谢 翟 方献 夏
和 冕 纪
清 迁 銮


顾鼎 严 许 张 治 李 本 徐

臣 嵩
赞 阶 炜
明穆宗朱载后朝 ( 公元 1567~1572 年 ) 隆庆
徐 李春 郭 张居 赵贞 殷士 高 吕调

芳 高 拱 陈以勤
吉 儋 仪 阳 朴 正
明神宗朱翊钧朝 ( 公元 1572~1620 年 )
万历
张居 吕调 张四 马自强 申时行
潘 余有 许 王锡 王家
正 阳 维 晟 丁 国 爵 屏 赵志 张 陈于 沈一贯 沈 鲤
朱 于慎 李廷 叶向 方从
皋 位 陛 赓 行 机 高 哲
吴道 南
明光宗朱常洛朝 ( 公元 1620 年 8~ 9 月) 泰昌
方从 叶向 刘一 沈 灌 韩 ? 史继 何宗 朱国
哲 高 燝
偕 彦 祚
明熹宗朱同校朝 ( 公元 1620~1627 年 )
天启
叶向 刘一 沈 韩 ? 史继偕
何宗 朱国 孙如 孙承 顾秉 高



祚 游
宗 谦
朱国 朱延 魏广 周如磐 黄立极
丁绍 冯 施凤 张瑞 李国

禧 微 轼 铨 来 图 普
明毅宗朱由检朝 ( 公元 1628~1644 年 )
崇祯
施凤 张瑞 李国 来宗道 杨景辰
周道 钱龙 李 刘鸿 成基 来 图 普 登 锡 标 训 命
周延 何如 钱象
温体仁 孙承宗
文震 吴宗 郑以 徐光 钱士 儒





启 升
何吾 王应 张至 黄士俊 孔贞运
林 贺逢 刘宇
傅 薛国 驺


焊 圣 亮
冠 观
程国 杨嗣 方逢 蔡国用 范复粹
姚明 张四 魏照 谢 陈 祥





升 演
魏藻 黄景 吴 李建泰 方岳贡
范景 丘
德 昉 发 文 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