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再生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前景

再生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命健康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
在医学领域,再生医学技术是一项备受关注和研究的技术,其应用范围涵盖了组织工程、干细胞与基因编辑、生物打印等方面,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改善人类生命的质量,还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
本文将从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和介绍。
一、发展历程再生医学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是一种新型医学技术。
它主要是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物材料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致力于人体的再生、修复和重建,革新了人们对于医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再生医学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干细胞的应用方面,随着iPS细胞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干细胞的产出效率和利用率,从而为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和转化,可以实现组织和器官的重建和修复。
在生物打印的应用领域,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为再生医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可以通过“打印”细胞、细胞外基质等,来构建具有三维生物结构的人造生物组织等。
二、应用领域再生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用于肌肉、软骨、骨骼、心脏、皮肤等医学领域,可以在不同的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提供有效的理疗手段。
1、组织修复与再生再生医学技术可以通过干细胞培养、生物材料植入等方式,再建立,或自然地重建细胞、组织或器官等生物结构,以实现身体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例如心脏修复、重建功能性神经等。
2、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再生医学技术可以通过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等方式,将健康的细胞和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帮助患者的身体进行修复和治疗,例如用干细胞治疗白血病等。
3、构建人工器官生物打印技术可以将细胞、基质等打印为三维结构,构建人工器官,例如3D打印心脏等。
这可以解决器官匮乏等问题,为医学领域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三、未来前景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其不仅将为人类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同时也将深刻改变人类整体的医疗保健方式。
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材料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生物材料的种类、特点与优势,以及其在细胞培养、组织修复和器官再生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材料的种类与特点生物材料是指用于医学目的的物质,能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而不引起明显的异物反应。
根据不同的特性和用途,生物材料可以分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生物惰性材料两种类型。
1. 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指在生物体内可以被分解、代谢和排除的材料。
这类材料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组成,如天然蛋白质、胶原蛋白、明胶等。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体内长期滞留,减轻异物反应,促进组织再生。
2. 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惰性材料是指在生物体内相对稳定的材料,不易被分解代谢。
常见的生物惰性材料包括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适用于骨植入和人工器官等领域。
二、生物材料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细胞培养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生物材料在细胞培养中起到提供支持和促进细胞附着、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1. 支架材料生物材料可以作为支架材料用于细胞附着和生长。
基于生物材料的支架可以提供合适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促进细胞的高效培养。
例如,聚乳酸支架可用于骨细胞的培养,而明胶支架则适用于软骨细胞的培养。
2. 生物因子的载体生物材料还可以作为生物因子的载体,用于控制和释放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基因等。
这样可以增强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组织再生。
以蚕丝蛋白为载体的生长因子可以在生物体内缓慢释放,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三、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组织修复是再生医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促进受损部位的功能恢复。
1. 人工器官与组织的修复生物材料可以用于人工器官与组织的修复,如心脏瓣膜、人工血管和人工关节等。
细胞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

细胞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细胞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传统的细胞培养技术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的,存在一些局限性。
而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则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物体内细胞的生长环境,进而更好地研究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例如,以组织工程为基础的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修复组织和器官的缺陷,开发基于组织的新型治疗和疫苗。
二、细胞芯片技术细胞芯片技术是一种通过微电子技术制备微型细胞培养基板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大规模、无污染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分析,进而用于肿瘤学、基因组学、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
与传统方法相比,细胞芯片的优势在于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自动化。
三、干细胞培养技术干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干细胞保存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控制其生长和分化,最终得到一定类型的细胞。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的建立等领域。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干细胞培养技术被开发出来,如诱导多能干细胞、直接重编程等。
四、多样化的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基是指用于培养细胞的营养液。
传统的细胞培养基是通过研究已知条件下的细胞生长要求得到的。
然而,不同种类的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环境因素。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定制细胞培养基可以更好地模拟细胞在生物体内的生长环境。
而且,多样化的细胞培养基可以用于更广泛的细胞类型和应用,促进细胞增殖和差异性维持。
五、纳米技术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等特性的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被用于制备高效的细胞培养基,以及控制细胞形态和大小等方面。
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细胞培养中,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物体内的环境,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率。
综上所述,细胞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凸显了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力量。
虽然这些新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们为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细胞重建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重建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再生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正试图寻找并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方法。
细胞重建技术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它是利用生物材料、细胞和生物因子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功能再生和重建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细胞重建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细胞重建技术概述细胞重建技术是一种将组织和细胞放入生物材料或支架中,培养和发育,最终形成组织或器官的技术。
在这项技术中,细胞和生物因子是实现组织重建的关键要素。
通过将细胞种植到适宜的环境中,细胞可自发地分化并与周围组织互相作用,产生更广泛的组织结构。
细胞重建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是重要的再生医学技术,可用于修复和替换各种受损组织。
二、组织重建的应用1.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脏器,负责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损伤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细胞重建技术可以用于肝脏治疗和再生。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骨髓小体细胞重建损伤的肝组织。
专家已经证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损害患者肝脏的情况下,代替功能性肝细胞。
2.骨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残疾。
细胞重建技术可以用于软骨和骨骼组织修复。
利用细胞重建技术,医生们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干细胞重建损伤的骨组织。
这种方法大大加强了骨折治疗的成功率。
3.眼睛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细胞重建技术可以用于修复眼睛的受损部分,如角膜和视网膜。
科学家使用干细胞,通过移植治疗和细胞重建技术使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的例子医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未来这些技术可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明。
三、细胞重建技术的应用前景细胞重建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其优势在于可以在没有器官捐赠时仍能维持生命。
同时,细胞重建技术也可以防止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
未来,细胞重建技术预计将在治疗各种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以及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2 7卷 第 4期
2 1 年 7月 01
科 技 通 报
BUL ET N 0F S I L I C ENC E AND T HNOL GY EC O
Vo .7 1 No4 2 .
J l 2 1 uy 0 1
三维细胞培 养技术在 再 生 医学研 究 中的应用
赵 燕娜 , 许 健 , 同乐 邓
改性设 计研; 三 再生 医学 ; 细胞 ; 干 血管再 生;器官与组织修 复
中图分类号 : 8 31 Q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 19 2 1 )4 0 3 — 5 0 17 1 (0 10 — 5 1 0
Ap l a i n o r e-i e so a l Cu t r n e-e e a i e M e ii e S u y p i to fTh e ・ m n i n lCel c d l e I r - n r t d cn t d u g v
Z HA0 Y n a , a n XU in’DE o ge Ja , NG T n l
(. o eeo i c n eZ e agC ieeMe i l nvri , n zo 10 3 C i ;. e at n i e i l 1C l g f f Si c ,hj n hn s dc i sy Hagh u3 0 5 ,hn 2 D pr l Le e i aU e t a met f o dc oB m a
生物医学中的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

生物医学中的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界也在不断探寻新的治疗方式,其中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生物医学中的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研究。
一、组织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或细胞培养技术来制造、再生或替代受损或丧失的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它是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医学、牙科、制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组织工程技术的实质是在3D环境中将细胞养在人工支架、生物支架或合成材料上,培养出可分化、定向分化和非特定功能细胞(干细胞)。
通过细胞-细胞、细胞-材料、材料-材料等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自组装和自分化,最终形成各种人工组织和器官。
目前,组织工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临床试验中,用成年人干细胞制造出的心脏组织和维生素E-持续性薄膜,成功地替代了对常见疾病进行治疗的人体组织。
二、再生医学研究再生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创伤和疾病治疗中可靠的再生医学技术,以改善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
该领域聚焦于人体生物学和疾病的基础,共同探索身体的再生和组织的生长、再生和修复。
再生医学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如生理学、生物学、生化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组织学、免疫学、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人才。
3D打印和生物材料技术是再生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它们可以通过打印出可编程的自组织体和可控性支架等方式,模拟身体再生和修复的过程,制造出能够进行扩增、分化和重构的特定组织和器官。
三、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方向当前,组织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器官再生:通过使用再生医学技术,使已经破坏或丢失的器官得以自愈。
2. 组织修复: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出人工组织和材料,为身体的受损或丢失的组织提供补充,以加速修复过程。
3. 干细胞疗法:通过再生医学技术,使用从成年生物体中提取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许多疾病。
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在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细胞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细胞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细胞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使细胞在相对理想的营养、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水分等条件下生长、繁殖和分化,并保持其生物学的特性。
具体而言,细胞培养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的来源细胞培养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细胞来源,包括原代细胞、细胞系和细胞株。
其中原代细胞是从组织或器官中分离出的未经连续培养的细胞;细胞系是一组经连续次传代和分离的细胞,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株则是从细胞系中特定的细胞分离而来,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细胞特性。
2. 细胞的培养条件对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培养基成分、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等条件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出最适合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保证其能够正常生长繁殖,并保持特定的生物学特性。
3. 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在细胞培养中,细胞的分离和传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细胞分离的目的是把细胞从组织或器官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而细胞的传代则是指将已经培养的细胞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继续培养,保持其生长繁殖的能力。
二、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1. 医学领域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例如用于研究人类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毒性等方面。
此外,细胞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等细胞种,以供疾病治疗或药物研发之用。
在肿瘤治疗方面,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特性以及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中,细胞培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
例如,在生物药品的制备过程中,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来制造细胞培养物,这是制备生物制品的重要步骤。
3. 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中,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被用作繁殖和改良农业作物。
细胞培养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细胞培养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前景近年来,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也逐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生物技术手段之一。
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细胞放置在生长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培养和繁殖。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也得到了新的进展,为生物研究和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最近,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成为细胞培养技术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这种方式使用不同于液体和二维平面培养的培养基获得具有内部结构的细胞聚集物。
这种技术模拟了活体组织中的细胞环境,可用于更好地模拟体内药物和治疗效果。
目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已被用于许多领域,如肿瘤学、干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等。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将细胞以更自然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类似于真实环境,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另外,这种技术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可以更准确地筛选和测试药物,也可以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修复中。
二、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有效和经济的基因编辑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技术相比,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指定的酶切措施来编辑DNA。
这种方法可以制造 DNA 片段的插入或删除等改变。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用于仿生学和干细胞研究,可以改变它们的细胞命运和功能,对育种和疾病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应用这一技术进行基因疗法的研究,这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可应用于处置未能通过常规药物治疗的疾病。
三、「体外受精」技术「体外受精」技术是一种妊娠助孕的生殖医疗技术,通过手段控制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可以促进受精和胚胎发育。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有效辅助治疗某些不孕不育的病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外受精」技术已经能够结合测序技术,为胚胎预测有关疾病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细胞生物学、药学、毒理学、干细胞、系统生物学和新药创制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传统平板细胞培养方法使细胞单层生长于二维环境,不能产生体内的细胞外基质屏障。
且细胞表型也异于原代细胞,而三维细胞培养技术通过模拟机体内细胞生长的生理微环境,利用各种支架或设备来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分化,产生具有合理形态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具有细胞培养直观性和条件可控性的优势,故其在再生医学应用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从干细胞、血管再生、器官移植、以及组织修复等方面综述了近期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功能性生物材料方面研究中的作用,有助于对功能性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设计研究。
关键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再生医学;干细胞;血管再生;器官与组织修复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疾病的治疗方式已得到了极大改进。
但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后修复缓慢,或由于创伤过大而致组织器官无法修复,使得再生医学成为当今生物医学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
体外建立适合细胞和组织生长的生理微环境对再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单层平面培养的细胞无论是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与在体内自然生长的细胞相去甚远.由于无基质支持,细胞仅能贴壁生长。
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分化能力,而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以其能为细胞和组织创造一个均衡获取营养物质、进行气体交换和废物排出的理想生理场所。
又易于形成具有合理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组织器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 ]。
目前,三维细胞培养方式发展迅速,包括皮氏培养瓶、灌注小室、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以及微重力旋转生物反应器等培养方式。
其中微重力旋转细胞培养技术因其特有的微重力环境,使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载体的交联度、沉降力、机械力、压力等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模拟了近似生物体内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微环境,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中备受关注.。
除再生医学以外,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也常被应用于药物载体、药物毒理、药物筛选、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应用中的优势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使用三维支架或设备细胞提供类似体内生长环境的支架或基质.建立细胞问及细胞与胞外基质问的联系.促进细胞近似于体内的基因表达、基质分泌及细胞功能活动,形成一定的三维结构,既保留了体内细胞微环境的物质结构基础.又实现了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制性,便于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状况,以及预防或疾病的治疗。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
实现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两者皆采用从机体获得功能细胞。
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与三维结构的生物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前者是直接植入体内的病损部位,利用机体天然的生长环境.扩增分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最后形成所需的组织器官。
而体外方式为达到相同的生长环境,需人工建立一个近似的生理生长环境,因此,体外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1)易形成接近于机体的活体组织,可对病损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重建;(2)与体内培养相比,体外培养更安全,呵直接观察生成组织的形态结构,检测其功能是否正常,为再生器官和组织的研究,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物质基础。
2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2.1 干细胞分化、生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又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自我更新提供重要的微环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能分化为造血实质细胞和基质细胞,以及肌肉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各种类型细胞,但由于其分化效率低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最近,Wang 等采用光刻微图案化技术.建立了维球形细胞培养系统,研究表明该系统能调控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相关基因表达,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效率提高了5倍,为程化维细胞培养分化效率机制的研究,以及再生医学和药物选择研究提供依据。
此外,定向测控骨髓问质干细胞分化,一直以来都是再生医学中的难点。
Mauck等从时空角度检测功能性细胞外基质基因的转录情况,观察动态刺激对定制压缩式生物反应器系统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维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该系统显著提高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中功能性糖胺聚糖的转录和沉积,提示该系统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
由于可变的通畅率,材料利用率,免疫排斥等原因,极大限制了组织工程血管在心血管疾病移植治疗中的应用,但采用自身胚胎干细胞培养的组织工程血管则能降低移植治疗带来的特异性免疫排斥。
Abilez等[H 通过建立模拟生理脉动条件下二三维培养体系。
使未分化的小鼠胚胎十细胞成功生长,为基于自身胚胎干细胞的组织T程血管构建提供了基础。
同样,利用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在三维支架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也显示,同常规平面培养、静态三维培养相比,动态刺激能显著提高三维支架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粘附因子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三维旋转培养对小鼠胚胎干细胞的造血分化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这些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大大提高了胚胎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但由于胚胎干细胞固有的分化能力,使维持其未分化状态、保持其正常的活力和形态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为模拟体内免疫隔离的生理微环境.Zhang等采用微胶囊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未分化小鼠胚胎干细胞,细胞活力检测和组织学观察、以及细胞内Oct4基因的表达.均表明微胶囊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呈未分化状态,且维持了正常的生长形态,显示该方法便于胚胎干细胞的大量培养和优化。
2.2 血管组织再生目前。
血管组织再生研究已广泛在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中开展。
血管的建立包括血管生成和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是在生长因子作用,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血管组织,而血管新生则是在已有血管网络结构基础上,经由生长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最后出芽形成新的血管网络结构El7]。
因此,血管组织再生需要细胞、细胞外基质和信号系统共同参与完成,然而在体外很难维持正常的细胞外基质和信号系统.即具备合适的pH值,氧分压,细胞接种密度,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
而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可为血管组织工程提供成熟化的新生血管技术、高效的生物材料和可行的干细胞应用。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可使细胞呈立体生长,更接近于体内生长模式。
为血管生长模拟了类似于体内的三维空间,并在生长因子的作用下诱导细胞发生出芽、增生、迁移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对于评估各种影响因素对血管生成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采用由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rotarycell culture system),研究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不同材料微载体上的生长情况。
观察到生长的细胞因随机变化的重力矢量而悬浮,从而在培养液中形成连续的自由落体状态.经由生长因子作用内皮细胞在不同材料微载体上发生了立体的迁移、增殖,其中尤以表面覆以明胶的微载体生长较好.同时又加入高剂量和极低剂量的过氧化氢刺激细胞,通过定量和细胞形态学的鉴定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过氧化氢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而低剂量过氧化氢则能显著提高细胞的增生能力,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的再生,有助于功能性复合生物材料在表面改性、血管再生、组织修复等方面的设计。
2.3 器官与组织修复2.3.1 肝脏修复目前,由于肝脏疾病仍占据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前位,但可供移植的肝脏组织的缺乏,使肝脏疾病的治疗无法有效开展。
SchmelzerE 等利用具有独立中空纤维膜系统的三维多室生物反应器.培养人原代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由于该系统可体外模拟体内营养物均匀交换、氧气供给的生理环境.结果显示所培养的实质细胞团块内可见复杂的胆管网络和祖细胞样的细胞集落.并检测到血管样结节部位的分裂细胞中含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中有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活化因子及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的表达.为临床上体外培养肝细胞,用于肝脏移植提供依据。
此外,三维细胞培养以其利于肝细胞生长、扩增、分化,以及近似体内环境等优点,使其成为人工肝理想的再生模式_加_。
2. 3.2 心脏修复尽管目前临床上已可成功阻止和减轻心脏疾病,但心脏器质性损害的恢复仍是一个难题。
然而对具有分化能力心肌干细胞的研究,为再生医学提供潜在的细胞来源,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分化问题仍难以解决。
Hosseinkhani等采用微米和纳米级的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培养心肌干细胞,观察到心肌干细胞在三维灌流培养系统中粘附、增殖的潜伏期显著高于二维静止培养,提示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为心肌细胞的再生,以及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魏国峰等为实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构建了小鼠胚胎干细胞.胶原复合体的三维培养体系,结果显示小鼠胚胎干细胞在该三维培养体系内生长、增殖状态良好,且能建立起细胞连接,并经诱导后细胞自发性分化为具有表达心肌蛋白cTn—T等特异性蛋白的心肌细胞。
另外,随着针对心血管修复的细胞治疗技术发展。
用于心脏血管再生的心血管前体细胞培养也倍受关注。
Karuparthi等采用模拟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对心外膜前体细胞基因表达和形态变化的作用.结果显示一b~l-膜前体细胞表达了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标志基因.并生成细胞内液泡、聚集形成多细胞导管结构,超微结构也进一步证实心外膜前体细胞形成了内皮细胞特异细胞器WP(Weibel—Palade)小体,表明这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促进了一b~l-膜前体细胞的分化,为心脏保护的细胞治疗提供了依据。
2. 3. 3 骨组织构建骨骼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矿化的管状网络结构,是神经、血管以及肌肉组织的结构支架。
目前,成熟的软骨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三维培养技术已被广泛开展.并用于骨组织工程中软骨、骨、韧带、肌腱和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再生。
因此,骨组织丁程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载体诱导骨细胞发生迁移,并在载体上沉积为骨基质,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天然组织的状态,其中骨细胞在载体上的固化显得尤为重要。
Smith等利用光敏感脂质体一藻酸盐凝胶对骨源细胞进行三维固化培养.观察到细胞被较好地定位于凝胶中,并保持良好的活力,显示该三维固化方法可促进骨源细胞在理想位置的生长,利于骨组织工程支架和人工骨组织的研究。
唐少锋等通过将松质骨和骨皮质固定于j维支架表面.制备了特殊三维支架脱钙骨基质载体结构,用来培养脂肪干细胞,结果显示了细胞在可降解脱钙骨基质的表面和空隙内均能良好地粘附生长。
并能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此外,由于氧气和营养物在三维基质中分布的不均,导致三维支架培养的骨组织自外向内出现不均一的增殖和分化情况,从而阻碍了骨组织工程的利用Volkmer等通过比较静态和动态灌注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对前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观察到同静态三维培养相比,动态灌注生物反应器能明显提高三维支架中心区的前成骨细胞生长,改善支架内部氧气梯度的分布,降低氧浓度不均而致细胞死亡,显示了动态三维细胞培养技术能显著促进工程化的骨组织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