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康梁维新思想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戊戌变法(人教选修一)

专题七戊戌变法【史论共享】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中的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的要求到19世纪末日益强烈,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一场救亡图存、改革旧制的维新变法兴起了。

2.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考点梳理一、背景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高中历史(3)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6 维新变法思想 含解析

高中历史(3)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6 维新变法思想 含解析

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包括早期维新思想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之间的关系表现在: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二者都主张变法,经济上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②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发展成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康梁维新思想具有以下特点:①以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这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因此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康梁维新思想之所以表现出上述特点,原因在于:①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助其理论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水平很低,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1。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1.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师夷长技以自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要求“19世纪末”,此时登上政治舞台开展斗争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维新派提出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2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2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第22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目标解读1.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理解三民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践。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戊戌变法。

△重大史实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制度。

【知识拓展】商战商战是19世纪70年代初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所提出的一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思想。

它主张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到了关乎国家、民族存亡兴废的高度上来,揭露了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实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④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实践。

(2)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主张③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问题思索】康梁维新思想借助传统儒家思想的原因一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二是减少改革的阻力。

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

④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⑤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的作用。

2.戊戌变法(选修1)(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讲义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讲义含解析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2.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上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

5.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课题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2)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情。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夷”字的使用说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理念。

3.评价(1)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

(2)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补]“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阔胸怀,更有贯通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

唯其如此,“师夷长技”才不仅从一般的时论层面,而是从深刻得多的社会—文化变革层面,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称其“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全程复习方略】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全程复习方略】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评价:
(1)积极性:“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
于系统化、纲领化,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 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了对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的深 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 “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 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 局。②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
(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康梁维新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代表及主张。
主要 活动 康 有 为
思想 特点
思想 作用
孔子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____ 改制考 》 _______ 君主专制 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_________
潮,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下列对这一主张的分析正确的
是( )
A.“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C.“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D.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西学”指西方的科
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
好的舆论环境。
(3)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 ,在不改变旧制度的
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3.康有为等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高中必修3 20课__西学东渐

高中必修3  20课__西学东渐

2、 (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 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压挤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
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
关系。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 维新变法 封建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实行君民共主的
要不要兴民权、 反对兴民权、设 议院,实行君主 君主立宪政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立宪
4、《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 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 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朝廷部分采 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在 我国近代思想界中,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 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A.资产阶级改良派 C.出国留学生 B.资产阶级革命派 D.地主阶级洋务派
及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开办学堂、研究维 《新学伪经考》 了理论依据 新理论、著书立说 《孔子改制考》 宣传民权思想和君 《变法通议》 主立宪 批判专制君权、 宗法等级制度, 倡导男女平等 翻译西方知识书籍
为维’提供
维新变法的宣 传家 批判纲常礼教 最为激烈 系统介绍西方近
《仁学》
《天演论》 代文化的第一人
江泽民同志手书 林则徐诗句
温家宝总理以 林则徐诗句作为工 作态度的追求 : “我心里总默念着 林则徐的两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就是我今后工作 的态度。”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
赋予一切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 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 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四、从“兴民权”到“民主、科学、启蒙”—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辛亥革命使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人文主义精 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区别:代表阶级利益、学习内容、根本目的 洋务派:地主阶级、学科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维新派:资产阶级、学科技和政治制度、发展资
本主义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提出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 断壮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广州起义)
是否要进行维新变法,是否要实行君主立宪、 变革政治制度,是否应进行教育改革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 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康有为披着孔子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原因
(1)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2)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 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3)与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有关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阶段
内容
代表作
作者
前期 (1915 —1919)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 专制和愚昧、迷信
(核心)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前提)
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传播载体)
《敬告青年》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1)特点: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2、代表人物: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3、主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1、开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2、阐释: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