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国家标准《电解镍粉》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电解镍粉》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电解镍粉》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计划要求本标准的修订任务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有色标委[2011]4号文件《关于转发2010年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下达,项目序号20102201-T-610。

本标准由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计划2011年12月完成。

二本项目意义《电解镍粉》国家标准制定于1985年,标准编号为GB/T5247-1985。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粉体制备技术以及粉体下游产品的加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标准中产品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技术市场的需要,不能起到有效区别产品种类、用途,规范市场,指导企业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维护消费者利益等的作用,因此对《电解镍粉》国家标准进行修订,以更好的满足粉末冶金及相关行业的需求,为此公司申请对现有电解镍粉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三、工作内容1.调研国内金刚石工具、粉末冶金零件、电碳等行业对镍粉质量技术指标的需求,结合现有国内电解镍粉生产工艺水平,确定修订标准的具体内容,并拟定修订方案。

2.修定标准中所需的化学指标,并确定其含量范围。

3. 确定检验方法,标准中的化学指标检验的元素:锌、镁、铅、锰、硅、铝、铋、砷、镉、锡、锑、钙、铁、硫、碳、铜、磷、氢损。

4. 化学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

5.对标准文本进行审定,进一步完善标准中的各项内容。

6.对标准文本进行审定后,形成报批稿。

四、工作简介2011年2月提出标准草案,征求相关方意见后挂网公示,形成标准预审稿,2011年6月在大连通过预审。

根据预审会议代表意见及会后相关厂家来电来函内容,进行了标准进一步修订,2011年9月提出标准送审稿,挂网公示后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参加审定,参加该标准审定会议的共有12个单位的25位代表,会议一致讨论认为,该标准达到国际水平,起草单位根据修改意见,完善标准文本报批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五、主要技术变化内容1. 氢损含量原标准中FND-2、FND-3的氢损由0.3%、0.35%修订为0.15%、0.25%,修订原因如下:随着金刚石工具、粉末冶金零件质量不断地提高,对镍粉的氢损指标要求愈来愈高,原标准中的氢损指标已经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电解镍粉制粉技术的提高,国内电解镍粉的实际氢损已经普遍降到0.25%下,个别生产厂家的FND-2镍粉已经降到0.15%一下,粉末冶金行业的用户已经把FND-2氢损含量不大于0.15%,FND-3氢损含量不大于0.25%作为双方认可的指标。

行业标准《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

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讨论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与协作单位根据工信厅科【2014】628号“关于印发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及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发的有色标委【2014】29号文“关于转发2014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由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编号2014-1465T-YS,计划完成年限2016年。

2.起草单位情况、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2.1 起草单位情况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联合国内在先进储能材料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而成。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汇集了同行业国内外高科技研发和运营管理的精英人才,是从事先进储能材料及应用器件工程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代表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储能材料领域工程化技术的最高水平。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牵头单位为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控股有限公司,共建单位包括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中南大学、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瑞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多美瑞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大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PEV,HEV)、电动工具、太阳能、风能、兆瓦级蓄电站等对新型储能材料和能源转换使用的迫切要求,以先进储能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研究、宽环境适应性研究、长使用寿命研究、高安全性研究为重点,建立新型储能材料的系统集成的研发平台、工程化验证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对涉及镍电池、锂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关键储能材料,开展生产工艺开发、关键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开发、行业标准的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外科技交流等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

镍钴锰氢氧化物un编码

镍钴锰氢氧化物un编码

镍钴锰氢氧化物un编码
镍钴锰氢氧化物的UN编号是3495。

UN编号是联合国根据危险品的性质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编号的一种国际编号制度。

对于镍钴锰氢氧化物这种化学品,UN编号3495表明它是一种危险品,需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特别注意安全。

这个UN编号有助于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处理和运输镍钴锰氢氧化物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除了UN编号外,还有其他一些国际标识符号和标签,用于指示镍钴锰氢氧化物的危险性质和特征,以便进行正确的处理和管理。

因此,了解和正确使用UN编号对于保障化学品安全至关重要。

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

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

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审定稿)《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组编写单位: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0月18日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及计划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12月28日下达的201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见国标委综合〔2017〕128号),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GB/T 26300-2010)的修订工作由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持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20173793-T-610,项目完成时间为2019年12月。

2. 标准修订的目的及意义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动,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三元材料因为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流产品。

作为三元正极材料最关键的原材料,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在过去十年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下游客户的各种不同需求,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相应的指标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2010年发布的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GB/T 26300-2010)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在的产品。

为了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生产企业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敦促各企业按更先进的标准进行生产,需要及时对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3. 产品简介3.1 性质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是深棕色或黑色粉末,流动性好,不溶于水,能溶于酸。

3.2 用途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正在走出导入期,开始跨入快速成长期。

未来几年,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增长的最大动力确定无疑将来自电动汽车市场。

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主要正极材料包括改性锰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需求带动了高比容量的高镍三元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三元材料单体能量可达到180Wh/kg,高镍三元材料极限密度可达250-260 Wh/kg。

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

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

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国家标准《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金川集团有色公司二00九年二月1. 任务来源本标准制定任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色协综字[2008]24号文件《关于下达2008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下达,项目序号为20082127-T-610,由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计划于2009年完成。

2. 编制原则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氧化物是锂离子电池用新材料,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该标准旨在加强供需双方的技术理解和交流,指导和规范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满足市场相关领域的不同需求。

3. 编制情况标准格式按GB/T1.1-2000标准要求编写。

标准制定起草工作开展后,主要查阅了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和国内有关企业技术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并对国内的生产和使用状况进行调研整合后,经起草单位与用户多次探讨、协商,与2009年2月提出该“标准预审稿”。

4. 产品行业背景锂离子蓄电池具有比能量大、单体工作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器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现有材料和电池设计技术的改进以及新材料的出现,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展,它将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服务于人类,已成为本世纪的研发热点。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CoMnO具有同LiCoO和LiNiOxy1-x-y222一样的α-NaFeO结构和理论比容量,但是这种材料具有LiCoO、22LiNiO等其它正极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 钴酸锂由于价格昂贵、2安全性能差而不适合作为动力电池;2. 锰酸锂具有低成本、环保、安全性好等优点,但其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差、碳做负极时锰的溶解问题突出;3. 镍酸锂合成条件要求苛刻,而且循环性能不好,安全性能差;4. 镍钴酸锂容量比钴酸锂有所提高,但制备成本高、过充存在安全性问题;5. 磷酸铁锂具有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安全性好等优势,但其体积能量密度较低。

试验报告 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 镍含量的测定 丁二酮肟重量法

试验报告 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 镍含量的测定 丁二酮肟重量法

镍钴铝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镍含量的测定丁二酮肟重量法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一:试验部分1、方法提要试料用盐酸溶解后,在酒石酸氨性介质中以丁二酮肟乙醇溶液沉淀镍,沉淀经抽滤洗涤后在145℃~15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滤液中的镍含量忽略不计。

2、试剂材料除非另有说明,本部分所用试剂均指分析纯试剂,所用水为符合GB/T 6682规定的三级水。

2.1 盐酸(ρ=1.19 g/mL)。

2.2 硝酸(ρ=1.42 g/mL)。

2.3 氨水(ρ=0.90 g/mL)。

2.4 盐酸(1+1)。

2.5 氨水(1+1)。

2.6 酒石酸溶液(150 g/L):称取150 g 酒石酸,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 ,贮存于1000 mL 试剂瓶中。

2.7 丁二酮肟乙醇溶液(10 g/L):称取10 g丁二酮肟,溶于无水乙醇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000 mL,贮存于1000 mL 棕色试剂瓶中。

2.8 乙酸铵溶液(500 g/L):称取250 g乙酸铵,溶于水中并稀释至500 mL ,贮存于500 mL试剂瓶中。

2.9 镍标准贮存溶液:1000 μg/mL,市售购买有证标准贮存溶液。

2.10 镍标准溶液:移取10.00 mL镍国家标准贮存溶液(2.9)于200 mL容量瓶,加入10 mL盐酸(2.4),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 mL含50 μg镍。

2.11 镍溶液:称取2.50 g金属镍(w≥99.98%),精确到0.0001g,置于250 mL烧杯中,加入50 mL王水,加热至镍完全溶解,冷却后移入250 mL容量瓶,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 mg镍。

2.12 钴溶液:称取0.15 g金属钴(w≥99.98%),置于250 mL 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缓慢滴加硝酸(2.2),剧烈反应后加入10 mL硝酸(2.2),加热煮沸驱除氮的氧化物,冷却后移入100 mL 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 mL 含1.5 mg钴。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2023最新国标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2023最新国标

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回收利用原则 (8)5基本要求 (8)6回收要求 (10)7综合利用要求 (11)附录A(规范性)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计算方法 (14)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过程的术语和定义、原则、基本要求、回收要求和综合利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和镍氢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其他类型电池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6008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GB/T26300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GB/T26493电池废料贮运规范GB/T26989汽车回收利用术语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33059锂离子电池材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处理方法GB/T33062—2016镍氢电池材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处理方法GB/T33598(所有部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GB/T33761—2017绿色产品评价通则GB/T3401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GB/T34014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GB/T34015(所有部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梯次利用GB/T34695—2017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GB/T36132—2018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8698(所有部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GB39800.1—202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DL/T2315电力储能用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系统技术导则HG/T2824工业硫酸镍HG/T4701电池用磷酸铁HG/T4822工业硫酸钴HG/T5740粗碳酸钴HG/T5741粗碳酸镍HG/T5816废电池回收热解技术规范HG/T5918电池用硫酸钴HG/T5919电池用硫酸镍HJ348报废机动车拆解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1186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JT/T617.6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6部分:装卸条件及作业要求QC/T1156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单体拆解技术规范WB/T XXXX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物流信息追溯管理要求YD/T3768.1通信基站梯次利用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第1部分:磷酸铁锂电池YS/T582电池级碳酸锂YS/T1174废旧电池破碎分选回收技术规范YS/T1460粗氢氧化镍钴YS/T1552粗碳酸锂YS/T1568电池级无水氢氧化锂3术语和定义GB/T19596、GB/T26493、GB/T26989、GB/T33598、GB/T34015、GB/T3869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行业标准《镍钴二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doc

行业标准《镍钴二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doc

行业标准《镍钴二元素复合氢氧化物》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6月一、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31号)及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转发2018年第一批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有色标委[2018]33号的文件精神,由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镍钴二元素复合氢氧化物》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编号2018-0515T-YS,计划于2020年完成。

1.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节能环保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动力电池发展规划:202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

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最终性能,而且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40%左右。

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锂离子正极材料有LiNi x Co y Mn z O2,LiFePO4,LiNi x Co y Al z O2等,其中以镍钴锰三元锂电高镍型811与NCA最有可能满足这一指标。

镍钴二元素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可以直接烧结制成镍钴二元素氧化物前驱体,用于制备镍钴酸锂和镍钴铝酸锂等正极材料,还可以通过铝包覆后再烧结,形成镍钴铝三元前驱体,用于制备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

以镍钴酸锂和镍钴铝酸锂为正极材料的锂电池,具有比容量高、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好、倍率性能优良等突出优点,在电子设备、通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内三元锂电材料产能正在经历扩张高峰,对前驱体材料的需求量很大,势必带动其产能快速扩张。

毫无疑问,NCA等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逐步成为锂电正极材料的主流线路,其前驱体也亟需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供需双方的贸易行为和作为提高质量的依据,保障企业经济利益以及人们的出行安全。

2018年标准化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要围绕培育发展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新业态、新动能发布实施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加大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新材料标准的有效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
《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
编制说明
金川集团有色公司
二00九年二月
1.任务来源
本标准制定任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色协综字[2008]24号文件《关于下达2008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下达,项目序号为20082127-T-610,由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计划于2009年完成。

2.编制原则
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氧化物是锂离子电池用新材料,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该标准旨在加强供需双方的技术理解和交流,指导和规范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满足市场相关领域的不同需求。

3.编制情况
标准格式按GB/T1.1-2000标准要求编写。

标准制定起草工作开展后,主要查阅了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和国内有关企业技术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并对国内的生产和使用状况进行调研整合后,经起草单位与用户多次探讨、协商,与2009年2月提出该“标准预审稿”。

4.产品行业背景
锂离子蓄电池具有比能量大、单体工作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器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现有材料和电池设计技术的改进以及新材料的出现,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展,它将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服务于人类,已成为本世纪的研发热点。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 x Co y Mn1-x-y O2具有同LiCoO2和LiNiO2一样的α-NaFeO2结构和理论比容量,但是这种材料具有LiCoO2、LiNiO2等其它正极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 钴酸锂由于价格昂贵、安全性能差而不适合作为动力电池;2. 锰酸锂具有低成本、环保、安全性好等优点,但其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差、碳做负极时锰的溶解问题突出;3. 镍酸锂合成条件要求苛刻,而且循环性能不好,安全性能差;4. 镍钴酸锂容量比钴酸锂有所提高,但制备成本高、过充存在安全性问题;5. 磷酸铁锂具有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安全性好等优势,但其体积能量密度较低。

相比较而言,LiNi x Co y Mn1-x-y O2的理论比容量较高,约278mAh/g,循环性能好,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小于2%),振实密度大,能量密度高,实际比容量可达140-180mAh/g(同镍、钴、锰比例有关),合成方法简单可行,克服了LiMn2O4、LiNiO2、LiCoO2及LiFePO4的部分缺点,因此成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特别是小型动力电池的首选材料之一。

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主要面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厂商,用该材料可以合成出性能优异的LiNi x Co y Mn1-x-y O2三元素正极材料。

由于三元素正极材料具有一系列的优点而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目前,三元素正极材料技术刚刚成熟,2007年日本韩国的市场大概有2000吨,国内市场刚刚起步,预计08年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三元素正极材料及其中间体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世界主要的生产厂家有OMG、3M公司和日本田中化学等。

5.文献检索情况
编制本标准前详细查阅了国内外标准发布部门,至标准编制之日尚未发现与计划编制标准相类同或相似标准。

6.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此标准为新起草的标准,由于三元素正极材料的技术特点,因此此标准制定较为严格。

此标准结合了下游用户的要求和三元素正极材料的技术特点,对产品主品位相对误差、杂质元素含量、粒度、形貌、晶型、表观质量进行了界定。

该标准产品覆盖了目前应用的所有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

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
1)化学成分:标准中确定了产品的适用范围,制定了产品的14个化学指标,分别是:钴、镍、锰、铜、铁、钠、锌、钙、镁、硅、铅、铝、硫酸根、氯。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池正极材料性能要求对镍钴锰三元素氢氧化
物材料中主品位元素不同比例要求,分别确定镍钴锰比例为955牌号(Ni:56.1-58.1;Co:3.12-3.24;Mn:2.91-3.03)、811牌号(Ni:49.8-51.8;Co:6.2-6.6;Mn:5.75-6.15)、523牌号(Ni:31.3-32.7;Co:12.6-13.2;Mn:16.6-17.4);424牌号(Ni:25.2-26.2;Co:12.6-13.2;Mn:23.6-24.6)、111牌号(Ni:20.9-21.9;Co:21.0-22.0;Mn:19.5-20.5)、325牌号(Ni:19.0-19.8;Co:12.7-13.3;Mn:29.6-30.8)。

杂质元素参照客户要求和市场上相关产品的规定,钠、钙、镁含量要求小于150ppm,铜、铁、锌、硅、铝、氯要求小于100ppm,铅小于50ppm。

2)物理性能:主要考虑下游电池厂商对锂离子正极材料性能要求(安
全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及制备工艺要求,草案中对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材料要求主要为:松装密度:0.4~1.2g/cm3;振实密度:0.8~2.8g/cm3;激光粒度(D50):5~20μm;微观形貌为球形或类球形。

3)粉末晶型结构:通过《矿物晶胞参数的测定粉末X射线衍射法》测定,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氧化物为单一β-Ni(OH)2晶型结构[空间群p-3m1(164)]。

4)表观质量: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外观质量方面,产品应保持干燥洁净,无夹杂物,同一批产品色泽应保持一致。

5)需方如对镍、钴、锰三元素氢氧化物有特殊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协商。

6)安全防护:镍、钴、锰三元素氢氧化物属粉末产品,刺激呼吸道粘膜,进行接触镍、钴、锰三元素氢氧化物作业时,应注意防护。

7)检验方法:钴、镍、锰及其他杂质元素含量由供需双方协商进行测定;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测定按GB5061—98的规定进行;激光粒度(D50)测定按GB/T 19077.1粒度分析中激光衍射法的规定进行;产品颗粒形状观测按JY/ T010–1996《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通则》的规定进行;产品颗粒的表观质量由目视检查。

7.与其它检索到的标准的关素
至标准编制之日尚未发现与计划编制标准相类同或相似的标准。

8.标准的项目意义
三元素正极材料以及优越的综合性能,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锂离子二次电池民用从信息产业(移动电话、PDA、笔记
本电脑等)扩展到能源交通(电动汽车,电网调峰,太阳能、风能电站蓄电),军用则可涵盖海、陆、天、空诸兵种,锂离子电池技术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技术,它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之一,并成为现代和未来军事装备不可缺少的重要―粮食‖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为规范有色金属行业的镍钴锰三元氧化物的生产和贸易,引导产品的合理消费,促进该产品的产业化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特制定该标准。

9.标准属性
建议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发布。

《镍钴锰三元素氢氧化物》编制组
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