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合集下载

新中国的农村政策

新中国的农村政策

新中国的农村政策
(一)土地改革
1.背景:P12;
2.时间:1950—1952年;
3.内容:P12;
4.结果: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农民解放;
5.影响:P13。

(二)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影响: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

4.实质:改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五)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2.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邹於娟 摘 要: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政策演变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天下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审时度势地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顾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一、农村合作化改造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快在农业农村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分步实施了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同时,我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苏联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恢复农业生产基础上,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战略。

这段时间,我国重点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和供销信用合作政策。

四项政策在不同时期逐次推进、各有侧重,共同奠定了新中国农业农村政策框架。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为了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旨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及其重要性。

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通过发展其他农产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重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由低端转向中高端。

在这个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成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其他农产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展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局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根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阔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开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立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场对农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开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开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开展;党在社会主义建立方面的经历缺乏,又急于求成,无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制度、推动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助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农村建设除了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还致力于农村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文化保护也是政策重点,为农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农民收入在农民收入方面,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力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扶持农民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政策助力了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业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农业政策的调整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和意义农业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和需要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在我国,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流失、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亟需调整政策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需求。

调整农业政策的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经营结构等。

而农业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施。

二、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1.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进土地流转、扩大农民土地经营权等改革举措,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供农机具补贴、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

2. 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举措来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例如,在农产品降价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推动农业由传统大而全向特色化、标准化发展。

这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提升农业附加值,推动农业向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3. 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的市场化流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农业政策的调整可以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通过深化农村供销社综合改革、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等手段,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增加农民收益,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解读新农业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影响

解读新农业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影响

解读新农业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收入和农业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新农业政策的实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新农业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影响。

一、提高农业技术水准新农业政策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栽培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民通过学习新技术,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了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业政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有选择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新农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环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促进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牌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业政策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用于农村道路、灌溉设施、农田水利等方面。

优质的基础设施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便利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化。

五、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新农业政策提出了支持农业金融服务的措施,包括农村信用社的设立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农业信贷的支持。

这些举措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风险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提高收入。

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的推动也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保护农民权益新农业政策强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保护,保障农民的产权和土地利益。

同时,政策也鼓励建立健全的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机制,保障他们在城市工作的收入和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业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业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业政策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新农业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一、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流转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和高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将土地租金作为收入来源,同时专业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可以投入更多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力量,新农业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给予了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科技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农业领域。

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产能,优化产品品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新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产业项目。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发放贷款、提供技术支持和减税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高附加值和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农业政策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向农业和农村借贷,提供更多的贷款和金融服务。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提供低利贷款和贴息政策,降低农民贷款的成本。

通过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金,投资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五、农民专业培训农民专业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演练
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 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 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中考演练
材料一 :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第三次调整—— 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以后 目的: 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_________ 共产主义 过渡。 形式: 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 政社合一 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 _________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员的自留地、 公社 家畜、树木等都为_________ 所有。 结果: 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 经济困难 严重失误 评价: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_________
第二次调整——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1953年——1956年
原因: 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 参加农业合作社 , 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_____________ 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走_______
中考演练
观看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漫画可能 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一运动中? A.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D.“文化大革命”
中考演练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 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 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 一番历史的“味道”。据你推测,图片中的口 号出现的背景 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 B.土地改革,国家稳定 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公 社 大 食 堂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小岗村“分田到户”字 据
中考专题复习
第一次调整—— 土地改革
时间: 1950年——1952年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 形式: 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________
典型例题
1、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 的法律法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2、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国家所有 B、归地主所有 C、归乡镇所有 D、归农民所有
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北京)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经济文化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水平的矛盾. 当前任务: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 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 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一位老农民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 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 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 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 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 子都未能折断。从上面这个故事中, 你受到什么启发?
典型例题
1、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是在( ) A、1956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59年 2、从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 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延安整风运动 C、大生产运动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据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有20﹪, 6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9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人口数量激增 B、大规模商业性开采 C、无计划盲目垦荒 D、“大跃进”运动中的破坏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 结果: 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人民政权 更加巩固,解放了____________, 农村生产力 作用: 使________
工业化 建设准 农业生产 ,为国家的_______ 恢复了_________ 备了条件。
材料二 : 右图壁画解说词: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摘自中国共产党哪一次会议的决议? (2)材料二应出自哪一运动过程之中? (3)下列结论与材料二相符合的是____ A、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符合科学发展观,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新中国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 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农业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 • 人民公社化运动: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制度创新上的 伟大变革,伟大的转折
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则:
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b、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公有 制。 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______ 农村生产力 解放了__________ 作用: 积极性 提高了农民生产________
促进了农业发展
典型例题
1、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标志 是( ) A、土改的完成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新中国的成立 2、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 ) A、家庭承包土地 B、农业互助组 C、人民公社 D、农业生产合作社 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 ) A、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赶英超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个米粒煮一锅 ,一个玉米运一车 高粱杆上安电线,坐着瓜皮过黄河
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 彩云栓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典型例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城市 B、农村 C、国有企业 D、政府机关 2、1979年,中国北方有一个农民家庭正在召开一次重要 的家庭会议,他们商量的内容可能涉及了(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情况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做法 B、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
在欢庆胜利的时 候,中国共产党人清 醒地认识到,这只是 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 序幕。这时的中国, 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之一。根据联合国亚 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 收入只有27美元。不 仅不足印度57美元一 半,也远远低于当时 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 收入。
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第四次调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 人民公社 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 _________ 展。 时间:1978年 形式: 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10%
占有土 地比例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 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 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 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 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 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 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 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 年增长了26.9%。
自主权 ,提高了农民的 影响: a.使农民有了生产________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 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
评价: 农村制度创新上的伟大变革,伟大的转折
历史的回音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