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利钠肽
脑利钠肽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脑利钠肽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背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手术。
在这一手术中,心脏被停止并置于机器上,机器代替心脏进行血液循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肾脏功能的下降。
脑利钠肽是一种可能有利于改善肾脏功能的激素。
脑利钠肽的作用脑利钠肽是一种由心脏细胞产生的激素,其作用包括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以降低血压,并促进心脏排盐和利尿。
这些作用都使其成为可能有利于保护肾脏功能的激素。
实验设计在这项实验中,选取了40名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
通过对患者的随机分组,其中2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标准的手术治疗。
另外20名患者则在手术时注射脑利钠肽。
注射剂量为0.05μg/kg/min,连续注射6小时。
在手术后48小时,比较两组患者肾脏功能情况的变化。
血尿素氮(BUN)和肌酐是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之一。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接受脑利钠肽注射的患者中,血液中的肌酐和BUN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此外,在使用脑利钠肽的组别中,仅有10%的患者出现肾脏功能衰竭(肌酐水平> 2.5mg/dL),而对照组中的肾脏功能衰竭率高达45%。
讨论脑利钠肽作为治疗肾脏功能损害的药物已经被广泛研究。
在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中,脑利钠肽注射可降低肾脏功能损伤的程度和发生率。
然而,目前尚未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确定脑利钠肽注射是否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益处。
因此,在将脑利钠肽用于治疗这类患者时,需谨慎权衡其可能带来的好处和不良反应。
结论本实验表明,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中,脑利钠肽注射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然而,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其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以及最佳用药方式和剂量。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脑利钠肽是一种通过增加尿量和减少心脏前负荷来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药物。
本文对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进行分析。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标准治疗下仍然存在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
这些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浮肿等症状,并且常常需要频繁的住院治疗。
脑利钠肽是一种内源性肽类物质,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的产生,从而扩张血管,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
脑利钠肽还能促进尿量增加,减轻水肿症状。
研究表明,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明显。
一项对39名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使用脑利钠肽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肌重塑指数,缓解心脏负荷,减少住院次数和疾病进展。
另一项针对152名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脑利钠肽治疗组的患者在心功能评分、运动耐量、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改善。
脑利钠肽治疗在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防治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发现,脑利钠肽治疗可以减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肺水肿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脑利钠肽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脏重塑指数和肌钙蛋白水平。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在长期的治疗中,脑利钠肽的疗效会逐渐降低,甚至失效。
脑利钠肽治疗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头晕、肾功能损害等。
在使用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事件。
脑利钠肽是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它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负荷和增加尿量来改善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疾病进展。
脑利钠肽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临床应用时注意。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将有更深入的理解。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11
◆ Troughton等随机将69例收缩功能衰竭患者(射血分数<40%, NYHA心功能分级Ⅱ一Ⅳ级)分为NT-BNP组和对照组。均给予 ACEI、利尿剂和(或)地高辛、硝酸酯等治疗。前者根据血浆NTBNP浓度调整药量,后者根据临床症状及客观检查调整药量, 平均治疗9.5个月后,NT-BNP组总心血管事件(心功能恶化、再 次入院、心源性死亡等)少于对照组。在治疗第6个月,患者发 生第一次心血管事件NT-BNP组27%,对照组53%。因此,根 据BNP浓度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策略,有望整体降低心 血管事件并延长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时间。本研究对两组患 者随访了六个月,发现一个月的再入院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但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再入院率实验组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 2003年有关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前瞻性研究(acute deeompematedhenrt failure national registrr,ADHERE), 谢洪智等观察急性失代偿性CHF患者,发现应用rhBNP者与同 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米力农或多巴酚丁胺比较,能显著降低住 院病死率和住院时间。 ◆ PRECENDEN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evaluation 0f cardiac ectopy with dobutamine and nesiritide therapy) 试验,是比较rhBNP和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失代偿性CHF过程 中疗效和促心律失常作用的试验,结果发现二者对CHF的临床 疗效相同,但多巴酚丁胺增加24h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 缩发作次数,增加心肌耗氧量,而rhBNP治疗没有促心律失常 作用,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比多巴酚丁胺更安全。
◆ 排除标准
重组人脑利钠肽说明书

重组人脑利钠肽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重组人脑利钠肽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汉语拼音:Chongzu Rennao Linapetai【成份】主要成份为重组人脑利钠肽。
【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疏松块状物。
【适应症】用于患有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规格】_____【用法用量】采用按负荷剂量静脉推注本品,随后按维持剂量进行静脉滴注。
负荷剂量:_____,缓慢静脉推注,时间大于 3 分钟。
维持剂量:_____,持续静脉滴注。
治疗时间通常为 3 天。
调整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
如果收缩压低于 90mmHg,应降低剂量或停止给药。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恶心、室性心动过速等。
低血压:可能在用药后不久发生,尤其是在负荷剂量推注期间。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头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症状,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可自行缓解或通过对症治疗缓解。
恶心:少数患者可能感到恶心,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较为罕见,但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收缩压低于 90mmHg 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1、用药前应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2、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3、避免与其他可能导致低血压的药物同时使用。
4、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尚无足够的孕妇使用本品的临床数据,孕妇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哺乳期妇女:目前尚不明确本品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儿童用药】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老年用药】老年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应根据其肾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增加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脑钠肽相关知识培训

NT-proBNP(脑钠肽)相关知识一、简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又称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脑利钠肽,是继心钠肽(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由于它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
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
二、BNP的生成与清除BNP 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心室负荷和室壁张力的改变是刺激BNP 分泌的主要条件。
BNP 的清除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利尿钠肽家族的C 型受体介导,内吞入胞内后由溶酶体降解;二是经中性内肽酶(NEP)降解。
三、BNP的结构合成与分泌BNP同ANP一样具有一个由17个氨基酸通过一对二硫键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对于受体的结合很必要,其中二硫键对于BNP的生物活性很重要。
BNP具有种属特异性,大鼠的BNP由45个氨基酸组成,而猪、狗与人的BNP由32个氨基酸组成,人类BNP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端,与其上游的ANP片段相连,其反向转录脱氧核糖核酸(cDNA)由1900个核苷酸组成,BN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900-1000核苷酸组成,它可表达成BNP前体原,脱去N端的信号肽成为含108个氨基酸的BNP前体(proBNP),但并不储存于分泌颗粒,主要从心室分泌,在其分泌过程中或进入血液后分解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含32个氨基酸的C端片段)及N端片段。
左室延展及室壁张力对BNP的释放进行基础调节。
四、BNP的分布体与降解BNP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
脑内以延髓含量最高,中枢神经系统的BNP含量高于ANP,脑与脊髓内BNP含量约较ANP含量高13倍。
脑利钠肽及临床应用

其他相关药物
01
药物概述
除了重组人脑利钠肽和脑利钠肽受体拮抗剂外,还有一些其他与脑利钠
肽相关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如脑利钠肽基因治疗、脑利钠肽类似物等。
02
Hale Waihona Puke 研发进展这些药物目前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部分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03
优点与局限性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特点,为治疗心力衰竭等疾病提供
了更多的选择。然而,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06
脑利钠肽临床应用前景与 挑战
应用前景
诊断心力衰竭
脑利钠肽作为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可用 于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
指导治疗
根据脑利钠肽水平,可调整心力衰竭患者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预测心血管事件
脑利钠肽水平升高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 关,可用于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面临挑战
特异性与敏感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鉴别诊断
02
03
病情评估
脑利钠肽可用于鉴别心源性和非 心源性呼吸困难,提高诊断准确 性。
脑利钠肽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 度相关,可用于评估病情和预后 。
治疗作用
改善心功能
脑利钠肽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可改善心功能。
利尿排钠
脑利钠肽能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减轻水肿症 状。
其他方法
质谱分析法
利用质谱仪对样品中的脑利钠肽进行分离和检测,通过测量质谱峰的面积或高度 来计算样品中脑利钠肽的含量。该方法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但需要昂贵 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脑利钠肽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固定在芯片上,通过与待测样 品中的脑利钠肽进行杂交反应来检测其含量。该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等优 点,但需要复杂的芯片制备和数据分析过程。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一种内源性的多肽激素,通过促进钠盐和水的排泄,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等多种机制来调节血管张力、液体平衡和心脏功能。
在AHF患者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有效降低心脏前负荷,减轻水肿,改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心脏功能,减缓病情恶化的目的。
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以在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中使用,为AHF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1. 改善症状研究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呼吸和活动能力。
这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降低并发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心律失常、肺水肿、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发现,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改善预后。
3. 减少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需要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而且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入院的情况。
研究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的风险,减轻医疗资源的负担。
1. 降低死亡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失调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更是非常关键。
研究表明,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2. 提高生活质量除了减少死亡率外,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患者的身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药品说明书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商品名称:新活素成份:每瓶冻干制剂中含有:活性成份:重组人脑利钠肽0.5mg非活性成份:甘露醇8mg、磷酸氢二钠1.73mg、磷酸二氢钠0.93mg、氯化钠9mg。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患有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按NYHA分级大于II级。
用法用量:使用方法采用按负荷剂量静脉推注本品,随后按维持剂量进行静脉滴注。
推荐的常用剂量本品首先以1.5μg/kg静脉冲击后,以0.0075μg/kg/min的速度连续静脉滴注。
剂量范围负荷剂量:1.5-2μg/kg,维持剂量速率:0.0075-O.01μg/kg/min。
(建议开始静脉滴注的维持剂量速率为:0.0075μg/kg/min)。
调整增加滴注给药速率需谨慎。
用药方式本品国内临床采用连续静脉滴注24小时的给药方式。
▪剂量调整的最佳方法在给药期间应密切监视血压变化。
如果在给药期间发生低血压,则应降低给药剂量或停止给药并开始其它恢复血压的措施(如输液、改变体位等)。
由于重组人脑利钠肽引起的低血压作用的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平均2.2小时),所以在重新给药开始前,必须设置一个观察期。
静脉用药液的制备不得与其他厂家同类产品混用。
尽量使用同批号产品。
从装有250ml稀释液的输液袋中分3次抽取稀释液(推荐稀释液:5%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含5%葡萄糖和0.45%NaCl注射液、含5%葡萄糖和0.2%NaCl注射液),每次抽出1.5ml,分别加入到3个重组人脑利钠肽的制剂瓶中(若患者的体重比较轻,没有必要同时稀释三支药物时,可以采用:从装有100ml稀释液的输液袋中抽取稀释液16.7ml弃用,并再从该输液袋中抽出1.5ml,加入到其中的一支重组人脑利钠肽的制剂瓶中,若需要第二支药品时,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稀释)。
勿震摇药瓶,轻轻地摇动药瓶,使瓶中包括瓶塞在内的所有部分都能与稀释液接触,保证药物充分溶解,只可使用清澈无色的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也称B型利钠肽。
人类脑钠肽(BNP)广泛分布于脑、心脏、肺脏、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组织中,其中以心脏的水平最高,心脏内脑钠肽(BNP)的合成及分泌主要在心室。
在正常状态下心室分泌释放脑钠肽(BNP)较心房多且迅速而心室的储备量很少。
脑钠肽(BNP)的分泌调节主要基于心房的调节性分泌和心室的结构性分泌。
本文重点探讨脑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1.脑钠肽(BNP)的主要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
脑钠肽(BNP)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类激素,其氨基端第7位和第23位氨基酸残基(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形成一个环型结构,为脑钠肽(BNP)的功能域。
脑钠肽(BNP)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半衰期为22 min,在生理情况下脑钠肽(BNP)浓度很低。
在病理情况下,刺激脑钠肽(BNP)基因表达及分泌增高的因素主要为物理(心室机械牵张即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感受压力和容量负荷后分泌)、化学(暴露于肾素系统)及代谢(缺氧、缺血)三方面。
另外,脑钠肽(BNP)的表达还依赖于去甲肾上腺素、血素紧张素Ⅱ、内皮素等神经内分泌途径。
脑钠肽(BNP)是机体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保护性机制,被称为“心脏负荷应急救援激素”:
①选择性舒张肾动脉并抑制Na+回吸收,产生强大的利尿利钠作用,其作用为速尿的500~1000倍;
②拮抗交感神经系统,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
③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被称为“内源性硝酸酯”;
④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⑤抑制心肌纤维化、血管平滑肌增生、系膜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在心室重塑中起一种局部调节因子作用,改善心肌重塑;
⑥特异性地调节心室功能和压力负荷;
⑦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表达,防止血栓形成。
2.血浆脑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心力衰竭的诊断
脑钠肽(BNP)可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有研究认为血浆脑钠肽(BNP)浓度≥100 ng/L可作为诊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标准,<50 ng/L可排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有学者认为脑钠肽(BNP)对心力衰竭诊断价值高,可比作心力衰竭的“白细胞计数”。
脑钠肽(BNP)血浆浓度>62 ng/L为舒张充盈异常的诊断标准。
2.2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动脉压有线性相关性,与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
肺动脉高压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53 ng/L,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会升高,并与肺动脉压及右室舒张末压相关,提示脑钠肽(BNP)可作为评价有无肺心病的一项指标。
2.3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肥厚有关,左心室肥厚组脑钠肽(BNP)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室壁厚度密切相关。
脑钠肽(BNP)水平有助于监测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和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2.4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增高水平,可反映心肌肥厚程度及流出道有无梗阻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加之流出道梗阻,心室舒张末压显着升高,脑钠肽(BNP)的分泌亦显着增加。
2.5 心房颤动
Tsuchida等研究3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91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时血浆脑钠肽(BNP)升高,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时脑钠肽(BNP)回降到原先水平。
2.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升高,具有预测价值,可作为缺血范围和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指标,进行危险分层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血浆脑钠肽(BNP)增加的程度与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后血浆脑钠肽(BNP)持续升高与进展性心室重塑有关。
2.7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解剖结构的改变,在长期存在心内分流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心室容量、压力、负荷过重,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往往显着增高研究显示,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体循环血流比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显着相关;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体循环血流比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显着相关,并提出血浆脑钠肽(BNP)值20~30 ng/L可作为手术指征。
3.脑钠肽(BNP)治疗心力衰竭
3.1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
3.1.1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临床研究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于2001年8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将其列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指南。
它具有扩张动静脉血管、利尿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等多种作用。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能很好耐受,比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有更好的疗效。
它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平均右房压、循环血管阻力,增加心搏指数和心脏指数。
静脉输注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使失代偿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Ⅲ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和水肿乏力)均有明显改善。
3.1.2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临床应用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一般使用剂量:首剂为0.3μg静脉注射,继之以0.015μg/(kg·min)静脉滴注6 h,或首剂0.6μ静脉注射,继之以0.3μg/(kg·min)静脉滴注6 h观察使用,可连用7 d,对短期治疗失代偿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
3.1.3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剂量相关性的低血压(通常是无症状性的)及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长期输注后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胸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3.2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
3.2.1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制剂
利用大肠埃希菌为生产菌种制成的高纯度的无菌冻干粉针剂,与体内的脑钠肽(BNP)具有完全相同的氨基酸排序、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完全相同的作用机制。
每瓶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主要成分为0.5 mg重组人脑钠肽,非活性成分包括8 mg甘露醇、1.73 mg磷酸氢二钠、0.93 mg磷酸二氢钠、9 mg氯化钠。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起效时间为2~15 min,半衰期为18 min。
新活素的代谢清除机制则包括三个途径:
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清除性(C型)受体结合随后进入细胞内并被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
②多肽被内肽酶如在血管内皮上的中性肽链内切酶降解;
③通过肾脏过滤清除(<2%)。
3.2.2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的临床应用
适用于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按NYHA分级Ⅱ级以上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静脉治疗。
禁忌证包括对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患者以及有心源性休克或收缩压<90 mm Hg者,而且应避免在有低心脏充盈压倾向的患者中使用。
常用首剂负荷剂量为1.5~2μg/k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为0.0075~0.01μg/(kg·min),静脉滴注,观察使用。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如发生低血压则应减少给药剂量或停止给药并开始给予其他恢复血压的措施(如输液、改变体位等)。
由于冻干重组人脑钠肽(BNP)引起的低血压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平均2.2 h),所以在重新给药前,必须设置一个观察期。
其他不良反应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室速、血肌酐升高等。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用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尚缺乏临床资料。
4.小结
脑钠肽(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国产“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补充外源性脑钠肽,可以明显改善近期心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自身内源性脑钠肽(BNP)水平可降低,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相比,其作用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