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一、前言

1.为了规范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制定本指南。

2.本指南主要目标在于指导审计人员在执行细节测试过程中如何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采用审计抽样,如何进行样本设计、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等工作,以实现细节测试的工作目标。

二、适用范围

1.本指南中的审计抽样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对于其他审计项目可参照执行。

2.在实施细节测试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审计抽样或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

三、细节测试中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1.在确定实施细节测试审计程序范围时,应根据与所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对审计效率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测试项目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程序的目标。

2.细节测试选取项目的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3.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项目进行检查。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由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主要包括:

?管理层高度参与的,或错报可能性较大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

?非常规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特别是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或余额;

?长期不变的账户余额,如滞销的存货余额或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余额;

?可疑的或非正常的项目,或明显不规范的项目;

?以前发生过错误的项目;

?期末人为调整的项目;

?其他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

5.选取特定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特定项目进行针对性测试。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测试总体的特征等,可以确定从总体中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选取的特定项目通常包括大额或关键项目、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

6.根据判断选取特定项目实施检查,通常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手段,但按照这种方法所选取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不能推断至整个总体。当总体的剩余部分重大时,还应考虑是否需要针对该剩余部分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通常情况下选取特定项目测试金额达到总体金额的70%,可不再执行其他选样测试程序。

7.对于能够预知更可能发生错报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通常情况下会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或选取特定项目测试。但对于为实现审计目标需要进行测试的其他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由于缺乏特别的了解,此时选择审计抽样更为有用;另外,当总体中项目数量太大而导致无法逐项审查,或者虽能逐项审查但需耗费大量成本时也可能使用审计抽样方法。

8.审计抽样是指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且所有项目都有机会被选取。通过获取与被选取项目某一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总体的结论。

9.在细节测试中,通常情况下,对于存在性/发生认定、或对某些金额做出独立估计(如陈旧存货的价值)审计时实施审计抽样,目的在于通过对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从而评估总体的某一特征,并根据样本的测试结果推断未测试项目的结果。

10.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之逻辑关系图

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之逻辑关系图

四、重要性水平和可容忍错报

1.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同时,还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在制定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是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4.对基准的选择有赖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通常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例如,对以盈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而对收益不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或非盈利组织,选择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就不合适,净资产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对于金融、保险企业或其他资产大、盈利小的企业,选择资产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收入适用于微利企业。

5.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一般

6.在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如果能够明确选择某一基准的,可直接选择,例如,上市公司选择利润总额作为基准。如果不易直接选择的,通常会选择相关联的两个基准,例如,收入与资产总额(或利润总额与净资产),分别乘以适当的比率,按两种方法计算后比较选择相对较低的数值作为计划重要性水平。

7.在确定重要性时,通常考虑以前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购并)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所处行业环境发生的相关变化。例如,在将利润总额作为确定某被审计单位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时,利润总额应为持续经营业务或经常性业务利润。因情况变化使该被审计单位本年度利润出现意外的增加或减少,可能认为选择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更加合适。

8.重要性水平在项目中一般可根据调整类型设立为2个,即,对利润影响与资产负债表重分类,如重分类调整较少则也可仅设一个即对利润影响的重要性水平。一般重分类调整重要性水平为对利润影响重要性水平的5-10倍。考虑平衡工作效益和项目风险,项目最低重要性水平目前暂定为5万元。

9.为汇总已知错报和推断错报,进一步评估错报的影响,通常选择重要性水平的2%~10%为建议调整水平。只要错报总额大于建议调整水平的,便需要编制调整分录,并提请管理层进行报表错报调整。在进行报表错报调整时,确保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10.可容忍错报,是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可容忍错报按审计项目确定。

11.一般客户,根据被审计单位特点、风险评估结果和内控运行有效性等因素,考虑选择重要性水平的60%~70%,为可容忍错报金额。

12.如果为上市公司或首次承接的新客户,选择重要性水平的50%,为可容忍错报金额。

五、审计抽样方法

1.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包括样本设计、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三个阶段。

2.在样本设计阶段,首先确定测试目标,并根据测试目标定义总体、抽样单元和错报,然后确定适当的样本规模。

3.在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阶段,根据确定的样本规模,从总体中选出所需的代表性样本,并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以确定是否存在错报。

4.在评价样本结果阶段,对样本中发现的错报分析其性质和原因,并根据样本错报推断总体错报,从而对总体相关特征作出结论。

六、样本设计

1.明确测试目标。细节测试的目标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因此审计抽样必须紧紧围绕审计测试的目标展开,针对测试目标选取项目进行测试,为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相关认定提供特定水平的合理保证。

2.定义总体。在实施抽样之前,必须仔细定义总体,即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总体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即扣除选取的特定项目)。在定义总体时,应当确保总体的适当性和完整

性。

3.适当性是指确定总体应适合于特定的审计目标,包括适合于测试的方向。例如:在细节测试中,如果目标是测试应付账款的高估,总体可以定义为应付账款清单。但在测试应付账款的低估时,总体就不是应付账款清单,而是后来支付的证明、未付款的发票、供货商的对账单、没有销售发票对应的的收货报告,或能提供低估应付账款的审计证据的其他总体。

4.完整性是指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例如:从档案中选取付款证明,除非确信所有的付款证明都已归档,否则不能对该期间的所有付款证明作出结论。

5.在计划抽样时,应运用职业判断,判断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是否存在及存在哪些应该单独测试而不能放在抽样总体中的项目,对这类项目实施单独测试。如果主要关注高估测试,对于总体中有些项目加总起来是不重要的,或者被认为代表较低的固有风险,可以从抽样计划中剔除这些项目,以集中精力于与审计相关度更高的项目,必要时也可以对固有风险很低的项目实施分析程序。

6.由于抽样实际上是从实物中选取样本,所有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只与该实物有关,因此必须详细了解代表总体的实物,确定代表总体的实物是否包括整个总体。例如:如果将总体定义为特定日期的所有应收账款余额,代表总体的实物就是打印的该日客户应收账款余额明细表。

7.代表总体的实物和总体不一致,可能对总体做出错误的结论。如果将选择的实物和总体比较之后,认为代表总体的实物遗漏了应包含在最终评价中的总体项目,应选择新的实物,或对被排除在实物之外的项目实施替代程序。

8.定义抽样单元。在定义总体时通常都指明了适当的抽样单元,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是每个货币单位。在定义抽样单元时,应使其与审计测试目标保持一致。例如:如果抽样的目标是测试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可能选择各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发票或发票上的单个项目作为抽样单元。

9.分层。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应当考虑分层。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以提高审计效率。在分层时应当仔细界定子总体,以使每一抽样单元只能属于一个层。

例如,为了函证应收账款,可以将应收账款账户按其金额大小分为三层,即账户

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账户金额为5000元~10000元的,账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然后,根据各层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选样方法。对于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账户,应进行全部函证;对于金额在5000元~10000元以及5000元以下的应收账款账户,则可采用适当的选样方法选取进行函证的样本。

10.界定错报。在实施抽样之前,还需要定义错报,即要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哪些情况构成错报。例如:在实施函证程序时,将被审计单位不能合理解释并提供相应依据的、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与审计人员实施抽样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所支持的金额之间的差异定义为错报。错报不包括明细帐户之间的误记、在途款项,以及被审计单位已经修改的差异。

七、确定样本规模

1.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样本规模=抽样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2.抽样总体账面金额,是指定义总体的账面金额,即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全部项目扣除已经单独选取测试的项目账面金额。在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选取项目时,实际上是将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分成了两组,即被选取的项目和剩余项目。对被选取的项目应对其进行百分之百的测试。对于剩余的项目,在考虑其重要性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的保证程度后,如认为仍需通过审计抽样获取与剩余项目有关的额外证据,则应进行审计抽样,抽样总体就是审计对象总体的全部项目扣除已选取的特定项目后的剩余项目。

3.在选择保证系数时,应同时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和其他实质性程序的检查风险,目前理论上尚无确定的公认的数据。借鉴国外会计公司的经验同时考虑中国企业的现状设计保证系数表,可参照选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

险,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水平。与ASM中重大错报风险结果一致。

?“其它实质性程序的检查风险”是指用于测试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如分析程序)未能发现该认定中重大错报的风险,分为“高”“中”“低”“极低”

四个水平。在完成相应实质性分析程序后参考下述说明评价相关检查风险。

?“高”是指没有针对相同认定实施其它实质性程序,或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不能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

?“中”是指预计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但并非十分有效。

?“低”是指预计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能够有效的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

?“极低”是指该认定错报的可能性极小,预计针对相同认定的其它实质性程序能够有效的发现该认定中的重大错报。

八、选取样本

1.应当仔细选取样本,以使样本能够代表抽样总体的特征。在选取样本之前,通常先识别单个重大项目(对其进行百分之百选取测试)。然后,对抽样总体分层进行评估。为了进行评估,通常按照金额升序或降序的方式对抽样总体项目进行排序,将抽样总体分为金额大约相等的两个部分。如果各部分中存在明显不成比例的项目数,则应对抽样总体进行分层。

例如:审计抽样的总体为220万元,含1,500个项目,被分为112万元和108万元两个大约金额相等的部分。如果两部分分别有300个和1,200个项目,则须对其进行分层。如果一个含有项目数为570个,而另一个为630个,那么不必要分层。

2.在对抽样总体分层后,将样本规模在各层之间分配,以使每层的样本数量大致与该层账户的账面金额成比例。假设上述抽样规模为36个,则每层样本规模为18个。在选取样本时,应分别从每层中选取18个样本。

3.样本选择一般包括: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受抽样技术的限制,在实际测试中,一般选择随意选样及系统选样的方法。

4.随意选样也叫任意选样,是指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即不考虑样本项目的性质、大小、外观、位置或其他特征而选取总体项目。在运用随意选样方法时,尽量使

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5.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选样间距的计算公式为: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6.使用系统选样方法要求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否则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造成非随机的、不具代表性的样本。为克服系统选样法的这一缺点,可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增加随机起点的个数;二是在确定选样方法之前对总体特征的分布进行观察。如发现总体特征的分布呈随机分布,则采用系统选样法;否则,可考虑使用其他选样方法。

九、实施审计程序

1.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旨在发现并记录样本中存在的错报。

2.如果未检查项目可能存在的错报会导致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就要考虑实施替代程序,为形成结论提供充分的证据。例如,对应收账款的积极式函证没有收到回函时,必须审查期后收款的情况,以证实应收账款的余额。如果注册会计师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十、评价样本结果

1.对于在样本测试过程中识别的错报,应分析其性质和错报的原因。如果发现错报具有相同的特征,应考虑识别出总体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全部项目,并将审计程序延伸至所有这些项目,同时考虑存在重大舞弊的可能性。

2.如果实施测试后发现错报,还应评价对相关控制运行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如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等。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就这些缺陷与管理层进行沟通。

3.如果将某一错报视为异常错报,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以高度确信该错报对总体错报不具有代表性。追加的审计程序取决于具体情况,但应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证明该错报并不影响总体的剩余部分。异常错报是指由某一孤立事件引起的错报,该事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重复发生,因而异常错报对总体错报不具有代表性。在推断总体错报时应剔除异常错报。

4.在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时,可以采用比率法和差额法。实务中通常采用比率法推断总体错报。如果在设计样本时将进行抽样的项目分层,则要分别在每

一层推断错报,然后将每层推断的错报金额加总,计算估计总体错报,即推断的总体错报=∑(层样本错报额÷层样本账面总额×层账面总额-层样本错报额)。

5.在考虑错报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总额可能的影响时,应将每一层的推断错报与异常错报汇总起来考虑。

6.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错报总额包括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错报。即错报总额= 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

7.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包括对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产生于审计人员和管理层对会计估计和选择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

8.推断错报是对不能明确、具体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包括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9.只要错报总额大于建议调整水平的,便需要编制调整分录,并将错报总额与可容忍错报比较。如果错报总额远低于可容忍错报,则总体不存在重大错报,不需要扩大测试范围,针对同一认定不需要实施其他审计程序。如果错报总额大于可容忍错报或虽小于可容忍错报但两者很接近,则建议对已识别错报进行调整,对于推断错报,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将推断错报变为具体错报,并作相应调整。

10.为全面评价错报的影响,我们要将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并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比较,如果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1.如果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超过或接近重要性水平,应当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或扩大审计程序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管理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认为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不重大,应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十一、记录

应将实施细节测试时使用审计抽样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工作底稿中。通常的记录内容包括:

?测试目标和对与此目标相关的其他审计程序的描述;

?总体和抽样单元的定义,包括如何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错报的定义;

?计算的样本规模;

?选样方法;

?描述抽样程序的实施,以及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清单;

?对样本的评价和总体结论。

参见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底稿。

十二、附则

1.本指南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本指南由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指南

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指南 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指南 审计工作底稿

内容页码 一、总体介绍 1 二、一般事项 2 1、工作底稿的目的 2 2、工作底稿的使用者 3 3、工作底稿的内容介绍 3 4、保护工作底稿的安全5 5、工作底稿的保存 6 (1)归档政策 6 (2)文件修改6(3)不必保留在审计文档中的文件举例7 三、工作底稿指南8 1、计划你的工作底稿和它们的内容8 (1)底稿的样式8 (2)什么时候打印底稿8 2、建立你的工作底稿10 (1)根据审计程序编制你的工作底稿10 (2)试算平衡表11(3)使用符号/记号12(4)为工作底稿编号索引13(5)永久性档案14(6)工作底稿间数据的交叉索引14(7)从客户处取得的明细表-(PBC)16(8)客户信息的复印件17(9)发票归档17(10)审计结论18 3、提交复核之前的工作24 (1)在你签名之前24 (2)签名批准25(3)处理复核意见25 (续/…)

内容(续) 页码 附录26 附录 I –根据审计程序编制你的工作底稿27 附录II –写好工作底稿的注意要点30 附录III –书面复核工作底稿举例33 货币资金导引表33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34 预付款项35固定资产导引表36 固定资产折旧37 固定资产盘点38 股本导引表39 法定记录复核40 附录 IV –屏幕复核工作底稿举例41 货币资金导引表41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41 预付款项42 固定资产导引表42 固定资产折旧43 固定资产盘点43 长期股权投资举例44股本导引表44 法定记录复核45 附录V –索引号编制规则46

一、总体介绍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以下简称“1131号”)中关于工作底稿的定义: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实现下列目的: (一)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二)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第七条: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 在你的审计师生涯中,你会参与编制工作底稿。口头和书面交流都是你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审计专业人员的必要技能之一就是通过工作底稿有效地组织和沟通所发现的内容,以证实完成了相应的审计程序。你作为一个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效率应在你的工作中被清楚记录。 在这本外勤工作指南中,我们将: ?描述使用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 ?描述审计工作底稿的构成 ?列举本事务所有关保护工作底稿安全以及保存底稿的政策 ?确认几项有助于编制适当审计工作底稿的技术 ?帮助你了解清楚、简洁、有意义的工作底稿的重要性

细节测试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指南 一、前言 1.为了规范细节测试中审计抽样工作,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制定本指南。2.本指南主要目标在于指导审计人员在执行细节测试过程中如何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采用审计抽样,如何进行样本设计、选取样本并实施审计程序、评价样本结果等工作,以实现细节测试的工作目标。 二、适用范围 1.本指南中的审计抽样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对于其他审计项目可参照执行。2.在实施细节测试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审计抽样或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 三、细节测试中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1.在确定实施细节测试审计程序范围时,应根据与所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对审计效率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测试项目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程序的目标。 2.细节测试选取项目的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3.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项目进行检查。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由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主要包括: 管理层高度参与的,或错报可能性较大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 非常规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特别是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或余额; 长期不变的账户余额,如滞销的存货余额或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余额;

审计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审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审计证据 2、复算法 3、逆查法 4、详查法 5、审计工作底稿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CPA对下列( D ) 的应收账款最应当使用积极式函证 A、账龄短且金额大 B、账龄短且金额小 C、账龄长且金额小 D、账龄长且金额大 2、在下列审计证据中,作为审计证据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基本证据的是( A ) A、书面证据 B、口头证据 C、实物证据 D、环境证据 3、注册会计师实施存货监盘程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D ) A、查明客户是否漏盘某些重要的存货 B、鉴定存货的质量 C、了解盘点指示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D、获得存货是否实际存在的证据 4、下列关于口头证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口头证据本身一般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 B、口头证据往往小就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 C、注册会计师应把重要的口头证据尽快记录,必要时还应获得被询问者 的签名确认 D、口头证据比书面证据更易获取,更为及时,而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 故而口头证据一般比书面证据更可靠 5、下列审计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 A ) A、被审计单位律师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所有权的证明函件 B、银行对帐单 C、被审计单位开具的付款支票

D、被审计单位填制的收料单 6、为了确保企业有价证券的账实相符,应该建立定期的( C )制度。 A、内部审 B、对账核对 C、实地盘点 D、分析检查 7、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是( D ) A、检查 B、观察 C、计算 D、分析性复核 8、以下不属于分析性复核的是( C ) A、将本年的折旧费用金额与上年相比较 B、确定两年间销售收入的差额 C、将本年期初余额与上年期末余额相比较 D、将销售毛利率与行业水平相比较 9、应收帐款的函证时间最好安排在被审计年度的( C ) A、年中 B、年初 C、与资产负债表日临近的时间 D、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 10、注册会计师王惠决定对Z公司的应付账款实施函证程序,以下所列的各个函证对象中,( D )可能最恰当的。 A、重要的供货方 B、金额不大,但为企业重要供货人的债权人 C、金额较大的债权人 D、金额为零,但为企业重要供货人的债权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审计过程是指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 ABC )。 A计划阶段 B实施审计阶段 C审计完成阶段 D期后事项审计阶段 2、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注册会计师可能发现( BCD )。 A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的错误 B闲置的固定资产 C增加的固定资产尚未作会计处理 D减少的固定资产尚未作会计处理 3、对内部控制制度最终的评价结果,根据可信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

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

第 九 章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风险中,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的是( A. 信赖过度风险 B. 信赖不足风险 C ?误受风险 D.非抽样风险 【 您的答案 】 【 正确答案 】 D 【答案解析 】 抽样风险不是影响审计效果就是影响审计效率。只有非抽样风险同时 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 注册会计师运用分层抽样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减少样本的非抽样风险 B. 决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正确发生率 C. 审计可能有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D. 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 【 您的答案 】 【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首先,分层属于审计抽样的技术,它不可能减少非抽样风险,分层适 用于总体内部特征值差异较大的情况,它可以用于符合性测试即决定审计对象总体 特征的正确发生率,也可以用于存货等项目、交易、余额的实质性测试,选 当。C 是教材中对于分层的明文论述,应选择。至于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 它正是分层的弱项,因为分层是依据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进行的。 3.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 )审计程序。 A 、观察、函证和计算 B 、 检查、观察和询问 C 、 观察、询问和分析性复核 D 、盘点、计算和询问 【您的答案】 【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于观察、询问和分析性复核。 4. 如果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 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能接受, 应当( )。 A 、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C 、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扩大审计程序 表 【您的答案】 【 正确答案 】 A 【答案解析 】 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 能接受,应当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5. 在以下因素中,除( )外,均与样本成正向关系。 )。 )。 B 不恰 D ), B 、增加样本量或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D 、增加样本量或建议管理当局调整会计报

政府审计案例答案

政府审计案例答案

案例1:某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问题: 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案:审计本级预算的编制、批复、执行和决算情况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背景介绍 根据《审计法》有关规定和市政府《关于批转A市审计局2010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通知》精神,A市审计局决定对市本级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问: 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指的是什么? (答案:主要是指预算外的资金。) 按照A市审计局的______1_____,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共分五个审计组,其中财金审计科负责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包括______2_____;经贸审计科负责地税征管情况的审计;其他三个审计组分别负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教育局、民政局、社保局、建设局、卫生局九个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问: 1、审计组是根据什么书面文件来成立的? 2、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需要审计的两个基本的部门是什么? (答案: 1、审计组是根据审计局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来成立的。 2、最基本的两个部门:财政局和国库。) 方案要求:4月10日前各审计组全部进点,6月20日前提交审计报告;7月12日完成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提交给______3_____审阅;7月26日向____4_____提交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问: 3、审计结果报告提交的主体是谁?向谁报告? 4、审计工作报告提交的主体是谁?向谁报告? (答案: 审计结果报告,是由审计局向本市的政府领导,和上一级的审计厅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由本市的政府领导委托审计局,向本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报告。) 2011年3月25日,赴A市财政局审计的审计组开始了______5_____,结果显示: 2010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分别完成预算的108.31%、115.09%和108.40%,同比分别增长12.60%、18.74%和19.39%,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该市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财政支出方针,基本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求,及时足额拨付各项工资福利,偿还政府债务,保证了政府工作正常运转,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问: 5、在审计组进点前,各审计组应开展什么工作?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方式有哪些? 6、在本案例中应该怎么进行?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答案: 5、进点之前,应该先做准备工作,即先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主要的内容有七个方面,从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到内部组织结构、相关的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控制设置情况。重点了解内部控制设置情况,主要的方式可以是:查询相关的文件、资料,访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6、在本案例中,因为审计对象是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所以,首先必须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预算和决算情况,并了解其与预算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置情况。)

审计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及答案

《审计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 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 共10分。) 1、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 A、私有制 B、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股份制 D、理性人 2、注册会计师在从事鉴证业务时, 应当保持( ) 。 A、经济上的独立 B、形式上的独立 C、实质上的独立 D、实质与形式的独立 3、当前,中国审计准则中提出的审计方法是( )。 A、风险导向审计 B、制度基础审计 C、财务基础审计 D、账项基础审计 4、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 ) A、质量控制准则 B、独立审计准则 C、职业道德准则 D、后续教育准则 5、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与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 。 A、呈比例变动关系 B、呈反向变动关系 C、呈同向变动关系 D、不存在关系 6、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 应当正直诚实, 不偏不倚对待利益各

方, 所体现的原则是( ) A、独立 B、客观 C、公正 D、有偿 7、银行对帐单按照证据的来源属于( ) 。 A、基本证据 B、辅助证据 C、内部证据 D、外部证据 8、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发表意见是独立审计的( ) A、具体目标 B、总目标 C、基本要求 D、结果 9、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 ) 的责任 A、审计人员 B、会计人员 C、管理层 D、上级主管 10、当客户对审计范围造成巨大限制时, 注册会计师应发表( ) A、保留意见 B、无法表示意见 C、否定意见 D、无保留意见 二、多项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所有正确答案, 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者, 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 共15分) 1、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是指( ) A、注册会计师 B、业务委托人

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

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 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论 【学习要领】理解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依据有何不同,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区别及对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掌握样本量与各因素的关系、选取样本的方法及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 一、与审计抽样的相关概念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审计抽样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适用,但并不是对于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都适用。如审计抽样可用于逆查、顺查、函证、盘点等,但对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等不适用。 抽样审计不同于抽查。抽查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来了解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使用中并无严格要求。审计抽样作为一种方法,需要运用抽查技术。 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抽样审计的步骤: ①确定抽样审计对象总体(1000笔销售业务); ②进行样本设计,确定有效样本容量(100笔销售业务);

③选取样本项目; ④审查样本项目,得出样本审查结果(误差)(2笔未经授权); ⑤分析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特征(误差)(推断20笔未经授权),得出审计结论。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风险 抽样误差:是由于采用抽样引起的误差,即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推断的总体特征与真实总体特征的差异。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由于采用抽样引起的风险,即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可这样理解:当抽取100%的样本时,样本就能完全代表总体,抽样风险为0。这实际上不是抽样了,而是全查,即不存在抽样风险。) (三)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按抽样决策的依据划分) 抽样审计发展经历了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阶段。其中任意抽样和判断抽样属非统计抽样。 任意抽样,系指在所有被审查的资料中,任意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任意抽样由于样本是由注册会计师任意选取,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判断抽样,系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目的、被审项目的重要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抽样的运用 一、审计抽样原理 (一)概念 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审计抽样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样本数量与分布,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并对所抽取的样本结果进行统计评价,最后以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指审计人员依据专业判断和审计经验有目的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非统计抽样如果设计得当,同样可以得到统计抽样一样效果。 2、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无论是在控制测试中,还是在细节测试中,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二)审计抽样三个阶段 审计抽样适用的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审计人员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验证与某一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细节测试,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以验证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或对某些金额作出独立估计(如固定资产的价值)。审计人员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使用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样本设计阶段 (1)确定测试目标。控制测试的目标是获取关于某项控制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细节测试的目标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是否正确,以获取与存在的错报有关的证据。 (2)定义总体。总体可以包括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也可以只包括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 (3)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在控制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的文件资料。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至为每个货币单元。 (4)分层。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学测试题库二

审计学测试题库(二) (一)单项选择题1在下列各类审计证据中,证据力最强的是()。 A、注册会计师自行编制的往来账项调节表 B、应收账款函证的回函 C、被审计单位自己编制的现金盘点表 D应付账款函证的回函 2、在我国,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 A.3 0万元B .50万元C .100万元D. 2 0 0万元 3、 在编制某企业2000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计划时,假定存在下述情况,注册会计师应选择( ) 作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 A 2000年6月30日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50万元 B 2000年1至6月损益表重要性水平70万元 C 2000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90万元 D 2000年年度损益表重要性水平80万元 4、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性复核的结论印证其他审计程序所得出的结论的直接目的 在于()。 A、确定其他审计程序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B、确定相关审计结论是否正确 C确定是否需要追加其他审计程序 D 、确定是否需要执行其他分析性复核审计程序5、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 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 A、固有风险为高水平 B 、固有风险为低水平 C固有风险为中等水平 D 、固有风险为低水平 6、注册会计师在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在意见段前增 加说明段,明确说明理由,并在可能情况下,指出其()。 A、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B、对会计报表反映的影响程度 C、对会计报表审计的影响 D、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 7、审计抽样可在()中广泛采用。 A、函证 B 、询问C 、观察D 、分析性复核 8、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 A、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的变化 B 、重要性原则 C前期审计中发现的误差 D 、被审计单位分析性复核的结果 9、证实销售与收款循环中有关存在或发生认定的最有力证明是()。 A.顾客订单 B .销售单C .装运凭证D.销售发票 10、为了证实某月被审单位关于销售收入的存在或发生认定或完整性认定,下列程序中的 ()是最有效的。 A .汇总当月销售收入明细帐的金额,与当月开出销售发票的金额相比较 B .汇总当月销售收入明细帐的笔数,与当月开出销售发票的张数相比较 C .汇总当月销售发票的金额,与当月所开发运凭证及商品价目表相核对

FDA 审计指南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Your Health Inspection Guides We have recently redesigned the FDA Web Site. As a result, some Web links (URLs) embedded within guidance documents are no longer valid. If you find a link that does not work, please try searching for the document using the document title. For more assistance, go to Contact FDA.(/AboutFDA/ContactFDA/default.htm) Guide to Inspections of:?Biotechnology ?Computer Issues ?Devices ?Drugs ?Foods Cosmetics ?Miscellaneous Note: These documents ar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FDA personnel. The documents do not bind FDA and do not confer any rights, privileges, benefits or immunities for or on any person(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may be used if such an approach satisfies the applicable statutes, regulations or both. Page Updated: 2006-05-25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spection Guide (11/91)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181.htm) Computer Issues ?Computerized Systems in Drug Establishments (2/83)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69.htm) ?Computerized Systems in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71.htm) ?Glossary of Computer System Software Development Terminology (8/95)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75.htm) Devices ?Quality Systems(/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83.htm)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spects of Medical Device Quality Systems (/ICECI/Inspections/InspectionGuides/ucm074885.htm)

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模拟试卷

2015年高级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模拟试卷 第一题 审计组织体系是指由多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 不同国家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存在差别。请论述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各自侧重点 (二)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类型的审 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均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三者又有不同,各有侧重。国家审计机关的目标侧重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侧重于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审计组织的目标侧重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于市场经济。 (二)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1.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我国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为政府内设机构之一,属行政型。其中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 2.平行结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占主导地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较多采用的机构设置方式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设置独立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独立性相对较弱,对本单位或本级管理活动的监督难以开展,而是较多地对下属机构或下一管理层次进行监督。 3.政府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社会审计组织管理体系。我国的社会审计组织主要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社会审计组织是依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由注册会计师投资设立并承担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的社会审计组织则是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并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我国的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指导工作,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方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实行行业管理。 4.审计机关对其他审计组织的指导、监督关系。国家法律授权审计署领导全国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对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质量进行监督。 请从第二题至第五题四道案例分析题中任意选取3道题作答。 第二题 审计组在对ABC公司2009年度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时,指派审计人员李红负责审计型 币资金项目。 (一)为了解库存现金余额的真实性,李红决定采取监盘的审计程序。 2010年3月5日上午10点半,李红对库存现金实施了突击监盘,有关监盘情况 如下: 1.经过盘点确认,实存现金数额为800元。 2.ABC公司3月4日账面库存现金余额为1800元。3月5日发生的现金收支全部杀 登记人账,其中收入金额为3000元、支出金额为4000元。 3. 2010年1月1日至3月4日,ABC公司现金收入总额为165200元、现金支出总额 为165500元。 (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李红记录了ABC公司与货币资金相关的内部控制:1.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存人银行,不得直接用于公司的支出。

国开学习网《审计学》网考试题与答案.pdf

最新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审计学》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第一章 自测1 审计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即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单位在组织上、经济上、工作过程中保持独立。 选择一项 对错 自测2 与所有权监督比较经管权监督的特征在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经管权监督属于内部监督 B. 经管权监督形成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C. 经管权监督是一种从上至下的监督 D. 经管权监督是直接服务于管理者自身的 E. 经管权监督是整个管理控制的有机环节 自测3 在世界范围内( )是普遍采用的国家审计组织模式。 选择一项 A. 独立式 B. 司法式 C. 立法式 D. 行政式 自测4 民间审计是指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通过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查证、鉴证和评价的一种审计形式。 选择一项 对错 自测5 审计总目标是围绕( )而界定的。 选择一项 A. 财务审计 B. 财务报表审计 C. 国家审计 D. 效益审计

自测6 ( )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选择一项 A. 经济鉴证 B. 经济监察 C. 经济评价 D. 经济监督 第二章 自测1 下列有关审计准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 B. 审计准则是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C.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 E. 审计准则是评价审计质量的依据 自测2 关于国家审计规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审计指南具有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一样的法律效力 B. 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署依照《审计法》制定的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 C. 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进行 D. 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专业规范.没有法律效力 E. 审计指南是办理审计事项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自测3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适用于 选择一项 A. 部门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 B. 民间审计组织的审计 C. 国家审计组织的审计 D. 单位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 自测4 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相关服务准则 b. 审计准则 c. 鉴证业务准则 d. 质量控制准则 自测5

审计案例分析

某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审计案例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某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审计调查项目的立项、方案的编制、审计调查的实施、审计调查发现、成果转化等全过程。 [关键词]税务;信息系统审计;专项审计调查 一、审计项目概述 某地方税务局从1994年9月开始信息系统构建,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7月1日与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第四期工程整体上线,建成了“税务一体化应用平台”。 该平台采用J2EE三层体系架构、CA数字证书技术和以B/S结构为主的用户使用模式,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库、行政数据库、决策分析数据仓库,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Unix为主,数据库管理系统以Oracle为主,集成“税收业务系统”、“行政办公系统”两大系统,其中“税收业务系统”涵盖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稽查等核心业务,集成“管理服务系统”、“征收监控系统”、“税务稽查系统”、“网上服务系统”等九大子系统,实现了税收征管、行政管理、辅助决策和业务监控的集成化管理。 该平台与银行共同搭建了与“税收业务系统”相关联的“税银联网税款实时征解业务系统”,形成面向税务管理的层次化信息服务体系,较好地适应了目前纳税申报手段和缴款方式多样化,特别是网上申报和“服务型税务”的要求,实现了税务管理应用一体化和过程控制等目标,成为地税部门服务纳税人、与纳税人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2005年,该平台接受约7.8万户纳税人申报纳税,税收总额148亿元,其中网上申报纳税占全部纳税人和税收总额的61.54%、82.77%,将原先涉及征收大厅、计会、银行等多个内外部门的申报征收流程,提升为“一站式”自动化流转,降低了征纳成本,有效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审计项目选择 (一)从审计价值角度考虑。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增税与减免税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引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既可调节宏观经济总量,也可调

审计学测试最新题大全

审计学测试题库(八)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审计的对象,可以高度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 A 经济活动 B财务收支及其经营管理活动 C财务收支 D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不同方式下产生的审计证据有着不同的证明力,下列哪一项证明力最差? A 由银行直接寄给注册会计师的银行对帐单 B仓库存档的领料单 C预先编号的客户销货发票 B 注册会计师所作的计算表 3.会计师事务所和CPA的下列行为中,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A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广告宣传 B按审计业务工作量的大小进行收费 C CPA不以个人名义承接业务 D CPA的父亲拥有委托单位1000股股票 4.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以()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质量检查制度。 A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所长 B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 C助理人员、项目经理、合伙人 D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法人代表 5.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证据应与() A审计目标 B审计范围 C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 D客观事实 6.某企业2004年3月20日产成品A的实际盘存数量为220件,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3月20日盘点时止,产成品A的完工数量为400件,销售发出数量为300件,可以确认该企业

2003年12月31日产成品A的实际数量为( ) A220件 B320件 C120件 D520件 7.审计约定书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与()共同签署的。 A CPA B委托人 C被审计单位 D会计报表使用者 8.存在或发生认定和完整性认定分别与以下哪些有关() A会计报表要素的低估和高估 B会计报表要素的高估和低估 C会计报表要素的低估和低估 D会计报表要素的高估和高估 9.在下列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同体制中,独立性最弱的是( ) A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领导体制 B总经理领导体制 C财务副总经理领导体制 D董事会领导体制 10.注册会计师是否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选择是否合理、专业判断 是否准确等问题,都必须通过()来体现和衡量 A审计工作底稿 B审计程序 C审计工作质量 D职业道德准则 11. 从独立性的观点来考虑,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政府审计() A仅与被审计单位独立,不与委托者独立 B仅与委托者独立,不与被审计单位独立C与审计委托者、被审计单位均不独立D与委托者及被委托者均独立 12.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 A及时性 B广泛性 C独立性 D科学性 13. 与统计抽样法相比,判断抽样法的优点是( ) A采用随机原则进行样本选择,减少了人为偏见 B能够将抽样风险数量化,并加以控制 C充分利用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 D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推断总体特征 14.关于审计收费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按服务成果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 B收费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度 C收费标准与服务性质、工时多少、人员级别有关 D若因审计范围受限而无法实施必要程序,应相应降低收费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总体审计计划审核事项的是() A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 B审计程序能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C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恰当 D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CIA考试—审计抽样技术

CIA考试—审计抽样技术 1、样本设计:在设计样本的规模和结构时,应当考虑特定的审计目标、总体的性质、样 本以及选取方法。考虑引进专家设计和分析样本。确定样本量时,应当考虑抽样风险、可容忍误差、预期差错的范围(精确度)。 2、统计抽样:通过一定的技术,用数学方法得出有关总体的结论。(可以控制和量化抽样 风险)—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固定间隔)、分块抽样 当N增加时,n增加,但不是成比例增加;当N超过5000个单位时,N的增加对n的影响就很小。 非统计抽样:不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由于样本不一定代表总体,抽样结果不应被推断为总体的情况。(置信度不能确定,无法量化抽样风险。多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任意抽样、判断抽样、批量抽样 分层抽样(统计、非统计抽样):每一个样本单位只属于某一层,同一层个体具有共同的属性。用较小的样本量获得同样的精确度,或用同样的样本量获得更准确的精确度。在评估规模较大且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库存时,项目的数量最不可能用作分层的标准(货币价值最可能)。对预计标准差较大的层次进行更多的抽样,将降低平均值的标准差。 3、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样本的估计值落入特定区间的概率,基于样本得出正确 结果的百分比(90%、95%)。又称可靠程度reliability、可信赖程度(可信度) 与样本量成正相关,与风险水平或风险度互补。1减去置信水平(可信赖程度)就是抽样风险 有 样本量n与t2、δ2成正比,与精确度平方成反比 4、精确度precision:总体特征的估计值落入特定区间的上下限范围(比率或金额)。又 称可容忍误差(率)、抽样误差、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平均值的抽样误差额。是衡量抽样结果准确性的工具。与样本量成负相关。 可容忍误差(精确度):审计人员愿意接受的总体的最大误差(与样本量成反比)。与重要性判断有关,通常大于预期总体误差。 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估计值±精确度(抽样误差) 给定置信水平,n增加,精确度值减小,置信区间变窄。 5、预期总体误差(预计发生率):与样本量成正比。预期差错率为1%(3%),要求93(361)个样本。确定总体的预期差错率时,应考虑:以前审计确认的差错水平、组织的工作程序发生的变化、内部控制评估得出的证据、分析性复核的结果。 6、属性抽样:根据样本的差错率推断总体的差错率。(控制测试,样本单位为事件或交易,不能用于测试帐户的余额。) (1)固定样本量抽样:用于预计总体误差率 (2)停走抽样(连续抽样):从预计总体误差率为零开始,边抽样边评价,样本量不固定。如果预计误差率较低,停走抽样将使样本量最小化。

审计学的测试试题.docx

审计学测试(三)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每题1分) 1. 下列提法中,表述正确的是() A.业务准则(含审计准则) B.质量控制准则 C.后续教育准则 D.职业道德准则 2. 在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后,确定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为 200 万元,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是 100 万元,则 A 注册会计师应确定的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为() A. 100万元 B. 150万元 C. 200万元 D. 300万元 3.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应收账款时,发现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一笔销货业务实际上并未发生。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管理层的有关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认定是() A. 存在 B. 完整性 C. 权利和义务 D. 分类和可理解性 4.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为支持审计意见,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充分且() A. 具体 B. 经济 C. 独立 D. 适当 5. 下列各事项中,属于被审计单位舞弊的是() A. 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B. 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C. 对事实的疏忽 D. 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 6. 根据准则规定,审计档案应至少保存十年,计算保存年限的起始日应为() A. 所审计的会计报表日 B. 会计报表发布日 C. 审计报告签发日 D. 承接审计日 7. 如果大额逾期的应收账款经第二次函证仍未回函,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是() A. 审查应收账款明细账 B. 提请被审计单位增列坏账准备 C. 增加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测试 D. 审查顾客订货单、销售发票及产品出库记录

8.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选择实施的审计程序是() A. 对银行存款函证的回函 B. 对仓库管理员的询问记录 C. 对存货监盘的复核记录 D. 房屋建筑物的照片 9.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A. 抽样审计 B. 详细审计 C. 分析性复核(分析程序) D. 细节测试 10. 在下列各内容中,应属于具体审计计划的是() A.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 B. 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C. 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D. 审计程序 11. 注册会计师如果对编号为 001-100号的支票抽取的样本分别为007、017、027、037、……097,该注册会计师选取样本的方法属于() A. 系统选样 B. 随机选样 C. 任意选样 D. 分层选样 12.对在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监盘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 A.指挥盘点工作的进行 B.作为盘点小组成员进行盘点 C.根据观察情况进行适当抽点 D.对盘点结果负主要责任 13.小规模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较高,为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一般应() A.扩大控制测试程序 B.增加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程序) C.主要或全部依赖实质程序(实质性程序)程序 D.解除业务约定 14.适应于采用突击方式进行盘点的项目是() A.存货 B.现金 C.固定资产 D.在建工程 15.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是() A.审计准则 B.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C.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制度 D.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16.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应收账款必须采用肯定式函证() A.相关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B.预计差错率较低 C.有理由相信欠款可能存在争议,差错或问题 D.账户余额较小的债务人 17.在下列因素中,与审计证据数量成正向关系的是() A.重要性 B.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C.评估的控制风险 D.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18.如经实施有关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仍认为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认定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可能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为() A.保留意见 B.无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带强调事项段 19.由于助理人员审计出现质量问题,则对该事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人是() A.助理人员 B.项目经理 C.部门经理 D.全体合伙人 20.我国最早设置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位或机构是() A.宰夫 B.司会 C.比部 D.审计司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