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
小儿腹泻原因分析

(三)病原侵袭肠粘膜的作用
病原可侵入肠粘膜固有层,引起充血、 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溃疡和渗出性炎症 病变,造成吸收不良,引起腹泻。侵入性大 肠杆菌肠炎主要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 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耶尔森菌肠炎主要 病变在回肠;细菌性痢疾累及结肠及回肠末 端;伤寒与副伤寒主要侵入小肠;阿米巴痢 疾主要侵袭盲肠。
chloride diarrhea CCD) 12) 肠吸收不良性腹泻 13) 脂肪泻性腹泻 14) 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
(一)常规检查
1、血、尿、粪为最基本检查,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 院也应开展此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根据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改变可以判断 有无贫血,根据白细胞及分类,我们可以初步判 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
• (四)病毒致泻作用
另外肠道粘膜细胞受损,其细胞的双糖酶活性减少, 结果造成糖分解吸收障碍,不能完全水解的糖类 物质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渗 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加重。另外,葡 萄糖和钠与绒毛内载体结合的偶联运转也发生了 障碍,造成大量的水样腹泻。
九、病理生理
(一)脂肪、蛋白质和糖代谢紊乱
病因诊断
②无条件者,可根据大便外观、性状及流行季节估 计最可能的病原,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流行性 腹泻水样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下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 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 (ETEC)肠炎可能性大,特殊情况下要考虑霍乱。 如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 应考虑细菌性痢疾、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 弯曲菌肠炎或沙氏菌肠炎等。
(四)病毒致泻作用
病毒颗粒侵入小肠上部可累及全部小肠甚至结 肠,使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绒毛变短,微绒毛膨 胀、不规则,固有膜层有单核细胞浸润。电镜检 查在上皮细胞内可发现许多病毒颗粒受累的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很快脱落,由于绒毛细胞 在破坏后修复功能不全,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 (分泌细胞)增多,向柱状上皮细胞移位,造成 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肠液分泌增多,导致腹泻。
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

迁慢性腹泻: 884 529 256 99 88.8%
总计:
16173 10604 4332 1237 92.4%
*未明确病因诊断
思密达对儿童腹泻总体疗效
包括:急性菌痢
有效率:92.4%
病毒性肠炎 迁、慢性腹泻
n=16173例
思密达对小儿细菌性痢疾疗效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思密达对成人腹泻的疗效
统计方法:
病因明确
急性
菌痢 病毒性腹泻
1.诊断分类
未明病因诊断,统称急性腹泻病
迁延性、慢性腹泻
2.治疗分组
A :思密达治疗组 B1:思密达联合抗生素治疗组 B2:思密达联合中药治疗组 C :抗生素对照组
注:各组均根据临床表现,配以对症治疗
思密达对成人腹泻的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 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 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 物,或含有脓血。
腹泻的分类
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超过2个月属慢性
腹泻
腹泻的病原
一类为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约占85%以上,主要由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有传染性,对健康危害 最大。引起感染腹泻的病原有多种:据调查 在农村依 次为: 致泻大肠杆菌; 轮状病毒; 痢疾杆菌; 空肠弯曲菌;在城市依次为: 轮状病毒; 致泻大 肠杆菌; 痢疾杆菌; 沙门氏菌.
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急性 腹泻
有效:服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才减少至≤2次/日, 性状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无效:服药72小时,腹泻次数仍>2次/日,或性状
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4日显效:服药4日内,便次减少,性状明显好转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1.根据临床表现分类(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主要是胃肠症状,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每天约10次以下,量不多,稀水或蛋花汤样;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无明显全身症状,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大便每日10余次或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及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1)脱水①脱水性质: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脱水的同时亦伴有电解质的损失,根据水与电解质丢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为3种性质不同的脱水。
详见下表所示:②脱水程度:即累积的体液损失,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估计。
一般将脱水分为3度。
详见下表所示:2)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和肠吸收不良,摄入热量不足,体内酮体形成增多;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乳酸堆积;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潴留。
脱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临床表现轻度酸中毒的症状不明显,呼吸稍快,不易早期诊断。
中度酸中毒出现呼吸深快、心率加快、口唇樱红、厌食、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度酸中毒时心率变慢,呼吸深快其节律不齐,嗜睡,昏睡,昏迷,由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输出量减少,可发生低血压和心衰。
3)低钾血症。
吐、泻丢失;摄入不足,肾脏保钾功能差;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当血钾<3.5mmol/L时,临床出现低钾症状,称为低钾血症。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减弱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重者出现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或倒置,出现U波,以及肠麻痹,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4)低钙和低镁血症。
进食少,吸收不良;大便中丢失;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手足搐搦或惊厥。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南阳市中医院 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张炜
门诊63869998 一病区63869993,二病区63869905 三病区63869904
E-mail: zhwei90@
便次增多
腹泻的定义
轻: 中: 重:
质地改变
水分 粘液、脓血
大便次数与病理的关系
大便次数
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有丰富的乳糖酶,此酶是轮状病毒受体 而使之进入上皮细胞,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小肠黏膜的绒毛上皮细胞(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在上皮细胞浆内复制→包涵体→细胞变形→绒毛变短,
胞内出现空泡→继之坏死→排毒。 肠段蔗糖和乳糖吸收↓→肠腔糖类滞留→渗透压↑→体液渗入
、吉兰巴雷综合症、瑞氏综合征。。。 肠套叠
轮状病毒肠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呕吐、蛋花汤便、迅速出现的脱水+季节+ 年龄 ----考虑本病可能。粪便镜检白细胞很少。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常在正常范围。粪便检测到 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2.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腹泻病:依靠相关病毒特异性抗原
便中存活数日~数周,耐寒冷,在-70°C可长期保存 ,不耐热,55°C30分钟即灭活。耐酸又耐碱, pH3~9范围内保持结构完整,不能被胃酸破坏。75% 乙醇、酚、甲醛及含氯消毒剂有灭活作用。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
是儿童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5岁以下儿童患有轮状 病毒腹泻和相关疾病每年约1.3亿,其中受诊患者超过2500 万,约200万儿童为此住院,死亡数超过60万。
克样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四环素、强力霉素、喹喏酮、SMZ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
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
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每年有两次发病顶峰,夏季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一)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1.小儿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胃酸酸度低,杀菌才能较弱。
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小儿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才能低。
4.婴儿时期各系统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水和电介质紊乱及酸中毒。
5.对食物的不耐受,非常常见的。
也有先天性的酶缺乏,如一些孩子肠道缺乏一种乳糖酶,这个酶缺乏的时候也会导致腹泻。
6.要提醒的是,如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
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二)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1)病毒感染:病毒性腹泻中,有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感染。
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顶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特别容易进犯近端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与脱落。
绒毛上皮细胞的病变,使刷状缘外表的双糖酶活性减少,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反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浸透压,渗入大量水分,导致浸透性腹泻的发生。
轮状病毒感染仅有肠绒毛破坏,故本病的粪便镜检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
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病症。
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病症,病程5-7天,少数较长。
大便镜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治疗ppt课件

(1)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
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该合理使用补液疗法,
选用微生态制剂和肠粘膜保护剂。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
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新生儿、婴幼儿、衰弱患儿(
免疫功能低下)和重症患儿亦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治疗。轮
状病毒性肠炎可选用a-1b干扰素或病毒唑。
(2)粘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
完整版ppt课件
5
积极做好病原学诊断,病原明确后应按病原学进 行诊断。如菌痢,阿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 氏菌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等。
非感染性腹泻可根据病史,症状及检查分析,诊 断为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糖原 性腹泻等。脱水程度:一般根据前囟、眼窝、皮肤 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 (1)轻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50ml/㎏)。 精神稍差,皮肤稍干躁,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 凹陷,哭时有泪,口唇粘膜略干,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10%(50- 100ml/㎏)。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 躁、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 口唇粘膜干燥,四肢稍完凉整版,ppt课尿件 量明显减少。 6
完整版ppt课件
7
六、 治疗
1、调整饮食: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营养
需要量增加(肠粘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
,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
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
不愈影响生长发育。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
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病的康复时间,但
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个体消化吸收功
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及 进展
小儿腹泻类型及判断

婴儿腹泻病如果宝宝的精神还好,每日大便次数不超过10次,脱水不明显属于轻型,如果宝宝腹泻每日10余次,甚至更多,精神不好、发烧、口渴、小便量减少,伴有明显的脱水症状属于重型。
小儿腹泻症状:区分不同类型腹泻小宝宝腹泻严重时很容易脱水,如何观察脱水的轻重就非常的重要。
一般轻度脱水是指宝宝体重减轻不明显,稍有口干,眼窝和前囟凹陷,哭时泪少,尿量也减少,腹部度胀发干弹性减弱,四肢有些发凉。
重度脱水时病性严重,宝宝明显消瘦,面色发白,血压下降,脉情微弱,明显口干口喝,眼眶里隐睡觉时两眼皮闭不上,前囟深度凹陷,哭时没有眼泪,尿量极少甚至无尿,皮肤干枯有皱折,无弹性,手脚冰冷,必须输液抢救才能挽救生命,严重的可以休克死亡。
由此看来预防和纠正脱水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
目前医生常给患腹泻的宝宝用ORS(口服补液)预防脱水,或是治疗轻度脱水。
一般每包ORS冲温水500毫升,让宝宝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
若脱水明显,或是呕吐,腹胀明显的患儿,应及时去医院静脉补液,控制病情。
在饮食营养方面,宝宝得了腹泻病仍可以继续饮食,没必要完全禁食。
母乳仍可以继续喂。
吃牛奶的宝宝,6个月以下为1/2-2/3稀释牛奶,2-3天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6个月以上可用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稠粥(最好是小米粥)、面条、蔬菜,鱼或肉末等,由少量开始。
因为秋季腹泻是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所有没有必要口服抗生素。
可以口服乳酶生,妈咪爱,或用青特令,思密达止泻。
也可以用一些中成药,便如脾可欣,苍苓止泻口服液等。
腹泻多发生在秋季和初冬。
1岁左右的小儿较多见,以腹泻稀水便为主,伴有呕吐发烧等症状。
因为腹泻、呕吐及发烧等症状丢失了大量液体,所以很容易引起脱水,加重病情。
如果不及时补充液体,造成严重脱水,可危及小儿生命。
秋季腹泻的典型症状:1、秋冬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所致,因此也称轮状病毒性肠炎。
2、多发生于秋冬季。
(即每年的国庆节前后一直能到春节前。
每次流行有时长短不太一样。
小儿腹泻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喂养过多、过 少、不定时、成份不适宜(过早添加淀粉 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断奶等。 (2)气候因素 气候突变,腹部受凉使肠 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 口渴又使小儿饮水,稀释消化液并增加消 化道负担而致腹泻。
(二)身心状况
1、 躯体表现
(1)轻型 腹泻:大便,次数<10次/d,黄色稀便或蛋花汤样,酸 臭,可有少量粘液,皂块或未消化的奶瓣可有泡沫(发 酵过度)。大便镜检:有大量脂肪球 腹痛:排便前啼哭,肠鸣音亢进,压痛,排便后安静, 呕吐、恶心、溢奶:偶有。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精神较好,T正常或稍高,体 重不增或减轻,无明显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骨骼肌张力下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呼
吸肌受累,呼吸变浅或呼吸麻痹 平滑肌张力下降: 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 消失 心肌兴奋性增高: 心律失常,心肌受损,表现心
音低钝,心脏扩大,心衰
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小儿最常见)
原因:大量碱性物质丢失,酸性物质产生多,排出少
分度表现
CO2Cp mmol/L 轻度 中度 重度 18-13 13-9 〈 9 呼吸 无明显改变 口唇颜色 无改变 神志改变 正常 烦躁或萎靡 嗜睡,昏睡 以至昏迷
侵入肠粘 膜组织上 皮细胞
炎性反应
水肿 炎细胞浸 润 溃疡 出血
临床症状
发热、呕吐 腹痛 腹泻
菌痢样大便 里急后重 脓血便 水样便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
十二指肠、空肠病毒复制 小肠绒毛柱状上皮 双糖酶分泌↓ 糖类积滞于肠腔 分解成短链有机酸 微绒毛肿胀变短细胞脱落 水、电解质回吸收↓ 肠液渗透压 水、电解质的丧失
2、复方氯化钠(林格溶液): 等渗,含氯化钠0.86%,氯化钾0.03% 氯化钙0.03%。外科手术常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rapy
4、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 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5、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 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晶 ,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 病程 6、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 餐一次,共2周。 7、勤换尿布: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尿布皮炎,尿 布疹:清洗、干燥、氧气吹干、豆油(或红霉素或 百多邦或达克宁)外涂
5
内因:易感因素
➢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 生长发育快 ➢ 机体防御功能差 ➢ 肠道菌群失调 ➢ 人工喂养
6
外因 感染因素
➢ 肠道内病毒感染 占80% 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基病 毒、腺病毒等
➢ 肠道内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肠炎杆菌、鼠 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7
致大肠菌 肠炎
➢ 多发于夏季 ➢ 各年龄期(营养不良、人工喂养) ➢ 起病缓慢,部分迁延 ➢ 病初不发热,少有呕吐 ➢ 大便:黄绿色稀便或蛋花汤样,较多粘液,腥臭味 ➢ 大便培养 ➢ 脱水:多为等渗/低渗
20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3
白色念珠菌 肠炎
➢ 常并发于其他感染 ➢ 大便:黄色稀便、泡沫多、带粘液
AAD) 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
泻。Bartlett 将其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
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有700 多种药物可引
起腹泻,其中25 %为抗生素。AAD 的发病率因人群及
抗生素 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 %~25 %。
相关性腹泻 ADD
1、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乳糖酶水平。 2、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
ADD 1、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乳糖酶水平。 2、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 3、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 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球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 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23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5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要提到的两个并发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出现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 继而出现呕吐胆汁,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典型大便为 赤豆汤样大便。伴有精神差,萎靡,嗜睡,体温不稳,代 谢性酸中毒,X线示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出现上述情 况要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如出现气腹提示肠 穿孔,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胞、红细胞甚至吞噬细胞;
➢ 其他 不同细菌侵入及累及部位不同。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1
轮状病毒 肠炎
➢ 秋季腹泻 ➢ 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 6~24月小婴儿 ➢ 伴发热、上感、呕吐 ➢ 大便:三多(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
样或蛋花汤样,少量粘液
➢ 脱水:轻/中度,等渗/高渗
19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2
5g/L; 小肠粘膜活检测定乳糖酶活性 最有价值的诊断,可以
区分原发或继发; 呼吸氢实验;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胃肠道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性状改变
1、糖代谢异常: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含食 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
2、蛋白质代谢异常:大便呈黄褐稀水样或夹杂有未消 化的奶瓣,且伴有刺鼻的臭鸡蛋气味
判断 感染性 非感染性
判断脱水 程度 性质
判断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
33
Therapy
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 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一般疗法:起、居、饮、食 1、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 2、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 3、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 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Therapy
(二)支持治疗: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热卡的供给。 (三)对症治疗: 止吐: 维生素B6针 100mg/支 50-100mg im/iv/ih 解痉: 维生素K1 1mg/kg im/ivdrip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针(654-2) 0.1-0.3mg/kg im/ivdrip 颠茄片 10mg/# 0.1-0.2mg/kg.t po 间苯三酚注射液 2mg/kg.t im/ivdrip
可见大量脂肪滴;
12
发病机制—渗透性腹泻
13
渗透性腹泻临床特点
病因 病毒性 临床特征 腹泻症状突出,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
乱,继发乳糖不耐受
大便特征 外观呈水样、蛋花样,粪便电解质含量较
低,呈酸性,大便镜检正常
其他 最常累及部位有十二直肠、空肠、胃、回肠。
发病机制—分泌性腹泻
15
分泌性腹泻临床特点
外因 感染因素
➢ 肠道内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
➢ 肠道内寄生虫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 肠道外感染 症状性腹泻(上感、肺炎败血症等)
8
外因:非感染因素
➢ 喂养不当 ➢ 过敏性腹泻 ➢ 乳糖不耐受 ➢ 气候因素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9
发病机制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 渗透性的物质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罕见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各种原因导致肠上皮受损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活性下 胃肠功能的暂时低下 大量应用ß-内酰胺类抗生素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
LI的诊断
病史 新鲜粪便PH ﹤5.5; 粪便还原糖测定 ﹥++为阳性,表明乳糖含量为2-
连续补锌10~14天,可以完全补足腹泻期间丢失的锌,并且降低 以后2~3个月内儿童再发腹泻的危险。
甘草锌颗粒 1.5g(相当于锌3.6mg~4.35mg, 甘草酸25.2mg)
Therapy
(四)病因学治疗 1、控制感染 (1)病毒感染 (2)细菌感染:静脉:三代头孢
口服:可力迈仙、磷霉素钙、头孢克肟 可利迈仙(硫酸黏菌素颗粒) 1g:1000000iu 4-7万iu/天,分三次服用 磷霉素钙颗粒 5g/袋 成人:每次2袋,每日3~4次。 儿童:每日3~4次,每次用药剂量为:1~6 个月1/8 袋,6~12个月1/6袋,1~2岁1/4袋,2~4岁1/3袋,4~6岁 3/8袋,6~9岁1/2袋,9~14岁1袋。
小儿腹泻病 infantile diarrhea
XX医院
概述
2
定义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质改变,大便次数 增加的一组常见疾病
小婴儿发病率高(6月~2岁)3Biblioteka 类按病因分按病程分
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轻度腹泻
按腹泻程度分 重度腹泻
4
病因
内因: 外因: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要提到的两个并发症: 肠套叠:哭闹不能安抚,呕吐频繁,腹部包块, 果酱样大便,腹部X射线检查有肠管充气和液平 面 。如发现及时,大部分患儿通过空气灌肠即可 处理,如果发现较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诊断
诊断不困难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大便的性状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的大量性渗出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临床上腹泻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
10
发病机制—非感染性腹泻
11
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特点
➢ 病因 喂养不当; ➢ 临床特征 腹泻轻,脱水轻,中毒症状较轻; ➢ 大便特征 水样便或蛋花便、有酸味、有黄色小块、大便镜检
Therapy
(四)病因治疗 2、微生态治疗: (1)妈咪爱 【成分】 粪链球菌,枯草杆菌,乳酸钙,氧化锌,
维生素 【用量用法】 两岁以上儿童1-2袋/次,1-2次/
日,两岁以下儿童1袋/次,1-2次/日。口服或 冲服。 【规格】 散剂 1 g x 10袋,30袋。
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
3、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
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球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
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24
乳糖不耐受(LI)
乳糖酶缺乏或不足,导致乳糖水解及吸收障碍均 称为乳糖吸收不良(LM),若同时有临床症状 者称为乳糖不耐受(LI)。在我国汉族成人LM发 生率高达76.3%-92.6%。多为家族性,呈显性或 隐性遗传,新生儿和成人均可发病。继发性LM 常见于急性腹泻、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克 罗恩病、兰氏贾第鞭毛虫病、营养不良、药物损 害等。儿童中LI者达62.96%-82.83%。最常见原 因为轮状病毒肠 炎。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 AAD) 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 泻。Bartlett 将其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 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有700 多种药物可引
抗生素 起腹泻,其中25 %为抗生素。AAD 的发病率因人群及 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 %~25 %。
病因 ➢
产毒性的大肠杆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
菌;
➢ 临床特征 腹泻明显,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 大便特征 水样便,量大,粪便含有大量电解质,粪便中电
解质与血浆接近。粪便偏硷性;
➢ 其他 一般细菌不入血,也不侵入肠粘膜,所以不产生肠道病
理改变;
16
发病机制—渗出性腹泻
侵袭性细菌
侵入肠粘膜固有膜
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 形成溃疡和渗出性炎症病变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