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过分水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

学情分析:

学生已步入高年级,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过程自读古诗。不理解的地方结合工具书自己解决。对仍不理解之处可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2.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3.独立认字学词。认字一个,写字三个。

4.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重点关注:

1.引导学生读诗歌想画面,结合生活谈体会,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2.关注差生对诗歌的诵读、识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分水岭

课时目标:

1.了解诗人温庭筠及许棠的同名诗歌。

2.让学生用以前“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过程自读古诗。

3.从“有情”入手,抓住“同行、分头、潺湲、惜别”等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溪水的缠绵、委婉,感受溪水、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关于诗人“温庭筠”的资料。

二、解诗题:

看了诗歌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明诗意:

1.作者过分水岭时有什么感受?请找出诗句来读一读。(溪水无情似有情)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同学谈谈体会。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找出诗句来读一读。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了诗人和溪水间建立了感情?

四、悟诗情:

1.通过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惜别)

2.你有过和诗人一样的经历吗?谁来说一说?

3.想象一下,在诗人不得不跟溪水告别的时候,诗人会做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诗人此时的心情)

六、入诗境:

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溪水在说些什么吧?

七、小结:

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作者的感受?——溪水无情似有情(总)

原因: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分)

惜别潺湲一夜声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诗人赋予溪水生命都感到神奇。

首先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再通过找到的资料来帮助理解“分水岭”的意思。教学时让学生紧紧抓住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来谈,也就抓住了诗歌的第一句“溪水无情似有情”,再引导学生理解“有情”是诗篇眼目,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便自读诗句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后面的原因。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经历,学生兴致颇高,有孩子讲到了游“青城后山”的经历,“我”也和孩子谈起了去“银厂沟”的经历,“我”再用颇具感染力的引语“……正因如此,所以诗人说——‘溪水无情似有情’,接下来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来源于“三日、得同行、一夜声”。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问:“诗人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这样有什么好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样更能表现作者对溪水的情感;有的说,本是无情的溪水都有情,人会对大自然更有情;还有的说,作者是将自己的感情移注到了溪水上,化无情为有情,重要的是诗人自己有情……

紧接着,我引读该诗歌,一句:让我们像作者这样做个有情的人吧!来结束了该课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