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重要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地球的大气层是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由不同密度、温度和气候特征的气体构成。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氩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比最大,约为78%,氧气占约21%。

其他微量气体如氩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相对较小。

二、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地球表面往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跃层、热层和外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1. 对流层: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至约10-15公里的高度,是地球上的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

这里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高度约为10-5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极少发生垂直运动,风向主要是水平方向流动。

平流层的温度由于臭氧层的存在而逐渐上升。

3. 跃层:跃层位于平流层和热层之间,高度约为50-8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4. 热层:热层位于80公里以上,空气稀薄且温度急剧上升。

这一层中的气体离开地球表面并散布到太空中。

5. 外层:外层位于热层之上,它是指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一层中的气体可以随着太阳风的影响而受到剥离。

三、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上一系列持续的气流运动,包括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局地尺度的局地风系。

大气环流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流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热量较大,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而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由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极地低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由于较低的温度和较弱的太阳辐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大气是地球上一层重要的外部环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大气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一地理学科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分布以及大气的功能三个方面,来介绍高一地理学科中关于大气的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和氮气的比例最高,分别约占气体体积的21%和78%。

氩气约占气体体积的0.93%。

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比例虽然很少,但对于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气层的分布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五个层次。

对流层是离地面最近的一层,高度约为0-10千米,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10-50千米,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增。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0千米,气温又开始递减。

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为80-500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增。

外层是大气的最外层,高度约为500-1000千米以上,气温逐渐增加。

三、大气的功能1.保护功能大气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大气层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同时,大气层还能吸收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地球的温度相对稳定。

2.气候调节功能大气通过循环运动和传导作用,将热量从赤道地区运输到极地地区,使地球各地区的温度得以调节。

通过水循环,大气还能造成降水,调节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对地球的气候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传播和传导功能大气作为介质,能够传播声音和光线。

声音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而光线经过大气的折射和散射,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够看到世界。

4.吸收有害辐射功能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并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

紫外线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大气的吸收作用对于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地球的大气是由一层气体包围而成的,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如氩气和氖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大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和水蒸气只占少部分。

二、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层可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边界。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一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气温保持稳定。

中间层和外边界则存在着温度上升和温度下降的情况。

三、大气的功能1. 保护功能:大气层能够阻挡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高能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2.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发出的部分热量,并将其辐射回地球表面,维持了地球的适宜气温。

3. 传导热量:大气层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等方式传导热量,调节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4. 储存水分:大气层中的水蒸气起着储存水分的作用,促使地球上的水循环。

四、气压和风力1. 气压:大气层中的气体由于自身重力而形成的压力,称为气压。

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因此地面上的气压要大于高空中的气压。

2. 风力:地球上空气的运动形成了风。

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气压的差异,空气会从气压较高的地方流向气压较低的地方。

风的方向和强弱受到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五、天气现象和气候区划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物理状态,如温度、湿度、降水等。

气候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和相对稳定的天气状况。

根据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因素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总结: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气体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层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拥有保护、温室效应、传导热量和储存水分等功能。

气压和风力是大气运动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天气现象和气候分布。

高一地理大气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大气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大气部分知识点大气部分知识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的大气部分是我们了解地球气候、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关键知识点之一。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与外层空间相接触的部分,由氧气、氮气、水汽和其他气体组成。

根据气体的分子质量不同,大气垂直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

1. 对流层:这是最靠近地球的一层,高度约为0-12公里。

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气压也随之减小。

大部分天气现象和空气活动都发生在对流层中。

2. 平流层:对流层上方的一层,高度约为12-50公里。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上升,气压也随之减小。

这一层的空气非常稳定,几乎没有天气活动。

3. 跳跃层:平流层上方的一层,高度约为50-85公里。

在跳跃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再次下降,同时气压也再次减小。

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光线的折射现象。

4. 外层:跳跃层上方,直到外层空间的区域。

在这一层中,温度逐渐上升,气压非常低,接近于真空状态。

二、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运动是地球上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动力。

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大气运动:热对流、地转流和垂直循环。

1. 热对流: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不均匀加热,地球表面的空气会产生温度差异,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当地面上的空气被加热后变得热胀,会上升形成气流,而高空的冷空气则下沉填补空缺。

这种热对流运动在对流层中非常常见,形成了气象现象如云、风、降水等。

2. 地转流: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大气会形成水平运动,即地转流。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周围空气的流向从赤道向两极趋势,形成了东风带、赤道低压带和西风带;而在两极附近,地球上的空气流向相反,形成了南北极低压带和南北极高压带。

3. 垂直循环:在跳跃层和平流层之间,存在着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垂直循环。

简单来说,太阳辐射引起平流层中空气的上升和跳跃层中空气的下沉,形成了垂直的环流系统。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归纳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的气体层,由地球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在地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保持气候稳定、调节温度等。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其相关的知识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中的大气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层是按海拔高度分成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

其中,对流层最接近地面,同时也是大气中的大部分气体存在的地方。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起到过滤紫外线和保护地球表面生命的作用。

二、大气运动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主要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

上升运动导致气温下降和云的形成,而下沉运动则相反。

水平运动包括风、暖锋和冷锋等。

三、大气压力和气压变化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即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减小。

气压变化会引起风的产生,而风则进一步形成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四、大气湿度和降水大气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通过相对湿度来表示,即大气中实际含湿量与饱和湿度的比值。

当气温下降到饱和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形成降水现象,包括雨、雪、雾等。

五、气候和季风气候是指某地长期的天气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等方面的变化模式。

季风是指经过特定季节变化的大尺度气候系统,包括夏季风和冬季风。

季风现象在亚洲尤其明显,对当地的农业、交通等产生重要影响。

六、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洪水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对其了解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七、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大气和海洋中平均温度的上升。

这种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

全球变暖引发了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中的大气知识点是高一学习地理的基础,涉及到大气的组成、运动、压力、湿度、降水、气候、季风、气象灾害以及全球变暖等方面。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复习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水气、固体杂质(1)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少量二氧化碳组成: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2)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固体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也可以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2、大气圈的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以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为12千米,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平流层: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千米范围内。

平流层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导致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呈现下冷上暖的特征。

该层大气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在该层。

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在距离地面80-500千米过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活动强烈时,会扰动电离层结构,影响地面无线电传播,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中断。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云滴会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散失的热量。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地球上的大气是地球固有的物质,在地球表面的周围呈现出环绕状。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大气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以及大气的功能。

一、大气的组成1. 氮气:占大气总体积的78%,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氮气对维持地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2. 氧气:占地球大气的21%,是大气中的第二主要成分。

氧气对生物的呼吸过程至关重要,促进了生物体的能量代谢。

3. 水蒸气: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水蒸气不仅对地面的降水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还参与了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4. 稀有气体:包括氩气、二氧化碳、氖气、氦气等成分。

这些稀有气体在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小,但也对一些生物体或大气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1.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层,高度约为0-15公里。

大气压强逐渐减小,气温逐渐下降。

这一层的大气组成与气象现象关系密切,包括云、雨、雾等。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

该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升高,同时大气压强也在逐渐减小。

3.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80公里。

该层大气中含有很高浓度的臭氧,能有效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4. 电离层:位于臭氧层之上,高度约80公里以上。

该层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电离气体,对无线电波的传播和反射起着重要作用。

三、大气的功能1. 保护功能:大气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避免它们直接对地球表面造成伤害,从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2. 调节功能:大气层能够调节地球表面的温度,避免温度的急剧波动,为生物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3. 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这一过程能够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气体组成平衡。

地理大气层知识点总结高一

地理大气层知识点总结高一

地理大气层知识点总结高一大气层是地球大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理大气层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由多个不同层次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其中对流层是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约占大气厚度的75%。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它的特点是气流的水平运动;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主要含有密集的臭氧气体。

二、大气层的功能1. 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温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部分短波辐射,并反射部分短波辐射和地球表面向大气层辐射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温度适宜。

2. 大气层能够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

臭氧层对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够减少紫外线对生物体的危害。

3. 大气层对流体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调节作用。

大气层能够影响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三、大气层的结构1. 对流层:它是大气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高度约8-15公里。

在这一层中,温度逐渐下降,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

在这一层中,温度基本上保持恒定。

3.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

这一层大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臭氧(O3),它有助于吸收大部分紫外线辐射。

4. 中间层:位于臭氧层之上,高度约50-80公里。

在这一层中,气温逐渐上升。

5. 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80公里以上。

在这一层中,气温迅速上升,并且存在稀薄的大气物质。

四、大气循环大气循环可以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形式。

水平大气循环包括风、气压、气流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地球不同地区的辐射差异和地球自转带来的科氏力。

垂直大气循环主要有对流、垂直气流和下沉等过程。

五、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人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气候带指的是根据地球维度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划分的带状区域,如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大气重要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大气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
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
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
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
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
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
比较少
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