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学设计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洋流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分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洋流,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本教学设计以“洋流”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海洋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2)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洋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2)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3)洋流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2)洋流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2. 提问:海洋中存在哪些现象?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1)展示洋流定义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含义;(2)介绍洋流的分类,如暖流、寒流、上升流、下降流等;(3)展示洋流的分布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4)讲解洋流的特点,如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范围等。
2. 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1)展示洋流运动规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2)讲解洋流运动规律,如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海洋地形等;(3)分析影响洋流运动规律的因素,如纬度、海洋地形、气候等。
高中地理教案洋流

高中地理教案洋流【篇一:高一地理洋流教案】《洋流》教案(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2.掌握洋流的分布。
3.能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教学重点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演绎法。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意图1: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河流,推测学生比较陌生的洋流,初步感受“演绎法”。
) 先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都见过河流吗?给大家描述一下,河流一般都啥样?下面请大家据此推测一下,洋流一般都啥样?新课学习一、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设计意图2:由风带的分布,推测部分洋流的成因——风海流)师:投放“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
请大家仔细查看太平洋中洋流的分布,然后与风带中风向相对比,看一看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生: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和信风的方向相一致,北太平洋暖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相一致,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基本一致。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分布一致呢?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类似的这些洋流都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3:在空白图上画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风海流,加深印象,培养动手能力,并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上课前下发的的空白图上。
把上述洋流描画上去,描画的时候请注意,暖流用实线,寒流用虚线。
生:画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
师:从教材图示中看,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季风洋流。
这种类型的洋流该如何画?生:答略。
师:投放“北印度洋海区图”,逐一投放冬季、夏季季风风向,洋流流向。
并提请学生注意:①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冬逆夏顺”,画的时候注明是冬还是夏。
②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也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2.影响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动画逐步演示:北赤道暖流向西运动到达大陆东岸,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这支洋流之所以向北流,一是受陆地的阻挡,二是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三是补偿北太平洋暖流,四其它因素。
海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海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海水的运动——洋流》所属学科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高一所用教材湘教版必修一(2019)一、教学目标1.根据图表信息,判定海域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并通过等温线推导洋流名称、流向等环节,补充了解区域地理知识(区域认知)。
2.利用探究沿岸寒流、舟山渔场的成因,锻炼学生筛选因素,系统分析,综合考虑,语言整理等能力(综合思维)。
3.通过模拟上升补偿流的成因,锻炼学生眼、手协调,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4.说出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通过日本核废水排放入海决策,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命运实则为共同体,需要与人地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人地协调观)。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上升补偿流的成因,通过实验,生动直观地演示离岸风与上升补偿流的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浙江舟山渔场作为线索,串联起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成因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等温线、舟山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影响等温线东西延伸的因素,但对南北向弯曲形变无深入了解。
作为浙江人,学生对舟山渔场停留在听过、看过的层面,但对其背后的成因缺乏探究精神。
洋流作为海流,直观呈现在大洋表层,学生对其带来的影响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作为长期生活在非靠海地区的学生来说,海洋是神秘且变化莫测的。
所以如何能将知识贴近学生已有基础,并能让学生自行推论,不仅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的难点。
四、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任务(问题)设计:温故而知新——围绕北太平洋沿岸等温线形变探究与洋流的关系这是北太平洋地区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请读图告诉我,该图中等温线分布有何特点?师:与纬线平行,背后是受什么因素影响?仔细读图,分析等温线形变原因。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2、从活动中体会洋流的性质及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任务(问题)设计:核心解决上升补偿流成因,通过舟山渔场为背景切入刚才我们都在了解单向寒、暖流的影响,那如果是寒暖流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以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为例。
地理洋流教学设计四

地理洋流教学设计四篇9:高一地理洋流知识点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篇10:洋流教学课件洋流教学课件洋流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洋流”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这一单元的第四节,本节内容以“水循环”为基础,又是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前提,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同初中生相比,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但大多数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想象能力较差。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优势,结合学生的探究活动建构洋流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树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一)重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解决措施: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我运用了师生智慧整合与资源共享的策略,具体安排如下: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洋流相关的资料,并分类整理。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上我播放一段视频,(长江岸边释放漂流瓶)提问:漂流瓶寄托了一位父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那么它能够从长江沿岸飘到美国去吗?为什么?以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2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洋流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
4.教学拓展: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海洋馆、调研当地海洋资源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情。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洋流的成因:介绍风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对洋流形成的影响,分析各大洋流系统的形成原因。
2.洋流的分类:回顾初中所学的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洋流类型,并进行详细讲解。
3.洋流的分布:利用地图,展示世界大洋的主要洋流系统及其分布特点,如北大西洋暖流、南大洋环流等。
3.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较为生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在交流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巩固学生对“4.2洋流”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课堂所学的洋流知识,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海洋区域,绘制该区域的洋流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主要洋流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洋流分布图需清晰、准确,描述要条理清楚,语言简洁。
2.撰写一篇关于洋流对航运业影响的小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的海洋是如何流动的吗?”“海洋的流动对我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洋流打下基础。
高一地理洋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洋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洋流的分布区域和运动方向。
2.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观察资料图,分析洋流的运动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认识,了解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识海洋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2. 洋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
3. 大洋洋流的分布和特点。
4. 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 学习如何通过资料图分析洋流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投影仪展示洋流相关图片,讲述洋流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作用。
2. 示范法:教师用实物或模型模拟洋流运动规律,让学生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洋流运动规律的理解。
3. 课堂讨论法:通过观察研究洋流的分布图和数据,让学生发表意见和交流观点,共同探讨洋流的运动规律和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海洋的图片,和学生分享海洋的博大精深,引起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二步:讲授洋流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讲述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2. 用实物或模型模拟洋流的运动规律,让学生观察和实践。
第三步:讲授洋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20分钟)1. 分别讲述洋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
2. 将洋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洋流运动规律的理解。
3. 通过资料图分析洋流的运动规律。
第四步:探究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0分钟)1. 展示洋流对渔业、农业、交通及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让学生发表对洋流影响的看法和交流观点,探究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五步:小结与交流(10分钟)1. 总结洋流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运动规律和作用。
2.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1. 利用课前调查和课后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洋流的认识和学习效果。
地理洋流教学设计

地理洋流教学设计篇1:地理《洋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
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通过“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
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
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2 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高中地理《洋流》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海洋航行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其对气候、海洋生物和海洋航行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洋流的分布和作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题目。
3. 准备教学PPT,包括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洋流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和海洋航行等方面。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案例,分析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寒流和暖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2.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
七、课堂小结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洋流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
2. 强调洋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
八、作业布置1.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绘制洋流分布图,加深对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时学生能回答出玩具鸭是随着海水的运动到达的。
通过一些有趣的生活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找出洋流概念的几个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学生自己动手阅读课本所给材料,找关键词,从而理解洋流。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即把握关键词:大规模,一定反向,常年。同时指出洋流的立体性;运用地图,从洋流的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的分类,除了常规的寒暖流分类外,还可分为:风海流(最常见),密度流(如地中海和大西洋),补偿流(如秘鲁寒流);
另一学生在板图上画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等词汇,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用设问的方式,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掌握利用手绘地图分析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南北半球成“8”字型,气旋和反气旋型。同时对照世界气压带风带,总结出风是洋流的最主要动力;
4、洋流的影响,如污染物的减轻和扩散,世界主要两条航线,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
认识洋流,理解洋流,重点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影响。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播放“风带与洋流”动画。
设问3:南、北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能够环绕地球一周吗?
设问4:从洋流的分布模式来看,影响洋流流向的因素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板画全球风带模式图,一学生到黑板前补画出风向。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示说明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体动力;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与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中国鸭舰队环游地球”:1992年,一艘从中国香港出发的货轮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风暴,船上近3万只塑料玩具鸭坠入大海,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支庞大的“鸭子舰队”,并随波逐流。随后几年,玩具鸭先后抵达印尼、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平均每天漂流7英里。有人预测,其中的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上漂流了15年后,将于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讲与练的结合;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重法加以各个击破,进而获得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能活学活用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通过教材的内容,分析洋流按性质分为哪两大类?各是什么?并说出其定义。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读图的能力。
3、洋流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怕说错,分别找出这几种洋流的典型例子,并使学生认识到风海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密度流的典型例子(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学生动手,能很好的调动学生,使他们认识的更全面。
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科目:地理
教学对象:班
课时:2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是在前面课程《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学习的,《自然界的水循环》、《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2课对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洋流对后面世界气候的学习也至关重要,是气候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必要对前一节课的学习做一简单的回顾和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作为自然界重要的水体——海水,它的运动更加抽象,规模更大,也更宏观,对于它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说该知识点是必修一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结合很多知识点出题,如世界气候,航线等,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但由于其抽象性和宏观性,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较差,也是考试失分重点。所以对于本节课,学生和老师都应格外重视。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本课的学习中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图3.5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以及绘制的简图;在熟练绘出“洋流模式图”或“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也是最基本的地理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抓住基本原理,重视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是在前面课程《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学习的,《自然界的水循环》、《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2课对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洋流对后面世界气候的学习也至关重要,是气候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必要对前一节课的学习做一简单的回顾和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作为自然界重要的水体——海水,它的运动更加抽象,规模更大,也更宏观,对于它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说该知识点是必修一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结合很多知识点出题,如世界气候,航线等,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但由于其抽象性和宏观性,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较差,也是考试失分重点。所以对于本节课,学生和老师都应格外重视。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本课的学习中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图3.5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以及绘制的简图;在熟练绘出“洋流模式图”或“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