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复苏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利与弊课件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应用场景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等病症的 治疗。
在手术中,人工胶体液体复苏也常被用于补充手术过程中丢失的血容量,维持患者 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自然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下,人工胶体液体复苏也可以作为紧急救援措施之一 ,用于快速补充血容量,挽救患者的生命。
02
人工胶体液体的选择和使用对于 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 目的和药物的特性。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发展历程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医学技术 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胶体液体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丰富 和拓展。
目前,人工胶体液体复苏已经成为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常用的 方法之一,尤其在处理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危重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天然胶体相比,人工胶体液体的成 分相对单一,降低了输血相关的不良 反应和感染风险。
03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缺点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人工胶体中的某些成 分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 呼吸困难等。
超敏反应
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休克、心 跳骤停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致 命。
可能加重出血或导致出血不凝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利与弊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定义和背景 •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优点 •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缺点 • 如何平衡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利与弊 •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未来展望
01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定义和背景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的简介
01
人工胶体液体复苏是一种医疗治 疗方法,通过补充患者体内的血 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维持正常 的血液循环。
液体复苏新版

临床比较一致旳做法
• 不应作为常规旳容量扩张剂 • 不应作为营养药物使用
–营养不良旳危重病人应该注重营养治疗
• 临床主要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
–补充白蛋白旳指征:25? 30? 35?
人工胶体
• 贺斯 • 万汶 • 明胶 • 右旋糖酐
人工胶体发展简史
1915 World WarⅠ
明胶 GELATI
液体复苏失败旳原因及处理
• ICU旳液体复苏往往是延迟旳 • 影响液体复苏成功旳原因是多方面旳,最大旳
问题往往是原发病没有得到有效旳控制 • 液体复苏旳失败预示着病情旳加重,往往需要
进一步旳抗休克治疗,控制原发病 • 同步要回忆分析检测旳参数及液体种类旳选择
怎样选择复苏方案
• 有旳放矢----“缺什么补什么” 。 • 兼顾晶体及胶体----注意两者旳百分比及顺序。羟乙基淀粉是临床常
-15 mmol/L,则有生命危险 ≤-6mmol/L,ARDS、MOF明显增长
液体复苏成功原则 新增指标-4
胃粘膜内pH (pHi ) 反应内脏血管床旳灌注和供氧情况 正常值:pHi>7.30
液体复苏成功原则
其他指标
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 (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H静yp脉er高ca碳rbi酸a)血症(Venous 组织氧水平(Tissue Oxygen Levels)
是否应使用白蛋白
• 争论诸多 • 意见不一
赞成不用者旳理由:白蛋白可造成有害作用
• 引起液体负荷过重 • 降低Ca2+利用,影响心肌收缩性 • 经过抗凝增长出血 • 影响水钠排泄,促使肾功能衰竭 • 渗漏至间质 • 损害免疫机制
– 大问题?危害?
限制性液体复苏PPT课件

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应用探讨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彻底 止血前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 既可减少出血量, 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 环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 灌注和氧供及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 并具有一 定免疫调理作用,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实施尚须进一 步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苏 期最适当的灌注压、 复苏液体种类 、严重失血性 休克及颅脑损伤休克的患者是否适用等问题 ,可 能具有的和潜在危险性也需深入研究。 反映组织 灌注和氧供的监测指标 ,如碱缺失、 胃粘膜 pH、 血清乳酸水平等测定的意义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限制性液体复 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
• 概念 •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
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 的创伤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 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 内,直至彻底止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目的 • 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
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 机制和内环境,以利于改善休克期组织的 灌注和氧供,促进早期康复,减少后期的 并发症。
有关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选择
• 液体输入速度以早期稍快,逐渐调整速度 为好,不必将血压调整到正常值。
• ① 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以上,保持略 高于存活所需的最低值即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 的止血等“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 ②只要血压到达80-90/50-60mmHg(平均动脉压 65mmHg)以上即能满足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流。 尿量>25ml/h说明肾脏灌注尚可,如果尿量较多 但血压仍然不升高,可调整输入液种类,适当增 加胶体液的比类。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由
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研究

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研究液体复苏是指在失血或休克等情况下通过输注液体来恢复机体血容量和循环功能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液体复苏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抢救措施,对于急救和重症患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液体复苏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液体复苏的定义和原理液体复苏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含水溶性成分的液体,以纠正失血、休克等情况下的低血容量状态。
其原理在于通过输注液体来扩容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脏输出,从而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和代谢。
2. 液体复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液体复苏适用于失血性休克、外伤、大手术、感染性休克等引起的低血容量状态,有助于恢复循环功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颅内压增高、心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液体复苏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需慎重应用。
3. 液体复苏的种类及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两大类。
晶体液如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主要用于补充体液容量,而胶体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则可增加胶体渗透压,有效扩容。
在选择液体时需考虑患者具体病情、输液速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方案。
4. 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液体复苏在临床实践中一直备受关注,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液体复苏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同时,一些新型的液体复苏剂也在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5. 液体复苏的临床挑战和展望尽管液体复苏在抢救急症和重症患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如何更好地选择液体种类、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血管内过负荷等问题,都是目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液体复苏在临床应用中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液体复苏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抢救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相信液体复苏将在未来的抢救医学领域中展现更大的潜力,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生机。
液体复苏的三项指标

液体复苏的三项指标液体复苏是指通过输液的方式将液体注入到人体内,以补充身体的液体丧失和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液体复苏可以用于治疗血容量不足、泌尿系统严重损伤等疾病。
在进行液体复苏时,医生需要考虑三项指标,分别是输液速度、输液量和输液种类。
输液速度是指在液体复苏中液体输入的速度。
输液速度应该根据患者的状态而定,患者过度迅速的输液会导致液体过度积聚在身体组织中,从而加重身体的负担,甚至导致心肺衰竭。
因此,医生需要在输液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
在输液速度的掌控上医生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如按生理节奏输液,按输液体位变化,控制输液高低等。
输液量是指液体复苏中输出的液体总量。
输液量必须在合理范围内,不能过多或过少,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手术时间和输液种类等多方面考虑。
输液过多会导致液体过度积聚在身体组织中,增加心血管负担、呼吸受阻以及肾等器官损害的风险,而输液过少则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医生需要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等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自觉感觉,定期调整输液量。
输液种类是指液体复苏中使用的液体种类及其成分。
根据患者的状态和病情需要,医生需要选择各种液体来进行液体复苏。
如普通盐水,人工胶体液、葡萄糖盐水、血浆制剂及血红蛋白高分子等。
普通盐水适用于补充血容量的不足,而人工胶体液则能很好地增加血容量的同时,控制流体超载的风险;葡萄糖盐水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代谢,但不适合在急救情况下使用。
血浆制剂则更适合在血容量不足以及血浆成分失衡的情况下使用。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状态和病情,选择最合适的种类和成分来进行液体复苏。
总之,液体复苏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
在选择输液速度、输液量和输液种类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经过认真的监控和调整,以确保液体复苏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患者也需要理性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要求,这样才能在治疗过程中尽快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危重病人液体复苏治疗

混合液:如乳酸林格氏液、 复方氯化钠等,主要用于补
充血容量和电解质
4
特殊液体:如高渗性溶液、 低渗性溶液等,主要用于特
殊病情的液体复苏治疗
输液速度
01
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调整
02
快速输液:适用于严重脱水、
休克等紧急情况,输液速度
可达100-200ml/h
03
慢速输液:适用于一般脱水、
03
呼吸频率:评 估液体复苏治 疗对呼吸频率 的影响
05
02
心率:评估液 体复苏治疗对 心率的影响
04
血氧饱和度: 评估液体复苏 治疗对血氧饱 和度的影响
06
意识状态:评 估液体复苏治 疗对意识状态 的影响
治疗效果判断
生命体征:如血 压、心率、呼吸 频率等
尿量:尿量是评 估液体复苏治疗 效果的重要指标
预防血栓形成:鼓 励患者多活动,避 免长时间卧床,预 防血栓形成。
及时处理并发症: 如出现肺水肿、心 律失常等并发症, 应及时处理,避免 病情恶化。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输液速 度和总量,避免 过度输液
密切监测患者生 命体征,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合理选择输液液 体,避免使用高 渗性、高糖、高 钾等液体
血气分析:如血 氧饱和度、二氧 化碳分压等
电解质平衡:如 钠、钾、钙等离 子浓度
器官功能:如 肝肾功能、心 功能等
患者主观感受: 如疼痛、呼吸 困难等
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指标:包括
1 血压、心率、尿 量、血气分析等
调整原则:根据
2 评估结果,调整 液体种类、速度 和剂量
调整方法:根据病 情变化,调整治疗
液体复苏-精品文档

液体复苏汇报人:日期:•液体复苏概述•液体复苏的分类与选择•液体复苏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目录•液体复苏的给药途径与剂量•液体复苏的监测与评估•液体复苏的并发症与处理措施01液体复苏概述液体复苏是指通过补充体液、电解质或血液制品,以恢复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的过程。
定义液体复苏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低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为原发病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目的定义与目的液体复苏能够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维持组织灌注纠正酸中毒恢复血压通过补充电解质溶液,可以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
液体复苏能够提高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030201液体复苏的重要性早期阶段在古代,人们通过简单的输液方法进行液体复苏,如使用盐水、糖水等。
发展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科学的输液方法和配方,如平衡盐溶液、胶体液等。
现代阶段现代医学对液体复苏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对不同类型休克的液体治疗方案、输液速度和量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先进的输液技术和设备,如输液泵、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液体复苏的历史与发展02液体复苏的分类与选择是最常用的晶体液,主要用于补充钠和氯。
含有钠、钾、氯和乳酸钠,可以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乳酸钠林格液生理盐水是一种人造胶体液,可以用于扩容和改善微循环。
明胶是一种天然胶体液,也可以用于扩容和改善微循环。
是一种含有多种电解质的混合液,可以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并维持酸碱平衡。
平衡盐溶液是一种含有等量钠和氯的混合液,可以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等渗盐溶液高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右旋糖酐,可以用于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血容量。
羟乙基淀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胶体液,可以用于扩容和改善微循环。
特殊液体03液体复苏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用于治疗因失血、脱水或低血容量引起的休克,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纠正低血容量通过液体复苏稀释体内有毒物质,降低其浓度,减轻对机体的损害。
液体复苏

➢ Stephan et al, Br J Anaesth, 2001
➢ 液体复苏是休克治疗的基础 ➢ 一旦临床诊断为严重感染,应尽快进行积极的
液体复苏
➢ (2008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低血容量指的是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主要 是指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 过敏率低,防止血管渗漏作用 ➢ 减少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提高CI,DO2/VO2
人工胶体发展简史
万文-6%HES(130/0.4)
➢ 分子量13万,半衰期短1.4小时,机体清除率高,分 子量大于肾脏阈值可维持血容量,最大剂量50ml/kg
➢ 适合于儿童,无血浆蓄积(1%),不会引起肾衰风 险
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
★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抑制受血者免疫
功能,增加医院感染并导致脏器功能衰竭
因此应输去白细胞库储血!!!
危重病人伴贫血,输血应持慎重态度
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好: ①防止传染病 ②减少输血反应
③降低免疫功能受损
Hebert 838例限制性输血(Hb<70g/L),开放性 输血(Hb<100g/L)死亡率 8.7% VS 16.1% , P=0.03
容量线组粒织氧体灌输功注送能不降障足低碍
不
器官衰竭
足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危重病患者容量不足的判断源自➢ 四肢冰冷(血管收缩) ➢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 心动过速 ➢ 呼吸频率(低灌注时加快) ➢ 代谢性酸中毒 ➢ 低血压 ➢ 尿量减少 ➢ 意识状态恶化
容量缺乏 更为严重
临床上多数休克特征,并非单纯心源性因素, 可能既有低血容量性因素,又有心源因素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人工胶体液
理想的人工胶体应具备以下条件:
•扩容效能高效、稳定 •改善脏器灌注 •安全性高 •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液体复苏成功标准
传 统
血压、心率、尿量、全身表现等
新增指标-1
氧债和超常氧运输:纠正氧债是休克复苏的终点之一 心脏指数>4.5L/(min.m2)
氧供指数>600ml/(min.m2) 氧消耗指数>170ml/(min.m2)
为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生
存率,必须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的目的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维持血液携带氧的功能 改善微循环及脏器灌注
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预防或减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液体复苏的主要目标:良好的组织灌注
大量证据表明
适当的组织灌注可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结局
得不同的制剂,今后人工胶体的发展在临床有很大潜力
天然胶体—白蛋白
是否使用白蛋白进行容量扩充 危重病人低蛋白血症是否应该治 疗
危重病人常见导致低蛋白血症的原 因
肝脏合成蛋白降低 血液稀释 血管渗漏增加
低蛋白血症的不良影响
增加病人并发症和死亡率 呼吸机支持时间延长 发生ARDS危险增加
EICU停留时间延长
输红细胞比输血浆好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的生成快,红细胞的生 成慢,输用红细胞(氧载体)可以提高病人的 携氧能力,而很少增加病人的循环负荷,对 Hb<70 的创伤病人在补足容量的前提下输 用红细胞悬液。 输用红细胞的不良反应远远低于全血,术后 感染率也明显低于全血
血浆
血浆绝不能作为容量复苏的胶体选 择,其适应症应为补充凝血因子
胃粘膜内pH (pHi ) 反映内脏血管床的灌注和供氧情况 正常值:pHi>7.30
液体复苏成功标准
其他指标
静
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
脉 高 碳 酸 血 症
组织氧水平
液体复苏失败的原因及处理
ICU的液体复苏往往是延迟的 影响液体复苏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
问题往往是原发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能抑制内皮细胞凋亡 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影响微循环 调节凝血功能(通过影响血小板功能)
临床比较一致的做法
不应作为常规的容量扩张剂
不应作为营养药物使用
营养不良的危重病人应当重视营养治疗
临床主要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
补充白蛋白的指征:25? 30? 35?
人工胶体
贺斯
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人工胶体发展简史
明胶
医疗费用增加
赞成不用者的理由:白蛋白可造成有害作用
引起液体负荷过重 降低Ca2+利用,影响心肌收缩性 通过抗凝增加出血 影响水钠排泄,促使肾功能衰竭 渗漏至间质 损害免疫机制
赞成使用者的理由:白蛋白的有益作用
正常胶体渗透压的75-80%由白蛋白承担 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
与许多药物,离子,脂肪和毒性物质结合
其中适当和足够的血容量必不可少
液体复苏的时机
越早越好;
在动态监测下进行;
必要时放置漂浮导管监测;
在复苏过程中不断评估并及时调整
急危重病人增加灌注治疗目标
心率 尿量 80~110bpm 25ml/min
MAP
CVP
>60mmHg
8~12mmHg
Hct
ScvO2 PAWP
>25~30%
>70% 5~12mmHg
① 三大类:交联明胶、尿联明胶、琥珀明胶 ② 扩容维持时间短 ③ 动物源性,存在过敏和传染病的可能
④ 最近几年其临床应用也逐渐减少
人工胶体发展简史
右旋糖苷
• • • • • 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
糖聚合物
临床有6%右旋糖苷70和10%的右旋糖苷40两种 扩容效果与其它胶体溶液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明显减少凝血因子和损害血小板功能,引起凝血 功能紊乱,并且它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程度重 右旋糖苷已有逐渐退出临床使用的趋势
选用何种液体 进行容量复苏?
选用何种液体 进行容量复苏
病因-----有的放矢
病情-----晶胶兼顾 病程-----时机、速度等具体方案
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 其他
液体复苏种类
晶体 胶体 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 ●白蛋白 ●贺斯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障碍: 创伤 失血 休克 烧伤 其他 微循环短路开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容 量 不 足
线粒体功能障碍 组织灌注不足 氧输送降低 器官衰竭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液渗出
血液高凝状态
急性应激状态
突发打击
重要脏器损伤 或功能失调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剧烈疼痛、恐惧等
休 克
组织灌注和细胞氧合不足是 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病生问题
(Br. J. Haematol 2004,126 – 11;2000卫生部输血指南)
液体复苏种类
晶体 胶体 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 ●白蛋白 ●贺斯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及血制品
晶体和胶体——如何选择
液体进入血管后是否 一定为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一部分?
血及血制品
血 制 品
血制品需求量不断上升
捐血量处于平台或正在减少 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也在激增
必须有协商一致的成分输血标准
血制品不可单纯用于扩容
扩容效果不理想
● 全血的血浆增量效力少
,血液动力学改善并不理想 ● 全血输入后血浆粘滞度增加,不利于改善微循环灌注
并发危险性大
● 病原体传播:HCV、HBV、 HIV ● 免疫抑制 ● 用于抢救时的输血指征:失血量大于全血容量30% ● 单纯扩容,严禁使用血浆制品 —— “卫生部输血指南”
液体复苏成功标准
新增指标-2
血乳酸
组织氧供和氧需求失衡的间接反应,
大致能反映低灌注和休克的严重程度。
指标 ≤2mmol/L。
液体复苏成功标准
新增指标-3
碱缺失
反映全身组织灌流和酸中毒情况
-15 mmol/L,则有生命危险 ≤-6mmol/L,ARDS、MOF明显增加
液体复苏成功标准
新增指标-4
容量复苏的液体选择
补液目的
提供每日基础液体需要量 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血液动力学稳定 补偿细胞间质和细胞内的液体流失
改善微循环
维持适当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防止/减缓凝血系统的激活和创伤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 防止自由基导致的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证足够的氧运输
促
进
利
尿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液体复苏?
晶体 胶体 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 ●白蛋白 ●贺斯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及血制品
胶体
2004年的NATA会议在评论有关胶体扩容问题时指出
胶体溶液在扩容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选择何种胶体溶液还存在着习惯与个人爱好
由于羟乙基淀粉可通过改变分子量、取代基、 C 2 /C 6 比值获
人工胶体发展简史
羟乙基淀粉
• • • • • 玉米淀粉改造而成,是一种环保型血浆代用品 结构和糖原相似,过敏发生率远低于右旋糖酐 无生物制品的传染病威胁 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日益受到临床欢迎 扩容强度主要决定于体内分子量大小,低分子 量扩容强度小 • 体内停留时间主要由HES羟乙基化程度 (以平均 克分子取代级M s表示)决定,高取代级体内停留 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凝血机制受损和体内蓄积
能更好保护肾功能
万一过量能很快在组织和血 管之间重分布
降低组织氧合
扩容时,须输注4到5倍的液体才 能满足血管内容量的扩充
大量输入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COP)
平衡盐液1000ml 体内总水分1000ml 细胞内水分 0ml
细胞外水分 1000ml
血管外水分 750ml
血管内水分 250ml
液体复苏种类
液体复苏的失败预示着病情的加重,往往需要 进一步的抗休克治疗,控制原发病
同时要回顾分析检测的参数及液体种类的选择
如何选择复苏方案
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 。 兼顾晶体及胶体 ---- 注意两者的比例及顺序。羟乙基淀 粉是临床常用的胶体之一。
白蛋白在复苏中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
根本的改变 血浆绝不能作为容量复苏的胶体选择,其适应症应为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取决于所选的液体!
液体复苏种类
晶体 胶体 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 ●白蛋白 ●贺斯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及血制品
等渗晶体的优缺点
优点
晶体液低廉
缺点
只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稳定 组织水肿 增加血管外肺水肿 毛细血管灌注不良
扩容有效(静脉输注后即达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