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剂TM
抗静电剂的作用原理

抗静电剂的作用原理
抗静电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电荷分布,减少或消除静电的积累。
静电通常是由物体表面的电子负荷不平衡引起的,而抗静电剂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或涂层,改变表面的电子分布,从而使负荷得到均匀分散。
具体来说,抗静电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1.导电机制:某些抗静电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形成一
个导电层,使静电电荷能够快速流动,从而减少电荷的积累。
这种导电层可以与环境中的电流相连,将积累的电荷释放到地面,达到抗静电的目的。
2.抗静电荷分散机制:抗静电剂可以改变物体表面的电荷分布,使电荷分散得更加均匀。
此时,表面的正负电荷相互平衡,不会出现明显的静电现象。
3.抗静电屏蔽机制:有些抗静电剂可以形成一层绝缘膜,阻止
静电电荷在物体表面聚集,并起到屏蔽外界静电场的作用。
这样,即使环境中存在静电电荷,也不会对物体表面产生太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抗静电剂的作用原理是改变物体表面的电子分布,使电荷得到均匀分散,或通过导电层将电荷导出,从而减少或消除静电的积累。
这样可以防止静电对物体造成的危害,如火花放电、吸附尘埃等问题。
抗静电剂

抗静电剂 塑料具有很高的体积电阻和表面电阻率。
这种高电阻性能,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会携带大量来自其它介质的静电荷,从而:干扰加工过程的进行;因放电影响产品的美观和卫生,损坏产品的性能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
添加抗静电剂可降低聚合物材料的带电能力,解决上述静电给塑料制品带来的问题。
抗静电剂具有吸湿性,它迁移至塑料表面,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形成一层很薄的导电薄膜,使静电迅速消除。
抗静电剂一般都由表面活性剂组成。
按结构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高分子型等;按使用方法有外涂型和内添加型两大类。
抗静电剂或其组分应具备以下条件:用量小但抗静电作用大;抗静电效果持久;对光、热稳定;与聚合物相容性良好;不降低聚合物的性能;不影响成型加工性能;耐化学品;无毒;廉价。
抗静电剂的选用和最佳添加量取决于聚合物的性质、加工方式、加工条件、其它助剂的种类和多少、相对湿度和聚合物的最终用途。
?. 阴离子型 1 化学名 烷基磷酸酯二乙醇胺盐(抗静电剂P) 英文名 Alkyl phosphate diethanolamine salt 结构式 性质 棕黄色粘稠膏状物。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剂。
有一定的吸湿性,应密封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有机磷含量 6.5-8.5%,pH(20℃) 8-9。
用途 可用于塑料工业中作抗静电剂和润滑剂。
生产厂家 上海助剂厂 天津助剂厂 辽宁化学工业研究院 旅顺化工厂 2 化学名 醇醚磷酸单酯 英文名 Alcohol polyoxyethyl ether phosphoric monoester 结构式 性质 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总活性物 >95%,单酯含量 >80%,pH值(10%水溶性)< 2 用途 可用作化纤、塑料工业的抗静电剂。
生产厂家 深圳威莉化学品公司 河北邢台日化厂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 丹东市化学厂 南京市溧水县永寿表面活性剂厂 ?. 阳离子型 3 化学名 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β-羟乙基铵硝酸盐,抗静电剂SN 英文名 Stearamidopropyldimethyl-β-hydroxyethyl ammonium nitrate 结构式 性质 商品形式是含本品50~60%的异丙醇-水溶液,呈淡黄色或琥珀色。
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中国纱线网,经典案例分析,教你如何应对产品质量索赔)静电利与弊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利与弊的利用和防止静电的危害很多,它的第一种危害来源于带电体的互相作用。
在飞机机体与空气、水气、灰尘等微粒摩擦时会使飞机带电,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严重干扰飞机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飞机变成聋子和瞎子;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在制药厂里。
由于静电吸引尘埃,会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的纯度;在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就在混纺衣服上常见而又不易拍掉的灰尘,也是静电捣的鬼。
静电的第二大危害,是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
漆黑的夜晚,我们脱尼龙、毛料衣服时,会发出火花和“叭叭”的响声,这对人体基本无害。
但在手术台上,静电火花会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在煤矿,则会引起瓦斯爆炸,会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
在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以及高分子材料的迅速推广应用, 一方面,一些电阻率很高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等的制品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生产过程的高速化, 使得静电能积累到很高的程度, 另一方面,静电敏感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如轻质油品, 火药, 固态电子器件等, 工矿企业部门受静电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静电危害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和损失。
曾使得造成电子工业年损失达上百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潜在的损失。
在航天工业,静电放电造成火箭和卫星发射失败,干扰航天飞行器的运行。
在石化工业,美国从1960年到1975年由于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达116起。
1969年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荷兰、挪威、英国三艘20万吨超级油轮洗舱时产生的静电引起相继发生爆炸以后,引起了世界科学家对静电防护的关注。
我国近年来在石化企业曾发生30多起较大的静电事故, 其中损失达百万元以上的有数起。
例如上海某石化公司的2000m3甲苯罐, 山东某石化公司的胶渣罐, 抚顺某石化公司的航煤罐等都因静电造成了严重火灾爆炸事故。
影响抗静电剂R—TM整理效果的因素探讨

6。 Co mp a r i s o n e x p e r i men t s o f a n t i s t a t i c a g e n t R -T M a n d a n t i s t a t i c a g e n t P EE f i n i s h i n g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e a n . . t i s t a t i c e f f e c t ,c a p i l l a r y e f f e c t ,h y g r o s c o p i c i t y o f t h e f i n i s h e d p ol y e s t er f a b r i c s wer e gr e a t l y i mp r o v e d Th e wa s h —
摘 要 : 通过单 因素试验, 讨论 了抗静电剂 R — T M用量 、 焙烘 温度 、 焙烘时间和 p H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正交 试验 吉 果 表明, 抗 静电剂 R — T M整理 的最佳 工艺为: 抗 静电剂 R — T M用 量 5 g / L , 焙烘温度 1 7 0 ℃, 焙烘时 间 1 2 0 s , p H = 6通过抗静 电剂
.
i n g f a s t n e s s o f t h e p ol y e s t e r wa s a l s o g o od , a n d t h e a n t i s t a t i c a g e n t R— TM h a d b e t t e r o v e r a l l e f f e c t t h a n a n t i —
抗静电剂不同类型的检测性能及其方法

抗静电剂不同类型的检测性能及其方法抗静电剂是一种添加剂,可以在涂料、塑料、橡胶等材料中添加,用于提高材料的抗静电性能。
抗静电剂可以吸取或释放电子,从而防止或削减静电的积聚和放电,有效避开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粘附等问题。
抗静电剂紧要用于电子、医疗、化工等领域中对静电问题有严格要求的材料和设备中。
常用的抗静电剂包含离子型、非离子型和导电型等多种类型,依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抗静电剂进行添加。
检测性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静电剂及其需要检测的性能:抗静电剂检测性能离子型抗静电剂抗静电性能、导电性能、分散性能、稳定性能、PH值、离子度等非离子型抗静电剂抗静电性能、分散性能、稳定性能、PH值等导电型抗静电剂抗静电性能、导电性能、分散性能、稳定性能、PH值等抗静电剂需要检测的性能包含抗静电性能、导电性能、分散性能、稳定性能、PH值、离子度等,实在的检测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抗静电剂类型和实在要求而定。
例如,对于离子型抗静电剂,可以使用离子色谱仪来测量离子度和PH值;对于导电型抗静电剂,可以使用电阻率仪来测量导电性能;对于分散性能和稳定性能,可以使用动态光散射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来检测。
检测方法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见抗静电剂的检测方法:抗静电性能检测:抗静电性能的检测一般使用电阻率仪或表面电阻计进行。
电阻率仪可以测量材料的电阻率,而表面电阻计可以测量材料表面的电阻值。
导电性能检测:导电性能的检测需要使用电阻率仪或电导率仪。
电阻率仪可以测量材料的电阻率,而电导率仪可以测量材料的电导率。
分散性能检测:分散性能的检测可以使用动态光散射仪进行。
该仪器可以测量材料的颗粒大小和分散度。
稳定性能检测:稳定性能的检测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
该仪器可以测量材料的吸取率和透过率,从而评估其稳定性能。
PH值检测:PH值的检测可以使用PH计进行。
PH计是一种测量溶液酸碱度的仪器。
离子度检测:离子度的检测可以使用离子色谱仪进行。
抗静电剂主要成分

抗静电剂主要成分
抗静电剂是一种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静电的生成和积累。
它的主要成分有聚合物、阻燃剂、抗氧剂、抗氧凝胶、绝缘油、抗腐剂、绝缘润滑剂等。
聚合物是抗静电剂的基本成分,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和抑制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并且能够抵抗高温和腐蚀。
聚合物还可以提供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绝缘性,可以延长抗静电剂的使用寿命。
阻燃剂是抗静电剂的重要成分,它能够降低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抗氧剂是抗静电剂的重要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抑制静电的积累,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同时能够降低抗静电剂的变质率。
抗氧凝胶是抗静电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抑制静电的积累,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氧性能,可以延长抗静电剂的使用寿命。
绝缘油是抗静电剂的重要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抑制静电的积累,同时还能提供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防止静电的产生和传输。
抗腐剂是抗静电剂的重要成分,它能够有效地抑制静电的积累,并且还具有良好的抗氧性能,使抗静电剂更耐用。
绝缘润滑剂是抗静电剂的重要成分,它能够有效地抑制静电的积累,
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可以延长抗静电剂的使用寿命。
抗静电剂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聚合物、阻燃剂、抗氧剂、抗氧凝胶、绝缘油、抗腐剂、绝缘润滑剂等,可以有效地抑制静电的产生和积累,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因此,抗静电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地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静电纺织品课件

将处于静电序列两端的材料混合使用;采用与纤维电荷相反的抗静 电剂等。
➢ 静电逸散法
导电物质均一型导电纤维(金属纤维、碳纤维、导电聚合物等)或 涂覆有导电成分(碳黑)的导电物质包覆型导电纤维和导电物质复合型 导电纤维。
抗静电纺织品
(二)纺织品防静电方法
实际生产中主要采用提高环境湿度的方法和增加纤维 材料的电导率。 抗静电剂整理织物; 纤维的亲水性接枝改性以及和亲水性纤维的混纺和交织; 混纺或嵌织导电纤维。
近十年来,我国纺织品的抗静电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除应用于专业工作场所的抗静电工作服、超净工作服外, 军队、武警的常服、作训服等为了防止静电干扰及有可能 产生的静电危害也都采用了抗静电技术,甚至一般民用纺 织品如羊绒衫等针织物也添加了有机导电纤维。防静电服 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抗静电纺织品
第1节 概 述
另有金属喷涂法(将普通纤维先表面处理,再用真空喷 涂或化学电镀法将金属沉积在纤维表面)。
通常制成短纤维,与普通纺织纤维混纺织造,用于防静 电地毯和工作服面料。金属纤维的特点是导电性能好( 10-4~ 10-5 Ω·㎝) ,耐热、耐化学腐蚀,但抱合力小、可纺性能差, 制成高细度纤维时价格昂贵,成品色泽受限制。
抗静电剂PK(烷基磷酸酯钾盐)
抗静电纺织品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主要包括胺盐、季铵盐、烷基氨基酸盐等。
其中季铵盐最为重要,抗静电性能优良,对高分子材料有较强的附 着力,广泛用作纤维和塑料的抗静电剂。
具有柔软、平滑、杀菌、价格高,效果好,用于外部和内部处 理均可,持续性强。
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二甲基羟乙基季铵硝酸盐),适用于 锦纶、涤纶、氨纶等合成纤维,采用浸轧、烘干方法,用量为1% 左右,用于真丝绸时,须低温烘干,否则效果不佳)
抗静电剂名词解释

抗静电剂名词解释
“抗静电剂是添加在塑料之中或涂敷于模塑制品的表面,以达到减少静电积累目的的一类添加剂。
通常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抗静电剂可分为内加型和外涂型两大类,用于塑料的主要是内加型抗静电剂。
也可按抗静电剂的性能分为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两大类。
抗静电剂是能够增加感光片表面导电性能,防止静电积蓄的物质。
可与明胶混溶单独作为感光片的抗静电层,也可加入乳剂保护层、背层,还可直接加入乳剂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静电剂TM
主要成分:三乙醇胺
国标编号: CAS: 102-71-6 中文名称: 三乙醇胺
英文名称: triethanolamine
别名:
分子式: C6H15NO3分子量: 149.19 熔点: 20
密度: 1.12
蒸汽压: 185
溶解性: 易溶于水。
稳定性: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油状液体或白色固体, 稍有氨的气味。
危险标记:
用途: 用作增塑剂、中和剂、润滑剂的添加剂或防腐蚀剂以及纺织品、化妆品的增湿剂和染料、树脂等的分散剂。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三乙醇胺
化学品英文名称:triethanolamine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1596
CAS No.:102-71-6
分子式:C6H15NO3
分子量:149.19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三乙醇胺102-71-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对局部有刺激作用。
皮肤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与过敏有关。
本品蒸气压低,工业接触中吸入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
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
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
灭火剂:水、雾状水、抗
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是
液体,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
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
场所处置。
若是固体,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若大
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
服,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
统和设备。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
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
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
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ACGIH 5mg/m3
TLVWN:未制订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可能接触其蒸气时,
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油状液体或白色固体, 稍有氨的气味。
pH:
熔点(℃):20
沸点(℃):335
相对密度(水=1): 1.1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5.14
饱和蒸气压(kPa):0.67(190℃)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
无资料
值:
闪点(℃):185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易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作增塑剂、中和剂、润滑剂的添加剂或防腐蚀剂以及纺织品、化妆品的增湿
剂和染料、树脂等的分散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氧化剂、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5000~9000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
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无资料
UN编号:无资料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Z01
包装方法: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
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
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它物品。
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
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
驶。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
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