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要的人类病毒举例

(二)重要的人类病毒举例

1、呼吸道病毒

2、肠道病毒

3、肝炎病毒

4、逆转录病毒

5、其他病毒

1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死亡,造成功能缺陷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防御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病毒可以长期潜伏于细胞中,造成长期的危害,有的会导致肿瘤

2

1.呼吸道病毒

RNA病毒

DNA病毒正粘病毒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

其他

3

感冒与流感

症状感冒流感

发烧少见常见(39-40o C)

头痛少见常见

全身不适较轻严重,可持续数周

流涕常见较不常见,量少

喉咙疼痛常见较不常见

呕吐、腹泻少见常见

病原体多种(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传染性弱,散发强,季节性、周期性

感冒和流感是最常见的传染病,分别是其他传染性疾病的15倍和2倍。普通感冒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引起。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球形;属RNA病毒;有包膜

结构核心壳:RNA(7-8个分节)、核蛋白、RNA聚合酶

基质蛋白(M蛋白):具有型的特异性包膜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6

HA

包膜:NA、HAM2

M1

基质蛋白:M1/M2核心

RNA

核蛋白

RNA 聚合酶1235678

47

流感病毒致病

流感病毒

上呼吸

道粘膜

血液

病毒

血症

呼吸

发热

全身中

毒症状

头痛

腰疼

四肢酸疼胃肠神经系统肺

呕吐、腹泻脑膜刺激症肺炎

8

流感的全球大流行

?1889-1890“俄罗斯流感”?1918-1919“西班牙流感”,现代史上最大的瘟疫,造成2000万人死亡?1957-1958“亚洲流感”

?1968-1969“香港流感”

9

1918大流感

主要攻击青壮年

美国人预期寿命的变化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是指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

中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是引起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

2009 年美国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

2010年8月14日报:

印度再现甲流,一周感染942

人,死亡83人

2013年3月H7N9禽流感来袭中国

新亚型流感病毒;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

2013年4月下旬,北京疫苗研制工作进入动物免疫原性试验阶段。

为什么会经常被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不断地变化:

基因突变

基因重排

基因重排: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时,所产生的子代病毒在装配时,可能装入两种病毒基

因组的任何一种。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8个片

段,所以共可产生:28=256种病毒

13

流感病毒的基因重排

流感病毒的

基因重排

14

为什么会经常被流感病毒感染?

?甲型流感病毒有15种HA,9种NA,构成不同的血清型,如:H1N1,H5N9 ……

?这些血清型中只有几种能感染人,但它们都能感染禽类。

禽类是流感病毒的基因库

?人体对一种血清型的免疫能力,对另一种血清型没有作用

15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

?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甲型流感病毒。

?本病毒颗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为多形性。其直径为80一120nm。

?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NA)

?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

?传染源:候鸟、家禽

16

?禽流感病毒正在

攻击健康人细胞

17

2、肠道病毒

?属小RNA病毒科

?有72型

?人类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71型)

新型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为72型)

18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可造成肢体残疾和死亡

19

(Polio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

?属细小RNA病毒

?基因组为单链的正链RNA

?主要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经口感染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选修课《瘟疫与人类健康》作业

1.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的流行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乙型肝炎是经血传播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唾液、乳汁等体液不会通过完整的皮肤和黏膜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没有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可经过共餐、蚊子叮咬及日常生活的接触进行传播。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措施: (1)新生儿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3)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式注射器; (4)献血员筛查; (5)加强健康教育,传播预防乙肝知识 2.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危害:艾滋病危害个人的生命、使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破灭、艾滋病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而去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严重流行时、必然会危害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预防:树立正确的性爱观、恪守规范的性行为。安全用血、防范血液接触传染、不以任何方式吸毒。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 3.人类与环境、瘟疫之间的相互关系 瘟疫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其发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然而文明程度越 高,人为因素的作用也就越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加速了瘟疫的爆发与流行,进而深层次地思考 了瘟疫与人类的关系。sARs和禽流感的爆发促使人们重新 思考人类文明进程与瘟疫的关系,其实人类从产生至今曾经历了无数灾难,包括各种各样的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乱、疟疾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瘟疫既是天灾,又是人祸。这是因为瘟疫都由自然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所致。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同时,瘟疫在人群中的爆发流行又与一定的人为因素相关。然而综观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在瘟疫的爆发流行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瘟疫是人类过度开采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的结果。人类文明进程与瘟疫 可以这样说,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程带来的(不同阶段人类文明的特征见表1)。在原始社会,人口稀少,人类活动范围小,与动物的接触极有限,而且聚集规模很小,病毒病菌危害通常不大;到农业文明时代,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论文

浅谈基因工程与人类健康 王招弟 经济管理学院 14会计4班 70 摘要: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在世界围发展迅速,渗透科学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基因制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等,回顾生物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基因工程、基因制药、转基因技术、人类健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生产出白细胞介素-2、尿激酶、乙型肝炎苗等,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人类已知至少五千多种疾病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艾滋病,如何根治这些疾病还需人类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2003年4月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六国政府首脑联合发表了《六国政府首脑关于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联合声明》宣布: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协作组已经解读了人类生命密码书中所有章节的秘密,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并且全世界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免费获取这些信息。日前美国奎格?文特研究所和多伦多儿童医院以及加州大学的研究者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个人的二倍体基因组序列。 有关基因工程与人类健康的密切联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一、基因制药 科学家预言,下个世纪的药物主要是基因药物。在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这台大戏中,基因药物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针对一些遗传疾病与疑难顽症,基因药物把传统疗法上升到了基因疗法。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将相应的人体遗传物质(基因)转移到不同的微生物中,制造出如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等药物,已成现实。科学家在牛羊中植入人类基因,使这些动物的乳汁含有人类血液的主要成分,如特有的蛋白质、使血液凝结的成分和抗体等等。科学家还把基因切开、粘上,从一种植物转移到另一种植物,从一种动物转移到另一种动物,把切下的基因植入任何生命细胞中,从而获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1.非典 2003年春天,我国各省市都爆发了一种名为“非典型肺炎”的传染病,据科学家研究,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病毒(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细胞 繁殖。利用人细胞的原料进行复制RNA和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并装配成新病毒排到细胞外,再侵蚀其他细胞。当RNA病毒在活细胞内迅速增殖时,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较容易地在不同组织中改变其遗传结构,变异性极强。非典型肺炎还没有特定的疗法,世界各地的医务人员一直在用抗病毒药物和类固醇药物治疗。有人尝试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血清,用来治疗病情严重的病人,结果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血清成了许多重症患者的救命良药。 [例16]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冠状病毒的化学元素一定有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2)非典病毒与人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冠状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后,便很快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生物只能适应_________的环境。 (3)非典病毒的变异性极强,其变异类型应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不遗传的变异 (4)非典病毒变异的频率比人体细胞高上百万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回答): ①DNA的复制②转录③逆转录④RNA的复制⑤翻译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④⑤ D.①②⑤ (6)这种冠状病毒,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 (7)研制、生产抗病毒药物可能涉及到的生物技术有。 (8)据专家分析得过“非典”的病人将获得抵抗力,此种免疫属于免疫。 (9)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的血清可以成为许多病重者的救命良药,这是因为康复者血清中有。 (10)如用小鼠细胞与康复者的某一种细胞融合,所得的融合细胞能大量增殖,产生康复者血清中含有的物质,可以快速使易感者获得抗病能力和治疗病人,该融合过程需在的诱导下完成。在人体内,抗体的产生及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证明某种病毒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12)2003年春季,在非典爆发时,人们为了预防非典和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大量购买各种抗病毒和增强抵抗力的药物,请你发表一下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3)为了预防非典的发生,今年春季广东省采取了捕杀非典的元凶――果子狸的做法,请阐述一下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 (14)根据你的理解,预防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 2.禽流感 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基因与人类健康

基因与人类健康 系别:生物科学系专业:生物技术姓名:王晓思学号:20111341031028 【摘要】:介绍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主要是肿瘤与其基因的关系)、基因治疗与基因免疫的原理及其应用等。阐述基因在疾病产生中的作用,反衬出正常基因的表达其对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字】:基因疾病 基因是生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能够表达产生蛋白质,且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物质基础。生物之所以能幸存、维持机体各部分结构功能的正常,首先在于它的DNA能被忠实的复制(复制后的DNA携带遗传信息进入新的细胞或机体),并且尽可能的保护机体免受各种因素的损伤,维护DNA编码蛋白质的准确性。但这些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的或轻或重的疾病的发生,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基因对医学各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1]。 1、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在人类的疾病中,由遗传因素或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称谓遗传病。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基因组某个基因座(Locus)上存在致病基因而引起的,此类遗传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白化病等。另一些疾病则是由多个基因座位存在有缺陷基因,这些缺陷基因相互协同作用所致。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缺陷基因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参与,才能致个体发病,这一类疾病称谓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等。 基因疾病的发生往往由于基因缺失、突变、错位或外来基因(或DNA片段)插入所引起,导致疾病症状发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基因控制的产物发生改变所致[2]。基因产物(蛋白质、酶)的一级结构,二级结物、三级结构或四级结构的改变都可引起疾病[3]。 1.1 基因与肿瘤 癌(Cancer)是一群不受生长调控而增殖的细胞,也称恶性肿瘤。目前已经发现了上百个原癌基因和许多抑癌基因,证明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是基因突变,DNA的变化和不正常活动导致了细胞癌变。癌基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病毒癌基因(主要有DNA病毒和RNA病毒),其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另一类是细胞转化基因(原癌基因),其广泛存在与生物界,具有高保守性,属于管家基因,正常表达时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调控作用。 ①RNA病毒至少含有gag(组成病毒中心和结构的蛋白质的基因)、pol(逆转录酶的基因)、env(病毒外壳的基因)三种基因,其反转录出的线性双链DNA与宿主的DNA整合,其线性双链表达的产物会激活宿主特定的基因表达,破坏宿主细胞本身固有的平衡,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②原癌基因的突变使其转录活性改变造成细胞癌变。 ③基因互作与癌基因表达主要有染色体构象影响原癌基因表达与抑癌基因产物对原癌基因的调控。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手段,将正常基因包括它表达所需要的顺序导入有缺陷基因的患者细胞内,使导入基因发挥作用,从而纠正基因缺陷所致的各种疾病临床症状。纠正致病基因,才能根本上消除病患。目前肝癌基因治疗的方法有: ①反义基因治疗[4]根据肝癌发病原因,导入反义寡核苷酸封闭肝癌基因的表达或用正常

常见的动物病毒

常见的动物病毒 一、口蹄疫病毒 1、群体:口蹄疫病毒是牛、猪等动物口蹄疫的病原体,人类偶能感染 2、防制:由于病毒高度的传染性,防制措施必须非常严密。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入牲畜,一旦发病,立刻样封锁现场,焚毁病畜,周边地区畜群紧急免疫接种疫苗,建立免疫防护带 二、狂犬病病毒 1、群体:引起人和各种混血动物的狂犬病,感染的人和动物一旦发病,几乎都难免死亡 2、防制:目前各国采取的控制措施大致为几个方面 1)、扑杀狂犬病患畜、对家养犬猫定期免疫接种、检疫控制输入犬、捕杀流浪犬,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人和动物狂犬病的发病率 三、痘病毒 1、群体:各种动物的痘病中以绵羊痘和鸡痘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2、防制:主要采用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良好 四、猪瘟病毒 1、猪瘟病毒只侵害猪,使之发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2、防制: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疫苗,得到广泛应用

五、犬瘟热病毒 1、群体:是引起犬瘟热的病原体,本病是犬、水貂及其他皮毛动物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2、防制:检疫、卫生及免疫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六、兔出血症病毒 1、简介:是兔出血行败血症的病原体,一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 2、防制:除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外,用组织灭活疫苗对兔群进行免疫接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七、新城疫病毒 1、简介:能是鸡和火鸡发生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 2、防制:新城疫是OIE规定的A类疫病,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立法,防制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卫生、消毒、检疫和免疫等 八、禽流感病毒 1、简介:能使家禽发生禽流感,又称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 2、防制:预防措施包括国际、国内及局部养殖场3个不同水平 国内是防制病毒传入及蔓延;养殖场还应侧重防止病毒有野禽传给家禽,要有隔离措施阻挡野禽。

2020年人类与病毒关系溯源.pdf

人类与病毒关系溯源 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由来已久。 史料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三个世纪,中国就存在天花;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也有患过脊髓灰质炎的人像。 对狂犬病毒引发的病症,亚里斯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就作了详细记述,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病毒的记载。当然,那时人们还不可能对病毒本身有什么认识。 昆虫病毒病可能同高等动、植物的病毒病一样历史悠久。十二世纪中叶我国《农书》(1149年出版)中,已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等病症的记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作怪。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当时一个得病郁金香的球茎竟能换来牛、猪、羊甚至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只因当年荷兰疯狂的“郁金香热”,使我们知道在十七世纪就存在一种植物病毒病———郁金香碎色病。 东方的智慧 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医生已经注意到一件奇妙的事情,就是某些病一生只患一次,得过之后再不会重患,“天花”就是其中一种。那时“天花”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患者全身起满水疱,多半会发着高烧死去。 令医生们束手无策的“天花”,土耳其的农夫却有预防的办法。一有人染上天花,他们就用针刺患者的水疱,然后再用针刺健康人的皮肤,这些人也会出现一些相同症状,但通常比较轻。 这项技术很有效。虽然危险性也很大,一些人被针刺伤后,病症也会日益加重,甚至丧命,但被一位名叫蒙塔古的英国贵族女性带回英国后,还是逐渐传开了。后来,詹纳医生在这种来自土耳其的法子的基础上,发现了“牛痘”———一种牛身上的类似天花的疾病,是更好的预防天花的替代品。 关于“预防天花”的发明权是谁,历史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既非土耳其人,更非英国人,而是属于中国人。中国从公元10世纪宋真宗时代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了。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人痘预防天花推行甚广,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等地,后来才到了英国及欧洲。 不管最早的发明权属谁,这都是人类与病毒之战的第一场真正的胜利。 巴斯德的酒 就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而言,法国人巴斯德也许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 虽然今天的医学已经进展到分子水平、基因层面,但就在十九世纪中叶,也就是距今150年前,欧洲的诊所和医生甚至还没有手术前要洗手的概念,因为那时的人们对已经和人类共生共存了千万年的病毒、细菌这些微生物一无所知。 人类对细菌和病毒的认识就是从巴斯德的一只酒桶开始的。 酿酒业是法国经济支柱。传统的酿酒方式,是将葡萄汁添加酵母后倒进大木桶,放置几周后葡萄汁就成了美酒。但问题是,有时出来的却不是美酒,而是变了味的酸水,只能倒掉。 已是著名化学家的巴斯德受酒厂老板之托,要查出酒变酸的原因。巴斯德于是从酵母入手。他发现人们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的酵母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这些小颗粒就是“菌”,是活性的。它们不断增长、不断繁殖、摄取养分、逐渐长大,简直和生物一样。酒精可以说就是这些酵母菌的排泄物。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浅析病毒对人类的利于弊 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经过人类100余年的研究历程,逐步揭示了病毒的特性以及病毒与人类、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按宿主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 人们往往谈病毒色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的很多疾病确实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人们比较熟悉的病毒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和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能够引发艾滋病;单纯性疱疹病毒能够引起唇疱疹、水痘和多发性硬化;而人乳头状瘤病毒则是成年女性宫颈癌的根本诱因;流感病毒则是生活中人们最可能感染的病毒。 病毒可以引发人类社会毁灭性流行病的爆发,它的这种能力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生物战中病毒武器化的关注。在消灭天花病毒之前的整个历史上,它多次对人类社会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灾难。根据官方说法,现在世界上仅有两个天花病毒储存中心——俄罗斯向量实验室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令人担忧的是,天花病毒可能被用作生化武器。更让人忧心的是,天花疫苗具有强烈的副作用,在天花消除之前的最后一年中,因为接种天花疫苗而患上天花的人比因天花病毒感染天花

引起人类传染病的10类病原体

起人类传染病的10类病原体 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方便记忆和比较,我把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分为10类,分别是: 1、病毒(virus) 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非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病毒体微小,用于测量的单位为纳米(nm),最大直径300纳米(如痘病毒类),最小直径20纳米(如口蹄疫病毒)。 2、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在形态上呈多形性,二分裂繁殖,也见有出芽。与其它原核生物一样,其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目前已知80多种,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3、衣原体(bacterium) 衣原体也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具有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含有核蛋白体。具有一些酶系统,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提供。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抗生素能抑制其生长。 4、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5、细菌(heredity)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以微米(um)作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无核膜和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蛋白体外无其它细胞器,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 6、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体是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一般细菌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原型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7、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既往在医学真菌学中叙述,因为它具有细长的菌丝,有分支并缠绕成团,许多检查方法也与真菌相同,但事实上放线菌是原核细胞,无有形的核,细胞壁中含有典型细菌细胞壁的胞壁酸。其大小与细菌相似,革兰氏染色阳性,对抗生素敏感。 8、真菌(fungus) 真菌是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有完整的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以单细胞存在,多数以分支或不分支的的丝状体组成。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9、寄生虫(parasite) 人体寄生虫分隶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的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以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中的肉足鞭毛门、顶复门和纤毛门。 10、朊毒体(prion) 发现最晚的、最特殊的病原体。与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及人类雅克氏病关系密切,并可能是其它严重脑病的危险因素。它本身是一种异常蛋白质,不含有核酸。朊毒体的发现者普利西纳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的祝辞说,普利西纳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界"开拓出重要的眼界,医学界最后可能据此深入了解与痴呆症有关的各种疾病的生物机制,并为相关药物的开发及新式医疗策略的设计奠定基础。"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有害的一面: 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 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最近,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

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 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练习测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人体中哪个器官无微生物存在?() A、口腔 B、胃 C、肺 D、大脑 2、人体内正常菌群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以下哪项错误描述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 A、帮助消化 B、提供必须营养 C、分解有毒物质 D、组成生理屏障 3、下面哪种不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风味食品?() A、豆腐 B、啤酒 C、酱油 D、酸豇豆 4、以下哪种病毒被认为是人类目前为止唯一战胜的病毒?() A、流感病毒 B、艾滋病病毒 C、天花病毒 D、埃博拉病毒 5、()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罗伯特·虎克 D、柯赫 6、以下哪项不是巴斯德的贡献?() A、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B、首次制成了狂犬疫苗 C、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D、彻底否定“自然发生”学说 7、以下哪项不是柯赫的贡献?()。 A、证明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 B、发现了肺炎球菌 C、首创用明胶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 D、创立柯赫原则 8、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时单位产量极低,现今青霉素的单位产量显著提高,主要利用微生物什么特点?() A、繁殖快 B、数量大 C、个体小 D、易变异 9、下面哪项对病毒的特点表述错误?() A、采用二分分裂的方式进行复制 B、不具有细胞结构

C、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D、个体微小,只能通过电镜进行观察。 10、主要是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毒素称为()。 A、外毒素 B、类毒素 C、抗毒素 D、内毒素 11、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为预防肺结核,可接种哪种疫苗?() A、牛痘疫苗 B、卡介苗 C、乙肝疫苗 D、麻疹疫苗 12、()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A、骨髓 B、胸腺 C、淋巴结 D、脾脏 13、在特异性免疫中,执行细胞免疫的是()。 A、B细胞 B、T细胞 C、巨噬细胞 D、粒细胞 14、()是人体内主要的抗体种类,可通过胎盘。 A、IgG B、IgM C、IgA D、IgE 15、下面哪种抗体最先出现?可用于检测是否感染。() A、IgG B、IgM C、IgA D、IgE 16、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约10%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下面哪项工作不适合健康乙肝病毒携带者?() A、出租车司机 B、大学教师 C、幼托人员 D、医生 17、流感病毒因易变异防不慎防,但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下面哪种人不适合接种流感疫苗?() A、老年人 B、青少年 C、鸡蛋过敏者 D、体力劳动者 18、艾滋病病毒可能通过()行为进行传播。 A、蚊虫叮咬 B、共餐 C、卖血 D、接吻 19、艾滋病从感染上到检测出抗体需要1-3个月时间,这段时间称为()。 A、潜伏期 B、窗口期 C、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D、典型艾滋病期 20、科学家最近证实()最可能是SARS病毒的源头。 A、蝙蝠 B、老鼠 C、果子狸 D、大猩猩 21、下面哪种形态不是细菌的基本形态?() A、星形 B、球状 C、杆状 D、螺旋状 22、导致疯牛病的病毒很特殊,它的构成()。 A、无蛋白质壳体 B、无核酸物质 C、有多层包膜存在 D、有两种核酸物质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

关于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 孙孝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北京摘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与对抗、共存与依赖的关系。以积极进取中的必要妥协策略来对待病毒是人类的理性抉择由此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相应的人类生存观念和生产方式。关键词病毒与人类对抗依赖必要妥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具有如下特点对人类的威胁具有超国界性造成的危害具有突发性和极端严重性人类应对能力的有限性等。人们不禁要问病毒和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真的能成为自然的主人吗人类如何更加理性地生存人和自然关系的研究必定要包含人和病毒关系的研究。那种撇开和轻视人和病毒关系研究的人和自然关系研究注定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甚至会得出某些错误结论。因为病毒客观存在着病毒和人类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也客观存在着。我们不能回避之也无法回避之。寄生与对抗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从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来看病毒界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居于最低级动物界则居于最高级而人在动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居于最高级。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生命形式之一地球病毒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根本不能定量界定。病毒普遍寄生或潜伏于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之内因而可以分类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就目前科学进展而言。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爱滋病病毒等具有传染

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病毒只是动物病毒中的一小部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一部分病毒来研究病毒和人类关系。从人类病毒性传染病和病毒破坏人类经济生产来看待人和病毒关系只是这一关系问题的一个维度人类历史上各种瘟疫和传染病表明具有传染性的以人为寄主的乃至致人于死的病毒等微生物并不少【由病毒导致的人类传染病并不少有些后果非常严重和严峻。比如世纪有亿人死于天花病毒流感病毒从年大流行至今令多万人丧生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感染死亡率最高的病毒在全球已造成多人死亡爱滋病病毒至今已使全球六七千万人感染等【。病毒对人类生存的间接危害是它们能够直接而普遍地破坏人类的经济生产。众所周知人类是以多种不同的营养级位进入互相适应、彼此依赖的食物链关系网的不同层次网结。无机物如水及水中矿物质等、肉眼可见的动植物和某些微生物如啤酒中的酵母等等都可以成为人类食物的来源它们与人类最基本的代谢生存密切相关。而不少病毒可以使酵母、蘑菇等真菌受到感染或者使家畜家禽等动物生病死亡或者使农作物、蔬菜、花卉、药材和林木等植物生病减产给人类的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包括病毒等寄生微生物在内的任何生物都一直在变异和进化着病毒对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病毒分别和动物及人类、植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之间的对抗关系从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来看却是

病毒与人类身体健康

病毒与人类身体健康 学生:卜海洋201421065103 金融工程经济学院 课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任课老师:程国军 摘要:本文主要对病毒从古至今的演变和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病毒不断的进化、出现新病毒进行资料的归纳,并通过科学前沿学术论文对病毒在未来的有可能的演变,病毒发展对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危害,人类面对病毒的不断进化和药物抗性应该怎么防范和治疗等问题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调研,掌握详细资料。通过同种病毒人类应对、治疗的古今对比的办法,论证在病毒的发展与人类身体健康上人类一直采取的办法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关键字:病毒发展预防人类健康 一、病毒的组成与发现 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病毒的构成非常的简单,但正是简单的结构带来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多可能性的变异发展能力,让它们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的一切变化并不断一直因此进化发展。而它具有的强感染性让人类防不甚防,些许不注意便会被感染并因此患病。 从中外历史追溯物种的起源,病毒似乎已经就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人类发展中不断为自我身体健康开始发现疾病并开始研究它、预防它、治疗他,病毒才慢慢揭开意思神秘的面纱。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188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发明了一种细菌无法滤过的过滤器(Chamberland 氏烛形滤器,其滤孔孔径小于细菌的大小),他利用这一过滤器就可以将液体中存在的细菌除去。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Dmitry Ivanovsky)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将感染了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依然能够感染其他烟草。于是他提出这种感染性物质可能是细菌所分泌的一种毒素,但他并未深入研究下去。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感染性物质都能够被过滤除去并且能够在培养基中生长,这也是疾病的细菌理论(germ theory)的一部分。可这样依旧让人们只是认识到有一种东西肉眼无法察觉,它具有感染性、可滤过性和需要活的宿主。 直到美国科学家温德尔·斯坦利1931年,德国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使得研究者首次得到了病毒形态的照片。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和病毒学家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并得到病毒晶体。随后,他将病毒成功地分离为蛋白质部分和RNA部分。温德尔·斯坦利也因为他的这些发现而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的下半叶是发现病毒的黄金时代,大多数能够感染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病毒在这数十年间被发现。 二、典型的病毒 而病毒对中国来说,耳熟能闻的并在国际上的都鼎鼎有名便是—天花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个传染病。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潜伏期平均约为12天(7-17天)。感染

常见病毒

第六节病毒与实践 病毒与实践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可给人类健康、畜牧业、种植业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它们进行疫苗生产、生物防治、作为实验材料及基因工程载体等为人类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病毒增多 近年来,新生病毒病层出不穷。如 1994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Hendra病毒病,1997年发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地区Menangle病毒病,1998年至1999 年在马来西亚暴发的Nipah病毒病,2003 年暴发的SARS,以及2004年在东南亚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新发和再发传染性疾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应该说,病毒性流行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包括病毒本身的变异、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一些所谓的“新”病毒只是刚刚发现,并非是真正新生的病毒。归结起来,病毒越来越“多”的原因有如下几个:基因组变异:病毒基因组的变异能导致其表型发生一些改变,其中宿主范围的改变能使本来不感染人的病毒对人具有致病性,毒力的提高能使本来不致病的病毒具有致病性,而抗原性的改变使得病毒能感染已对原始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群体。由于新的群体没有针对已经改变了的病毒的免疫背景,因而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流行。 生态环境的改变: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宿主中早已存在,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黄热病病毒首先只是存在于猴子中;汉坦病毒只是存在于啮齿动物中,它们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但是,一旦环境条件改变就可能流行。例如,人类进入如热带雨林等新的动物栖息地后暴露在新的病毒病原体面前,使得病毒能很快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尼巴病毒原本存在于果蝠身上,而果蝠分布于原始的热带雨林;由于人类不断砍伐热带雨林,使得果蝠失去了栖息地,它们才飞到人类生存的地方。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一方面能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动的本身也有助于病毒的流行。全球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病毒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如来自于非洲的猪瘟病毒通过猪的长途运输很快在葡萄牙、西班牙流行。艾滋病等通过性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正由于人的社会活动而得以大规模流行。 二、病毒与人类健康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 irus,HBV)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 1963年Blumberq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

病毒与人类

病毒与人类 【摘要】本文从各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包括病毒早期的发展进程与概念,病毒的现代概念,肿瘤病毒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及其致瘤机制,肿瘤病毒的分类,病毒与人类传染病的关系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及其传染机制。 【关键词】病毒人类肿瘤HIV 【前言】目前,全球爱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总数约为4000万,其中250万是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南非每天有600人死于艾滋病。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传染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正文】 病毒早期的发展进程与概念 在病毒概念产生之前,人类对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病)早就给予了极大关注,粗略记载描述了某些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毒病,如天花、狂犬病、郁金香花叶病等,并积极探索了防治措施,例如中国古代的人痘术、英国詹纳(E. Jenner)的牛痘术,便是这些探索的成果.但当时人们对病毒病的研究纯粹是从防治疾病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都是在对病毒的本质茫然无知的状况下进行的。[1]到了19世纪末叶,由于烟草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严重危害烟草生长的烟草花叶病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直接导致了病毒的发现和病毒概念的产生。 1892年,D, I, Ivanovski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过程中,发现该病的致病因子能通过细菌滤器,但他认为致病因子是细菌产生的毒素。①六年以后,M,W,Bei jerinck重复并肯定了D, I, Ivanovski的实验结果,提出该因子有三个特点: 1,能通过细菌滤器; 2.仅能在活组织内繁殖; 3.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进而得出结论,认为该病原不是细菌,而是比细菌小且有感染性的活毒液(Contag-ium virum }luidum ),并给这种活毒液以名字virus,原是毒的意思②。Beje-rinck提出了新的病毒概念,打破了当时人们一直公认的“病菌说”传统观念。病毒概念的形成,是人类认识病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它标志着人们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由感性阶段深入到了理性阶段。20世纪初,病毒的概念有两种:微生物概念和非微生物概念。长期的学术争论激发了大量有关病毒的研究。例如,植物病理学家发规,植物病的病原体是细菌,把病毒引起的疾病误认为是由植物的酶和一些化学介质所致,因此倾向于非微生物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细菌噬菌体的大量研究,使病毒的微生物概念处于主导地位。1915年T, W, Twort发现了一种能裂解细菌的“过滤性要素”,这种裂解现象能传递给新的一代细菌。1919年,F, d, Heredli 证明这种裂解因子在传递一中还能增殖,是一种超微型微生物,并命名这种裂解因子为细菌噬菌体,属于“过滤性病毒”。噬菌体的发现开辟了病毒研究的新领域,对病毒概念的发展和生物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20世纪的头30年,由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科学工作者测试了许多传染性物质的滤过性,结果发现黄热病、狂犬病、鸡Rous肉瘤、兔粘液瘤、细菌的传染性裂解等疾病的病因都归于新的一类“过滤性病毒”。因此,“过滤性病毒”这一概念被广泛采用,它作为人类对病毒认识的一定阶段的总结,对指一导人类寻找传染病的病因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事实证明一些病毒虽然很小,但因荷电和吸附而不能通过细菌滤器,而有些过滤性因子不一定是病毒,所以“过滤性”这个前缀词,最后还是被抛弃了,仅用病毒这一概念代表一类微小的传染因子。可见,病毒概念同其它科学概念一样,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期末作业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微生物的致病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一.摘要 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都能与人类和平共处,但也有小部分对人类有不利的影响。如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这些都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对于这些病原微生物我们应从根本上了解它们,从而可以有效的防御它们。 二.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致病性,致病机理,朊病毒,埃博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三.正文 1.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2.微生物的致病性 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

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3.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来自其他宿主的微生物感染称之为传染。病原微生物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不同途径从一个宿主感染其他宿主,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宿主种类不同,有的病原体只感染人类,有的只感染动物或植物,有的则对人类和动物均可感染。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同宿主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命现象,是其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相互斗争的生命过程。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是同时发生的,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可以有多种表现,这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同时与环境等因素也有关系。 细菌侵入机体后,经过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之细菌感染。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不能感染宿主、也不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致病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入侵病原菌数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不同病原菌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机体,并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感染发生和产生不同的结局。 不同病原菌对同一宿主可引起不同的感染类型和不同的病理过程,而同种不同型或不同株病原菌的致病性也有差异。病原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