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业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 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 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要点1:农业及其重要性方法总结1农业用地类型和农业部门农业部门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农业用地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耕地又分为水田和旱地;耕地主要发展种植业,林地主要发展林业,草地主要发展牧业。

4.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养生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修学教育等新功能。

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迅速发展,成为重要业。

要点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部与西部的农业生产差异方法总结2(1)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海陆位置导致的水分条件差异。

(2)畜牧业区与种植业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

(此线东南部主要为种植业区,西北部主要为畜牧业区)(3)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方法总结3我国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差异的主导因素:纬度位置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

3.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4.农业与饮食文化(1)我国自古就有“南稻北麦”之说。

南方以米食为主,常将稻米做成饭、粥、米线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常将小麦等做成馍、饼、馒头、面条等。

(2)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偏碱性,水质较硬,高粱、莜面等杂粮不易消化,这些都需要利用粮食酿造的醋来中和、助消化。

(3)青稞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作物,青稞制成的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是藏族人民饮食“四宝”,能够帮助藏族人民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要点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发展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原则说明要点4:走科技强农之路1.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

(2)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3)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PPT模版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PPT模版

桑基鱼塘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 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 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 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砂(屎) 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 的肥料。
桑基鱼塘流程图
桑树 桑叶 蚕
蚕粪 鱼塘 塘泥
桑树
桑叶
蚕 蚕 粪
鱼塘
优势: • 整个过程没有废物,而且
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 不到4 500千克/公顷,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 突破12 000千克/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 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塞上江南?
自然环境条件
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农业事例的主要因素
(1)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市场
(2)冬季,北京、石家庄等北方城市居民想吃到
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很方便。
交通运输
(3)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提高
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政策
(4)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
科技
社会经济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范: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模式
大棚
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 展农业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们 整理的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 们补充些鲜活的例子。
A.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 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B.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 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课件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共67张PPT内嵌视频)

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课件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共67张PPT内嵌视频)
讨论: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东部的种植业是否也存在内部差异呢?
旱地 水田
种植业一般分布在条件较好的平原
我国南北的农业差异
讨论: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东部的种植业是否也存在内部差异呢?
分布
水田分布在南方地区。
原因
南方气候温暖,降水较多。
我国南北的农业差异
讨论: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东部的种植业是否也存在内部差异呢?
南北方的差异
耕地
主要农作物
地区 类型 熟制 粮 油 糖
北 方
旱地
一年一熟小麦大豆 甜菜 两年三熟玉米花生
南 方
水田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水 稻
油 菜
甘 蔗
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中国的农业
课堂小结
概念: 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农业的概况
部门: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的分布
西部: 以畜牧业为主
A.
B.
C.
D.
1 3
2
读中国局部区域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4.2 农业
马戏团游历
阿拉山口
哈尔滨
包头
大同 北京
兰州 宝鸡
太原 焦作

连云港
成都
昆明
贵阳
株洲
柳州 广州
上海 杭州
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 基础 产业。 2.农业的主要部门有 种植业 、畜牧业 、 林业 、 渔业 等部门。
3.我国的四大牧区分别是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 4.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东北 林区
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主要分布在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和分布在东南的人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 农业》优质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 农业》优质教案

第二节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2、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牲畜。

4、知道我国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教学用具】各种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作业设计】列表比较我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和主要农作物【教学反思】发展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发展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

2、知道我国商品性农业基地的情况,记住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和三大商品棉基地【教学用具】中国主要商品粮、棉基地图总结:我国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劳动率底下,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商品棉:华北平原,淮北、新疆。

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知道基塘生产的好处。

了解生态农业的情况和蔬菜大棚的好处。

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我们在生活中要站得挺拔,坐得端正,读得响亮,说得大方。

要做一个有精神的学生!。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2. 农业的分类:根据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3. 我国的农业地域:我国有四大牧区,分布在青海、西藏、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林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4. 农业的南北差异:我国东部的农业南北差异明显,以秦岭-淮河为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以南地区耕地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

5. 农业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走科技强农之路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建议结合具体的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人教版8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

人教版8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一、说教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个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难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依据: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才能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文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四、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地理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的概念 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和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 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 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农(种植)业、牧 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五大部门。
8.如图所示是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 地区,D为水库。在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请合理安排农、林、 牧、副、渔各业的生产布局。
(1)种植业宜在__C_(_或__平__原__地__区__)_。 (2)渔业宜在_D__(或__水__库___) _。 (3)经济林(茶、果树等)宜在__B_(_或__丘__陵__梯__田__地__区__)____。 (4)用材林宜在____A_(_或__山__区__)___。
2.主要农业部门 (1)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是狭 义的农业。 (2)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 产部门。 (3)牧业: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4)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5)副业:多指农耕区内,农民以种植业为主,附带养些鸡、鸭、鹅、猪、牛、 羊等。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活动特色鲜明。读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图, 回答5~7题。 5.四幅图片中,反映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是(B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片①代表的省区,物产有( )A A.石油、天然气 B.哈密瓜、柑橘 C.三河牛、三河马 D.长绒棉、牦牛 7.对图片④地区的生产、生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传统民居以竹楼为主 B.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C.农牧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很高 D.水稻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二节_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二节_农业

(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誉 为塞上江南?
水源
请说出影响下列地理农业事例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 因素
(1)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 基地。 市场 (2)冬季,北京、石家庄等北方城市居民想 交通运输 吃到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很方便。 (3)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 革,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政策
靠放牧或饲 养牲畜及家 禽等而获得 产品,这样 的生产部门 称为畜牧业。
在水域中进 行天然捕捞, 或人工养殖 有价值的水 生生物的生 产部门称为 渔业。
连一连:
种植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 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 物。 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 大豆、棉花等农作物。 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 而获得产品。
(2)你还知道哪些科技兴农的实例?快快搜集资料与同学们共享吧!
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
无土栽培
塑料大棚生产
现代化养牛场 珠三角桑基鱼塘
机械化农田
现代化养鸡场
桑叶
桑树

蚕 粪 鱼塘
好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 经济效益,并且整个过程 没有废物,对环境无污染
农业发展方向



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安全
东 部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西
畜牧业

西部地处非季风区, 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 主。
新 疆 细 毛 羊
宁 夏 滩 羊
内 蒙 古 三 河 马
高 原 之 舟 牦 牛
C
B A
D
G
E
F
2、南北农业分布的差异
地区
耕 熟制 地 (一年 类 几熟) 型
旱地 一年一熟 秦岭—淮 河以北 两年三熟 旱地 或一年两 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农业(共3课时)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难点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的原料?学生: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教师: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请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学生: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学生活动:搜集身边的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和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我们拥有13.4亿(不含港、澳、台)人,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过渡: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

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③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④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图4.7“一位农村中学生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两个人代表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方框中的文字是他们对农业的不同看法,充分强调了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不同。

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和争辩中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点迷津,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多姿多彩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好。

农业不能再是单纯的传统农业了,要多发展现代化农业,像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等。

教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学生:吃→稻米、面食(小麦);肉、蛋、奶等各种食品;苹果、梨、香蕉等各种水果;穿→纯棉衣服;羊毛衫、牛毛衫等;用→皮带、皮鞋、皮包等;各种木制家具。

农业可为工业提供的原料有:棉花(为纺织工业提供)、木材(为造纸工业、家具制造业提供)、甜菜和甘蔗(为制糖工业提供)、各种鱼类和各种水果(为食品工业提供)、各种肉类(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

从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教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个世纪曾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向世界发问,并引起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

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图4.9,寻求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学生:阅读图4.8“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柱状图的高低可以得出:我国耕地面积不大,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是最高的。

图4.9“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可知我国水稻产量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得多。

三、课堂小结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第2课时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学会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关注家乡的发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绘制中国轮廓图,在图上设计一下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发展的地区。

学生讨论交流、绘图填写、展示评议。

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二、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设计得非常棒!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长期以来,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对象。

阅读图4.10“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请同学们对比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有何差异。

学生:从图中信息得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

种植业与畜牧业大致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列表对比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及原因。

学生自主绘制表格,教师指导订正,及时反馈信息、评价鼓励。

学生:我国东部与西部农业差异学生:我国西部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等四大牧区。

教师:我国东部主要为种植业区,在一些山区,分布着我国三大林区,请结合图中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适合林业分布的区域在哪里。

学生: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在西南横断山区有我国垂直分布景观的天然林区,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分布着一些人工经济林。

过渡:我国东部、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在我国东部种植业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也很明显。

教师:我国东部种植业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以什么为界线?学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耕地多为水田。

教师:你们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我国东部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阅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结合图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表格,对比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农业差异。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议。

的关系。

探究活动: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条件,我国制定了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如图4.12所示。

读图,完成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从我国地形图得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教师: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

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学生:我国西部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地的山麓地带。

因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教师: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据的自然条件。

学生:我国东部地区的南方主要农产品以水稻、油菜、甘蔗等为主,北方主要农产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如小麦属于耐旱的作物,北方地区降水少,热量少,适合种植小麦。

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作物,南方地区降水多,热量充足,适合种植水稻。

三、课堂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根据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培养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难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学校当地农业以什么为主?为什么?学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讨论,踊跃回答,教师指导订正。

(如我们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发展种植业)。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二、讲授新课探究活动:阅读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说各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的,当地发展农业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并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1:从图中的景观可看出山区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而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学生2:在高原或低缓的丘陵,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在有河流或湖泊的地区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学生3:从以上分析得出,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照、热量、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

教师:是啊,大家的讨论说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了解我国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学生:作物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

过渡: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是不是只考虑自然条件就可以了呢?教师:不是,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