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初中历史知识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初中历史知识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
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是,这条总路线的核心内容,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典例题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请判断以下哪项运动体现了这一思想?[ ]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B
下图是根据福州市某县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
对此,你的正确判断是( )。
A.1958年水稻生产实现大丰收
B.袁隆平作出重要贡献
C.此表反映情况属实
D.1958年的数据不可信
D。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知识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1、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领导人:列宁。
(3)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
(4)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政治上:苏联成立:(1922-1991)(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1、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颁布。
①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②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二月革命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C.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C )A.六月革命B.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3月18日革命)C.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20世纪初,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是(D)A.巴黎公社的成立B.俄国二月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D.俄国十月革命4.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初中历史会考复习: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请参考使用
1、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3、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5、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开始的标志:“五一六通知”。
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见教材p.39。
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参考使用。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总结(20180914).doc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总结(20180914)中国现代史第二单元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76年 1949年 195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时空观念)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1978年。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行进,成就与教训并存。
过渡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结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 - 1976 1953- - 1956 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8 年总路线、大跃进 1966- - 1976 年文化大革命 1953- - 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探索时期的成就及模范人物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1953- - 1957 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成就1.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 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到了过程中的严重失误4. 了解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5. 了解文革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考点一: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小组互查原因:工业水平低,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间:1953-1957 成就:工业:三个工厂交通运输:三条公路工业基地:三个工业基地意义:想一想: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史料证实:【【2017 河北】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 ,农林水利占7.6% ,,运输邮电占19.2% ,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 ,,其它占7.8% 。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 农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D. 三大改造稳步推进选择题解题秘籍:(1)审题:找关键词(时间、特点、中心问题)(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选项,选取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基本任务:((1))主要任务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2 )相应发展交通、轻工业考点二: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时间: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精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_0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精选: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的道路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精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内容:(1)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见书
P27);(2)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 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精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20XX年中考初中历史知识背诵要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XX年中考初中历史知识背诵要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工业化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到1957年,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三大改造(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56年全国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2)农业合作社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非重点)1、中共八大,召开时间1956年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总路线: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由于中国刚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教版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人教版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九年级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综述】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届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意义;2、知道我国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3、理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5、归纳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的先进事迹;6、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知识脉络】【基础梳理】1.一五计划的编制目的,实施的起止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果、影响。
2.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重要成果及其性质。
3.三大改造的内容、起止时间、形式、意义。
4.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人物及其意义。
5.此后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有哪些?其出现原因、经过和后果分别是什么?【图说历史】【知识归纳】1、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各标志什么?前者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向社会主义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