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审美范畴论

合集下载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刚柔
•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对重要范畴。 • 与崇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 但并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韵
• “气”: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之“气”、艺 术本体之“气” • “韵”:音乐和谐之“韵”、一切艺术内在 情趣意味之“韵” •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 本精神,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 • 表现: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蘊无限情 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意 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 审美范畴 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美学思想形成 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与时代的 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密切联系在 一起。
• 西方传统美学: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 性 •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刚柔、虚实、气韵、 意境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 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 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 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 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 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 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设计美学》是一本关于审美范畴的教材,其中第四章讨论了审美的根源和技术美的意义。

以下是课后题的简答题参考答案:1.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实践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

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使形式感更加丰富和精细。

2.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

美在和谐,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3.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并不是矛盾的。

审美和功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设计师可以在追求功能的同时,将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融入设计中,使产品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4.要体现生态美,设计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设计师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同时将自然元素融入设计中,如植物、水和光线等。

这样可以创造出更加健康、舒适和美丽的生态环境。

三、美学研究的矛盾二重性问题是指美感既有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也有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

这说明审美活动是在人类历史长期演变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反应方式。

虽然感官是个体的,但经过文化教养后也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感官。

四、产品的实用和审美表现功能应该相互融合,不会产生干扰。

同时,装饰要结合技术质量和对人的生理适应性,让人感受到舒适感。

这样的装饰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价值。

五、生活环境的洁净和卫生状况、宜人的环境、畅通的道路和发达的交通系统,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此外,空间的秩序感、布局的合理化和情感化,以及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也能给人带来舒适感。

因此,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应该具备以上各方面的条件。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1
审美范畴的几种研究思路
1、审美范畴作为美的本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2、审美范畴作为文化大风格。比如:希腊的文 化大风格形成了“美”(beauty)这个范畴;希 伯莱的文化大风格形成了“崇高”(sublime) 这个范畴;儒家的文化大风格形成了“中和” 或“沉郁”(忧)这个范畴;道家的文化风格 形成了“玄妙”或“飘逸”(游)这个范畴。 3、审美范畴即情感范畴(M. Dufrenne)。
11
8
崇高理论的三个阶段
•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集中出现在三个 阶段: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Longinus)是 古典阶段的代表;18世纪,崇高成为一个广泛 讨论的美学范畴,并成为促使现代美学诞生的 一个重要因素,崇高理论的现代阶段以爱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1719)、博克和康德 的理论最为著名;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沉寂 之后,崇高于20世纪末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成为后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利奥塔 (Jean-Franç Lyotard,1924-1998)的理论堪 ois 称崇高理论的后现代阶段的代表。
2
杜夫海纳关于审美范畴的构想1
• 审美范畴是先验情感范畴。 •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的情感基调,必须把握作 品的情感基调才能理解艺术作品。 • 作品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情感气质类似,因此 我们可以用“欢快”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和莫扎 特本人。这就表明,在莫扎特和莫扎特的音乐 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是情感性的, 而且是先验的。这种先验的情感范畴决定了莫 扎特成为莫扎特,决定了莫扎特的音乐成为莫 扎特的音乐。同时,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情感范 畴比如说“欢快”才能进入莫扎特及其音乐的 审美世界。
什么是审美范畴
• 审美范畴(aesthetic category),也译作美学范畴。 所谓范畴,指的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 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 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 济学的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 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美 (或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是美学范畴。

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艺术领域
在术领域中的优美,是经过艺术家选择、加 工的产物。艺术作品中的优美比现实中的优美更 集中更高级。 艺术作品的优美包括内容、题材方面,再主要 的是偏重于形式方面,如作品的文体、语言及风 格等等。
音乐艺术:
小提琴《梁祝》 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 舞蹈《孔雀舞》 《担鲜藕》
《米罗的维纳斯》
公元前450年 高 155cm 大理石 罗马 国立博物馆 米隆 公元前492年 希腊古典时期
典雅
一: 概念
优美,体现的是上流社会与文人学士的审 美理想,因此,典雅的对象均为人工创造物。
二:特征
从对象来看,凡是使人感到典雅的对象具有 高贵、精致、清新、脱俗、飘逸,并具有很深的 文化意蕴。
《维纳斯的诞生》 约1485 年 172.5x278.5布蛋
审美范畴
指在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 美属性的基本概念。根据不同的美感经验 特征,可大体划分为:优美、崇高、喜剧、 荒诞、审美的丑、意境等。

研究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现 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 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互相联系,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
优美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念
优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与崇高相对 的,是美的最普遍的现象形态。也称作柔美、秀 美.
二:特征
优美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它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互相谐调、一致。 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均衡、对称、韵律、 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等。 从美感上,能给人以平静、轻松、愉快、舒 畅和心旷神怡等感情。
公元前2世纪 大理石 巴黎 卢浮宫
《蒙娜丽莎》
1503 – 1506 77x53cm 布 油彩 莱奥纳多· 芬奇 达·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四章审美范畴论简答题:一、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二、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三、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四、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五、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课后题参考答案:一、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

究竟是什么使节奏被人们普遍意识化和情感化的呢?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是因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是史前时代的武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运用。

因此,节奏所具有的情感激发作用,最初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只有当节奏脱离开具体的劳动,作为形式因素用于组织各种生活使之秩序化时,才使节奏变得不仅富于层次和韵律的变化,并且也使感受丰富起来。

此外,对称和比例、色彩感的形成也经历了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到文化积淀的过程。

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

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

二、答:(1)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2)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3)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4)其四,美在和谐;(5)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18世纪英国思想家博克。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4)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2013-11-11
17
2013-11-11
18
2013-11-11
19
2013-11-11
20
2013-11-11
21
2013-11-11
22
1)优美的形式特征是单纯、明媚、绝 对的和谐。文克尔曼说希腊艺术杰 作的一般特征是“高贵的单纯、静 穆的伟大”。 2)优美的事物给人的美感是一种始终 如一的愉悦之情。


2013-11-11
35

3)新生事物牺牲说 马克思主义美 学认为冲突的双方是不平等的新事物 和旧势力。新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 趋势,但由于它刚刚萌芽阶段力量还 很弱小,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碍、 镇压和残害,最终以新生事物的毁灭 而告终。
2013-11-11
36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 件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 出现,第二次是作为喜剧出现。 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在于:历 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 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
2013-11-11
23


李斯托威尔:“当一种美感经验给 我们带来的是纯粹的、无所不在的、 没有混杂的喜悦和没有任何冲突、 不和谐或痛的痕迹时,我们就有权 称之为美的经验。” 清代魏禧:心理状态是“乐而玩之, 几忘有其身”,“有遗世自得之 慕”。
2013-11-11
24
3)丑感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 验。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 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 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2013-11-11
46
荒诞(Absurd)

荒诞是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 其基本特征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 价值削平,给人一种无中心、无深 度、无意义、无可无不可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范畴论1.谈谈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答:自然领域的优美,是以客体本身的外在形式美呈现出来的,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明暗,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是以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为特征,它侧重于内容。

人是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审美实践对象,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合适得体,内外和谐统一,给人以优美感。

在社会生活中,优美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生活的稳定,平和。

艺术中的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如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

由于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经过艺术有选择加工的产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给人更强烈的美的享受,更鲜明的显示出优美的美学特征。

2.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答: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答:崇高的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有“大”,“阳刚”以及类似崇高风格的“风滑”等。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朗吉诺斯,他在《论崇高》中论及了这一美的范畴。

博克最早把优美与崇高并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

康德进一步把崇高进行了分类,认为崇高分为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两种。

黑格尔则认为崇高是理念压倒形式,对崇高进行了分析。

4.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的品质有6种,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加以系统的对照分析,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

康德从哲学上阐述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性质,否定了它们同属与审美形态的共性。

黑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优美与崇高,认为优美是有限的感性形式压倒无限的理念内容。

从中国美学史上看,战国时期的《易传》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两大基本类型。

魏晋以后,我国古代的文论,画论,对于优美的性质,特点有了更详尽的探讨,青代姚鼎则明确的将美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并对阴柔之美,既优美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描述。

5.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1)命运悲剧。

在古希腊的神话和悲剧中,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的,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命运。

2)性格悲剧。

文艺复兴以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了人本世界,这时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

3)社会悲剧。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了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不合理给人造成了悲剧。

4)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6.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答:悲剧是正义力量遭到摧残和毁灭,因而让人产生悲壮之感,产生痛感,但同时又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使人们在悲悯和惊赞中产生探索真理和追求进步的信念和勇气,激励人们奋进。

悲剧的是积极的,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

悲剧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7.阐述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戏剧性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

答:1)霍不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康德,叔本华持这种观点,认为喜剧性来源于打破现有的秩序或规律,让人的紧张期望突然消失。

3)伯格森的生命的机械化。

认为喜剧性的产生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于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8.请谈谈喜剧性的笑的特征。

答: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喜剧性的笑有如下特征: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恨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

9.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答: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丑的美学意义在于:1)丑是美的对立面,能以丑衬美。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既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0谈谈美与丑的辨证关系。

答:1)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

二者有明确的界限,美的反面就是丑,二者在相互斗争中发展。

2)美与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没有丑就没有美,反之也然。

3)美丑在一定条件下不可以相互转化。

11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答:1)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人开始正视自身的反人性的本质力量,正视自己本质的丑的一面。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

痛定思痛,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而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

3)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又高度个人化,孤独化。

在冷漠的世界中,人们要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

在这方面,丑更胜与美。

这样,为了刺激,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们就宁愿追求丑。

因此,丑成了近代精神的产物。

12.丑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答:1)原始时代。

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在当时不认为是丑,而认为是美,或美丑不分,美丑混杂。

2)古典时代。

从古希腊到9世纪,高唱美的赞歌,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丑分明。

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一方面又回到了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的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作美,丑成了美。

13.为什么说丑不等于恶?答:丑与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1)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2)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恶与功利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丑的形象和功利的关系是间接的。

对丑可以从形象上把握,对恶则通过概念去把握。

3)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的联系。

4)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

1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一次悲剧,一次喜剧出现。

答:这段话深刻的揭示出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区别。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新的社会势力开始的时候,斗争艰苦,遭受挫折,被逆历史潮流的势力所镇压,其结局是悲剧性的。

而这种新的社会力量上升为统治势力后,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时,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失败则变成是喜剧性的,其本质是可笑,滑稽的。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15.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答:喜剧性的本质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6.艺术丑就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吗?答:艺术丑不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

艺术丑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与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是一回事。

艺术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

作为艺术美的对立面,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又指技巧上的失败。

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这里的“丑”,实际上指一种不规则的美,是一种险怪突兀的美。

17.请谈谈悲剧的本质。

答: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实现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

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悲剧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不可解决,因而导致正面人物的失败或灭亡。

它通过个人的苦难和死亡,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18.请谈谈崇高的本质。

崇高存在于那些领域中?答:崇高是人体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它即使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崇高是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感性形式,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特征,当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其本质力量进而征服,掌握客体时产生。

因此,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的动态美。

崇高存在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中。

19.谈谈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还是美。

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

生活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2)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的更经典了,暴露了丑的真实面目,让人能真实的认识丑的本质。

因此变美的不是丑的本身,而是艺术。

3)生活中的丑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甚至把自己打扮得很美。

艺术能够把生活如实的写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把生活中被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论述题;1 试述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答: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作为美的范畴,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

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展示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

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际,真与善,和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