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

合集下载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张晴晴34 091 资源0 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大潮渐起,文化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语”之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向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各种文化在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

在当前的时代, 概括文化发展的特征,首先就是多样性。

从西方文化哲学对文化形态的区分开始,多样性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首要表现。

2001年11 月2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 届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样性宣传》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的所谓“普世文明”中,“仍将保留各别文明丰富否认个性,普世文明的统一性中仍将蕴涵各别文明深刻的多样性” ,这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存在方式。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态,是与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文化的多样形态是人类本身发展历程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态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

我们在看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形态的同时,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态,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相反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文化“一元文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来看。

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国家的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形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差距的加大,这种文化霸权在青年一代身上的表现明显。

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趋势

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趋势

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趋势
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

这种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 文化创新和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经常发生跨文化的融合,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的面貌。

3. 文化普及和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各种文化产品和知识可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这使得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逐渐消除了文化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4.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世界各地也越来越重视保护和传承本土的传统文化。

这种趋势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

5. 文化关注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利用文化和艺术来触动人们的心灵,传达社会正义和人权的价值观。

这种文化与社会问题的结合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使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力。

总体来说,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融合性、传播性和社会关怀的特点,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是促使这些趋势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保护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也愈发重视。

第42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42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3.中国方案 (1)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__和__平__共__处__五__项____ __原__则____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 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倡导构建____人__类__命__运__共__同__体_____,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 革。
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 (1)和平的表现:和平是指世界的_总__体___和平。二战结束后,尽管发 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 大战,一些__局__部__冲__突____也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的表现: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 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 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素养考向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 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特点出现的原因及影 响 2.知道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人类社会 演进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3.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这一论断 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4.知道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新现象和中国方案的提出,明确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 和责任担当意识
原因:经济全球化带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个别大国的霸 权任性和责任缺失;民族主义思想抬头。
[拓展]应对全球化的措施 (1)应积极顺应全球化趋势。 (2)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发展自己。 (3)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全人类共同行动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电脑病毒
个人隐私
3、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趋势——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2)文化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美食
日本美食
印度美食
法国美食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
应对:①世界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②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 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 全球化、文化多样(多元)化、社会信息 化的发展特点;
2.冷战后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 潮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
(1)政治多极化 (2)经济全球化 (3)社会信息化 (4)文化多样化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
经济
政治、经济、安全
经济
中国产品被挤出 2010年建成中国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加入
第22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
(2)存在的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 失衡,大部分利润流入西方发达国家;③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④发展中国 家的环境问题突出;⑤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⑥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1.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
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展在的巨人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与特点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与特点

第62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于10月5日晚举行 盛大开幕式,在本次书展中展示了一本世界上最大的书, 这本巨书高2米,宽3米。为10万美元。
英国品牌:音乐产业
• 英国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使英国创造了许多世界级品牌。英国音乐 产业的地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纯出口利润甚至大于钢铁的出口, 1985-1998年间出口额增长了三倍,达到12亿英镑,据预计到2007年 将增至30亿英镑。英国的音乐产业占全球音乐产业的比例达到了15% ,它的保留节目资源量仅次于美国。英国作曲家2004年获得艾美奖7 个项目中的6个。
法德:图书出版
• 法德两国都是图书生产销售和出口大国, 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年的销售额就有170亿 美元。
德国:好读书的民族
• 2009年德国图书出版业的销售额为97亿欧元(1欧 元=9.3189人民币元 ),3600万人购买了书,平均每 人购买11本,这还不包括课本、专业和工作用书。 平均每人花费110欧元,几乎全部是传统图书,而电 子书的销售不超过1%。
• 据官方统计,过去10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 意产业增长93%。
日本:从产品制造大国到文化产业输出大国
日本的文化产业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 柱产业,2000年的市场规模为85亿日元,占GDP 的17%,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时代》 杂志曾刊登一篇封面文章认为,日本正从一个产品 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日本通过 其动漫产业的输出将本国文化传入世界各地。
特点4:
• 大众文化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和消
费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 征就是文化的娱乐化倾向,文化 的商业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 注。娱乐就是一切,而且也不再 是“寓教于乐”,娱乐本身就是 目的。传统的文化产业审美、教 育、认知等功能则退居次要的位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一、文化产业的规模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兼并、购买、联合已成为新的潮流。

1994年,拥有570亿美元资产的迪斯尼公司以190亿美元收购ABC,1997年迪斯尼公司营业额近225亿美元,产业规模及赢利稳入世界企业五十强中的前十强。

2000年,拥有派拉蒙影片公司和一家音乐电视台的维亚通讯公司,以344.5亿美元的股票价格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组建传媒和娱乐公司,从而拥有尖端的电视网络、电影制片厂、有线电视频道,维亚公司将本身在电影的优势与CBS在电视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成为美国的传媒大亨。

2000年6月,欧洲最大的传媒集团成立。

英国皮尔森有限公司与卢森广播电视合并,两者的总市值超过200亿美元。

皮尔森公司的强项是报纸,旗下有《金融时报》、《国际金融》、《经济回声报》以及西班牙、葡萄牙报纸。

卢森集团长于电视新闻报道与电视剧制作,有22个电视频道和18个广播频道。

合并后的新传媒集团已制定出扩张战略,将在五年内增加投资20%-30%,争取增加利润15%-20%,进军美国及欧洲以外的市场。

1920年,时代公司以《时代》周刊起家,1974年成为美国第一家资本超过10亿美元的出版公司。

60年代从事殡葬业和出租业的奇尼公司兼并华纳艺术公司,成立华纳传播公司,80年代,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出售了一些不相关的企业,仅保留了电影、唱片、有线电视与出版四大产业。

1989年时代华纳成立,1995年与特纳广播公司合并。

2000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成立,成为集因特网服务、出版新闻、娱乐于一体的超级媒体王国。

对时代华纳来说,与美国存钱的合并可以一脚跨入因特网时代。

二、文化产业市场的垄断化当代世界的文化产业市场,绝大多数为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

如当今世界全球性商业传媒企业由九大传媒巨头把持,俗称“第一板块”(first rier),这九家传媒集团有五家是美国的公司,即时代华纳(2000年由美国在线公司购并)、迪斯尼(1996年购并了美国三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ABC)、维康(2000年购入中央广播公司CBS)、通信公司(最近由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购并)、通用电器(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母公司,与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合办MSNBC)。

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化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于是有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

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动荡共存的世界,和平是主题。

所以各国致力于软实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等等。

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方向,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国,如:“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等。

为使我国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我国不但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巩固的国防,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也开始日趋全球化。

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在我看来,文化全球化似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

文化全球化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人们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创造利润,因而,文化全球化可以算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文化的全球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例如:文化的全球化给某些母语带来很大的冲击,造成语言濒危现象。

母语不仅仅是母亲说的话,也是一个名族的民族语。

母语既是一个族群的交流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

据统计,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000种语言有书面文字,96%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超过1000种语言处于极度濒危和严重濒危状态。

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所言: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
在文化日益为世界各国重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竞争力一部分的情况下,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国际都市文化,必须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作出判断和分析,这是我国一些大城市融入世界、建设国际文化都市的世界文化新背景。

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全球化。

全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多元性、多维性、多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折射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人类文化的新繁荣,也使我国都市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抉择。

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高技术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人家里,可能有
美国的电脑、日本电视机、德国电话、意大利冰箱、韩国的空调;喝可乐、吃肯德基、品咖啡,成为城市新的饮食习惯;看外国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或职业篮球赛……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

但你是否想过,中国市民生活和习惯国际化的背后是什么?实际上是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高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表现为利润高、竞争力强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

“高技术”含量的背后是“高文化”,“高文化”的实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智商、高品味、高消费的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进而刺激“高技术”的开发以满足“高文化”的需求。

世界文化的生态化
世界文化的生态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二大层面:一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趋势。

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最早由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猛增,资源锐减,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住房需求暴涨,环境生态恶化,各种城市问题愈演愈烈。

在这种全球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思考,城市人居环境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

1976年、1996年联合国第一次、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的召开,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特别是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又称城市高峰会议,加深了人们对城市和城市化的认识,界定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

城市人居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发展,城市与乡村由分离、隔绝再次走向融合,城市最终又回归到与
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二是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自然遗产加以保护,这是从人文层面体现的世界文化的生态化。

19世纪的美国,就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来保护自然遗产,后来又拓展到历史遗迹与名胜领域。

近年来,日本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深感现代化建设对人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同时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及其周边环境受到来自现代化建设的威胁。

于是提出了建设“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遗址公园”模式的出现,虽然有来自公众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但更深的社会背景则是社会对古代环境的向往和对本民族历史的关心。

通过遗址公园来复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典型范例,既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又提醒人们关心和爱护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

世界文化的人本化
文化,本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世界文化发展的“人本化”,虽不同于18世纪欧洲为了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人的价值与地位的“人本主义”,但在本质上也是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的种种缺失而倡导的回归自然、回归人自身(满足人的需求)的“人本化”。

世界文化的“人本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理念,如对历史的重视,并实用性地采用诸如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的因素,以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凸显城市建筑与空间的人性与情感。

因为城市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其最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
的生存与发展;城市空间既是人的生存与活动、交往空间,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空间;城市建筑与环境不仅体现了设计者的理念与情感,而且倾注了生活于这一城市市民对它的倾诉、留恋与记忆,这是人对城市的文化情结。

二是当今的一些世界文化大都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关注自己的人文品味、人文魅力。

如纽约、巴黎、法兰克福等,都是人文城市,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

伦敦有称誉于世的创立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和创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30多座。

其每万人有在校大学生530人,拥有博物馆、影剧院0.5个。

伦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书报出版中心之一,每天全国性报纸的印量在1500万份,仅5家最大的出版公司每年就出版4万多种书籍。

可以说伦敦是文学大都市,又是戏剧大都市;巴黎是服饰大都市,又是文学艺术大都市。

维也纳是一座音乐都市,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城市。

它们也都是国际人文大都市。

地域文化的世界化
这里的地域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域文化正突破其国界或民族的局限,走向世界。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反对“扩张型”的文化民族主义———如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通过“文化保护”和“文化复兴”来保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以最大可能地推进本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全球的视角、在多样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不同文化所形成的多元共融的文化,
实现地域文化的世界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也是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战略;我国大城市在21世纪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蓄”,也必须以主动积极地“走出去”方式,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向世界奉献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文化。

(作者单位: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