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虚词你光记意思不行,比如“且”这个词,你 可以翻译成“并且”,但是“并且”可以表并列也可以表递进,你光记翻 译还是会错;再比如“与”这个词,你可以翻译成“和”“跟”“同”, 但“和”“跟”“同”也是有很多种用法。比如“教室里只有我和(and)你” 这里的“和”是表并列的连词;“我和(with)你出去玩”这里的“和”是 表示偕同的介词。
●1.连词表关系,介词表意思; ●2.连词前后有词/词组/句子,介词前头可以没有词/ 词组/句子; ●3.连词前后可以是各种词性,介词后面必须接名词 或名词性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介词“以”和连词“以”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介词这个“介”字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是 “介于二者之间”,但这样理解的话就和 连词区分不开了。所以介词我们最好换一 种说法,叫“前置词”。
● 连词是连接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把前面的东西和后面的东西连起来, 表二者的关系。因为它表的是关系,所以不要记意义,要记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虚词以的⽤法⽂⾔虚词"以"的⽤法⼀、⽂⾔虚词"以"在⽤法上,作介词和作连词是有区别的, 在阅读⽂⾔⽂时要注意各⾃的特点,举例如下:(⼀) "以"作介词时,"以"和后⾯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词组"的).它表⽰动作⾏为所使⽤的⼯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为发⽣的时间和处所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拿"、"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介词词组在现代汉语中⼀般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是在⽂⾔⽂⾥介词词组除了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还经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凡是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时,要作顺序调整,把后置的介词结构放回动词前⾯去,才通顺.(见例7、15、16、17、18、19)例:1﹐愿以⼗五城请易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4,权以( )⽰⾂下.(介词"以"后的宾语"之"省略)5,余船以次俱进.6,君⼦不以⾔举⼈,不以⼈废⾔.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8,翌⽇,以资政殿学⼠⾏.9,旦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0,以其乃华⼭之阳名之.11,吾以捕蛇独存.12,成以其⼩,劣之.13,汝不必以⽆侣悲.14,余以乾隆三⼗九年⼗⼆⽉,⾃京师乘风雪……15,验之以事.(介词结构后置)16,饰以篆⽂、⼭龟鸟兽之形.(介词结构后置)17,我⾮爱其财⽽易之以⽺也.18,(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19,掭以尖草,不出;以筒⽔灌之,始出.(⼀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前.)(⼆) "以"作连词"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和句⼦."以"作连词,在⽤法上和"⽽"有许多相同点,只是不能⽤于转折关系.下⾯举例说明“以”作连词表⽰的⼏种关系:1,表⽰并列或递进,常⽤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承接,"以"之前的动作、⾏为,往往是后⼀动作、⾏为的⼿段和⽅式,可译为"⽽"或省去不译。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
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需要 辨析“意义和用法”,是重点;特定语境下 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难点。
“以”。
第一组: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介词。 “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 名词性短语,“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 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9.执其手而与之谋
1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1.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 (介词) (连词) (连词) (介词) (介词) (连词)
精品课件
方法归纳:“与”是连词还是介词 连词
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 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 介词 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 成分;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吾两人在也”,都是主谓 短语,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 看它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以”巩固练习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2.洎牧以馋诛。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连词 介词 连词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
关键看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动词、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 “与”。
1句连词。“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 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
2句介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争” 1.彼的与状彼语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作为“因为”意时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作为“因为”意时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作为“因为”意时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快乐的高小四介詞“以”和連詞“以”的辨別:“以”作介詞,它後面總要跟名詞(或短語)組成介賓結構,來修飾動詞謂語。
“以”作連詞,它總要有被連接的兩個部分,而這兩部分中後一部分是謂詞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
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
例如: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2)原因和结果关系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如:象有齿以焚其身.焚身:丧生。
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
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3)连贯关系“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如:余折以御。
我折断它继续驾车。
(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并列关系“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
例如: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
射:猜谜语。
(荀子·解蔽)5)偏正关系“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
“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
例如: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与”介词、连词的区别

“与”介词、连词的区别
“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通常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表示
并列、对等、比较、附属等多种关系。
同时,“与”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句子
或短语,表示逻辑上的连续性或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与”介词和连词的
区别。
1. 表示并列、对等的关系:
例如:
他与他的朋友一起旅游去了。
中国与美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好好学习。
与其把钱花在奢侈品上,不如攒下来做投资。
他的父母与他一起来看望他。
经理与员工一起商讨公司的发展计划。
他与我分享了他的快乐。
她与我交换了电话号码。
1. 连接两个并列主语或两个并列宾语:
张三与李四一起工作。
他喜欢吃面条与米饭。
2. 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因果、转折或条件关系:
他昨天感冒了,与他喜欢晚睡晚起有关。
她很努力学习,与她想要考上好大学有关。
以上就是“与”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候“与”介
词和连词可以混用。
因此,在选择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确保表达准确、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 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 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 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 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 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所以 两句话中的“ 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 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 里的“ 也是连词。 里的“以”也是连词。 • •
• 首先,“以”这讨论意义为“因为”的 首先, 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 “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以”、“与”作介词和连 词的区别
•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 意义和用法”异同题, “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 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 ”“与 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 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 总之,“与”是连词还是介词 总之, • 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 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 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 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 • 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 二看“ 等其他成分; 等其他成分; • 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三看介词“ 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 其次, “和、同”的“与”。
•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与其妾讪其良人。
•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 都表动作、 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 即两词“意义”相同。 于”,即两词“意义”相同。但,“一璧 之故”中心词“ 是名词性短语, 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 以从句法上来说, 以一璧之故” 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 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 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 用作介词。 的“以”用作介词。
• 再看几个句中加点词语: 再看几个句中加点词语: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 8、君安与项伯有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与风水相吞吐。
• 第5、6两句中,“他盗之出入”和“非常”“稻” 、 两句中, 他盗之出入” 非常”“稻 两句中 ”“ 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 和“脂”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 不能加入其它成分, 均为连词。 不能加入其它成分,“与”均为连词。 • 第7、8句“与”前有“执其手而”“安”,为介 前有“执其手而”“ ”“安 、 句 词。 • 第9句“与”出现在句子开头,没有其他与之并列 出现在句子开头, 句 的成分, 用作介词。 的成分,“与”用作介词。 • 另外,“与”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 另外, 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 名词性短语, ”“项伯”“风水 无一例外。 项伯”“风水” 名词性短语,“之”“项伯”“风水”无一例外。 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 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介词或名词已经省略的情 况除外。 况除外。 • 例如: 例如: 10、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闻,不肯与会。 这是省略句, 连接的不是后面的“ 这是省略句,和“与”连接的不是后面的“会”, 而是省略了的“ 即廉颇, 而是省略了的“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 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 同理。 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以”同理。
•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 根据句意,几个“ 都翻译成“ ”“同 但用法却不同。 但用法却不同。 • “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 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 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 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 用作连词。 用作连词。 • “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 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 是说“ 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 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 可以拆分, 与之”前加“ 成为“ 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必 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所以句中“与之” 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 宾短语, 的谓语, 用作介词。 宾短语,作“知”的谓语,“与”用作介词。 • 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 两句“ ”“与其妾 、 两句 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 别作“ ”“讪 的谓语,这里的“ 别作“争”“讪”的谓语,这里的“与”都作介 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 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 句“与” 出现在了句子开头, 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 同时出现,则连词“ 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 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 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 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 再看几个句子: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 往往有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往往有得 而无不在也。 而无不在也。 9、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 ”“一璧之故”“物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己 都是代词, 一起构成介宾短语, “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 ”“欺”“喜”“记”“悲 “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 均用作介词; “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吾两人在也 吾两人在也” 都是主谓短语, 在”“吾两人在也”,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 所以这两句中的“ 用作连词。 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