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名人故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作文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具有勇气而成功的事例精选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具有勇气而成功的事例精选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具有勇气而成功的事例精选事例1: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富兰克林将风筝慢慢地升上了天,雨也哗哗啦啦地下大了。

头顶上一个雷电闪过,富兰克林赶紧把一个手指靠近钥匙,一个强烈的电火花在他手边闪过,富兰克林知道这是天空的电流通过混麻绳和铜钥匙传到他的手的,他兴奋地大叫起来:"电,捕捉到了,天上的电捕捉到了!"他把铜钥匙放进能够充电的莱顿瓶里,莱顿瓶里顿时冒出了蓝色的电火花。

富兰克林成功了。

他冒着生命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实验,俄国科学家利赫曼即因此实验而献身的,同学们千万不可模仿去做。

)证实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揭穿了有关雷电的古老神话,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高楼大厦避免了被雷击的危险。

在电学史上,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正确阐述电的性质的人,堪称是电学的先驱。

同时,他在光学、化学、热学、植物学以及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事例2:勇敢果断的班超东汉年间,班超帮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写《汉书》,但他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负不应只在纸笔上,于是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

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战场上屡建功勋。

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

他们首先来到了鄯(shan)善国。

班超晋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是希望联合贵国共同对付匈奴。

我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就连连点头称是道:"说得太对了,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抵抗匈奴之事,容过两天再具体商议吧。

"于是班超他们就住下了。

头几天,鄯善国王待他们还挺热情,可是没过多久,班超便察觉国王对他们越来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开他们不见,就是好不容易见上了,也绝口不提联合抗击匈奴之事了。

避雷针的故事

避雷针的故事

避雷针的故事1749年,波尔多科学院悬赏征求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电和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一个叫巴巴雷特的医生在论文中宣称:电跟雷是一回事。

他的论文因此而中奖。

然而,真正以科学实验寻求答案的,却是美国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出生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港市波士顿。

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51岁了。

在他前面已有了11个哥哥和姐姐。

富兰克林的父亲原是英国的一个染匠,为逃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宗教迫害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在波士顿开了一家小作坊,以制蜡烛和肥皂为业。

富兰克林自幼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曾极想让他上大学,以便成为一个新教神学家。

无奈家境太苦,所以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公立小学和一年私立小学之后便停学了。

停学后,富兰克林曾先后在自家和他家的作坊学徒。

后来又进了他大哥开的印刷所,一边做工,一边自学。

富兰克林17岁时离开波士顿,先后在纽约、费城等地流浪,后来又到了英国,不久又返回北美。

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他把自己培养成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开始全力投入电学研究。

1749年,他进行了一些新的电学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为了增大电容量,他把几个莱顿瓶连接在一起。

当时,他的妻子丽达正在一旁观看他的实验。

她无意中碰到了莱顿瓶上的金属杆,只见一团电火花一冒,并随之传出一声怪响,丽达已应声倒地。

原来丽达受到了电击。

幸好当时的电容量不大,丽达躺了一个星期才慢慢好转。

这次使丽达差点送命的电击实验给富兰克林很大启示。

他联想到人们对雷电的两种不同的观念,决定从理论上探讨雷电的实质。

富兰克林通过实验,证明正负电荷在短路时发生的火花、响声和雷电非常相似,他确信:雷电就是自然界的电。

富兰克林弄清了雷电的性质之后,就开始研究控制雷电、避免雷击的办法。

当时,荷兰莱顿大学一位叫马森布洛克的教授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个玻璃瓶里装上水,用来储存磨擦起电产生的电荷。

试验成功后,经过改进,在瓶的内外贴上金属箔,正式叫做莱顿瓶。

避雷针的发明故事

避雷针的发明故事

《避雷针的发明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打雷闪电可吓人啦,还会把房子给点着。

但是后来呀,有个聪明的人发明了避雷针,这可帮了大忙!
这个人叫富兰克林。

有一天,富兰克林在外面玩儿,突然就打起了雷,闪起了电。

他看到天上的闪电,心里就想:这闪电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富兰克林可勇敢啦,他决定要弄明白。

他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在一个大风筝上绑了一根铁丝,然后在下雨天的时候,他就去放风筝。

哎呀,这可太危险啦!不过富兰克林运气好,没出事儿。

通过这个实验,他发现闪电其实就是一种电。

后来,他就想办法怎么能不让闪电把房子点着。

想来想去,他就发明了避雷针。

有了避雷针,闪电就顺着避雷针跑到地下去啦,房子就安全多啦!
小朋友们,富兰克林是不是很厉害呀?
《避雷针的发明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发明故事,那就是避雷针的发明。

以前呀,每次打雷闪电,大家都特别害怕,因为闪电可能会把房子烧着,还可能会伤到人。

这时候,有个叫富兰克林的叔叔站了出来。

他对闪电特别好奇,总想着要搞清楚。

有一次下大雨,他居然拿着一个绑着铁丝的风筝就跑出去了。

这可真是大胆呀!
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了闪电的秘密,原来闪电就是一种电。

然后呢,他就努力想办法,最后发明了避雷针。

从那以后,避雷针就像一个勇敢的小卫士,保护着我们的房子,让闪电乖乖地顺着它跑到地下去,再也不能捣乱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富兰克林叔叔学习,勇敢探索,说不定以后我们也能发明出很厉害的东西呢!。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时间:2014-1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点击:9302次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

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

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

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

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

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从未获得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这虽然是实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

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

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

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名人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

名人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

名人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

”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

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

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

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

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

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

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

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

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1727年,英国成立了讨论火药仓库免遭雷击对策委员会,富兰克林被任命为委员。

但是对避雷针的顶端的形状是尖的还是圆形的好,人们发生了争执。

富兰克林勇捉雷电作文

富兰克林勇捉雷电作文

富兰克林勇捉雷电作文富兰克林勇捉雷电作文富兰克林勇捉雷电作文篇1谁都知道雷电会打死人。

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非但不避雷电,而且要把雷电抓住。

1752年,在美国波士顿,富兰克林选择在一个雷雨季节放风筝,他制作风筝也与众不同,在风筝的顶端安装一根尖尖的铁针,在放风筝绳子的末端拴着一把铁钥匙。

风筝上天后,雷鸣闪电,风雨大作。

他紧紧握着风筝绳子末端的铁钥匙,全然不顾被雷电击中的危险。

当头顶上闪电的时候,他感到手发麻。

他高兴极了,他意识到这是天电的电流通过湿绳和铁钥匙传到手上,他兴奋地高喊:“我抓住了天电!”他立即把铁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结果莱顿瓶蓄了大量的电。

这种电同样可以点燃酒精,可以做“摩擦起电”的电所做的一切实验。

富兰克林勇敢的实验,为电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富兰克林勇捉雷电作文篇2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

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可我们的祖先却对此难以理解,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

在希腊神话中,雷电就在万神之王宙斯的手中,它有无比的威力,当他生气发怒时,就把雷电放出来震慑群神和人类。

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后来的欧美人又把雷电和上帝联系起来,说是上帝主宰雷电。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人都想用科学的方法揭穿雷电的秘密。

第一个做这种实验并取得成功的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

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碰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

“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

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其实,富兰克林早就在思考雷电的问题,1749年他就曾写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

读书与实践的名人小故事

读书与实践的名人小故事

读书与实践的名人小故事读书与实践的名人小故事篇1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

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

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

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

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

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

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

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

“天电”被引下来了。

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

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读书与实践的名人小故事篇2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

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

”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

”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

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

发明家故事

发明家故事

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 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就偷偷地把避 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 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 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 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 学。后来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 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富兰克林的故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实业家、 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 外交家。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 享有国声誉的科学家、发明家和 音乐家。从未上过学。40岁开始 自学文化,热爱科学,尤其爱做 电学实验。为了对电进行探索, 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 他冒着生命危险,经过多次实验, 终于成功发明“避雷针”,在电 学上成就显著。
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 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 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 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 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 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 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 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 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 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 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 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 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 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 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 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
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 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 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 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 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 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 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 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 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 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 好无损。
富兰克林从原先一个目不识丁 的文盲,到后来成为一名电学大 发明家,造福于人类,生动地证 明了“事在人为”这一普遍真理。 一个人,只要目标远大,热爱学 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 孜孜不倦地追求,反复实验和实 践,困难就变得容易了,奇迹就 有可能出现,不可能也就会变成 有可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明家名人故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年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

天空中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

这是最合适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

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

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

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

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

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

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

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

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

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

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

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

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

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

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

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

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问的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

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一致性》。

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

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讨论时,得到的是一阵嘲笑。

许多权威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幻想。

对于权威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睬,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从风筝实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实: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

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年月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

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

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

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他高兴地笑了。

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

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

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

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

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认识,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

至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