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进酒》教案(20210310184225)教学内容
《将进酒》 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豪迈奔放的情感和韵律之美。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如悲、欢、愤、狂等。
(2)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语言、意象、意境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诗人中谁的诗歌最豪放不羁?”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从而引出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突出他的豪迈性格和坎坷遭遇。
(2)讲述《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处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的起兴、中间的情感抒发和结尾的豪放之语。
5、情感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从开头的“悲”到中间的“欢”再到后来的“愤”和“狂”,分析其原因。
(2)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6、艺术特色赏析(1)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将进酒》教案教案

《将进酒》教案教案
教案:《将进酒》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了解李白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李白的了解。
2. 引入《将进酒》这首诗,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阅读和理解(15分钟)
1. 分发诗歌《将进酒》,让学生阅读诗歌。
2. 学生课前阅读诗歌,老师在此基础上提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你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什么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受)
分析和讨论(2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排比、夸张等等。
2.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诗歌欣赏(20分钟)
1. 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更好地欣赏这首诗。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和表达方式。
表达和写作(20分钟)
1. 让学生以《将进酒》为题目,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反馈。
总结和延伸(10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心得体会。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李白的其他诗作中感受其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
拓展活动:
1. 家庭作业: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结构和修辞手法,并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通过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教案:《将进酒》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中的《将进酒》一诗。
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诗歌,表达了诗人畅饮酒、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英雄短暂一生的感慨。
教学时,除了讲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字词含义、句式结构,还将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寓意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古诗。
2. 教学重点:诗句的意义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相关资料、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2. 简介李白及《将进酒》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3.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煮酒论英雄”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诗中的“英雄”指的是谁,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7. 进行随堂练习,以填空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进酒》板书内容:1. 作者:李白2. 背景:唐代盛世,诗人畅饮酒、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 意象:黄河之水、煮酒论英雄4. 哲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珍惜时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将进酒》中“英雄”一词的理解。
2. 以“我眼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如《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寓意;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将进酒》的背景和寓意•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寓意。
2. 朗诵《将进酒》•教授诗歌朗诵的技巧,如节奏、音调、停顿等;•分段朗诵《将进酒》,注重情感表达和声音变化。
3. 《将进酒》的鉴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偶、押韵、修辞手法等;•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态度;•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介绍李白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提问学生对李白和《将进酒》这首诗有何了解和想法。
2. 探究背景和寓意•向学生详细讲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教授朗诵技巧•向学生讲解诗歌朗诵的技巧,如如何把握节奏和音调、如何运用停顿和情感表达等;•指导学生分段朗诵《将进酒》,注重情感表达和声音变化。
4. 分析诗歌的鉴赏•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偶、押韵、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分析诗人在《将进酒》中的情感和态度的转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与寓意;•讨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展示•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制定相关评估标准,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朗诵表达、鉴赏能力等;•设计评估工具,如小组讨论评分表、个人表现评价等;•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阅读与分析,以加深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如朗诵比赛、诗歌鉴赏会等,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将进酒》教案教案篇一将进酒——李白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 “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最新7篇)

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最新7篇)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幻灯显示)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赏析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多少诗人因饮酒而忘却了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饮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地翱翔,也因饮酒而成就了太多的传世佳作。
在这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也正因为如此,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也自诩为“酒仙”,今天,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
(二)解题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ang,有“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1、师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出示幻灯)诵朗基本技巧一、确定情感基调二、确定语速三、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四、处理好停顿(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幻灯显示)《将进酒》诵读提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朗读《将进酒》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能够创作一段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2.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件2.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将进酒》这首诗,并让他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喜悦的时刻。
2.老师请学生朗读《将进酒》。
步骤二:讲解诗歌内容(15分钟)1.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言情节、表达方式等。
2.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李白会想要“将进酒”,他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李白是否在诗中提到过自己的困境和挫折?步骤三: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15分钟)1.老师帮助学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回眸一笑百媚生”等。
2.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含义和效果,分析它们为诗歌增添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步骤四:学习仿写(15分钟)1.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场景,并仿写一段《将进酒》式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
步骤五:总结(5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2.和学生一起总结《将进酒》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五、教学延伸:1.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朗读比赛,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展示。
2.可以邀请一位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学校分享关于《将进酒》这首诗的一些解读和思考。
3.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诗歌,比如舞蹈、歌唱等形式。
《将进酒》教学教案

《将进酒》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全诗。
(2)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分析《将进酒》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人生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将进酒》诗歌内容的掌握。
2. 诗歌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李白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李白的思想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将进酒》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欣赏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强调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人生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将进酒》。
2.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3. 利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将进酒
目的与要求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3.探究诗歌的热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走近诗人李白。
重点与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3.探究诗歌的热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走近诗人李白。
教具无
复习与提问
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
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布置作业:
习题册、背诵默写全词
课后
回忆
学生对本文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了解。
学时 2 教员审批
一.导入新课
酒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种神奇液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酒也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品酒,犹如品味一段醇厚的历史风云,亲历一段浩瀚的文化
旅程……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
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
是酒中仙。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将进酒》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将进酒》。
二.了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相关知识: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
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
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
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三.读出诗韵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品出诗情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
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之上对着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天上来: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写法,极言黄河源头之高远。
极写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作品起笔即感叹时
光流逝,一去不复返,人很快就会由年轻变为衰老。
可诗人却以黄河之水一泻万里的流势形象来比喻,使
人感到其奔腾咆哮之气势,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感受。
而悲叹人生之短暂,则以满头青丝“暮成雪”这一形象来生动表现。
显得更加形象鲜明。
因时光流失快,人生也是瞬息,所以不要辜负良辰美景,有兴致的时
候应该及时饮酒尽情行乐。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笔锋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虽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不难看出,诗人
一方面并不甘心就在这种及时行乐中虚度自己短暂的一生,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及时行乐,只
不过是为了解脱有志不得施展的苦闷与忧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应该干他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快喝酒,不要停。
我
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
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
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写痛饮狂歌,但又表现出不慕功名富贵,愤世嫉俗的精神。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描绘的是痛饮,充满的是豪气。
“且为乐”,即暂且以酒作乐,表明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勉强“为乐”,由此可见,豪饮之中蕴含着极大的忧愤。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前一句是提醒朋友快快尽情干杯,后一句是提示朋友倾听我的激愤之言。
什么样的激愤之言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前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慕富贵,藐视
功名利禄;后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
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
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
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
酒,让我们共同来消散这千年万载也消散不尽的愁情。
写要以尽情饮酒来消散心中的忧愁,同时又表现了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中,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
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官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须痛饮的情景。
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
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句里,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
诗人以一个“愁”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总结: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说出你的依据。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悲伤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人生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
(怀才不遇)
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快乐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美酒盛宴)
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美酒盛宴)
愤激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怀才不遇)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
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放的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反客为主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悲伤--快乐--愤激--狂放,全诗的主基调是愤激。
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情感。
2.在这首诗中,李白到底有哪些愁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
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联系李白写作这首诗的年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以及人生理想)
明确:人生短暂之愁;怀才不遇之愁;圣贤寂寞之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
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距流放当时8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
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全诗。
五.悟出诗味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
哪些诗句对此有所体现?(重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夸张、比喻、起兴等)
作业:
完成习题册,背诵、默写、翻译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