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文化与文化的家谱

家谱的文化与文化的家谱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关系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关系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它的种族一起淹没在汹涌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国姓氏和家谱文化,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姓氏和家谱文化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和家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姓氏是家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姓氏的产生、演变和传承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而家谱则是姓氏繁衍续存的重要载体。姓氏出现在前,家谱出现在后;姓氏区分个体,家谱记载世系。 1、姓氏是家谱之本,家谱因姓氏而生 中华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大量姓氏的产生是在夏商至秦汉这一历史阶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随着大量姓氏的产生和世系的延续,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带来的人口激增,家谱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等,而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就是用文字记载一个家族的姓名及关系,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家谱在命名时,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如《张氏家谱》、《李氏家谱》等。姓氏稳定,家谱也就稳定,姓氏的包涵内容发生变化,家谱记载也随之变化。姓氏信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家谱以前侧重于姓氏及关系,随着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始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历史上,姓氏级别的不同,也决定了家谱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谱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姓氏的家谱成世本,记载普通姓氏的家谱称家谱或宗谱等。 2、家谱理顺了各姓氏家族横的关系和纵的脉络 作为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联结起了以血脉关系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人们。各姓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延续和传承。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了横向许多新家族,在家谱里面各新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也必须理顺。 姓氏在家谱里排序,从奠基始祖或始迁祖开始,依次排列世系顺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谁?他们有几个儿子,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妻子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贵贫贱,入谱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孙后代等,纵向一代续一代,中华姓氏几千年来,就这样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谱里理顺并记载了下来。 3、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要靠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许多人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渊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谱,这样自然就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样说,家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这方面有着最权威的记录。

寻家谱、知家风、传家训

寻家谱、知家风、传家训 简述家风家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几乎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或多或少受到传统家风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家风家训,给我们带来温馨、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保家进而卫国 的责任和使命。?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决定了民风,民风决定了国风,而今社会,家风的变化体现出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时代的变迁对人的反映。? “强 “树高 ? 延续家兴业旺的三大传统:家规、家训、家风。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下,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借助互联网家谱为工具传承家文化(家规、家训、家风),延续家兴业旺,谱泽后世;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家?规: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 家 家 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 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 没有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 您的家庭属于什么之家? 古人云: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族谱与文化认同 ——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刘志伟 在许多广东地区的家谱中,有一种现象常常令研究者和修谱者感到困惑,这就是入粤祖(多声称在宋代)和在本地定居的开基祖(许多宗族的开基祖定居时间是明代初年)之间的世系,常常出现混乱或残缺。许多家谱记载宋之前世系非常清楚,而定居之后的世系也清楚详细,但中间的若干代往往记载简略,甚至世代混乱不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讨论家谱编撰中士大夫文化认同的一个侧面。 一 由于在现存族谱中很少见到明中期以前的版本,我们对明代中期以前广东地区修谱情况知之甚少。不过,在明代广东地区著名学者陈白沙先生的文集中,收录了几篇陈白沙为本地一些大族编撰的族谱所作的序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明代中期以前广东地区修谱的一些情况。以下是其中两篇序文的摘录: 《汤氏族谱序》曰: 汤氏,邑之著姓也。自言先汴人,随宋南渡,居岭南南雄。世远失传,今以始自南雄迁古冈曰统者为一世祖。统以上无考。谱亡于元季之乱,续之者唐府伴读八世孙有容也,退庵邓先生序之,予惟世家之谱可观,不援不附,如汤氏,亦良谱也。内则贤妇女,外则贤丈夫,相与修缉维持,既亡而复存。汤之子孙念之,亦允蹈之。 《绿围伍氏族谱序》曰: 伍氏系出汴粱,先世有仕宋为岭南第十三将,卒於官,遗其二子,新会遂有绿围之伍,曰朝佐,曰朝恺,今为绿围始迁之祖。而氓又始迁之祖师自出,所谓第十三将者是也。氓以上世次莫详,今断自可知以氓为第一世。自氓而下,或隐或仕,垂三、四百年。 陈白沙为之作序的这两个家族,都是明代新会县的大族,但当时他们编撰族谱时,所能记述下来的世系,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粤祖,汤氏声称他们原来有谱,但亡于元季之乱,伍氏则未提及原来是否有谱。但无论如何,这些大族在明代前中期编撰族谱时,所能追溯的祖先,只是到宋代,再往前,往往就无法考查了。正因为如此,陈白沙对于当时一些人攀附家世的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他在《周氏族谱序》中这样写道: 公以弘治己酉始至白沙。未几,公复来;与言家世缨簪,以其族之谱请序以付梓。予以不敏弗许。数载之内,屡致书嘱邦伯东山刘先生、按察使陶公交致其恳。既而,公复以书来,曰:「吾周氏自昭信以上居洛阳,世次无考。令谱断自可知,以昭信府君为第一世祖,其不可知者阙之,不敢妄有攀附,以诬先代而诳

家谱文化:读不尽的精神内涵

家谱文化:读不尽的精神内涵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家谱家文化-百姓通谱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中国家谱历史悠久,始于上古,兴于宋,推于明,盛于清,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当以地缘取代血缘的发展趋势时,宗族的代表符号——家谱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神秘的宗族符号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她还说到,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

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天长市内省堂_朱氏家谱) 天长市仁和中学朱庆文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少代呢?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立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万里江水,源起何处?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特别我们朱氏家族,已有半百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

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朱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朱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朱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天长市界牌乡人,在天长市仁和中学工作,他耗了很多时间和费用,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处查寻复印下朱氏信息,我朱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内省堂】到底是回什么事? 可查【内省堂—朱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朱氏先人在各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朱氏家族的情况有了。

杨家将家谱

杨家将的家谱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 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

兴)、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文广)、杨充广(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识宋皇,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塞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

(完整版)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现在的孝道就比较狭义了,一般是指对自己父母及直系血亲的孝顺。 第四是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二)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这两方面是我们比较详细说明过的,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一、家谱的概念家谱也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房谱等,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或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家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二、家谱的起源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三、家谱的功能和作用1、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

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相继恢复和长久存在,就是要提醒、培养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2、寻根留本,承前启后。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近百年,如果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是有负先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人一生最喜欢听到的、看到的是什么?自己的名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要了解自己的祖先,看到自己的名字,并且希望你自己的后代记住你的名字或者事迹,也只有家谱能做得到。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也不希望让后代知道自己是谁,人和普通动物也就没有区别。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3、敦亲睦族,凝聚血亲。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 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 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

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了古籍书目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宋代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撰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家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

浅谈企业中“家文化建设”的作用

浅谈企业中“家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企业就是家,而且是每一位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和归宿。文章就“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关心企业,企业关注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家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文化建设;企业;作用;措施 如果说家是一个人初涉人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对生命、生活、社会认识的出发点的话,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则是一个人生活、生存、发展、进步的归宿和寄托;如果说家抚育和传承了你生命的本能的话,那么企业则是滋润和延伸了你生命的意义。很显然,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家的概念就不仅仅是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人家、住所、专家、行家”的含义,而是作为一种集体、团队的范畴来研究的。作为一个企业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因此,企业就是家,而且是每一位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和归宿。下面就从“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关心企业,企业关注社会”几个方面浅谈“家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家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原则 我认为,家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以一定的伦理和道德作基础的价值体系,讲究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个体对整体以及成员之间的忠诚和热爱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企业的家文化要求员工必须忠诚于自己的企业,要保持很高的忠诚度,忠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首先是爱自己,爱自己的岗位、荣誉、家庭、亲人、朋友、同事、领导、企业和社会,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珍惜他人的劳动,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经历、经验和企业的成果。其次是正确认识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是凌驾于企业之上;二是游离于企业之外。同时,整体对个体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人为本,对个体充满关爱和为其发展创造条件,让其得以愉悦地成长,从而推动整体和个体共同发展。员工是家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兴则员工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除了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分工外,还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家文化建设的主体----员工的技能、技巧、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指导。要保持家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一种推动家文化快速发展的源动力,那就是理性和激情、改革和创新。员工只有同时具有激情和理性的时候,才会成就一番事业,才会推动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同时,企业只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点,对组织构架、业务品种、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会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新时期家文化的一些特点,由此可以推论出家文化的一些基本原则: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个人与企业的荣辱与共、全面发展是其一体化原则;强调个人对企业的忠诚与奉献是其价值原则;个体始终充满着激情与理性,不断地改革和

龚氏总家谱

龚氏总家谱 一世:遂公,字少卿,西汉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龚姓名人。西汉时任渤海太守,敢于谏诤。渤海临郡饥荒时,曾开仓借粮。后世把他和黄霸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宣帝即位-73年,不久,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可能生于-150年,以上引自《汉书》 二世:谔公,仕参军,妣刘氏,子一,廷。 三世:廷公,妣李氏,子一,林。 四世:林公,妣高氏,子二,讳、旭。 五世:讳公,妣杨氏,旭公,妣练氏,子三,胜、舍、金。 六世:胜公,字君实,哀帝时三举孝廉,仕谏议大夫,享年79,王莽召不仕,不食而卒。妣陈氏,子四,仲达、秀达、吉达、志达。王莽建新朝,公元10年去世,79,可能生于-69年。舍公,字君清,仕光禄大夫,享年68,与夫人合葬小高山子午向,与胜公合传,妣李氏,子一,著礼。金公,子三,伯达、显达、叔达。 七世:仲达,子三,轼、辙、辂。吉达,子一,昌期,妣梁氏。著礼,妣周氏,子一,昌济。显达,子二,辅、轺。 八世:轼,子二,云梯、云集。辙,子一,云技。昌期,妣张氏,合葬竹庄山,子一,歆。昌济,妣郗氏,子一,绰。辅,子三,云栋、云标、云榜。 九世:云梯,子一,珍。云集,子一,珠。歆,妣杨氏,子一,虔。绰,妣杨氏,子一,乘。云栋,子二,珊、瑚。云榜,子二,璋、瑜。 十世:珍,子二,德仁、德义。珠,子一,德忠。虔,妣伍氏,子一,玉舒。乘,妣江氏,子二,孟璘,孟夔。珊,子二,德信、德彰。瑜,子一,德文。 十一世:德仁,子三,景、旻、昱。德仪,子一,旦。德忠,子二,都、郁。玉舒,妣杨氏,子二,易、直。德彰,子二,邦郢。德文,子一,邦礼。 十二世:景公,青州太守,子一,居思。《三国演义》有此人。旦公,子一,居正。都公,献帝时为汝南侯,子一,居易,沔邑远祖。《三国演义》有此人。郁公,竞陵远祖,子一,居士。易公,妣梁氏,子一,履素。直公,妣孙氏,子一,履高。礼公,潜江远祖。 十三世:居思,子二,祖威、祖武。居正,子二,祖德,祖宽。履高,妣李氏,子二,实、崧。 十四世:祖威,子二,坚、基。祖德,子一,褆。祖宽,子二,坤、坦。菘公,妣唐氏,子二,资、浒。 十五世:坚公,子三,邦基、邦定、邦实。基公,子一,邦昌。坤公,子二,邦国、邦和。资公,妣周氏,子二,祚、祈。 十六世:邦基,子二,俊、杰。邦昌,子一,例。邦国,子二,修、征。祈公,妣白氏,子一,岳。 十七世:俊公,子一,吉人。杰公,子二,吉卿、吉臣。修公,子一,吉士。岳公,妣尹氏,子二,廉公、晋仙。.............

(1)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一)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xx: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 大革命家xx 曾曰: 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 祖宗不敬,谈何爱国。族谱,是血缘文化之产物,是一个家族之史书。记录家族流源,历史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 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 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

家谱记载家族的兴衰荣辱

家谱记载家族的兴衰荣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梁启超更是认为,国史、方志、家谱像三足鼎立构成中国的历史。由此可见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了。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中国的家谱始于何时?章学诚说“谱牒之学,溯自生民之初。”(《高邮沈氏家谱·序例》)意为中国自上古时代有了原始文字,便有人记录家族成员的事迹,是为谱学之发端。若从周代的《世本》(记载帝王公侯世卿大夫世系事迹)算起,谱学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湖北有多少存世的家谱 湖北有多少家谱?这个问题是无人能回答得了的。湖北省图书馆技术部主任范志毅透露,湖北省图书馆现馆藏家谱1200余部、数字化家谱100余部、家谱微缩品60余种。这是个会不断增长的动态数据。据悉湖北省图书馆正在开展湖北地区家(族)谱的抢救性征集活动,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家谱影像全文数据库。收藏家谱的并非仅省图书馆一家,从省到各市县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大学图书馆等都有一定的收藏。而大部分家谱藏在民间不为人知,鲜有利用。 家谱:小事情中见大价值 家谱能补正史之缺,家谱能见证一些历史事件,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等等,这些话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文字记载为历史依据的。 例如李自成九宫山之死,正史及县志都有记载,为牛迹岭富户程九伯集众人所杀。通山县民国十三年《金氏宗谱》、咸丰丙辰《太原王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朱氏宗谱》均记载了此事,这从另一视角为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提供了史证。在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可见,杨宗保与穆桂英的故事不是古代话本作者胡编乱造的。

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重修家谱成为热门话题。从偏僻乡村到城市,从古老的印刷作坊到现代化的互联网站,都有不同姓氏、不同时代的家谱被分类整理。在成都,出现了专门修订家谱的公司,记者在衣冠庙附近一家谱公司了解到,其生意相当火爆,一年可修订数百家家谱。 形形色色的家谱网也应运而生。只需通过注册、填写简单资料,即可在网上建一个“家族树”。“俗话说,盛世修志,只有安居乐业,家谱才有可能得以续修。”对悄然兴起的家谱热现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彦如是表示。如今,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具备了修家谱的条件。而随着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脉。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张彦介绍说,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它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家谱里一些人物事迹方面的记述,常常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 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不仅有利于个人找到归属感,同时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张彦认为,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在它的背后,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家谱能起到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的作用。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都能起到强大的感召、教化后代的功能。” 不过,张彦也提醒,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看这件事,不能把封建的那一套又搬出来了,必须注意家谱热中的一些不良势头,如个别地方片面强调亲族关系,以亲族联络为名拉帮结派,强争地产、物产,借修谱收费等,都需要纠正制止。 此外,在修订家谱的过程中,也存在杜撰现象,家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张彦建议,各地文化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关于明初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向外移民的质疑 纵观山东省各县村民姓氏族谱载记,其先祖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对此,笔者也遍查该地区有关史志和家谱,发现此间该地区向外输出移民之事记述甚少。而元末明初该地区的疫病、水旱及虫灾、战乱兵祸等记载颇丰,例:元末的疫病大流行(民间的红虫吃人、华子军吃人的传说)、接蹱而至的旱灾、水灾(御运河、清凉江、釜阳河引起的水患)及蝗虫为灾;元朝内部的内战及明灭元的战争;明建文年间的“靖役之难”(燕王扫北战争)等。据有关史志的黄册记载,明初这些地区在册居民户数及人数已经很少(据《枣强县志》载明洪武年间枣强县居民仅有7700多人),何从来的如此众多居民向外输出呢?移民即便是来自周边地区,那周边地区的史志和有关家谱资料也应该有所载记。可是目前真定府周边地区(当然也包括真定府)的居民也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外地移

家风家谱

班级:12旅游姓名:畅晨晨学号:128315102 简述家风家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几乎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或多或少受到传统家风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家风家训,给我们带来温馨、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保家进而卫国的责任和使命。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决定了民风,民风决定了国风,而今社会,家风的变化体现出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时代的变迁对人的反映。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家风则是国风的天然基石和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转型加速,但家庭作为个人肉体和心灵港湾的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优良家风传统的传承培育,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和个人的使命。只有好的家风,才有好的国风;只有重温家风,才能重整国风。 所以说,家风是一种力量,一种被信仰的力量。它支配着家族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决定着整个家族乃至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在家谱文化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姓本族的发展兴衰、历史变迁,还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风土人情、价值取向、生存状况等。这些内涵宏富的记载内容,实为我国史学领域有待开发的丰富宝藏。还可为家庭结构与功能、优生学、民俗学、地方史、村镇开发史、地方风俗、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资料。 正如冰心所说,家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这对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家谱的政策及家谱的意义

国家对家谱的政策及家谱的意义 2009-6-4 21:23:51来源: 原创作者:站长录入:yangxiujun点击:135 次 温馨提示: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宗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以记述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虽然带有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但是,谱牒所载的家族史,...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是家族的民间档案资料,族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族谱是我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它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丛”,籍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宗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以记述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虽然带有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但是,谱牒所载的家族史,包含了诸如姓氏来源、家族兴替、人口升降、民族迁徙、风俗习惯、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卷帙浩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族谱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跨时代的社会文化功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得到开拓,族谱的重要性再次为人们所认识。早在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办社图函[2001]29号),对于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修谱立志不仅有着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然,族谱也有弊端,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宗谱因为始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封建专制思想、封建迷信、重男轻女、重农轻商、三从四德等等。对这些不合时宜的、有害的应予以摒弃。但旧宗谱许多族规家训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课子求学,爱国守法,以德为首,修身齐家,艰苦创业,勤俭为本,怜贫济困,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这些人伦思想、做人的规范、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今日仍可汲取并加以发扬。 总之,族谱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促进各方面交流,促进团结,主流是应当肯定的。今日修谱,要用现代的精神,正确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扬其之精华,弃其之糟粕,既要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良之内涵,古为今用,又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来自赣鄂皖王氏网,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18219964.html,

古今名人论家谱

古今名人论家谱 中国人最崇拜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人家庭和宗族的团结力量非常强大,就其原因,实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五种力量结合而成的天然团结。 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传纪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生存之宝贝也,希吾辈由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致于国族也。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 — ------- 孙中山论谱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 ----- 毛泽东论谱 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 周恩来论谱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邓小平论谱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 江泽民论谱 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论谱 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 冰心论谱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 司马迁论谱 言辞之为言簇也尚夫聚而有别姓之为言生也本其共所自生氏之为言示也示其所自分别其聚原其生究其分此 谱所由作也。

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形形色色的家谱网也应运而生。只需通过注册、填写简单资料,即可在网上建一个“家族树”。“俗话说,盛世修志,只有安居乐业,家谱才有可能得以续修。”对悄然兴起的家谱热现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彦如是表示。如今,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具备了修家谱的条件。而随着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脉。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 张彦介绍说,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它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家谱里一些人物事迹方面的记述,常常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 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不仅有利于个人找到归属感,同时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张彦认为,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在它的背后,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家谱能起到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的作用。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都能起到强大的感召、教化后代的功能。”不过,张彦也提醒,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看这件事,不能把封建的那一套又搬出来了,必须注意家谱热中的一些不良势头,如个别地方片面强调亲族关系,以亲族联络为名拉帮结派,强争地产、物产,借修谱收费等,都需要纠正制止。 此外,在修订家谱的过程中,也存在杜撰现象,家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张彦建议,各地文化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关于明初xx真定府xx向外移民的质疑 纵观山东省各县村民姓氏族谱载记,其先祖多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对此,笔者也遍查该地区有关史志和家谱,发现此间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