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的文言文虚词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一)其一、用作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①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其妻曰“君美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其夫呓语。
(《口技》)④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⑥以其境过清(《小石谭记》)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3.其中,其中的。
①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②其一犬坐于前(《狼》)二、语气词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①其真无马邪?(《马说》)2.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①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二)以例句用法意义何以战介词,凭,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介词,凭,靠虽不能察,必以情介词,按照弗敢加也,必以信介词,按照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把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用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用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连词,来遂许先帝以驱驰连词,来是①以先帝简拔②以遗陛下①介词,因为②连词,来愚以为营中之事动词,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认为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悉以咨之介词,拿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拿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介词,把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以告先帝之灵连词,来以彰其咎连词,来以咨诹善道连词,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送东阳马生序》计日以还连词,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三)于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1、可译为“在”《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马说》骈死于槽枥之间《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受人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能谤讥于市朝2、可译为“到”《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3、可译为“从”《醉翁亭记》见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唐雎不辱使命》受地于先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1、可译为“向”《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可译为“给”《唐雎不辱使命》请广于君《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可译为“对”“对于”《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四、【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马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五、【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六、【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三峡》至于夏水襄陵《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四)而1.表示并列关系。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 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气、衔接上下文、调节句子成分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对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
词用法进行总结归纳。
一、表示语气的虚词
1. "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常用于句末。
如:何妨哉之文乎?
2. "焉":"何也",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如:何必书焉?
二、表示衔接上下文的虚词
1. "乃":连接动作的结果或原因,常用作连词。
如:故其人乃衣过士者也。
2.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
如:其性务而莫知其功。
三、表示调节句子成分的虚词
1. "之":与名词连用表示所属、关系或目的。
如:不忍之耳。
2. "者":与动词或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具麦者,为具酒之人,具人之以酒。
四、表示状语的虚词
1. "乃":"即"。
表示时间、地点或转折、顺承关系。
如:小小叔乃食。
以上就是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全]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全]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5d1ec1fad6195f302ba68c.png)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借、按照、依靠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按照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何以战;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凭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因果关系
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北冥有鱼》)
(三)以
用法
意义
例句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一)之
用法
意义
例句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它(它们)
公与之乘,战
于长勺(《曹刿论战》)
代事,这件事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此、一类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虚词归纳
一、之
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
如:
(1)(《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3)(《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为学》)
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
例如:
(1)《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3)《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4)《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为学》)
二、其
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相当于“这”、“那”、“其中”。
如:
(1《狼》)——其,译作“它们”。
(2《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3《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
(4《狼》)——其,译作“其中的”。
2、“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推测语气。
(1)《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2)《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3)《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
“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1、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
如:
(1)《醉翁亭记》)——而,译作“又”。
(2)〈论语〉十则》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然后”、“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
如:
《扁鹊见蔡桓公》
3、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可是”,也可用本字。
如:
(1)《〈论语〉十则》
(2)《狼》
起追赶。
4、表修饰关系,可译成别的字如“地”,或不译。
如:
(1)《愚公移山》)——面对着两座大山居住。
(2)《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而”。
如:
(《醉翁亭记》
无尽。
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四、于
“于”作介词,相当于“在”、“到”、“向”“对”“从”“比”“给”等。
如:
(1)(《出师表》)
心的。
(2)(《出师表》)
(3)(《出师表》)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出师表》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以
1、“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如:
《狼》
.....(《核舟记》.....
《出师表》
2、“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靠”、“凭借”、“按照”等,如:
(1《曹刿论战》
(2《马说》
3、“以”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用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
如:
(1):先帝之灵(《出师表》)——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先帝之明(《出师表》)——伤了先帝的之明。
(3《出师表》
4、“以”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如:
《陈涉世家》
六、焉
1、“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
如:
《愚公移山》
2、“焉”作指示代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
如:
(《〈论语〉十则》
3、“焉”作句末语气词,可译作“啊”“呢”等,也可不译。
如:
(《爱莲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七、为
1、“为”表示由动词“做”延伸出去的含义:“制造”、“设置”、“雕刻”、“担任”等。
如:
《公输》)——“为”可译为“制造”。
《核舟记》)——“为”译为“雕刻”
(3)“为屯长”(《陈涉世家》)——“为”可译为“担任”。
2、“为”表示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3、“为”,作动词,可译为“成为”、“作为、当作”。
如:
(1)为坻,为屿,(《小石潭记》)——“为”可译为“成为”。
(2)以丛草为林(《闲情记趣》)——“为”可译为“作为、当作”。
4、“为”,作介词,可译为“被”、“于、在”、“对、向”、“给、替”等。
如:
(1)士卒多为用也(《陈涉世家》)——“为”可译作“被”。
(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故事两篇》)——“为”可译作“于、在”。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可译作“对、向”。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为”可译作“给、替”。
5、“为”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
如: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6、“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如:
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见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