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合集下载

礼义谦耻的起源和历史意义

礼义谦耻的起源和历史意义

礼义谦耻的起源和历史意义
礼义廉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由当时的管仲首次提出。

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

礼义廉耻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礼义廉耻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礼义廉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礼义廉耻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弘扬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礼义廉耻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增强个人魅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礼义廉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倡导,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懂礼仪知廉耻的心得体会

懂礼仪知廉耻的心得体会

懂礼仪知廉耻的心得体会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是先贤管仲说的话,意思是说礼义廉耻是治理国家的四个基本准则;四个准则没有确立,国家就会灭亡。

管仲的话说的甚好,礼仪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法则,廉耻是人们立身的根本节操。

他把礼义廉耻放在立国安邦的高度,足见礼义廉耻的重要性。

“礼义廉耻”是中国几千年传统道德标准的基本框架和核心,也是传统道德的精髓。

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贪得无厌;有耻,就不会屈从坏人。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利欲在渐渐蒙蔽我们的双眼。

正是因为日渐扭曲的是非观,幼小的小月月在车辙下无人问津、摔倒的老人无人敢扶。

因为不知何知为“耻”的虚荣心,才会无知的在网络上炫富,因为不理解“义”的宽厚博爱,才会置人民群众生命如草芥,为了私利生产地沟油,多少官员丑恶的贪腐形象在公众面前倒坍。

多少亲人为了利益反目成仇,一个个悲剧看得人触目惊心。

我们不能仅有光鲜的外表,而让荒芜的内心一直空荡。

北宋欧阳修说,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我想这句话放在时下是非常的必要和急切的了。

历代的统治者、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

还看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似乎都摆脱不了这样一个魔咒。

尽管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逃不出兴亡周期律的轮回:从王朝初期狠抓反腐败斗争,到王朝中叶后反腐败制度渐渐松弛,变得有名无实,再到王朝后期便腐败盛行导致王朝灭亡,然后新王朝从头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历史教训来说,还是从现实经验来讲。

我们似乎都急需一套良善的道德规范标准来引导我们的内心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把“礼义廉耻”作为自己行为标准,把它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践行到日常生活工作的细节之中。

为民者,要讲礼义廉耻,常怀感恩之心。

为民者,对国家,要讲“廉”,就要有一种责任感。

爱护公物、不浪费一点一滴国家资源,树立主人翁意识。

论管仲文言文翻译

论管仲文言文翻译

原文一:“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译文一:国家之四大支柱,为礼、义、廉、耻。

若此四维不树立,国家必将灭亡。

原文二:“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译文二:天下若是有道,则礼乐及征伐之事,皆由天子裁决;若天下无道,则礼乐及征伐之事,由诸侯自行裁决。

原文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三:仓库充实,方能知晓礼节;衣食充足,方能明白荣辱。

原文四:“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译文四:士人为知己者献身,女子为心悦者装扮。

原文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五:得道之人,多有助力;失道之人,助力寡少。

原文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译文六:民众是国家之本,本固则国家安宁。

原文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译文七: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心怀忧虑,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在追求何物。

原文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译文八:人生有限,知识无穷。

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穷的知识,终究是徒劳的。

已经如此,却还要追求知识的人,终究是徒劳的。

管仲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通过对管仲文言文的翻译,我们不仅能领略其思想精髓,还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文风。

管仲的言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中华传统美德之注解一、“礼、义、廉、耻”四维之注解:春秋时代刘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

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

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管子. 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注解: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忠孝礼仪诚信廉耻 礼仪廉耻教育演讲稿

忠孝礼仪诚信廉耻 礼仪廉耻教育演讲稿

忠孝礼仪诚信廉耻礼仪廉耻教育演讲稿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引领文明风气、创建文明社会、争做礼仪市民。

那么你礼仪廉耻教育要说些什么内容有兴趣吗?下面就由WTT为你带来礼仪廉耻教育演讲稿,希望你喜欢礼仪教育主题演讲稿。

礼仪廉耻教育演讲稿篇【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是先贤管仲说的话,意思是说礼义廉耻是治理国家的四个基本准则;四个准则没有确立,国家就会灭亡。

管仲的话说的甚好,礼仪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法则,廉耻是人们立身的根本节操。

他把礼义廉耻放在立国安邦的高度,足见礼义廉耻的重要性。

“礼义廉耻”是中国几千年传统道德标准的基本框架和核心,也是传统道德的精髓。

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贪得无厌;有耻,就不会屈从坏人。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利欲在渐渐蒙蔽我们的双眼。

正是因为日渐扭曲的是非观,幼小的小月月在车辙下无人问津、摔倒的老人无人敢扶。

因为不知何知为“耻”的虚荣心,才会无知的在网络上炫富,因为不理解“义”的宽厚博爱,才会置人民群众生命如草芥,为了私利生产地沟油,多少官员丑恶的贪腐形象在公众面前倒坍。

多少亲人为了利益反目成仇,一个个悲剧看得人触目惊心。

我们不能仅有光鲜的外表,而让荒芜的内心一直空荡。

北宋欧阳修说,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我想这句话放在时下是非常的必要和急切的了。

历代的统治者、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

还看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似乎都摆脱不了这样一个魔咒。

尽管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逃不出兴亡周期律的轮回:从王朝初期狠抓反腐败斗争,到王朝中叶后反腐败制度渐渐松弛,变得有名无实,再到王朝后期便腐败盛行导致王朝灭亡,然后新王朝从头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历史教训来说,还是从现实经验来讲。

我们似乎都急需一套良善的道德规范标准来引导我们的内心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把“礼义廉耻”作为自己行为标准,把它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践行到日常生活工作的细节之中。

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

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

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廉耻》《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意思是,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

出自《管子·牧民》,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

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国之四维,《管子·牧民·四维》称:“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牧民·国颂》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张:展开,推行。

国之四维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国之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侧;缺了两维,国家就会危殆;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礼”指上下有节;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

“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

“廉”指廉洁方正;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

“耻”指知耻之心;有耻,就不会同流合污。

因此,治国用此四维,就可以使君位安定、民无巧诈、行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而民可治。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来源于建国初期毛主席同亲属谈话寒牛出栏解读:毛主席熟读经史。

谙熟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深知王朝更迭同吏风吏治息息相关,因而总结出“治国就是治吏”的历史经验,充分显示了伟大领袖以史为鉴的深谋远虑。

那么,为什么治国就是治吏呢?用《矛盾论》哲学理论来解释,要解决存在多个矛盾的复杂事物,首先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我们都知道,中国领土广袤,民族人口众多,民俗风情各异,行政管理架构冗长,导致人事错综复杂。

治理14亿人口大国,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没有任何经验和模版。

治国涉及到方方面面,里面存在多方利益和多种矛盾,而“治吏”恰恰是治国的主要矛盾。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治吏是治国的主要矛盾呢?解答上述问题之前,先来聊聊行政管理组织架构。

古代是君臣民、帅将兵,政治和军事组织架构,都是三层关系。

君主是领导者,大臣是管理者,民众是执行者。

统帅是领导者,将军是管理者,士兵是执行者。

而大臣和将军,都是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非常重要。

对上要理解领导者战略意图,对下要制定合适战术方法,协助民众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

为什么是三层组织架构呢?因为古人崇尚大自然,师法大自然。

我们宇宙,也差不多是这种架构。

在太阳系中,太阳好比是君主,行星好比是大臣,地球好比是民众。

在银河系中,银核是领导者,银盘(星系)是管理者,太阳等恒星就是民众。

在宇宙中,宇宙是领导者,星系团是管理者,银河系(星系)是民众。

中国先圣,在设计组织架构时,就是仿效大自然,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

在行政管理组织架构中,君臣民三级组织,就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最佳模式。

在行政组织中,臣就是吏,泛指大小官员,就是现在各级干部,他们都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治国就是治吏,就是说治国过程要抓住主要矛盾,只要管理好各级干部,上传下达没有障碍,上下沟通渠道顺畅,就能做到政通人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读管仲《牧民》有感管仲是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相齐四十年,推行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

他对内划分政区、分设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开征赋税、奖励农耕,统一铸造和管理钱币,颁布捕鱼和煮盐之法;对外“尊王攘夷”,即尊奉周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从而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高度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赐”;甚至认为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左开衣襟,像个野蛮人,“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历史名相诸葛亮常自毙管仲,以管仲为楷模,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管仲著述甚丰,后人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八十五篇,现存七十六篇。

《管子》涉及儒、道、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经济方面的著述,广泛讨论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问题,是研究先秦经济和农业的珍贵资料。

《牧民》是《管子》一书的首篇,充分反映了管仲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

管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的政治家,“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牧民,即统治和管理民众。

《牧民》围绕如何治理民众,系统论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共一千余字。

第一部分是“国颂”,为全篇的总论,指出治国理政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建立社会秩序,既要重视物质建设,又要重视精神引领。

生产与偷并重、生活与信仰同举,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二部分是“四维”,维即总纲,《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夺成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这一部分强调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根精神支柱,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

第三部分是“四顺”,突出阐明了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顺民心,着力满足民众对于安逸、富贵、稳固和生存的愿望。

第四部分是“十一经”,从官吏选择到政令施行,提出了十一个方面的要求,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第五部分是“六亲五法”,提示治国理政的规律,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其中姓行为对于治国安民所起的导向和表率作用,更有积极意义。

《牧民》既是管仲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导,又是管仲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写照。

管仲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下线,以致司马迁认为:“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品读《牧民》,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管仲的“民本”思想。

《牧民》是管仲诊脉民本思想最多、最集中的一篇文章,其核心观点是治国理政、在顺民心。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悠久而绵长。

上古的夏禹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商汤盘庚要求贵戚近臣抛却私心,施恩于民,“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客观地说,现在看到的上古时期的民本思想,只能是只言片语。

真正形成完整思想体系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更是光耀千秋。

但是,春秋战国数百年间,既提出民本思想又躬身实践者,惟管仲一人。

在管仲那里,不仅有民本的理论升华,而且有民本的成功实践。

在理论方面,管仲深知民众对于治国理政的基础作用。

《管子》记载,一次齐桓公问什么是王霸之本,管仲指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仲认为,争夺天下要靠民众,“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治理天下也要靠民众,“士家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石是指柱石,后人注释四民者,“国之本,犹柱之石也”。

在实践方面,管仲初稿了爱惜、利民、富民政策,政治上采取“四民分业定居”措施,促进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经济上采取“均地分力”措施,把土地公平地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化上采取“教民”措施,既教民以礼,又授民以知。

正是管仲的民本思想和实践,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孔子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牧民》强调治国理政的关键是顺慌忙。

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夫民心失天下”。

顺应民心,政权就巩固,社会就发展;逆反民心,政权就危险,社会就停滞。

令人的是,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管仲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规律,并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给予表达:“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在管仲看来,人人都有追求安逸、富贵、稳定和生存的欲望,顺民心就要满足惊人的基本欲望,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帮助他们避免忧劳、贫贱、危难和灭绝,“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仲认为,立法要顺民心,民众才能服从法律,君王才有尊严,“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

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颁布政令和制订政策要符合民心,“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意思是,把下令下达在流水的源头上,就得要下令顺乎民心。

《牧民》进一步指出,顺民心就是从民欲去民恶。

只要从民欲,疏远的人自会前来亲近;如果不去民恶,违反民众愿望,原来亲近的人也会叛离,“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管仲十分重视民意,认为顺民心还要尊重民众的意愿,还要勉为其难,“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意思是,对待民众,要发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峭要去求得不到的利益,还要居处难以持久的地位,还要去做不可重复的事情。

《牧民》进一步指出,顺民心应该量民力而行,还要迫使民众干他们厌恶的事情,还要求一时苟且,还要欺骗民众,只有这样,民众都会拥戴。

即“量民力,则事无不成。

不强民以其所恶,则放诈伪不生。

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

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管仲具有明显的法家倾向,在辅佐齐桓公过程中很重视刑罚和法律,但他认为,顺民心不能过分倚重法制,“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意思是,刑罚不足以使民间畏惧,杀戮不足以使民心屈服。

《牧民》进一步指出,顺民心不能太多地使用刑罚。

刑罚繁杂,不利于政令推行;杀戮过多,姓的地位就会胡危险,“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管仲认为,治国理政实质是一个君王与民众互动的过程,君王顺民心,民众就拥护,否则,民众就反对。

因此,只有顺民心,才能得到民众最好的回报,“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迷宫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之;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意思是,姓能使民众安乐,民众就能为君王承受忧劳;能使民众富贵,民众就能为君王贫贱;能使民众安定,民众就能为君王危难;能民众生育繁衍,民众就能为姓承受绝嗣的牺牲。

这是一幅多么理想的君王与民众良好互动的图景。

《牧民》强调,顺民心,形式上是给予民众,实质上是取于民众。

“予”就是“取”,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牧民》认为治国理政的职责是既要物质又要精神。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管仲的政治智慧,也提示了统治者管理国家的精髓。

作为社会关系的人,最基本的需求概括起来就是物质和精神需求。

仓廪和衣食属于物质范畴,礼节和荣辱属于精神范畴,两者相比,物质更具有基础性。

治国理政首先要满足人的物质腹地,进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学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可以分解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生存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第四层是受人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管仲实际已经体悟到了这一心理规律,在他看来,治国理政第一位的工作是务在四时,满足生存需求。

《牧民》开篇就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这句话提示了古代社会经济的本质,就是要发展农业生产。

管仲在《治国》篇中明确指出:“粟者,王之本事也。

”管仲认为,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天时地利,“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农业生产的内容是五谷六畜,“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

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意思是,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仓囤中,就得致力于五谷生产;把财资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得种植桑麻、饲养六畜。

农业生产的好处是国富民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

更重要的是,“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意思是,国家富足多财,远方的人们就会前来投奔;荒地开发起来,辆的居民就会安居下来。

二是建立刑赏,满足安全需求。

刑赏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本要素,也是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牧民》指出:“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

意思是,明告百姓犯罪必死的道路,就得使刑罚严格起来;身百姓开启立功必得赏赐的大门,就得使奖赏能够兑现。

同时,要避免刑罚的繁复,“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文巧即机巧、诈伪,“文巧不禁则民乃淫”。

三是守住“四维”,满足精神需求。

治国理政不仅要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且要重视文化心理和精神价值的培育。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文化精神规范着民众的行为,引领着发展的方向,积聚着前进的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而真正的实力或者说实力的最高形态是文化精神。

管仲倡导的文化精神就是“国之四维”。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仲认为,四维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四维能够引领规范民众的行为,即“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四维帮助实现国家社会的稳定,“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不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意思是,坚守四维,民众不越过规范,君王的地位就安稳;民众不妄图进取,就不舒服巧诈行为;民众不掩饰过错,品行就会完好;民众不追随邪曲,就不会产生恶事。

因而管仲告诫统治者:“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四是推行祭祀,满足信仰需求。

西哲认为,每个人都有宗教感情,尤其在人类社会的幼年时代。

所谓宗教感情,实质是信仰需求。

治国理政不能忽视民众的宗教感情和信仰需求,这在古代尤为必要,有利于加强执政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管仲指出:“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意思是,使民驯服的办法,在于尊崇鬼神、祭祀山川、敬奉宗庙和恭敬宗亲故旧。

否则,“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牧民》指出治国理政的保证是选贤任能。

史书记载,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时,管仲要求同时任用隰朋、王子城父、宁戚、宾胥无和东郭牙五位杰出人物,“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

这表明治国理政还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业。

形成治国理政团队就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是治国理政的组织保证。

《牧民》强调,要使国家安定、政权稳固,必须选贤任能。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