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5位中医名家荣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合集下载

30位当代国医大师

30位当代国医大师

30位当代泰斗级老中医成“国医大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他们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

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1.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治多种疑难杂症。

方和谦之父方伯屏师从御医赵云卿,为当年京城“十大名医”2.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1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15岁时从开药铺的父亲手中得到本《黄帝内经》,在江南奉贤出诊12年中几乎每天抚读,在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破格留校,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创建内经教研室。

对五行、气血循环、运气学说提出独到见解。

3. 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2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历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名单(骨伤科部分)

历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名单(骨伤科部分)

历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名单(骨伤科部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年(卷),期】2017(29)7
【摘要】韦贵康,男,汉族,中共党员,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总页数】1页(P80-80)
【关键词】名中医;国医大师;骨伤科;名单;中医药大学;临床工作;韦贵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结果公示 [J], ;
2.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用药规律分析 [J], 郭慧;姚成增
3.江苏5位中医名家荣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J], 本刊讯
4.热烈祝贺河北中医学院李佃贵教授荣获第三届“国医大师”刘启泉教授荣获“全国名中医” [J],
5.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分析 [J], 郑咏之;王燕;姚成增;李悦;宫萍;吴燕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那些国内顶级的中医大师

那些国内顶级的中医大师
目前,老先生已然不再接诊,由儿子亦是弟子彭进代为传承医德医术。同为扶阳派名 医的 卢崇汉 ,同样如此。
山西名医 张建银 ,大江南北的患者络绎不绝,老先生不断挑战着各类疑难杂症、离奇 怪病,来诊的有全国各地遍寻名医,却看不好的疑难症,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普通老 百姓,有坐三十多小时的火车,从四川大山中来诊;有因病痛无法坐车,在家人搀扶下 ,行走几个小时来诊的……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他们往往没有体制内名医的名声响亮,但 他们的医术医德都足以成为国医。
希望,这些名医能被大众所熟知,顶尖中医不只是国医,还有这些虽无称号,但医术 高超的中医高手。也希望,本文能帮到那些找不到好中医的朋友。
文/文也
Powered by TCPDF ()
从2009年第一届国医评选开始,如今已经有90位国医诞生。相比于古代一朝一国医来 说,数量似乎有些“庞大”。并且这90位国医几乎都是院士、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及院长 级别以上的“大佬”,平常人难以得见,预约挂号难倒一大批普通老百姓。
每五年30位国医,仍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选择,数量相较于每年递增的疾病来说,仍 然少的可怜,并且他们精于学术,重心在研究,而非临床,他们的号往往“一号难求”。 因此,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首选。
中医是全科,分科而治的中医笔者不太认同,因此,这里不谈体制内中医。
那么,国内还有水平高超的中医高手吗?
有的,民间很多中医并非比国医差,甚至要XXXX。由于没有履历、资质,没有学术论 文,即使医术高超也无法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医。
让我想起了一位扶阳派泰斗级中医—— 彭重善 ,一生医人救命,医术高超,很多三甲 医院重金求老先生去坐堂,老先生都拒绝了,相比于名留青史,写入国医,老先生更愿 意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医者。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发源地,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

中医大师是指在中医领域具备卓越成就且享有盛誉的医师。

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是部分中国中医大师的名单,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 李时珍:李时珍是明代中医学家、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

这部巨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药物知识,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巅峰之作。

李时珍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

2. 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中医学家,他创立了古代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垂范。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吴鞠通:吴鞠通是清代的中医学家,他对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病理辨证的理论。

他的代表作《金匮要略》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4. 针灸学派:华佗、杨氏、董氏、石氏等都是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他们都对针灸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

他们的贡献使得针灸疗法在中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方剂传承者:王孟英、张琦、叶天士等是中国中医药方剂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草药材料的应用和方剂的研制方面具有出众的成就,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剂资源。

6. 名医世家:中国中医药世家众多,如仲景、华佗、葛洪等。

这些家族代代传承中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方剂知识,为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仅是中国中医大师的部分名单,他们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的医术传承和经验积累,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代表,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中医大师名单涵盖了众多在中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江苏省著名中医及民间中医名录

江苏省著名中医及民间中医名录

江苏省著名中医及民间中医名录1、朱良春神仙手眼菩萨心肠现居江苏南通市中医院、良春风湿病专科医院。

专科特长: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

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在骨科界一直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患者骨节畸形、骨质破坏,失去运动功能、生活不能自理不说,还伴着剧烈的疼痛,患者痛不欲生。

朱良春善治风湿骨病,其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是最能体现朱良春多年经验的代表方剂,很多慕名而来的肿瘤患者,经朱良春及其女儿、学生采用扶正消癥的综合疗法施治,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好转,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

2、周仲瑛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现居南京人生简历: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 1941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 1947年,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1948年-1955年,在家乡开业行医; 1955年,考取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任江苏省中医院住院医师; 1983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1990年,成为首批中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学术成就:他主持编写《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创建内科学总论,确立以脏腑为辨证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首倡“脏腑病机证素辨治”新论。

他深入到出血热疫区10余年,首倡“病理中心在气营”、“三毒”等新理论,并形成“瘀热”病机学说专科特长:擅长复合立法,组方选药,临床疗效显著3、徐景藩衷中参西创新脾胃学科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人生简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的一个中医世家;1940年,随父亲徐省三学习中医,4年后拜当地名医朱春庐为师; 1947年,开始悬壶乡里; 1952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1957年,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 1983年,担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 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中医各家学说- 国医大师朱良春

中医各家学说- 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一.人物简介朱良春(1917年8月-2015年12月14日),江苏镇江市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国医大师。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

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逾70载。

2015年12月14日凌晨0点06分,因突发肺栓医治无效在南通中医院去世,享年98岁。

二.学术思想1.他丰富了中医望诊诊法,首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急性热病“先发制病”论,慢性杂病从“培补肾阳”“从痰从瘀”论治。

2.致力于痹症研究,确立顽痹“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法则,提出痛风之“浊瘀痹”病名,是公认的痹病研究大家,享有“南朱(良春)北焦(树德)”美誉。

3.深入研究虫类药的历史革沿、前人成果、功效主治,应用虫类药物胆识过人,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是著名的虫类药物专家。

4.继承、完善、创新了先师的学术精髓,自辟户牖创立了以皇古融新为旗帜的“章朱学派”。

5.立足临床,勤于科研,笔耕不辍,多次获得部省市科技成果奖项,研制的“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制剂蜚声海内外。

三.临床经验1.辨证辨病,开辟新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如果仅辨病不辨证,或在辨病的基础上分几个证型对号入座,就会把活生生的辨证变成僵化的教条,导致中药西用,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事实上,不仅古人不能知今病,即使今人也不能尽知今病。

先生精辟地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乃是辨证论治的再提高。

2.识见精邃,创立效方:养正消积法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复肝丸”,以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之“益气化瘀补肾汤”,以健脑灵窍法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症之“健脑散”,以消补兼施、通塞互用法治疗慢性痢疾及结肠炎之“仙桔汤”等等。

3.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关于痹证,先生对舌诊、脉诊的临床意义作出这样的归纳:“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宜侧重燥湿以通络;如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提示湿将化热,当祛湿清热并进;苔白腻而质淡者寒湿,可放胆用乌头、附子温经散寒;不论舌苔如何,凡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热之征,需参用凉血顾阴之品;如舌边见瘀斑或衬紫者,均应加入化瘀通络之剂。

国医大师资料

国医大师资料

国医大师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一起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

取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体会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

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体会继承工作指导教师”。

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1、颜正华,男,汉族,1920年2月诞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体会继承工作指导教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执教近50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

前后主讲了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等,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中医药专业人材,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专科与本科生、19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和校内外数十名骨干教师。

主持了3项部局级科研课题,对缓衰、退热等中药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初步功效。

其中退热药“黄栀花口服液”已被用于临床。

擅治内科杂病,治验甚众,深受患者爱戴。

曾发表论文20余篇,高作23部。

代表作《临床有效中药学》取得学者好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是中高级中医药人员宝贵的参考书。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专家门诊一览表曹贵珠教授 , 疑难杂症、老年病、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各种肿瘤。

周二下午巢因慈教授 ,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专攻内、妇科疑难病症,尤善于治疗胆道疾患,脾胃、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妇女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周二下午陈金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江苏省名中西联合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善于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甲减、各样甲状腺疾病、桥本氏病、糖尿病、肥胖病、脱发、更年期综合症及老年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联合诊治。

周三上午陈仁寿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委和学术秘书、江苏省老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久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课工作。

善于治疗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咳喘及其余妇科杂病、妇科病、恶性肿瘤等。

心脑血管、肿瘤疾病及各样疑难杂症。

周五上午陈松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内科杂病。

善于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周五上午陈文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联合脑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联合神经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会员、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三十余年。

擅治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动脉硬化、冠芥蒂、高血压、心律失态、中风、高血脂症、震颤、麻木等病症。

周三下午仇裕丰副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慢性咳嗽、眩晕、头痛、前列腺肥大症、骨关节炎及各样痛症。

周二四六上午樊巧玲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子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医学院方子学教研室主任。

从医二十余年。

善于应用中医药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特别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学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关于肿瘤病、代谢病、妇女内分泌失调、免性疾病等疑难杂病和治疗亦有独到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报道江苏5位中医名家荣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领导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集体合影(陈计智摄)
[本刊讯]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京西宾馆联 合举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表彰第三届国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授予王世民等30位同志 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授予丁书文等99位同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 号,追授高上林同志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京接见第三届国 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代表并座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江小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傅兴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马建 中、王志勇,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唐永刚出席座谈会。

刘延东指出,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对维护群众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突破,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养生保健潜力释放,海外影响日趋扩大,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刘延东强调,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完善服务网络,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康复保健中 的重要作用。

要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法规政策、管理体系、评价和标准 体系,提升中药制造和健康服务水平。

要坚持古为今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

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使民族瑰宝惠及各国民众。

她希望国医大师、名中医传承矢志岐黄、大医精诚的风范,带动广大中医医师修医德、行仁术,造福人民群众,服务人类 健康。

8[搭2017年总第49卷第8期
特别报道
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已开展三届,共评选表彰了 90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是首次开展,标志 着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不同层级相互衔接的中医药人才褒奖机制初步形成。

本次国医大 师和全国名中医评选注重面向基层和临床一线,国医大师人选须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或鉴别、炮制等中药临床使用相关工作50年以上。

全国名中医人选 须为省级名中医、省级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或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 临床或炮制、鉴定等中药临床使用相关工作35年以上。

经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和“两审三公示”等评选程 序,评选出30名第三届国医大师和100名首届全国名中医。

在本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中,江苏邹燕勤教授光荣人选“国医大师”,徐福松、刘沈林、单兆伟、汪受传等4位专家光荣人选首批“全国名中医”。

邹燕勤教授在座谈会上作重点发言,就如何培养高层次中 医药人才提出殷切期望与建议。

截至目前,江苏已拥有6位国医大师,是全国人选人数最多的省份。

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为杰出代 表的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坚持奋战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第一线,为促进“健康江苏”建设、推动中医药事 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总第49卷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