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精选】

合集下载

《活着》读后感(精选26篇)

《活着》读后感(精选26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精选26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

不过,要怎么样才能写好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

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

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

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

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

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

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

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

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

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

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活着》读后感篇2《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

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活着读后感(17篇)

活着读后感(17篇)

活着读后感(17篇)活着读后感(精选17篇)活着读后感篇1我非常喜欢余华先生的一部书《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可谓是个富二代。

整日流连烟花柳巷,烟酒赌博,鱼龙混杂之地,荒废学业,在大好的青春年华,却将大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

就这样,一步错,步步错,原本坐拥几百亩地的地主家的儿子变成了穷得叮当响的贫农。

我想,本该是努力拼搏的时候,却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事情上,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自作孽不可活。

之后,父亲病死,母亲去世,福贵必须一个人担起肩膀上的责任的时候,福贵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恨这,恨那,最恨的是他自己。

一下子从天上掉到地下,福贵的后半生在曲折、艰难、痛苦的长河中无声挣扎。

儿子有庆被抽血抽到失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也因此病故,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女婿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被豆子噎死。

所有的亲人全是福贵一个人送的葬,亲手埋的。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眼泪就流了出来,如果我是福贵的话,一定忍受不了自己亲眼看着最亲的人一个个死去,人生最大的苦难与不幸莫过于此了。

福贵的后半生极其跌宕起伏,痛苦艰难。

有言到,生命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

福贵的一生也绝不是没有一件幸福的事,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

他曾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一群懂事的孩子。

福贵的故事就像传奇一般。

他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但他依旧好好地活了下来,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的故事,余华先生在自序中写到:“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美国民歌《老黑奴》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活着》读后感5篇

《活着》读后感5篇

《活着》读后感1《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小说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坚韧。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福贵经历了家族的兴衰,从富有到贫穷,从尊严到卑微。

他承受了家庭的压力,历经了战争的摧残,饱尝了社会的冷漠。

然而,他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敬佩,也让人感到心痛。

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福贵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面对。

通过福贵的命运,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中描绘的农村生活,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也让人思考,这样的变迁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除了对农村变迁的描绘,小说中还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坚韧。

在生活的压力下,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有些人选择了自私和冷漠,有些人选择了善良和坚韧。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通过阅读《活着》,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它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但是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同时也让我明白,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生活值得我们去珍惜。

总之,《活着》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和震撼的小说。

通过福贵的命运和中国农村的变迁,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这部小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温暖。

《活着》读后感2很久以前,我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他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常。

《活着》读后感样本(五篇)

《活着》读后感样本(五篇)

《活着》读后感样本这几天没事的时候看了一部余华写的作品《活着》。

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里面的主人公福贵一生中曲曲折折经历了很多事情,从一个地主的大少爷到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要什么有什么,但由于好赌全输给了龙二,导致家里破产。

后面他的所有亲人都先于他过逝。

最后剩下他跟一头牛。

他破产后遇到很多困难,亲人也一个一个的去逝,但是,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后面解放了,龙二是当地地主,被枪毙了。

福贵听说龙二被枪毙,对自己说,"龙二是他的替死鬼,要不是输给龙二,死的就是他,虽然破了产,但他还能活着。

"如今还活着,村里的人都说,他跟那头牛是两个"老不死"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感受这个人生的快乐而不是来抱怨老天的不公平。

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但富人有富人的快乐和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和烦恼,富不富裕这不重要,而是要感受到人生的乐趣,这才是重要的。

我觉得人只要是好好的活着就是富裕的,正因我们还有期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此刻能吃饱能穿好的话,那你更富裕了,正因如今还有地区吃不饱的穿不好的人很多。

不好抱怨不公平,只要好好活着就好。

而且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好一点,正因迟早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

《活着》读后感样本(二)《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写的小说。

这个故事以农村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坎坷经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农民福贵,他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成长于乱世之中。

他经历了农民起义、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等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些年,福贵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故。

他先是丧失了一切,家族被土地改革没收,家产被共产党替他们分给其他农户。

《活着》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0篇)

《活着》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0篇)

《活着》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精选10篇)《活着》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1余华先生的《活着》我已读完,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头仍是一番淡淡的,却又无法抹去的苦涩。

故事梗概起来很简单,就是福贵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一个平头老百姓后,在时代洪流下,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和女婿,甚至唯一的外孙。

到头来,只有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故事很苦,苦到我不禁一直深思这个故事到底有何意义。

现如今我已经想出,所以执笔写下——“生生”二字。

第一个“生”是指人生。

福贵的人生很苦,这似乎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呵,谁的人生不苦呢?所以《活着》写出来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生很苦,但是福贵比你还苦,所以珍惜你的人生吧。

仔细读完《活着》后才会发现,福贵的人生并非单纯的苦,他的人生也有过甜,不管他是完完整整的从战场上活着回家,还是女儿风风光光地出嫁,福贵那一刻他肯定感受到了人生的甜。

而我们的人生其实也会时不时给我们一点出其不意的甜。

看这就是人生,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第二个“生”就是指生的态度。

福贵在他那苦多过甜的人生里,一直抱着生的态度——努力生存,积极生活。

《活着》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这个,不管人生多苦,都请你好好儿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同样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人总是拥有着选择的权利,面对苦难,世界给予你的苦痛,你可以选择报之以歌。

生生,就是我对《活着》的理解与感悟。

《活着》个人读书心得感想篇2在空闲时,我还是喜欢看书。

看的书很杂,除了课本书籍之外,名著小说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单一的形式。

而一般只是略读。

而当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最多想到的还是葛优演的电影,关于徐福贵跌宕的人生。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

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

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

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

《活着》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活着》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活着》读书心得(精选15篇)《活着》读书心得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电影以福贵、家珍(福贵的妻子)、二喜(福贵的女婿)、馒头(福贵的孙子)四人吃饭的情景结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终止观众继续了解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依然会好好活下去,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时代,命运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这种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会改变。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透露出一种悲剧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比真实。

是时代的悲剧,也有命运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

福贵的好赌使得房子易人,父亲被气得离世。

母亲病重却没有医治的物质条件,更盼不到儿子的到来。

解放战争后,福贵回家了。

家庭的苦难累倒了有庆,偶然的意外令其离世。

此后家珍也开始生病。

文革斗倒了医院老教授,凤霞因生产大出血去世。

所幸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点生命的温存,小说的结尾却也只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刚开始房子没了的绝望淹没着福贵和电影外的我们,但随着生活不断变好和家人的不断离世,我们似乎也觉得房子没了,钱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人不在了,还得活下去,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活着。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时代的缩影,同样是历史的故事,但这部片子更为生动真实丰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时代,那些人,那些生活。

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能从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乐的时代故事,那些过往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

我想看完这些充满历史感、充满苦难、充满反思的故事,更令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

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不忘过去,为什么要感恩现在。

这真的是一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充满希望的力量。

无法诉说,只能感受。

时代是进步的,但也是充满苦痛和灾难的。

无论旁人看来苦难多么不可承受,但是人总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灾难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余华(小说《活着》的作者)在给麦田写的序里提到,“”为何我当初的写作突然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现在,当写作《活着》的经历成为过去,当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

2024年《活着》读后感范文(五篇)

2024年《活着》读后感范文(五篇)

2024年《活着》读后感范文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2024年《活着》读后感范文(二)《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写的小说,这本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人在动荡的时代里如何坚强地活下去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首先,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脆弱和宝贵。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革命和战争的洪流中,一家人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和不幸。

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妻子的离世、儿子的早逝、孙子的失明等一系列的悲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活下去。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并感慨万分。

人生就像一场戏,它充满了荒诞和无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坚强地面对,勇敢地生活。

其次,小说让我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失去了许多亲人,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对家庭的眷恋和责任感。

他的妻子、儿子对他来说都是无法割舍的牵挂和支撑。

尤其是在儿子去世后,他将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孙子身上,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孙子的生命和视力。

这让我明白了家庭的力量和力量。

最后,小说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善恶和意义。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人们常常在生存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有时会背弃亲情、友情、道义,成为了人性的扭曲。

读《活着》有感(11篇)

读《活着》有感(11篇)

读《活着》有感(11篇)读《活着》有感1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反动派的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

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

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

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

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

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

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活着》有感 --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蒲怡菲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活着》是于1992年秋在上海诞生的,这本与我年龄几乎一般大的书,真正被我所知是在年3月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后。

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发商们也马不停蹄地加印《活着》,就这样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线内。

但事实上这部书早在年前就被前人学者们奉为经典,经典有经典的好处,它历久弥新,但经典也有经典的坏处,它让人望而却步。

于是真正将《活着》这本书和电影看完却是在近几日,而它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诉说欲望。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影。

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看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好在张艺谋没有让我太失望。

电影,它土它乡村它深刻,但它不沉闷也不晦涩,尤其是里面本应该以务农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戏,那曲调那韵味,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也望尘莫及的。

然而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形之下,电影还是略显苍白,也空洞了不少。

尤其是电影的结尾,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向往美好的生活远远没有小说里只剩福贵与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来的更震撼人心。

但好在前者还有希望,而后者只剩回忆。

余华很聪明也很残忍,同样是写人物,他不写大人物波荡起伏的一生,专写小人物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

字里行间平实无华,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生活的缩影,真实、残酷,一次次给活着的人希望,再一次次骤然掐灭这丝希望,让人们一个个在活着中死去。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正如书中的福贵嘴里常常念的“这都是命”。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书里给人印象最深、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徐福贵,他从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从痛苦到麻木,从麻木到欣慰。

他饱经风霜,于是云淡风轻,可还有什么比一个深陷痛苦的人,为了超脱这种痛苦,拼命节制、强颜欢笑、举重若轻,更让人不忍呢?福贵父亲的死是福贵逼的。

嗜赌成性的福贵将家里全部的田地都输给了龙二,连祖屋也没剩下。

但当福贵父亲说“赌债也是债,是债就要还”,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一个父亲为不争气的儿子,宁愿倾家荡产也求他浪子回头。

福贵终于懂了,但父亲还是走了。

福贵放下了少爷身份后,学会了下地干活,家珍也在生完有庆后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是全了。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了,福贵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看病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

也是在这途中,余华借着老全的口第一次说出“活着”这个词--“老子死也要活着。

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

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带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活着”两个字就这样深深地扎在了福贵的脑海中,从那以后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想就能活着。

于是他会对得了软骨病认为自己连累了一家人的家珍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会对遭到批都后想要自杀的春生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即便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的儿子。

“活着”,早已成了福贵的信仰。

在那之后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却也早已走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家还是完整的。

之后的日子,福贵干活勤勤恳恳,他坚信“一只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额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也就好了。

”但有庆的死却为徐家的“诅咒”正式拉开的序幕……在小说中有庆是为县长女人输血活生生被抽死的,电影里则改成了县长开车撞到了墙,墙塌后砸死了有庆。

我不能说这种改法不好,毕竟很多故事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能明说。

就像我读到有庆死后,福贵除了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知道县长是春生后就不再追究时,我却出离愤怒了,因为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医院怎么会忍心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干,无法理解一位父亲怎么会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

其实人总是这样,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愚昧还未开化的时代,无法感同身受那些事情,也便无法得知福贵当时的想法,但我知道是痛的,而且会很痛、很痛,这个伤口不会痊愈,活着一天就被折磨一天,但是还是要活着……家珍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余华笔下希望的象征了。

她先是得了软骨病,被医生告知准备后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是个奇迹,但谁说生活中不能有奇迹呢?家珍的康复给这个已经濒临破碎的家再次带来了希望,毕竟福贵、家珍、凤霞,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凤霞的死我认为电影里比小说里诠释的更好,短短十几分钟的片段,不仅将文革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让凤霞的死更显得在情理之中。

至于小说后来二喜、家珍和苦根的相继死去,在电影里则全部删去。

这样的处理方法或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也或许是电影的意义在于正面教导观众,所以要留下希望,但不得不说这确实大大弱化了这本书给人心灵的冲击力。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

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着明显硬伤的,徐家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连女婿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情节不是不可以,但在作者的笔下我却总有一种牵强的感觉,这种为了“死”而“死”的设置,不但很难让我难过,而且有时会觉得好笑。

小说中凤霞难产,福贵和二喜都决定保大人不要孩子,后来医生又说大小平安,接着凤霞就突然大出血;二喜的死是工伤,没人知道出了什么情况,万二喜就被水泥夹扁了;至于苦根则是吃豆子活活撑死的……其实就情节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情节很好,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博得同情或是引起共鸣,而且很容易上升高度说:“事实永远都会比最恐怖的小说更恐怖,比最科幻的作品更科幻。

”但就作者的描写而言,我却真真不敢恭维,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死亡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叫“凤霞”、“二喜”和“苦根”的代号。

死了也就死了。

我一直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再丰满点、真实点,他们的死因写得再深刻点,或许会给读者的冲击性更强。

但偏偏是这种貌似无味的描写却让我感到另一种感动和恐惧。

而这种感动和恐惧全部都是来自一个人--徐福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

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

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是在讲完苦根的死后,福贵说的话。

那句“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很难形容的一种感受,那种本该是声嘶力竭、痛彻心扉的感觉硬是变得踏实而又有那么一点幸福的味道。

但这笑中带泪的幸福却更能揪住我的心,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知道必败,不如败得漂亮。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却可以败得光荣。

席慕容曾在《时光九篇》中说:“故事一旦开始,再怎么曲折,也只是在逐步走进结束的方向,我当然明白,所以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人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只是为了分别……”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

徐福贵的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一开始的痛哭流涕,到之后的奋力挣扎,最后只剩一句喟叹“这都是命”。

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

”今何在问:“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福贵最后认命了,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怨天尤人。

我猛然惊醒,想知道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是在复述福贵的话语?那些不够饱满的人物,那些乏味的描写,究竟是出自作者,还是出自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口中?如果是后者,那需要多少绝望,才能看淡一切;又需要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同情、怜悯、感动这些最表层的情绪开始浮动,但却终究没有压制住我内心里由徐福贵带给我的深深恐惧。

有人说:人生的游戏规则就像划拳喝酒,划输的人,反而可以畅饮美酒。

曾几何时我也向往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想把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觉得跌倒了就跌倒了,受伤了就受伤了,觉得挫折是成熟的过程,渴望经历一些大风大浪,然后正式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高人状态。

其实说白了,真正吸引我的是“宠辱不惊”四个字,觉得这才是高人一等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事情,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真的像池莉说得那样:“阅读让一个人活好几个一辈子”,慢慢地我开始恐惧挫折。

闾丘薇露曾说:很多人曾羡慕我丰富的生活经历,说我好像一个人活了好几个人一样,但事实上,那些羡慕我的人只看到了我今天的成就、地位,却没看到我一路上的辛酸与泪水,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得到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不确定我是否还会选择同样的路。

咪蒙也曾就文学方面提过伤痛与幸福给人生活带来的不同表现,“很多时候,伤痛就是文学的春药。

如果你文章写不到顶好,不一定是才气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你太幸福。

文坛即武林,幸福的人因为平和,少了锋芒和机关,携带的常常是钝刀。

而不幸的人因为激愤,充满尖锐的痛感,往往怀抱利器。

正如龙应台说的,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大智若愚、云淡风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巨大生活变革的人,他们都曾悲伤过、挣扎过、怨恨过,但终归他们看透了,或者说是认命了。

而《活着》带给我的恐惧正是徐福贵的认命,他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宠辱不惊,我越是同情他,也越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他说:“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了”,我却要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

我们都会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失去。

我很害怕看深刻的文字,因为越是深刻的文字你越会去深刻思索,而越是深刻思索,你身上留下的锐气就会越少。

就像刘瑜说的:“她小小年纪,怎可以放任自己的清醒。

”我愿意糊涂一点,任性一点。

年轻,什么都没有,可是有勇气。

我愿意天真的活着,认为什么都可以把握在手,那些幸福,天长地久。

所以我说: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那种悲伤、那种痛苦、那种被生活洗礼后留下的举重若轻、强颜欢笑,统统不要。

我们会怎样地老去呢我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那无法预见的命运如果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无法重复我至爱的我们又如何能优雅地谢幕“这无法尽兴的一生啊!”将是我们最后最轻的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