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请举例说明。
(1)平淡质直,自然流露,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在《归园田居》这组诗里,几乎全用平淡质直,不加雕琢和藻饰而又接近于农村生活的“田家语”。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只用极少修饰的语言,就把“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以及犬吠、鸡鸣、炊烟、桑麻等平常景物组成和谐动人,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产生了由衷的向往。
(5分)(2)塑造生动优美的形象,达到情景融合的境地。
陶诗善于用比兴的事物形象来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做到个性鲜明。
他以自己的人格构成艺术典型。
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能体现诗人自己的性格,形成优美的意境,达到艺术美与心灵美的融合与统一。
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都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能体现其思想性格。
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漫不经心地在东篱下采菊,闲静自得地望见庐山。
描写诗人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悠然自适的神态,异常逼真、传神,达到了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5分)(3)以白描的手法、平凡的素材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味。
例如:《桃花源记》的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并描写桃花林的景色,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不加彩色渲染烘托,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美丽的环境描绘得非常真切、形象。
又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小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表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志愿,就是怎么辛苦,也心甘情愿。
纯用口语,以白描手法叙事抒情,不但写得朴实,简明,而且通俗中含有精炼,平淡里蓄着深情,可谓平淡与淳美的统一。
(5分)(4)讲究篇章的有机结构,有整体美:艺术风格多样化。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当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风骨渐弱,玄言诗过度膨胀的时候,他本着自然的精神、古朴的作风为东晋诗坛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与曹植、阮籍等着重写关乎国家政治题材的诗不同,他着重于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造了田园诗。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自然为文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其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那些大的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为官后,期间政局多变,因此他也多次辞职。
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他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这年他41岁。
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也说过:‚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无法改变本性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去彭泽县令,对陶渊明的一生来说是个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为官与归隐中做选择,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并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中无处不体现着自然,崇尚自然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陶渊明是杰出的田园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将农村的生活情状第一次带进了诗歌,在他的笔下,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有农村劳动生活的场面,有对田园生活的体会,人生的真谛,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他的诗歌以自然平淡取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生活中的细细碎碎,心情的悲悲喜喜,都真实的记录下来。
其写景平淡,叙述自然,寓情寓理,抒怀真挚,品行高洁,达到了诗歌境界与人生境地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自然平淡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
其诗成就最为突出。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田园诗最能代表他诗歌的成就及艺术特色。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次出仕。
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隐逸风气影响,具有爱慕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倾向。
因此几经沉浮,感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最终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的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中田园风光怡美,田园生活简朴自然,其心境悠然自得。
他叙写躬耕的乐趣,写农作生活体验,风格亲切、平淡,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独特,不但韵味醇厚富有冲淡美,而且创设出情、景、理浑融的意境,却又不乏理性。
他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透过普通的人和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悟之理。
重在写心,写与景物浑融在一起的明彻心境。
而他诗歌的语言本色自然,精工简练。
他的每一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雕饰之感,但却生动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无人能及,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将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开始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归家,元兴三年,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离职。
同年秋,他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陶渊明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将日常生活诗化,用家常话写家常事。
具体地说,陶诗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1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2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等诗句都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1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2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都是明白如话。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篇1陶渊明是一位擅长写山水田园类诗篇的诗人,他所围绕的主要思想是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陶渊明他所写下的诗篇,词藻虽然不华丽,但是通篇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真理、回归真实与自然。
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篇,可以读懂诗人内心的恬淡自然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陶渊明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悠然的脱俗心境。
1.田园风情的诗意文化大多数诗人都对田园生活充满一定的向往,追究其根源,他们的这种心境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东晋时期的政治极其败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政治纠纷层出不穷。
寒门难出贵子是非常符合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寒门,在当时皇权贵族掌握的政治局面中,是丝毫没有地位的。
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陶渊明走向了归田的道路,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
归园田居就是这个时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在《归园田居》一诗中,作者将官场比作尘网,生动描绘出官场的生活既拘束又黑暗。
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
2.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2.1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从《归园田居》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出诗人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篇的主要特点之一,淡然自足的情感倾泻,浑若天成的框架模式,组合成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
陶渊明的每首诗中都能领略出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将生活中的本来模样呈现给读者。
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同时又宣扬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予读者对生活的真切向往,诗人渴望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希望寄身于山水田园之中。
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我们可以忘我的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从中获得灵魂的陶冶。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
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
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
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
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
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
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
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
如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时至今日,以酒排解愁怀、郁积,仍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
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伟大诗人,隐然世外的陶渊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田园诗派,一改魏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原始自然艺术的顶峰”。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平淡自然”,具体来说有(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三)、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融和境界;白描;警策绮丽;质朴简炼【引言】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1]。
陶渊明出生成长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家庭环境和社会的强烈反差,以及他自身的境遇使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宗师。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
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绣。
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主要在诗歌,其作品今存诗125首,赋、文、赞、述等12篇。
诗歌当中又以五言诗最为出色,计五言诗116首,四言诗9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2]。
自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第一人,陶渊明开创的国园诗最为集中的体现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用最简单、最鲜明的词来概括,就是:平淡自然。
这也是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歌铬在人们心中最深的印记,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概述及内容与艺术】陶诗喜用简朴、自然的叙说和议论入诗,表现朴质无华的真挚情感,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饮酒序》中写道:“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看视随意,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以田园诗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同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成年之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在当时社会思潮与生活环境熏染下,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使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分别在陶渊明身上大放异彩。
因而,其诗歌作品多呈现出各式鲜明色彩、富于高洁人品的知识分子对于虚伪、欺诈的官场和世俗社会的鄙弃,除此而外,诗作中还流露出陶渊明本人对于自然、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以下,我将引证陶渊明的诗歌来说明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
人评陶渊明的诗歌具说理、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将情景和事理有机结合,将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之矛盾组合,再运用于说理方式,表现出其旷意闲适的情感,终使得全诗因此创作出出神入化的境界。
例如他的《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在此诗中,“穷居”而“时忘”开篇便将
主人公愁孤的形象表现出来,之后由“落叶”,而怅然“知秋”更使全诗的孤寂感倍增。
陶渊明脑中怀抱的是“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然而现实所对萧瑟让他心中感觉恍然,只感叹“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全诗的基调是灰调,但是诗末陡然出现了一抹希望之色“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这种看似平淡的愿望,却饱含了炙热情感。
本诗便深刻的反映出了其诗歌的第一个特点,即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
2、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其二,便是指其诗歌的实质内涵了。
“风格冲淡自然,真纯隽永,语言质朴无华。
”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陶渊明诗歌的概况评述。
但是要知道,平淡不意味着平凡,质朴不代表简单,陶诗本身用词朴实,明白如话便是他的特色之一,可当深究其诗歌深层含义时,其中无不蕴藏其内心深处对于那份累计陈酿已久的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褒贬态度,以及诗人本身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可谓是“朴实中见真意”,这份遗世独立的态度与精神,本就是那些华而不实的歌功颂德及混淆心智的香艳魅词所不能比拟的。
就拿陶渊明的《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来谈谈。
本诗展示给我们的第一幅景象便是黄昏时分,万物各有所依,偏是那空中一抹云彩,无依无傍,在昏色之中飘荡无依,因而诗人不禁
发出感慨“何时见馀晖。
”何时?只怕是不复再见了吧。
别了孤云,再见的便是旭日染霞之景,同样的,众鸟在云霞中翻飞,独有一迟迟未出,然而未等天晚,却又归还于故林。
或许,这一抹孤云同这一只独鸟便是陶渊明自己了罢。
诗人选择踏出官场归隐田园,这种生活免不了“岂不寒与饥”的困苦;物质缺失不令他沮丧,可是“知音苟不存。
”却使其暗自神伤,没有良友知己也罢,既然如此,“已矣何所悲”,是啊,总是如此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全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深刻表现了陶渊明内心的挣扎与决绝。
尤其是末句的“何所悲”,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
以上,便是我对于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