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指南偏头痛》课件

《指南偏头痛》课件
《指南偏头痛》PPT课件
欢迎来到本课程,《指南偏头痛》。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偏头痛的 定义、症状以及处理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偏头痛问题。
偏头痛的定义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状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通常以搏动性头痛和其他伴随症状为特征。病 人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光和声敏感等症状。
常见的触发因素
剧烈头痛,常导致无法正常工 作或参与活动。
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止痛药、三叉神经痛药和
非药物治疗
2
预防药物。
针灸、按摩、放松技巧等非药物方法也
可以缓解偏头痛。
3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偏头痛病例,手术可能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预防偏头痛的方法
压力管理
学习有效的压力缓解技巧,如放 松训练和冥想。
健康饮食
饮食均衡、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用药和摄入过多刺激性物质。
适度运动
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改善健康 状况。
生活方式调整和健康建议
1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 助于预防偏头痛。
2 避免过度用药
减少对止痛药和药物的过 度依赖,避免滥用。
3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压力,保持 良好的心态。
结论和总结
1 食物和饮料
巧克力、红酒、咖啡因等食物和饮料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2 环境因素
强光、强噪音、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偏头痛发作。
3 情绪和压力
情绪波动和压力是常见的偏头痛触发因素。
偏头痛的分级和临床特征
轻度偏头痛
轻度头痛,不影响日常活动。
中度偏头痛
中度头痛,可能伴随恶心或呕 吐。

偏头痛诊断治疗的指南完整版

偏头痛诊断治疗的指南完整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11,17,(2)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舜伟1焰生2若卓3乔向阳4万琪5晓6于生元3,△于挺敏7邹静21协和医院神经科;2仁济医院神经科;3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5省人民医院神经科;6神经科;7大学第二医院神经科△通讯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100853 Email:yusy1963126.目录第一章、背景第二章、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一、发作的临床表现(一)前驱期(二)先兆期(三)头痛期(四)恢复期二、发作的诱发因素第三章、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一、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二、偏头痛的诊断(一)病史采集(二)体格检查(三)预警信号(四)偏头痛诊断标准1.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五)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1.血液检查2.脑电图3经颅多普勒超声4.腰椎穿刺5.CT和MRI检查(六)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七)其它类型偏头痛的诊断1.儿童偏头痛2.月经性偏头痛3.慢性偏头痛4.偏头痛持续状态三、偏头痛的评估(一)对头痛程度的评估(二)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三)头痛影响测定(四)偏头痛筛选问卷第四章、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一、防治原则(一)基本原则(二)患者教育(三)非药物预防(四)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二、急性期药物治疗(一)急性期治疗目的(二)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三)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1.非特异性药物(1)NSAIDS(2)其他药物2.特异性药物(1)曲谱坦类(2)麦角胺类(3)Gepant类药物3.复方制剂(四)成人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五)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六)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1.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2.偏头痛缓解后再发3.儿童偏头痛4.妊娠、哺乳期偏头痛三、预防性药物治疗(一)预防性治疗目的(二)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三)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四)预防性治疗药物及评价1.β受体阻滞剂2.离子通道阻滞剂3.抗癫痫药4.抗抑郁药5.NSAIDS6.其他药物(五)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六)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七)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1.儿童偏头痛(1)非药物治疗(2)药物治疗2.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3.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4.慢性偏头痛四、其他(替代)治疗(一)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二)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三)外科治疗第一章背景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为 3.3% ~32.6%,男性为0.7%~16.1%[1]。

头痛临床路径

头痛临床路径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S码:BNGO60或头风病(TCDS码:BNG06。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HX HIS, 2004年。

2 •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头痛(偏头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 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1 / 10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S码:BNGO60或头风病(TCDS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编码:G43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3)心电图(4)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 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八)治疗方法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2-脑病科---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脑病科---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HIS,2004年)。

(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3)偏头痛其他类型(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要点一、诊断标准:1.头痛符合偏头痛特点:重度、搏动性、阵发性头痛、单侧或交替性头痛、头痛持续4-72小时。

2.至少两种头痛特异症状(恶心、呕吐、光过敏、声音过敏)。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如颅内病变、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二、分类和分级:根据头痛特征和症状分为偏头痛无特异症状、偏头痛合并其他疾病、慢性偏头痛三类。

根据发作频率分为低频偏头痛(每月<15天)和高频偏头痛(每月≥15天)。

三、非药物治疗: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过度饮食和酗酒、避免过度用眼、维持适当体重、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2.采用行为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生物香精油疗法等。

3.饮食与补充剂:避免食物和饮料引起偏头痛的触发因素,如巧克力、咖啡、红葡萄酒等,适当补充镁、维生素B2、叶酸等。

四、急性治疗:1.非麻醉类止痛药: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2.麻醉类止痛药:布洛米芬、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等。

3.三联药物:三联药物包括三氟拉嗪、阿米替林和咖啡因。

4.抗血管活性药物:三唑酮等。

5.滋补肝肾药物:肉桂附子丸、细辛颗粒等。

五、预防治疗:1.一线药物:甲氧硝酮、丙戊酸钠、地尔硫卓、托吡酯等。

2.二线药物:普鲁卡因胶囊、地塞米松、美拉索康等。

3.神经肌肉阻滞:布洛维卡因、肉毒素A等。

4.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六、二次性头痛的处理:对于头痛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首先针对基础病进行治疗,同时根据头痛特点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七、儿童和特殊人群的头痛治疗: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药物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

总结起来,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主要包括头痛的诊断标准、分类和分级、非药物治疗、急性治疗、预防治疗、二次性头痛的处理以及儿童和特殊人群的头痛治疗。

这些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对偏头痛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帮助患者减少头痛的发作频率和降低头痛的严重程度。

[临床医学]偏头痛诊治指南治疗篇

[临床医学]偏头痛诊治指南治疗篇

Ramp Agonist
CLR
1 CGRP
2 drenomedullin
Ian /smd/cgrp
CTR
3 adrenomedullin 1 amylin
2
• Calcitonin-like receptor (CLR)
3 amylin
药物及评价
特异性药物治疗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Gepants类) 有证据表明可通过将扩张的脑膜动脉恢复至正常而减轻
偏头痛症状,而这一过程并不导致血管收缩。部分对 曲普坦类无效或者对曲普坦类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能对 Gepants有良好的反应。 BIBN4096是第一个通过临床试验证实有效。 telcagepant(MK-0974) 有2项大规模RCT和一项与利扎曲 坦对照研究显示有良好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高 于安慰剂组。 目前国 内缺乏大规模用药经验
布洛芬
200 - 800
I
A
同ASA。
萘普生 双氯芬酸
对乙酰氨基酚
250-1000 50–100
1000
I
A
同ASA。2岁以下儿童禁用。
II
A
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的副反应、肝损伤及粒
细胞减少等。
II
A
警惕肝肾功能衰竭。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 250,200–250 I
A
同 ASA 和对乙酰氨基酚。
基酚、咖啡因复合剂 50
急性期药物治疗
药物及评价
非特异性药物
解热镇痛药(NSAIDs)
解热镇痛药及其咖啡因复合物对于成人及儿童偏头痛发作均 有效,故对于轻、中度的偏头痛发作和既往使用有效的重度 偏头痛发作,为一线药物首选
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 1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偏头痛的发作期患者。

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 -Ⅱ)(HIS ,2004 年)。

2.疾病分期 (1)发作期 (2)缓解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 痰浊内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 编码:G43)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头痛持续 24 小时不能缓解。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3)心电图(4)颅脑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MRI 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偏头痛 病情说明指导书

偏头痛 病情说明指导书

偏头痛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偏头痛概述偏头痛(migraine)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migraine。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偏头风、头痛。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

发病部位:头部。

常见症状:反复发作的、常为搏动性的单侧头痛,常伴恶心和呕吐。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环境、精神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

重要提醒:偏头痛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发生脑梗死等不良后果。

临床分类:根据2013年的第三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ICHD-3β),偏头痛可分为以下几类:1、无先兆偏头痛以前称为普通型偏头痛,是偏头痛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

患者常有家族史,头痛的性质与先兆偏头痛相似,但多无明确的先兆,持续时间较先兆偏头痛更长,可以持续数天,程度较先兆偏头痛轻。

2、先兆偏头痛显著的临床特点是头痛发作之前有先兆症状。

包括典型先兆偏头痛、脑干先兆偏头痛、偏瘫性偏头痛、视网膜性偏头痛。

3、慢性偏头痛是偏头痛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源自无先兆偏头痛,只有2%~3%的普通类型偏头痛患者会发展为慢性偏头痛。

4、偏头痛的并发症包括偏头痛持续状态、无梗死的持续先兆、偏头痛性梗死和偏头痛先兆触发的痫性发作,5、很可能的偏头痛包括很可能的无先兆偏头痛、很可能的先兆偏头痛。

6、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发作性综合征包括复发性胃肠道紊乱、良性阵发性眩晕和良性阵发性斜颈。

二、偏头痛的发病特点三、偏头痛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偏头痛具有遗传易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指南编制组二○二○年二月1.工作简况1.1项目背景中医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中医药理论体系科学化、国际化,与当代医疗体系更好融合,一直是当前研究的方向。

“循证医学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便捷途径”。

基于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落实“十三五”重点领域研究专项《中医药诊疗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依托单位承担其中的《修订28个中医循证临床指南并转化为团体标准》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1.2任务来源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根据本领域标准化需求,向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立项申请,并于2018年1月15日正式立项,立项通知为中国标协〔2018〕6号文《关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内容质量评价规范>等二十一项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立项的通知》。

本指南的编写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重点领域研究专项资金(Z0479) 的资助。

1.3起草单位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要负责起草。

1.4协作单位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23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

1.5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本指南制订过程设立了总指导委员会、方法学专家委员会、指南专家委员会、工作组(首席专家、系统评价组、起草组、秘书),并实施双首席和双秘书制。

该指南的编制共有28人参与,涉及研究单位23家,覆盖了全国15个省市。

总指导委员会由中医药行业和方法学研究领域以及本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课题研究方向指导工作;方法学专家委员会由西医和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相关,特别是循证医学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对于临床实践指南研制有丰富的指导经验。

领域专家则由与偏头痛相关的临床一线专家组成,有西医专家,有神经内科专业,也有针灸专业以及药学和护理学专家,主要负责本指南制订过程中的“共识”和推荐意见的形成。

系统评价组,则以有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经验的人员组成,负责证据评价和合成。

指南工作组,实行双组长领导,方法学专家共同参与,临床一线医生执笔撰写。

另外,本指南还设置了2名秘书,负责项目日常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联络。

2.工作过程2.1 启动部署阶段2019年6月17日,召开《中医临床试验指南》制定共性技术培训会,会议研究讨论了28个中医单病种指南制定工作计划和各编写组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优势提供证据和指导。

为此特别成立了?人小组(?名负责人,?名秘书)。

?名秘书负责?种疾病指南编撰的联络、组织和系列材料撰写任务,同时确定了每周例会制,要求每周督促各疾病组的研究进程以及阶段性汇报研究完成任务。

这部分属于临基所人员设置内容,请鲁老师确定2.2起草阶段2.2.1指南研发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步骤的落实工作组根据分配的任务,制订指南研究计划,确定编制时间节点。

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召开专家讨论会,完善研究计划,并落实指南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工作组反复讨论,达成内部的共识,征求高层专家意见,对指南的编制内容及计 划进行修改完善。

编制时间节点,见图1。

2.2.2组织管理本指南制订过程中开通了微信交流群,主要有共识专家以及工作组成员。

自研究开始,定期通过微信积极推进指南编制进程。

同时定期召开内部讨论会和积极参加总课题的交流会和培训会,并将每次会议进行会议记录(录用、照相、文字记录)存档。

2.2.3避免利益冲突为防止在指南编制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凡参与的所有成员均签署利益冲突声明,由秘书组收集提交至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监督并评价利益声明,以确定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若存在利益冲突,指南指导委员会确定其严重程度,进而确定最终处理方式。

在指南小组会议上呈现并报告所有成员的利益声明和利益冲突评价结果,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更新和( 或) 修改其利益声明。

指南制订完成后,总结利益冲突及其处理策略,并在最终的指南文件中进行报告。

2.2.4确定指南的主题和目的,制订指南研发计划书该指南的撰写,突出中医药单用/联合西药的主题,彰显中医药诊治偏头痛的特色,制订临床可操作性强、循证过程规范的临床实践指南。

该指南的目的主要为提高中医药单独使用或联合西药治疗成人(>18岁)偏头痛的临床实践水平,增加临床治疗的科学性,减少不合理的止痛药使用,抵抗单纯西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即通过中医药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偏头痛,达到减轻偏头痛发作程度、减少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时间的效果。

工作组在2019年12月15日—12月31日期间完成了《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计划书》的撰写,并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网”进行了双语注册,获得注册号(IPGRP-2019CN072) 。

同时,计划书的撰写过程中,完成了对32名来自全国范围的临床一线医生对于偏头痛主要结局指标的评分和本指南拟解决的临床问题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对于偏头痛临床一线医生比较关注的结局指标主要为:偏头痛发作程度、头痛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服用止痛药频率、发作伴随症状、并发症、生活质量、发作间歇时间、发作部位面积等;而对本指南拟解决的临床问题,则主要集中为:中医药物疗法(经典名方、中成药)、针刺疗法、其他非药物疗法是否可有效改善上述结局指标即有效性的问题,与西药药物疗法相比,是否不良反应少即安全性问题。

疾病组根据前期的调研,对本疾病领域老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访谈主要从专家治疗偏头痛的总体思路、常见辨证论治过程及其常用治疗措施、调护以及哪些发病环节中医药单用或联合西药使用优于西药等几个方面进行。

2.2.5根据 PICO 确定检索策略检索策略为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检索内容为国内外原始研究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以及国内外指南文库。

检索全文电子数据库主要包括原始研究数据库:①英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②中文:中国知网 ( CNKI)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全文数据库。

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以及国内外指南文库: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https:///)、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index.aspx)、国际指南注册平台()、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https:///)、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新西兰临床实践指南网(/)、中国临床指南文库( )等。

并手工检索教科书、重要古籍、重要的标准化文件和出版的相关专著。

检索时间均从建库—2019年10月。

检索关键词有:“偏头痛”。

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中医主要核心检索词:“偏头风”、“偏正头风”、“头风”、“真头痛”、“厥头痛”、“头痛”、“半边头痛”、“首风”、“风头痛”、“少阳头痛”、“疾首”、“头角痛”、“头风病”、“脑风”。

英文检索词:"migraine[mh]",检索思路见图2。

2.2.6现有证据的梳理通过检索,检索到了111篇相关系统评价,36篇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其中111篇系统评价均与本研究相关,通过查阅摘要/全文发现其最新检索截至至2018年10月,考虑到本指南于2019年7月立项,通过检索确认2019年发表相关符合条件的RCT共15篇,故未采用原有系统评价证据结局;36篇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其中与本指南最为相关的为:2016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头面痛学组发布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2014年中国针灸学会标发布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2014更新版解读)(ZJ/T E005-2014)、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偏头痛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分析这3部指南后发现,西医指南对于偏头痛主要推荐口服药物治疗。

另外,本指南编制组还系统梳理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有关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和饮片。

对本病中医药治疗的相关古籍也进行了梳理,以及相关教材和医家著作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提取。

2.2.7制作新的系统评价研究的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纳入对象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或明确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公认的标准,年龄≥18岁,不限性别和种族。

(3)干预措施:试验组,①中成药/经典名方单用;②中成药/经典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③单纯针刺、电针、头针、舌针、揿针;④针刺、电针、头针、舌针、揿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⑤单纯其它疗法,包括:刺络疗法、放血疗法、艾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穴位透刺、推拿、按摩、贴敷;⑥其它疗法,包括:刺络疗法、放血疗法、艾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穴位透刺、推拿、按摩、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

(注:经典名方,包括川芎茶调散加减、芎芷石膏汤加减、羌活胜湿汤加减、加味四物汤加减、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大补元煎加减、通窍活血汤加减、益气聪明汤加减、散偏汤加减、川芎定痛饮加减、清上蠲痛汤加减、勾蝎散加减。

中成药,包括芎菊上清丸/片/颗粒、通天口服液、头风痛丸/胶囊、天菊脑安胶囊、头痛宁胶囊、天麻头痛片、清眩丸/片、复方山角片、正天丸/胶囊、养血清脑丸/颗粒、脑安滴丸)。

对照组:①安慰剂(包括假针刺);②西医常规治疗;③空白对照;④安慰剂+西医常规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为:①头痛强度;②头痛频率;③头痛持续时间;④使用止痛药频率;⑤发作伴随症状;⑥并发症;⑦工作、生活质量;⑧发作间歇时间;⑨发作部位面积。

研究的排除标准为:①自拟方;②试验组>1种中医治疗措施叠加;③对照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治疗;④无主要结局指标;⑤单页纸、只有一个作者且第一单位为基层机构、怀疑重复造假类;⑥重复或存在一搞多投;⑦无法下载全文。

对于上述数据库检索后的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 3。

2.2.8针对各结局对证据体进行质量评价本指南采用的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为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标准,即 GRADE标准。

本指南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

为此,在经过层层筛查后,最终获得179篇RCT,其中针刺治疗有77篇RCT,中成药治疗有51篇RCT,经典名方治疗有36篇RCT,其它疗法治疗有15篇R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