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简答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简答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简答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简答题

1、冬天天气很冷,我们多穿些衣服就不觉得冷了。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身体直接接触冷空气和有衣服的阻隔当然不同啦一方面可以阻挡寒冷空气另一方面能够储存体内温度

2、观察温度计,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这个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是多少?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现在指示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答: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3、请用及学到的知识,分析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

答:盐水对物体的浮力比清水大,所以马铃薯能在盐水中浮

4、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的多,排开的水量也就大得多,所以轮船能浮在水面上。

5、解释四季现象的形成原因。

答: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倾斜使阳光的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形成了四季。

6、将一根20厘米长的细线挂在教室外的树枝上,细线下端绑一小块泡沫塑料,做成一个摆钟。请分析这个设计在哪些方面不合理(写出三点)。

答:1·摆锤的重量太轻,形成比例不协调。

2·环境不稳定,从而使实验不精确。

3·在户外做实验,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引响。

7、为什铁路上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间隙?

答:钢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在不锈钢杯和塑料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快?这是什么原因?

答:不锈钢杯中的热水凉的快,因为不锈钢是良导体。

9、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答案要点说明1.地球在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0、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南极看北极星又会怎样?

答:人们觉得北极星“不动”是因为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人的头顶。南极是看不到北极星的。

11、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所以会上浮。

12、把鸡蛋放入水中是沉入水底的,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答:在水里放入盐。

13、铁路的铁轨在连接处总是留出一条缝隙,这条缝隙的大小会变化吗?怎样的规律呢?

答:有变化,冬天缝隙最大,夏天缝隙最小。

14、要使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一些,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要使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一些,要使用一些热的不良导体。用塑料、玻璃等做杯身,外面用泡沫、棉花......做保温。

15、为什么水泥路面、铁轨、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等都留有一小段缝隙?

答:因为水泥路面、铁轨、建筑材料等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留有缝隙是为它们在温度变化时有自由伸缩的空间。

16、为什么架设电线时候不能太紧?

答:电线在夏天会热胀,冬天会冷缩。如果电线架设的太紧,冬天受冷收缩就会发生断裂。

17、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水表、饮料瓶里的饮料)会冻裂?

答:因为水在4摄氏度以下会热缩冷胀。冬天气温低,自来水管(水表)里的水(饮料瓶里的饮料)会结冰体积膨胀,所以就冻裂了。

18、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吗?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会下沉;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会上浮。

19、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

答: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20、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21、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2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23、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答:气体热胀冷缩,会给轮胎很大压力,把轮胎胀破。

24、30厘米的摆和20厘米的摆哪个摆动的速度快,为什么?

答:摆线为20厘米的摆摆动速度快。因为摆的摆动速度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的摆动速度越快。

25、请解释同体积的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

答:因为同体积的马铃薯的重量比同体积清水的重量重,比同体积的盐水轻,所以同体积的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26、夏天,卖冰糕的叔叔为什么把冰糕筒放入棉被中呢?

答:因为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隔绝了外面的热空气,所以把冰糕桶放入棉被中,冰糕不容易化。

27、请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答: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北京在东8区,乌鲁木齐在东6区。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28、请说出你所知道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其中固体、液体、气体各2个。

答:固体:铁轨中间留有缝隙电线夏天长,冬天绷紧

液体:温度计饮料瓶中的饮料不能装得太满

气体:乒乓球瘪了放热水里能鼓起来夏天轮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容易爆29、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30、如果没有钟表,你有多少办法知道时间?请至少写出三种办法。

答:1。看太阳和影子 2。植物开花的时间(花钟) 3。沙漏 4。滴漏

31、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

答:不一样。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

32、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主要观点有几点?

答:1、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

33、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主要观点:

答: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

3、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绕太阳转动。

34、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35、北极星为什么“不动”?

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36、怎样证明地球在公转?

答:1、人们在不同夜晚的统一时间观察星座是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说明地球在公转。

2、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是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证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3、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37、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

答: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大约23度,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南半球或北半球,形成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或极夜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 钟表以()、()、()单位来计量时间。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单位。 2. 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小时。 3、设计时钟时要诀在于让()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时钟都是用()控制与齿轮相连的的()运转的。 4.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制成的计时器。 5. 人类根据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这一特点制作()用来计时。 6.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的。 7.通过我们的反复实验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 . ),摆绳越短摆动越()。 8.古代的水钟有()水钟和()水钟。 9、虽然像()、()以及()、()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间。()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二、判断 1、时间的流逝有快慢的。() 2、随着计时工具越来越先进,计时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3、中午时,太阳的影子是最长的。() 4、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 ) 6、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7、钟摆每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8、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小时。() 9、虽然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在这一分钟里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10、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就越快。() 三、选择 精品

五年级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1.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小草(生产者)→虫子(消费者)→麻雀(消费者) 3.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动物所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样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所形成的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如果生态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5. 我国的北方,有许多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除了人类放牧的牛羊,还生活着肉食性的猎隼,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植食性的兔;还有蝗虫,蚱蜢等昆虫,以及我们喜爱的百灵鸟。那里还生长着中药材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菜等,可是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6. 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7. 影子产生的3个条件:光、遮挡物、屏。 8.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但是,并非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只有投射到一个面上的影子才叫投影。 9. 阳光下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10. 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11.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古代人们利用日晷来测定时间。 12.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4.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越快。 15.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时比倾斜吸热快。 16.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它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7.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为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要8分钟。 18.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逸夫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我会填。 1、把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 力称为水的(浮力)。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 4、当一个物体静止漂浮在水面时,它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5、不同的物体产生的浮力也(不相同)。 6、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浮)。 8、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 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9、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反)。 10、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二、我能辩,对的打“√”,错的打“×”。 (√)1、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2、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 (√)3、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4、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是因为死海很浅。(√)5、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是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6、轮船是钢铁制造的它在水中不会沉,所以钢铁在水中是浮的。(×)7、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8、相同体积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9、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三、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相同重量的下列物体中只有一种在水面能够上浮,它最可能是(B)。 A、铁块 B、木块 C、橡皮 2、要使浮在液体上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B)。 A、加盐 B、加清水 C、加糖 3、下列物体最容易浮在水面上的是(B)。 A、铜块 B、塑料泡沫 C、硬币 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主要与(C、)有关。 A、物体的重量 B、物体的颜色 C、物体排开的水量 5、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A )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6、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B)它受到的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人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B )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D )的物体容易沉。 A、轻 B、重 C、大 D、小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体,( A )等于(C )。 A、浮力 B、压力 C、重力 D、动力 3、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B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D )。 A、下沉 B、下潜 C、上浮 D、上升 4、软木塞浮在(B )上,塑料块浮在(C )上,葡萄在(D )上,铜砝码漂浮在(A )上。 A、水银 B、油 C、水 D、糖浆 5、(B )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B )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A、伽利略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迪生 二、多项选择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AD)有关。 A、构成他们的材料 B、材料 C、液体 D、液体的性质 三、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四、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会改变。(×) 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3、潜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 4、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压力。(×) 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测试题及答案

二、判断题 1、同一块橡皮不管切成大小如何,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改变() 2、摆绳越长,摆动越快;摆绳越短,摆动越慢。() 3、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 4、物体只要在水中,它都排开了一定的水量。() 5、沉在水底的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 6、冷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重量都会增大。() 7、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物体都是移动的。()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新课标第一网 9、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慢。() 10、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三、选择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西向东 C、由东向西 2、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A、它的重量 B、它的体积 C、液体的浓度 3、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做法错误的是() A、做成空心的 B、消掉一半 C、绑在木块上 4、相邻两段铁轨之间的缝隙() A、冬天大 B、夏天大 C、冬天夏天一样大 5、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计量时间的仪器叫()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6、压瘪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还能重新鼓起来,这是利用了() A、液体的热胀冷缩 B、固体的热胀冷缩 C、气体的热胀冷缩 7、下列金属中,会热缩冷胀的是() A、铁 B、铝 C、锑 8、首先用实验证明地球在自传的科学家是() A、傅科 B、哥白尼 C、托勒密 9、沉在水底的水泥船,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A、浮力<重力 B、浮力=重力 C、浮力>重力 10、下列三个勺子,热传递本领最好的是() A、铝勺 B、木勺 C、塑料勺 四、连一连 (1) 纸盒气球 木块沉入水底石子 小刀铅笔 橡皮浮在水面排球 泡沫羽毛球 玻璃球铅球 (2) 塑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题复习课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 题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名词解释: 1、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4、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6、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7、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8、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9、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10、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1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简答题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五年级科学上册试题

五年级科学上册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3分,共30分) 1、人们身体在持续生长变化,男生从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女生从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2、蘑菇由、、三部分组成,菌盖下有。 3、两栖动物是指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呼吸,长大后生活在上,也生活在里,用呼吸。 4、池塘里的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存,。生活在池塘里的所有生物,组成了“”。 5、山区公路修得盘旋曲折,就是为了汽车爬坡时。 6、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有,河岸上有树,相对树来说,人是的,小船是的,相对船来说,人是的。 7、人们根据化肥的不同作用,一般把常见的化肥分成、、三大类。 8、为了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在现代中,人们大力提倡。 9、人们采用、、以及、、、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10、土壤是由、、、以及等成份构成的。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男、女同学在相同的年龄里,生长、发育情况是完成一样的。() 2、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多物品是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 3、不同形状的桥,承受力的大小是相同的。() 4、对农作物施用的化肥越多,农作物的长势越好,有利于提升产量。() 5、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细菌属于()。 ①动物②植物③微生物 2、鱼在水中嘴巴和鳃盖总是在不停地张合,这是它在() ①吃东西②喝水③用鳃呼吸 3、蚯蚓()爬行动物。 ①是②不是③可能是 4、下列池塘水生植物中,()的叶是长在水面上方有一定的高度。 ①睡莲②芦苇③菹草 5、鱼靠()呼吸,靠()运动。 ①鱼尾②鳍③鳃④鳞 四、连线 下列物品是在上列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请将它们之间有联系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测试题及答案 (2)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测试题及答案 (2) 二、判断题 1、同一块橡皮不管切成大小如何.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改变(∨) 2、摆绳越长.摆动越快;摆绳越短.摆动越慢。(×) 3、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 4、物体只要在水中.它都排开了一定的水量。(∨) 5、沉在水底的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 6、冷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重量都会增大。(×) 7、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物体都是移动的。(×)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9、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慢。(×) 10、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三、选择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B) A、由南向北 B、由西向东 C、由东向西 2、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B) A、它的重量 B、它的体积 C、液体的浓度 3、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做法错误的是(B) A、做成空心的 B、消掉一半 C、绑在木块上 4、相邻两段铁轨之间的缝隙( A) A、冬天大 B、夏天大 C、冬天夏天一样大 5、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计量时间的仪器叫( A)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6、压瘪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还能重新鼓起来.这是利用了(C) A、液体的热胀冷缩 B、固体的热胀冷缩 C、气体的热胀冷缩 7、下列金属中.会热缩冷胀的是(C) A、铁 B、铝 C、锑 8、首先用实验证明地球在自传的科学家是(A) A、傅科 B、哥白尼 C、托勒密 9、沉在水底的水泥船.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A) A、浮力<重力 B、浮力=重力 C、浮力>重力 10、下列三个勺子.热传递本领最好的是(A) A、铝勺 B、木勺 C、塑料勺 四、连一连 (1) 纸盒气球 木块沉入水底石子 小刀铅笔 橡皮浮在水面排球 泡沫羽毛球 玻璃球铅球

有用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1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一、填空 1、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2、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根据土壤中的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4、通过实验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在黏质土里生长较好的植物有水稻、芦苇,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有西瓜、大豆、花生,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植物有小麦、玉米。 6、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土壤、阳光、水、空气、温度、肥力。 7、通过观察我们认为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长在地下。 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9、根据事实分析,我们认为根有以下作用:固着,吸收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功能。 10、我们大家的结论,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牛、羊、马,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如猩猩、蚂蚁、鼠。 12、砖厂烧砖的土之所以选黏土,是因为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牢固。 13、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4、茎有:土豆、莲藕、姜、芋、蒜、洋葱、水仙、荸荠,属于根的有:山药、甘薯(红薯),胡萝卜。 15、葱根、小麦根、狗尾草根是须根,白菜根、油菜根、棉花根是直根。 二、判断 1、萝卜的食用部分是茎。× 2、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 3、只要有水,种子就会萌发。× 4、种子萌发需要阳光。× 5、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6、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7、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8、壤土的保水能力最高。× 三、问答 1、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2、我们应当给周围的植物创造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所需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 可以给植物定期除草,除虫,松土,浇水,施肥,给攀援植物搭架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答:草食性动物的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害和觅食。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猎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抓捕食物。杂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爪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4、举例说明"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五年级科学下册 测试卷 答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共40分) 1、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多穿衣服)、(跑步)、(吃热的东西)、(晒太阳)等。 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 4、双手握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冷)。 5、我们平时所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6、(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7、衣服是(不会)产生热的。 8、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9、同体积的热水重量比冷水重量(轻)。 10、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1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

叫做(热胀冷缩)。 12、酒厂没有把酒瓶装满,是怕酒因受热后(体积膨胀)而发生爆炸危险。 13、(温度)变化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1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架在(滚轴)上。 16、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 17、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8、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9、同温度的水装在同体积的钢杯和塑料杯中,冷却最快的是(钢杯),冷却最慢的是(塑料杯)。 2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二、判断题(共20分) 1、(× )水在任何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等级 一、填空题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简单,由 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2、病毒可以分为三类病毒、病毒、病毒。 3、病毒的形态有三种,,。 4、细菌是一类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才能观察到。 5、腐生细菌在生命活动中,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 和。 6、真菌是既不属于又不属于的一类生物,目前发现的约 有种,它主要包括、 和。 7、真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家庭制作的甜酒时要用到 制作酱油时要用到而制作馒头时则离不开。 8、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从土壤中吸收和进行 生活的。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菌的基本形态() A.球形 B、杆形 C、蝌蚪形 2、下列不是单细胞生物个体的是() A草履虫 B病毒 C、细菌 3、下列菌种中可以用来发酵造酒的是() A、酵母菌 B、青霉菌 C、根霉菌 4、蘑菇是一类个体比较大的() A、细菌 B、霉菌 C、真菌 5、蘑菇的生活方式是() A、寄生 B、腐生 C、寄生核或腐生 6、在蘑菇组成结构中,生有孢子的结构是() A、菌伞 B、菌盖 C.菌褶 三、判断题 1、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 2、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并对这些生物造成危害。()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他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育有害的一面。() 4、细菌和病毒一样,形体十分微小,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 5、夏天,鲜肉容易腐败变质,这是由腐生细菌引起的。() 6、细菌能使人致病,因此,细菌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7、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 8.酱油、酸醋、豆腐乳的制作中都是要用到多种霉菌。() 四、简答题 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采到蘑菇,说说怎样识别有毒的蘑菇。 2、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的活动特点是什么? 3、举例说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试卷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填空题(34分) 1、体温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35℃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___________有关。2、太阳的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_______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会慢慢地发生变化。___________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___________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___________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___________。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__________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___________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___________个时区。 9、根据单摆的___________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___________℃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24分)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 () 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 ()(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

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4、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6、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7、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8、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9、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10、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1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简答题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