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郭沫若4.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1.幼年(1)文学影响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1)经过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1)经过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摘要】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深受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从郭沫若诗歌美学观念、美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形式与美学思想的关系、意象与抒情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以及美学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的试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未来,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也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畅昌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诗歌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观念、影响、创作、形式、意象、抒情、审美标准、中国现代诗歌、现实意义、结语。
1. 引言1.1 郭沫若诗歌的重要性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在美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历史、现实、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主题,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他在诗歌中不断探索人类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
1.2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美学思想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秉持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是诗歌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核心。
在郭沫若的诗歌中,美学思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诗歌的风格和特色,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效果和艺术价值。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学思想是诗歌创作的灵魂和指导。
诗人在写诗时,必须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一种美学的理念去构建诗意。
美学思想赋予诗歌灵魂,让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成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 沫若的文学革命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的文学革命在现代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郭沫若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一片天地。
他的诗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仅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的先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创作于 1919 年 9、10 月间。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
人们渴望打破旧有的束缚,追求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郭沫若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用诗歌来呐喊,来呼唤新的文学。
这首诗一开篇,就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气势:“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白云怒涌、太平洋力量巨大的景象,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动荡,都在爆发。
这种壮阔的景象,不仅是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即将到来的预示。
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郭沫若那强烈的情感。
他的激情如同火山喷发,不可遏制。
这种情感的力量,正是对旧文学那种含蓄、内敛风格的有力冲击。
传统文学往往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而郭沫若则大胆地将内心的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
他不再遵循旧有的格律和规范,而是以自由奔放的形式,让诗歌成为情感宣泄的通道。
诗歌的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它简洁明快,充满了力量感。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直击人心。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 哟!”这样的诗句,重复的“力哟”,以及排比的运用,强化了“力”的主题,让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这种直白、有力的语言,与传统诗歌的含蓄、典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新文学的语言风格开辟了新的道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所体现的文学革命精神,还在于它对个体意识的强调。
在传统文学中,个体往往是被淹没在群体之中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而郭沫若在这首诗中,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置于核心地位,大声地宣告着个体的力量和价值。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的作品篇一:郭沫若.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以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其小说还是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都起到承先启后的标志性和开创性作用。
同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涉及领域最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人物,他具有敏感、热情、崇尚自由、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和气质,是对中华民族整整一个时代情绪的表达与象征。
一、引言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诗、小说、散文、历史剧、翻译、历史、书法等众多领域具有开拓性成就。
郭沫若生长在峨眉山下大渡河畔,崇高、厚重的自然风貌赋予了郭沫若与大自然一样博大的胸怀。
郭沫若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思想与中国20世纪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相应和,他的小说和诗歌表现了强烈而鲜明的现代意识和新世纪文化特征,并将广大民众塑造为正义力量的坚强后盾,而且,他不仅直接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还有意识地将文艺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是中国古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人。
邓小平曾对郭沫若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
”郭沫若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等,散文、、、等,戏剧、、、、、、等。
二、郭沫若作品的创作视角1爱国情怀郭沫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他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
郭沫若自幼受儒学熏陶,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与事业追求。
比如,一诗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杰作,体现了如火般炽热的不妥协的思想,支撑了诗人如水一样纯洁高尚的爱国情怀。
中的聂政也是一个爱国者,郭沫若满腔热情地颂扬了聂政“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上,其创作出、、、和等大型的历史剧便体现了这一点,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去拼搏、去奋斗。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著作简介

家庭情况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 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 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 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 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 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郭沫若

201始 第
一 回
退 前
进 最
后 返
回 帮
助
退
24
出
《凤凰涅槃》
郭沫若以诗人特殊的敏感,感受到在五四时代风雨 洗礼下古老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从“死灰中 更生”的过程。长诗《凤凰涅槃》便用凤凰做她的象征。 在凤凰身上,体现了诗人的形象和祖国形象的统一,诗人 和祖国“一样悲欢”,体现了焚毁旧的祖国和旧的自我, 重生新的祖国和新的自我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诗 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 质疑和否定,情绪忧愤,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 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旧我决绝 的反抗行动,烈火中更生的凤凰则象征着新中国、新我的 再生;更生后的凤凰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 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郭沫若
2013年5月26日10时35分
主菜单
开
始 第
一 回
退 前
进 最
后 返
回 帮
助
退
26
出
《炉中煤》
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通篇比喻, 形象地抒发感情。以煤自比,把自己炽热的 爱国激情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 后焕发青春的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我” 的恋人,通过我向恋人倾诉衷肠,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表达出对祖国难以抑制的爱慕思 量。格调优美而奇特,富有恋歌的深婉含蓄、 婉约缠绵,与《凤凰涅槃》的热情奔放不同, 意境雄奇中见细腻、热烈和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一、封建主义的叛逆者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有易坎人、麦克昂、鼎堂等。
1892年11月16日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1897年,他入家塾拜沈焕章先生为师开始启蒙教育。
1905年郭沫若告别了家塾的教育,进入嘉定高等小学堂读书。
1907年升入嘉定中学。
1910年春,他插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
1913年,他借报考天津军医学校的机会,初出夔门,经历了“幻灭的北征”以后,东渡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二、为了报国济民由于他刻苦学习,意志顽强,竟以半年的准备考取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那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时期。
”怀着学点实际本领“报国济民”的目的,他最初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志愿。
可是,由于两耳重听,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志愿而转向文学。
1915年秋,郭沫若有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肄业,被分配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
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在广泛在五四之前,郭沫若基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他怀有报国宏愿,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
他的思想当时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三、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反帝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宗白华的帮助下,他的最早一批诗作问世了,并且,“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
”〈见《学生时代》〉许多震撼诗坛、动人心魄的诗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后来,作者将这些诗作编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于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这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
它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态度和艺术上大胆创新精神,为新诗创作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女神》促进了中国新诗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刺激了新诗的创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真正开辟了新道路。
首先,诗人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一切黑暗的旧事物,对他们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同时表现了对光明的新中国的热烈憧憬。
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动的精神。
这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动的精神,它在我国传统诗歌中比较少见,然而却与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十分合拍。
第三,《女神》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有一部分是通过诗歌中泛神论和个性主义表现出来的。
“五四”初期,郭沫若在未掌握新的武器之前,往往通过泛神论与个性主义来表达他的反封建主义思想主题。
《女神》又是郭沫若的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
它的基调是积极浪漫主义,这是诗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创作方法上的体现。
它的形式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创造。
总之,《女神》中的诗作,立意深邃,构思新颖,雄浑奇伟,气象万千。
它对中国新诗运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同时代的诗人所无法与之相比肩的。
四、《创造季刊》时代1921年夏天,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发起组织的创造社宣告成立。
这是五四时期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的第一个文学刊物--《创造季刊》得以问世。
它的基础,首先是由郭沫若奠定的。
但是,五四时期的郭沫若,还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当时处于由个性主义向集体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途中。
他的思想呈现“半觉醒状态”,“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文艺论集·前记》〉。
与他的政治、哲学观点相比较,郭沫若当时的文艺观、美学观更呈现着错综复杂的情况。
从基本倾向看,唯物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唯心主义观点,仍然隐时现地存在着。
自《女神》以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活动日益多样化,不仅写诗,也创作小说和戏剧、散文小品,一面还从事翻译介绍,数年之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郭沫若的第二本诗集《星空》,出版于1923年。
比《星空》稍后发表于《创造周刊》上的诗作,现实主义的因素十分明显。
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本时期郭沫若还写作了《卓文君》、《王昭君》两个历史剧作。
它们和1925年写成的《聂婪》,合编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这些剧作与《女神》中的诗剧一样,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主义主题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所不同之处,早期诗剧的抒情氛围似乎更浓,缺乏严格的戏剧性,而《三个叛逆的女性》就其故事的完整性和尖锐的戏剧冲突而言,显示了历史剧创作已有良好的开端。
五、投入实际的革命运动1924年,在中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郭沫若由文艺活动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
同年春夏之交,他通过翻译日本河上肇博士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逐步克服存在于他身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文艺观,并导致后来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
在政治观、哲学观发生剧变之后,郭沫若的文艺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摒弃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美学观之后,从实际斗争出发,他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本时期发表的《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两篇文章,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的前奏。
当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在某些方面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但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在创作上的实践,对于当时日益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无疑也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沫若本时期创作上成绩最显著的是小说。
1926年3月,郭沫若经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等的推荐,赴广东参加革命活动。
实践了他自己倡导的文艺家必须到工农革命斗争的璇涡中去的诺言。
到达广州后,担任了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
经周恩来同志的推荐,他参加了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由宣传科长、宣传处长升任秘书长和总政治部副主任。
“南昌起义”,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壮举。
南下途中,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
就在这次南下行军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李一氓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2月举家流亡日本1928年初,郭沫若在上海卧病期间,草就诗集《恢复》。
这是自《女神》、《前茅》之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新收获,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动后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收获。
它在中国革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但《恢复》也给郭沫若的诗作带来新的问题。
诗人减少了空洞的喊叫,相应的气魄就不够宏大,客观上减少了感伤主义情调,但诗作感情又趋于冷肃平缓,缺少大波大澜;以叙述、议论为主的表现现实生活的手法,使得许多诗作过于平实粘滞,缺少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六、中国新史学的开拓者他在日本的十年,是战斗的十年,是在科学文化上有重要建树的十年。
郭沫若在日本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应推他对中国古代史、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研究。
他在这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开拓了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新道路。
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一部具有较强的战斗性的史学论著。
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目的仍在于研究历史。
他在日本期间的甲骨文研究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卡辞通纂》、《殷契粹编》、《殷契余论》等。
而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编纂整理创立了一个科学体系,并且在探求甲骨文本身的规律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此外,他又开创了以甲骨文证史、把历史研究与甲骨文的考释相结合的新途径〈参见黄烈《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一文〉。
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首倡者。
他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史学界的赞誉。
他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35年出版于上海的历史小品《豕蹄》是值得重视的一部作品。
十年内,他的译著之富,人所难及。
他在二十年代译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鲁拜集》等名著,三十年代又译有《屠场》、《煤油》、《石炭王》、《华伦斯太》和《战争与和平》等,属于艺术理论方面还译有《美术考古学发现史》、《艺术的真实》等。
七、今日归来入阵营1938年,国共两党合作,经周恩来推荐,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
八、震撼人心的史剧创作“皖南事变”郭沫若把主要精力转向历史剧创作与学术研究工作。
自1941年至1945年,郭沫若连续写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个剧作,加上重新改写的《棠棣之花》,共六个剧作。
这些剧作,虽然描写的是历史事件、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主题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它们都属于悲剧。
而在这六个悲剧作品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悲剧创作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它努力体现历史真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郭沫若的悲剧创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具有新的特色。
他的悲剧中的人物,尽管也具有伟大或崇高的正面的素质,但这些优良特征,并不仅为少数贵族、英雄所具有,而是包含在一般平民、社会底层人物之中。
在社会地位卑下的普通群众之中,他们一样具有伟大或崇高的素质。
在进行史剧创作的同时,郭沫若还积极参与了抗战文艺方向的讨论并开展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
1944年,郭沫若写作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教训。
该文迅速在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被列入中共中央整风文件。
九、为繁荣和发展新中国文化科学事业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委员、第四届常委、第二、三、五届副主席。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中华全国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并继任第二、三届全国文联主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影响,曾讲过一些违心的话。
1978年,他抱病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著名讲演。
建国以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郭沫若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
其中,以诗歌与戏剧为主。
据统计,建国二十八年中,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大约有九百多首,超过了建国前的诗作近一倍。
除诗歌外,郭沫若还继续从事历史剧的创作。
1959年和1960年,郭沫若先后创作了新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一度被歪曲的历史人物曹操和武则天重新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1963年,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郭老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
对于新中国的历史剧创作,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建国以后,郭沫若在史学、考古和文学史研究诸方面,均有新的收获,史学论著方面有《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他同时担任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1978年6月12日,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化巨人--郭沫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了悼词,指出:“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
”“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