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
浙江余杭高中《基因工程》课堂观察课例 - 副本

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课例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一、背景任教教师:屠飞燕(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
)内容主题: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Ⅰ)观察者: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二、课前会议: 11月8日(一)屠飞燕老师说课1.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基因工程的第二课时,学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该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本课时内容是在基因工程工具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应用,是必修教材中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知识的深化,是学习“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与发酵工程也有联系。
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是微观而复杂的。
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展开的,缺少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情境,使得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材中有一个基因工程操作示意图,但它的作用意在给学生一个基因工程的整体认识,且因教材叙述四个步骤的过程发散性不够,故也显得作用不够突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已结束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知识的学习。
2.学情分析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改造,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上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很难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
这对学生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高三(4)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15位同学。
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举例说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写出重组DNA的过程。
本节课的难点是“获取目的基因”、“重组DNA”、“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

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课堂行为,就是在课堂情境中的社会行为。
大学生的课堂行为是衡量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学生非专业课中的学习行为与非学习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篇观察报告通过对我校部分大学生非专业课行为的观察从数据等方面了解大学生非专业课行为表现、态度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课堂行为;学习行为;非学习行为【引言】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因此,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课堂行为一直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关注基础教育课堂的多,而对高等教育课堂研究的少;关注教师较多,关注学生较少;放在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进行的研究多,微观情境特别是课堂情境中的研究少。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学生群体的课堂行为,国内的研究更是非常少,而在凤毛麟角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
因此我们认为真对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是很必要的。
根据我们自身上课的经验,认为大学生课堂效率不甚令人满意,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课的行为表现更是无法令人满意。
但是对于非专业课的课堂表现及行为我们只是根据自身经验做出的答题的认识与判断,并没有进行比较系统,严谨的观察与分析,因此我们无法做出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的结论。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一系列的观察记录表格,选取有代表性的课堂,将观察任务分配到六个小组成员当中,小组成员分坐于教室的前,中,后三个位置,对上课学生进行观察。
人教版小学数学《画角》课堂观察报告

人教版小学数学《画角》课堂观察报告我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结构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各环节时间的分配进行分析评价。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引导及时恰当。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5 分钟)在课的起始环节,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在巩固以前学过的口算的同时,通过五角星的特点来引出角,并书写课题,引出新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观察信息,引出本节所学(4 分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摆角后为画角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2 分钟)画角的方法。
交流----尝试----总结画法。
老师引导学生画角,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体验寻求答案,同时老师深入每个小组,参与整个过程,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梁老师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以自主发现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此环节,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在这个环节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探讨,在课下磨课交流时,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小建议。
例如,从时间分配来看,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稍稍进行延长,这样就会给学生多去思考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活动的要求可以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3 分钟)让学生经历了明确探索目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内汇报交流——教师升华讲解——巩固拓展应用的几个重要环节,注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质疑问难是“互助自学”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五)课堂评价及小结(6 分钟)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画角的探索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报告 调整图形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报告调整图形一、观察活动组织伟大学者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就要求教师既能为学生营造出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又要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使学习活动能够有序进行,而又能彰显学生的自由学习精神。
本次课堂观察是戴奕雯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课——调整图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以及培养孩子们的同伴互助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我们研究小组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研究,通过课堂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精神的活力,独创的思维,能主动地计划与决定自己的学习以使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达到自主、和谐的发展状态。
最终,形成“学生自由精神”课堂教学特质,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活乐”的特征,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观察结果分析本次的活动设计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主活动设计与实施”、“师生互动”、“老师对学生的应对方式”等观察量表,从这些方面进行观察并收集相关数据。
(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主式绘画资源的开发,是源于我校信息技术单元化教学探索的一项创新之举。
将课件和学习素材整合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创造机会,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活动设计与实施(1)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在戴老师的这次课中,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下:1.教师讲解,约5分钟,占13%;2.学生自主探究,约20分钟,占50%;4、小组讨论,约5分钟,占13%;5、交流互动,约10分钟,占25%。
从这些时间分配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其中版主探究和交流互动这两个环节是占了大部分时间,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始终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老师的讲解时间只有5分钟,没有过多的语言,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报告( 2013届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09190113实习生:阮美霞实习学校:金华汤溪高级中学指导教师:唐恒钧麻艳芳完成时间:2012 年 10 月 18 日浙江师范大学制课堂观察报告生物科学阮美霞1授课课题:细胞膜和细胞壁授课科目:生物授课教师:麻艳芳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授课班级:高二(2)班一、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
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
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表1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具体内容时间(秒) 时间%导入实验: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
56 2.6%细胞膜实验:玉米胚染色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304 14.2% 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脂质。
0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
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
451 21%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蛋白质。
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
223 10.4%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糖类。
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
164 7.6%小结:细胞膜的成分。
87 4.1% 0实验: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337 15.7%细胞壁0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
163 7.6%1本课堂观察报告由赵敬言,阮美霞共同完成随堂习题 同学回答随堂练习并讲解共5题。
324 15.1% 布置作业作业本《细胞膜和细胞壁》。
150.7%从上表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麻老师课堂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主体内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占用整节课的的80.6%,导课和随堂习题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其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重点,细胞壁则是简单的讲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课堂观察报告

《认识周长》课堂观察分析报告、现场观察的背景及目的2、教学变量控制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用时40' 37〃),有8位老师在听课的同时跟随8个四人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学生最真实、最全面的反应。
3、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第五册第41~43页4、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性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过程性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测量计算等手段和方法,探索发现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2、学生通过商量、交流、互指互说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观察目的(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
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专业成长。
(2)对教学的时间分配、小组活动、练习配置、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借助课堂教学的观察,探索“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6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全息性课堂教学录像。
(2)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3)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统计。
二、观察结果记录及诊断分析(一)时间分配表1: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初步结果分析: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自发的进行学习和探究的。
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周长的含义,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进一步建立起周长的表象,发展了空间观念。
整堂课基本上能做到师生共享,共同参与。
教学环节用时分配,情景引入、观察思考、理解周长含义用时10' 29〃,占整节课的25.5%,而测量计算用时29' 21〃,占72.4%。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少,学生对图形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测量计算,寻求周长不同的计算方法等数学活动中,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教师课堂教学观察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现如今,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
而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对某中学一位高级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以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环境的评估观察中,我注意到教室环境整洁、宽敞明亮,设施一应俱全,学生间的座位也布置得井然有序。
然而,教室中的随意摆放的杂物稍显杂乱,教具的摆放也可以更加有序。
因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前能事先做好准备,营造一个更加整洁有序的教室环境。
三、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相关知识点。
然而,我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些杂乱,缺乏层次感。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梳理教学内容的框架,然后按照逻辑有序地进行展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然而,我注意到教师在面对学生提问时有时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
因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碰撞,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观察中,我看到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践等。
这些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教师在某些环节上过多地依赖讲授,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了相对较少的指导。
因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六、学生的参与度评估观察中,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普遍较高,他们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然而,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较为被动和消极。
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我建议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观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遵守纪律,保持课堂秩序。
然而,我注意到教师对于学生的时间管理上有时欠缺严格性,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存在一些时间浪费的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

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宝山区盛桥中学徐蕾蕾2010年12月28日上午,我们学科组来到了青浦毓秀学校,学校化学组的薛老师面向全体学员展示了他的公开课,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开课前,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确定了自己所观察的角度,希望能从某一角度来探索和革新听课的有效性。
我们小组选择的观察角度是课堂教学行为或活动的时间分配。
主要想通过这一角度的课堂观测,来初步探讨整节课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教学”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即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
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因此,本次我们选择“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这个角度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和分析。
我们把课堂的教学划分为五块,即讲解(A)、师生交流(B)、学生合作学习(C)、学生独立思考(D)、教师演示(E)五个部分。
在薛老师总共51分24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用去17分20秒,占总时间的%;“师生交流”用去20分35秒,占总时间的%;“学生合作学习”用去11分45秒,占总时间的%;“学生独立思考”用去44秒,占总时间的%;“教师演示”用去1分20秒,占总时间的%。
具体分析如下。
一、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与分析表: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行为类别时间(分钟)百分比教师讲解17分20秒%师生交流20分35秒%学生合作学习11分45秒%学生独立思考44秒 % 教师演示1分20秒 %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分析:1、“师生交流”用去20分35秒,占总时间的%;充分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课本、课件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
宝山区盛桥中学徐蕾蕾
2010年12月28日上午,我们学科组来到了青浦毓秀学校,学校化学组的薛老师面向全体学员展示了他的公开课,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开课前,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确定了自己所观察的角度,希望能从某一角度来探索和革新听课的有效性。
我们小组选择的观察角度是课堂教学行为或活动的时间分配。
主要想通过这一角度的课堂观测,来初步探讨整节课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教学”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即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
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因此,本次我们选择“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这个角度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和分析。
我们把课堂的教学活动划分为五块,即教师讲解(A)、师生交流(B)、学生合作学习(C)、学生独立思考(D)、教师演示(E)五个部分。
在薛老师总共51分24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用去17分20秒,占总时间的33.7%;“师生交流”用去20分35秒,占总时间的40.0%;“学生合作学习”用去11分45秒,占总时间的22.8%;“学生独立思考”用去44秒,占总时间的1.4%;“教师演示”用去1分20秒,占总时间的1.9%。
具体分析如下。
一、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与分析
表: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
行为类别时间(分钟)百分比
教师讲解17分20秒33.7%
师生交流20分35秒40.0%
学生合作学习11分45秒22.8%
学生独立思考
44秒 1.4% 教师演示
1分20秒 1.9%
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分析:
1、“师生交流”用去20分35秒,占总时间的40.0%;充分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课本、课件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师生交流中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教师的提问也大多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关注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猜测、推理、验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合作学习”用去11分45秒,占总时间的22.8%,学生的合作学习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评价,合作结果的呈现方式是的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之一回答,而不是还以个人回答形式出现,这一安排是比较好的。
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体现新课程合作学习的理念。
3、“教师讲解”用去了17分20秒,占总时间的33.7%。
教师讲解师生交流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演示0
200400
60080010001200
1400教师讲解师生交流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演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地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由此可见,本节课三维目标均以学生探究为主,因此教师在讲解上用去了17分20秒,时间视乎略显的多了一点,这里其实可以把教师的讲解穿插在师生问答中,及时给学生的回答以点拨,既减少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又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所增多,也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4、“学生独立思考”用去44秒,占总时间的1.4%;从数据上看,时间的安排显然有些少。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就会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效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其实现在的学生要比以前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教师,更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5、如果把本节课“师生互动”、“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所有时间做一个加和的话,教师把近62.8%的时间花在了上面。
应该说本节课教师还是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主要采用一种师生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薛老师的这节课中也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的例子,比如说:在由二氧化碳的一般制取装置向启普发生器过渡的过程中,薛老师就创设了
一个虚拟的夸张的和总理接电话的情景,这一情景的设置不仅巧妙地完成环节上过渡,也使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再度激发,使得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高位,这样是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的。
二、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频率转化与分析
根据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转换,我做了一个课堂转换频率的时间图:
从时间的转换频率上看: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转换的次数为30次,而较合理的一节课的转换次数一般在20次左右,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频率转换稍显得多了一点,课堂中提问的教学方式较多,但是给予学生用于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较少,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可能就会比较高,而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有可能就会出现囫囵吞枣的情况。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则需更多的关注这一方面。
新课标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样一种“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现状,提出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新方式。
总体来说,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了薛老师能够把自己的作用定位在“点拨”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一定程度上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地学习、探讨、交流,达到教学目的,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师 讲授 师生 交流 学生合 作学习 学生独 立思考 教师演 示实验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一直在思考,化学课堂教学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考虑:
1、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定要保证的,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否则只能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讲了很多遍,可是为什么学生一做还是错”。
2、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堂预设。
课前对40分钟的时间内每个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间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分秒算尽,要有机动,预设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留有余地。
3、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会各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中中等生的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的进行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对与优秀学生和学困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提高和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学习掌握了课堂观测的一种方法,在观察中由于初次实践,所以在时间的记录上可能会有所出入,上述分析也只是基于观察结果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会有不足之处,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以后的不断实践来进一步掌握好这一技能,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技能上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