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学案

合集下载

子鱼论战 导学案

子鱼论战  导学案

《子鱼论战》导学案教学目的1、理解字词义及全文,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层次,在此基础上做到熟读成诵。

2、了解宋襄公和子鱼不同的观点,并试做简要评价。

导学过程1、故事背景2、读课文,读准字音,正字形3、自学互学课文,理解文意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①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②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③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

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

鼓声宏大以鼓舞土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鼓不成列。

(进攻) B,三军以利用。

(凭借)C,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爱护) D,寡人虽亡国之余。

(虽然)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3,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6、文章中的宋襄公以为哪些人不属于攻击的范围?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意思。

8、“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9、词语积累虚词于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何有于二毛之请击之既陈而后击之古之为军也寡人虽亡国之余勍敌之人、且今之勃者获则取之利而用之而既济而未成列既陈而后击之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利而用之以又以告不以阻隘也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为古之为军也其爱其二毛句式又以告皆吾敌也何有于二毛?实词及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其未既济也虽及胡耇伤未及死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既陈而后击之股公伤股济楚人未既济陈既陈而后击之皆国人皆咎公阻隘不以阻隘也重伤君子不重伤、若爱重伤如何勿重二毛不禽二毛、爱其二毛禽不禽二毛虽寡人虽亡国之余虽及胡耇鼓不鼓不成列阻而鼓之鼓儳可也勍勍敌之人赞天赞我也列宋人既成列隘而不列犹犹有惧焉且且今之勃者何有何有于二毛?如何如何勿重明明耻教战若若爱重伤爱若爱重伤、爱其二毛如则如勿伤、则如服焉服则如服焉儳鼓儳可也利用三军以利用也、利而用之声气金鼓以声气也阻隘阻隘可也声盛致志声盛致志。

子鱼论战文言知识总结

子鱼论战文言知识总结

子鱼论战文言知识总结
子鱼论战是中国古代文言修辞学的重要著作,由东汉末年学者子鱼所著。

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古代修辞学的知识,对文言修辞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后世的修辞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鱼论战主要包括了对比、夸大、缩小、转喻、夸张、反复、排比、借代、瑕疵、反语、假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论述。

这些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表达更加深刻、形象。

在子鱼论战中,子鱼还提出了“文辞之美,在于清新秀丽,不在雄伟瑰丽”、“文辞之美,在于疏朗明澈,不在浓艳凝重”等关于文辞美的论述,这些理论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子鱼还对修辞的功能、分类、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为后世的修辞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子鱼论战是一部系统总结了古代文言修辞知识的重
要著作,对后世的修辞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子鱼论战(优秀5篇)

子鱼论战(优秀5篇)

子鱼论战(优秀5篇)子鱼论战篇一一、基本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

必须学好“论战”这一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应,对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学方法除介绍有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

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

可以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

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较写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子鱼论战 优秀教案

子鱼论战 优秀教案

子鱼论战【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1.导入:我们已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A.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望其旗靡(倒下)B.古今意义:牺牲玉帛可以一战又何间焉大小之狱C.虚词其:公问其故(这样)吾视其辙乱(齐军)其乡人曰(他的)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在那里)以:何以战(凭)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及)注意: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译做来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译作用、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D.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该删就删。

2.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

请看大屏幕。

二、交代历史背景——宋襄公争霸始末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最大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子鱼论战ppt课件

子鱼论战ppt课件
即便是真理,也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君子之交淡如水 ❖ 君子动口不动手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若将君子之道用于战争中,结局会怎样?
精选PPT课件
1



——
战 《


精选PPT课件
2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掌握一些多意多音以及通假字。 2、学习本文的精彩驳论。 3、得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启示与结论。
顺承并且 攻击 凑音节
不亦可乎?犹 有 惧 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还尚且 担心,怕 句首发语词 强大
虽 及 胡 耈, 获 则 取 之,何有 于二
即使 到达,到 老 寿
俘获 就 捉住
有什么 对于
毛?明耻 教 战, 求杀敌也。”
使认识 耻辱 教授,传授精选打PP仗T课件 追求,要求
8

“伤 未 及 死,如何 勿 重? 若 爱
有利的 表顺承 进行 凑音节
战机
战斗
险要之地,指敌 方处危险境地。
可以, 能够
表判断
声势
致 志,鼓 儳 精选P可PT课件也。”
招致 斗志
_引起 _士气
攻击Biblioteka 不整齐,未成 列的敌人可以
士气
浩大
9
完整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
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 “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 你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已经全部 渡过了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后,宋 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了,他的护 卫官也被杀死了。

优质课展示《子鱼论战》ppt课件

优质课展示《子鱼论战》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2
讨论:有一句话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那么同学
心中衡量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听一听大家的高见!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动口不动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之道用于战争中,结局会怎样?请大家继续讨论 ★《子鱼论战》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可编辑课件PPT
3
这年冬天,又与救郑的楚国战于泓水(今河
南柘城县西)。当时的形式是楚强宋弱。开
始,宋兵在军事上处于有力的地位,如果抓
住战机,及时出击,可以击溃楚军。但是宋
襄公企图用假仁假义笼络诸侯,两次贻误战
机,结果打了败仗,不但损兵折将,自己也
受了伤,第二年就死可编去辑课了件PP。T
5
读课文对照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行 战
音 节
指敌方处危 险境地。
够 断 势大致志

引士

c斗_hán _

起气
•不儳整 可可 也。”
齐以
可编辑课件PPT
9
读课文,了解段意
第一部分(1):叙述战争经过及 宋襄公惨败的结局。
第二部分 (2、3)
(2)宋襄公对战争失败 的辩解
(3)子鱼论战
可编辑课件PPT
10
子鱼何宋襄公在作战策 略上的分歧是什么?
么_勿伤;爱

杀_其

其中伤的,
假如 怜悯, 再
不忍心

二毛,则如_服焉。Biblioteka 年纪 对敌_ ••
伤指军队进三而用_军_之凑以凭借按照_,险利有利于_要阻_之隘施指斗地_用用战,,也_,能可敌间金人的_判鼓也中用来_以;声_声_声声势大人浩_的盛气_士气也招_致陈气人服斗述_志屈语,有的机__攻利战利鼓_顺承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子鱼论战【全国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子鱼论战【全国一等奖】

子鱼论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学时安排】
2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预习复习
1.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2.介绍背景宋楚泓水之战
3.读课文。

二、问题导学
翻译课文
齐读、译读、提问、交流
三、自学探究
总结文学常识
1.多义词
及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既既陈()
及其未既济也()既济()
虽及胡苟()
以又以告()三军以利用也()
不以阻隘()金鼓以利用也()
2.词语活用
不鼓不成列金鼓名词活用于
阵名词活用于
【第二学时】
一、预习复习
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

二、问题导学
(一)思考问题
1.宋楚泓水之战发生的地点、交战双方是谁其经过、结果如何
2.战后襄公替自己进行了辩解,而子鱼对其进行了抨击。

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襄公:
子鱼:
3.对襄公的观点,子鱼怎样抨击的
总说:
分驳:
再驳:
最后:
4.由此可见子鱼的总的战略见解是怎样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宋襄公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学探究
将本文与《曹刿论战》比较思考问题:
1.长勺之战与泓水之战的形式有何相似之处指挥作战的方法有相似之处结果有何不同2.为什么结果不同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3.两文在史料的剪裁上有何相同点。

《子鱼论战》教案

《子鱼论战》教案

《子鱼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子鱼论战》这篇文章;(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子鱼的相关知识;(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子鱼忠诚为国家、为人民的崇高品质;(2)学习子鱼勇敢面对困境、敢于直谏的精神;(3)认识到团结协作、善于纳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子鱼论战》这篇文章;(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据;(3)掌握子鱼的相关知识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文章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和翻译;(3)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子鱼的相关背景知识;(2)引发学生对《子鱼论战》这篇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子鱼的论点和论据;(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精讲点拨:(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分析子鱼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子鱼论战的场景;(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反驳意见,培养辩证思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2. 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子鱼品质的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对子鱼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字词障碍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鱼论战》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重点实词
1、宋人既成列.()
2、楚人未既济.( )
3、及.其未既济也()
4、公伤股.()
5、门官歼.焉()
6、国人皆咎.公()
7、君子不重.伤( ) 8、勍.敌之人() 9、隘.而不列()
10、天赞.我也() 11、犹.有惧焉() 12、虽及胡耇
.. ( )
13、爱.其二毛() 14、则如服.焉() 15、三军以利.用也()
16、声盛致.志()() 17、鼓儳.可也()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既陈而后击之()
2、不禽二毛()(三)、词类活用
1、明耻教战()
2、三军以利用也()
3、金鼓以声气也()()
(三)、一词多义
既:1、既济而未成列() 2、楚人未既济()
虽:1、寡人虽亡国之余() 2、虽及胡耈()
及:1、宋人及楚人战于泓() 2、及其未既济也()
而:1、既济而未成列() 2、既陈而后击之()
3、隘而不列()
4、阻而鼓之()
5、利而用之()
鼓:1、一鼓作气() 2、不鼓不成列()
之:1、既陈而后击之() 2、古之为军也()
3、寡人虽亡国之余()
4、阻而鼓之()
以:1、不以阻隘也() 2、三军以利用也()
3、又以告()
4、金鼓以声气也()
二、翻译下列语句
(一)特殊句式
倒装句: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译:
省略句:既陈而后击之。

译:
判断句: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译:
(二)重要句子翻译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译:
2、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
3、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
4、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译:
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译:
6、君未知战。

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译: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楚人伐宋以.救郑。

金鼓以.声气也。

B、古之.为军也,敌之.人,隘而不列。

C、既济而.未成列。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D、及楚人战于.泓。

何有于.二毛。

2、下列句子都反映了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A、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B、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C、既陈而后击之。

D、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E、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A、ABE
B、BD
C、CDE
D、AC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宋之战,宋军大败,主要归咎于宋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用荒谬的军事思想来指挥的这场战争。

B、在军事斗争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春秋时期,宋公能搬用“古之为军”的作法,证明他对待战争的态度还是非常严肃的。

C、面对宋公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君王,作为臣子的子鱼讲话时的语气和声态是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D、子鱼的讲话部分多用反诘句、假设句、对偶句,要言不烦,收到了辞理俱佳的艺术效果。

四、简答题
1、“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同样选择了后发制人的战术,长勺之战与宋楚泓水之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启发?
五、课外阅读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①,食人之稼,野人②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

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③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

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④之人?”解马而与之。

注:①逸:跑。

②野人:农夫。

③鄙人:仆人。

④向:从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解马而与之
A.泉香而酒洌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而吾以捕蛇独存
D.乃记之而去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1)子贡请往说.之()(2)其野人大说.()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2)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路上休息时马吃了人家的庄稼,农夫将马捉住。

B.子贡自告奋勇地去要马但到底也没有说服农夫。

C.孔子的仆人因刚开始跟随孔子而想表现自己就抢先去说服农夫。

D.文章虽短却说明了说话的方式方法要适合情境、对象的道理。

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没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坐失良机。

批评详写子鱼的反驳宋公:不重伤,不禽二毛。

驳:且今……服不以阴隘,不鼓不成列。

驳:敌之人……三军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