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之阳这首文言文

《子鱼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先秦·左丘明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过啊。
”宋襄公不听。
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子鱼论战(优秀5篇)

子鱼论战(优秀5篇)子鱼论战篇一一、基本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
必须学好“论战”这一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应,对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学方法除介绍有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
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
可以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
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较写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
”宋襄公不听。
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
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
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
宋襄公说:“不。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
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
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辱,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
左传《子鱼论战》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子鱼论战》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①,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 既陈而后击之③,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④。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⑤。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⑥。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⑦,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⑧,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⑨。
三军以利用也⑩,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1)。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大司马:官名,掌管军政。
固:公孙固,字子鱼。
天之弃商:宋国是商朝的后裔,所以子鱼这么说。
②泓:水名,在今河南柘城西北。
③陈:通“阵”,这里用作动词,摆开阵势。
④门官:保卫国君的近卫军队,平时守门,战时随君护卫。
⑤重伤:对已经受伤的人再次伤害。
禽:通“擒”。
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⑥鼓:击鼓进攻。
⑦勍(qing):强劲有力。
⑧胡耇(gou):老人。
取:割下左耳,古代作战以获取左耳多少论功行赏。
⑨如:应当。
下句“如”用法相同。
⑩三军:古时有中军、左军、右军,这里泛指军队。
(11)儳 (chan):不整齐。
这里指没有摆成阵势。
【译文】楚国人攻打宋国来救援郑国。
宋襄公准备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抛弃商朝已经很久了,您想复兴它,这是违背上天而不可赦免的。
”宋襄公不听。
宋军和楚军在泓水边上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
司马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
” 宋襄公说:“不行。
” 楚军已经渡河还没有排好队列,子鱼又用刚才的意见报告。
《子鱼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

《子鱼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子鱼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子鱼论战先秦:左丘明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

《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

《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左传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襄公说:“还不行。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
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
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朗读

【原文】子鱼论战,曰:“吾闻之,夫战,勇气也,知也,信也,仁也,义也,礼也。
夫战,非勇也,非知也,非信也,非仁也,非义也,非礼也,则不胜。
吾闻之,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吾闻之,战者,兵之事,不可不慎也。
吾闻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夫战,必先戒之,而后用之;必先谋之,而后动之。
夫战,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事,非一力之胜,非一勇之得,非一智之取,非一仁之施,非一义之用,非一礼之行,而可成者也。
故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翻译】子鱼谈论战争,说:“我听说,战争,需要勇气、智慧、诚信、仁爱、正义和礼仪。
如果战争不是基于勇气、智慧、诚信、仁爱、正义和礼仪,那么就难以取得胜利。
我听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可不仔细考虑。
我听说,战争是军事行动,不可不谨慎对待。
我听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可不谨慎对待。
战争,必须先做好准备,然后才能使用;必须先有谋略,然后才能行动。
战争,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不是单靠一己之力就能取胜的,不是单靠一人的勇气就能得到的,不是单靠一人的智慧就能取得的,不是单靠一人的仁爱就能施行的,不是单靠一人的正义就能运用的,不是单靠一人的礼仪就能实践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才能实现的。
因此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可不谨慎对待。
’”【朗读】子鱼论战,曰:“吾闻之,夫战,勇气也,知也,信也,仁也,义也,礼也。
夫战,非勇也,非知也,非信也,非仁也,非义也,非礼也,则不胜。
吾闻之,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吾闻之,战者,兵之事,不可不慎也。
吾闻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夫战,必先戒之,而后用之;必先谋之,而后动之。
夫战,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事,非一力之胜,非一勇之得,非一智之取,非一仁之施,非一义之用,非一礼之行,而可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⑩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11)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④重(chòng从)再次。
⑤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⑥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亡于周。
⑦勍(qíng)敌:强敌。
勍:强而有力。
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⑨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⑩既:尽。
11阵:这里做动词,即摆好阵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宋人既.成列既:已经
B. 公伤股.,门官歼焉股:屁股
C. 国人皆.咎公皆:都
D. 不鼓.不成列鼓:击鼓进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虽”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2分)
例句:寡人虽亡国之余
A .是马也,虽有千里只能
B.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
C. 故虽有名马。
D.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下列各句中,与“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B.见渔人,乃大惊。
C. 中轩敞者为舱。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正确意见。
B. 子鱼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C.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
D. 子鱼只是反驳而没有对宋襄公进行正面评价:先反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擒)二毛”“不重伤”。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既陈(阵)而后击之”中的“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独子.其子
B.策.之不以其道
C. 不知其旨.也
D. 箬篷
..覆之
6、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②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释:
勍敌:强敌。
宋公:宋襄公。
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尽。
及:趁着。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
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股:大腿。
门官:国军的卫士。
重(chong):重复,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鼓:击鼓(进军)。
赞:帮助。
胡耇:很老的人。
服:向敌人屈服。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鼓:击鼓进军。
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冬,十一月,己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