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子鱼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原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小大之狱狱:(2)公将鼓之鼓: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1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2分)【参考答案】12.(1)案件(2)击鼓进军(共2分。
每小题1分)13.(1)做官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1)句中的“肉食者”“谋”,“间”(2)句中的“惠”“徧”“弗”译错一个扣1分。
14.答案要点:①凭借什么作战②战争取胜的原因(共2分。
每个要点1分)第二篇:曹刿论战练习(答案在后面)《曹刿论战》检测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时期所作。
它是一部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及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⒉肉食者鄙()⒊牺牲玉帛()...⒋小信未孚()⒌下视其辙()⒍登轼而望()...⒎ 望其旗靡()⒏夫大国()..三、文章阅读(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篇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白:使露出白木。
②烛:照亮。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读其书未毕(全部)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B.皆以美于徐公庞涓死于此树之下C.肉食者谋之遂成竖子之名D.读其书未毕其真无马邪?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何以战?(2分)(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练习答案题目1文言文原文曹刿者,字子臧,沛人也。
颖川王使之为军师。
师旷曰:“臧获臧好,赵盾之下也。
”师旷以为宜使之乱法。
曹刿曰:“鲁难未已也。
鲁有《五子》者,独立而仇国家,亲父母之讨。
内行于邻国,外躁于宗庙之门。
君子曰‘省矣’,曰‘弗省’,曰‘乡之人’。
”解答题目1讲述了曹刿被任命为颖川王的军师后,师旷希望曹刿乱法,而曹刿则表示鲁难尚未解除,鲁有五子独立仇国家,内行于邻国,外躁于宗庙之门。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君子会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俗人则会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
题目2文言文原文鲁难未已,鲁有番人,内怨曰:‘安用曹刿?吾闻其有名,未闻其生也。
名不使先,何以生乎?名不使后,何以死乎?’又曰:‘颖川之王弃其聪明,而听曹刿之计。
亦犹车骑将军使棘園观兵也。
曹刿离权数千里。
权犹不能横行,而况颖川之国乎?’解答题目2中,鲁有番人对曹刿表示怨恨,认为他名声虽好但是没听说过他的做事能力。
番人进一步指出颖川王为了听从曹刿的计策而放弃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像车骑将军让棘园观兵一样。
曹刿离颖川数千里,颖川国家更无能为力。
题目3文言文原文曹刿答之曰:“昔者秦楚之时,共王使人如晋,请和而共攻秦。
晋人已出而楚人更止之,晋人归,谓曰:‘臣闻桓子之言曰:宁为后聪于前愚,无见于民;无为后彦于前不肖,可以授之国’。
晋人已出,陈文子又遂止之。
晋人相与谋曰:‘已怠矣’。
”解答题目3中,曹刿回答番人说:“古时秦楚之时,共王派人到晋国请和共同攻打秦国。
晋人已出发,楚人还停留在那里。
晋人回来后告诉自己的国君说,‘我听说过桓子的话,宁可后来的聪明人替代前面的愚蠢之人统治国家,而不让百姓看见他们;宁可后来的优秀人才替代前面的无能之人,可以托付国家给他们。
晋人已经出发,但是陈文子又阻止他们。
晋人相互商议说:‘我们已经表现得很懈怠了’。
”题目4文言文原文五子之言不可不听也。
夫子天下英才望所归也,独不见称乎?然而人主未闻其名故罢之,臣下未闻其材故罢之,日月出矣,润物无声;霜露降矣,草木不知;天地之间,百姓不备;乃曰:‘曹刿智略不如臧获臧好’,‘出乎吾意’,‘是固非其所任也,则谁适任良将以攻之?’使智者规矩之,则不如师旷;文采之,则不如陈平,然而世皆称之曰‘至圣’者,非其意也。
《曹刿论战》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2)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
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25-29题(16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鼓不成列可也。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②成列:指摆好阵势。
③既:尽,全部。
④司马:官名,指子鱼。
⑤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君的卫士。
25、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3分)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6、选出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2分)A.公将鼓.之萧鼓.追随春社近B.及其.未既济也其.真无马耶?C.公伤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D.楚人未既济.扶危济.困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神弗福.也: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__________(3)又何间.焉:__________ (4)牺牲..玉帛:__________2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参考范文:[古诗文阅读]《曹刿论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参考范文:[古诗文阅读]《曹刿论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dbdeacdd88d0d233d46a6c.png)
[古诗文阅读]《曹刿论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曹刿论战》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曹刿论战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附答案【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②所以:是为了。
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入见见人读数十卷书B.恶之如鸱枭死亦我所恶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人疾之如仇敌D.虽不能察,必以情如此以学自损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16.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12.答案: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歼:被杀死;股:大腿。
13.答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4.答案:(1)打仗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2)对方人多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5.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16.答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2分)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2分)
【附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