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整理)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一、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______。
2.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观点,这表明了他对战争的______看法。
3.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______。
4. 曹刿在论战中提到,鲁国军队在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______。
5. 曹刿在论战中强调,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取决于______。
二、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
A. 军事实力B. 士气C. 战略策略D. 领导才能2.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的观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主要强调的是()。
A. 战争的持久性B. 战争的突然性C. 战争的激烈程度D. 战争的士气变化3. 曹刿认为鲁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
A. 军队数量多B. 军队训练有素C. 军队士气高昂D. 军队装备精良4. 曹刿在论战中强调,除了军事力量外,战争胜利还取决于()。
A. 经济实力B. 外交手段C. 民心D. 地理环境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神助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的战争胜利的三个关键因素。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一鼓作气”,请解释其含义并说明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 曹刿认为鲁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曹刿论战》的内容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1.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并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试结合历史和现实,论述民心在国家治理和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五、判断题1.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完全取决于军事实力。
(对/错)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的观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说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的第一次攻击。
(对/错)3. 曹刿认为鲁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军队训练有素。
曹刿论战练习题集锦

一.福建福州市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二.【2013年·湖北十堰】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曹刿论战》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秋节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
B.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C. 《汉字英雄》的主旨是带领观众“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
D. “牺牲”一词原是对做祭品的牲畜的统称,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后来“牺牲”的意义转化了。
3.下列各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神情与苏、黄不属B.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 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B. 遂逐齐师(suí)下视其辙(zhé)C. 望其旗靡(mǐ)肉食者谋之(móu)D. 小信未孚(fú)公将驰之(chí)6.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B. 遂逐齐师(suí)下视其辙(zhé)C. 望其旗靡(mǐ)肉食者谋之(móu)D. 小信未孚(fú)公将驰之(chí)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001]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b48e87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7.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问题一:曹刿是谁?
曹刿,字子文,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人,被尊称为战国四大谋臣之一。
他在赵国为政期间,以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战略而闻名,被誉为“战国第一谋士”。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方式有哪些特点?
曹刿在论战中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特点:
1.善于观察和分析:曹刿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形势、敌我优劣势,并根
据这些观察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2.善于应变和调整策略:曹刿擅于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灵活
应对。
3.注重心理战术:曹刿懂得利用战场上的心理因素,能够通过舆论、
谣言等手段来激发士气,瓦解敌军意志。
4.重视政治影响:曹刿在论战中注重政治影响力,善于利用宣传和外
交手段,争取国内外的支持。
5.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曹刿在论战中注重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善于
发挥团队力量,实现最佳战略效果。
问题三:以下是曹刿论战练习题,请选择正确的选项。
1.曹刿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人物?
–[ ] 春秋时期
–[ ] 战国时期
–[ ] 隋唐时期
–[ ] 明清时期
答案:选择。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攻打(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曹刿论战》练习

A、城非不高也
B、池非不深也
D、米粟非不多也
C、兵革非不坚利也
31、《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 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一鼓作气, (1)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 辙乱旗靡 _______________。(1分)
(2)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两个著名 的战例: 淝水之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官渡之战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
重庆市2004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 要依据实情来处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 翻译 “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 0.5分;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 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 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 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 证。
2005年广东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未遍及百姓,百姓不 译文: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曹刿论战》练习题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二、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轼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小惠未,民弗从也。
通四、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1)牺牲玉帛古:今:(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6)忠之属也古:今:五、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公问其故()故逐之()之故克之()忠之属也()肉食者谋之()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8)望其旗靡七、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部分:阅读部分一基础知识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 , 课文则选自__________。
2 、“夫战”中的“夫”读作________,讲作:____________________3 、给“辙”和“靡”选择正确读音辙:zhě chèzhè靡:féimǐmó4 、“望其旗靡”中“靡”的意思是:A . 破烂B . 发霉C . 倒下D . 倾斜5 、解释加点的词:①既②故③鼓④再⑤盈⑥逐6 、写出上段文字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我()()(2)齐师败绩
(4)小惠未徧.()(5)遂.逐齐师()(6)神弗福.也
(二)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2、民弗从.也()战则请从.()
3、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四)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六)、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属引凄异
C、召令徒属曰
D、属.予作文以记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表明了;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表明了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表现曹刿了。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
(2)
(3)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 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 ___ 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九)对比阅读
[甲] 《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
【注释】①既:尽,已经。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ò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 公伤股( ) (4)阻而鼓.之( )
13、选出下列划线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虽不能察虽及胡耉B公将鼓之既陈而后击之C又以告可以一战D国人皆咎.公以彰其咎.14.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16.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7.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
答案:
(三)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四)略(五)C (六)A
(七)(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写长勺之战的概况4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C
7.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左传编年春秋左丘明齐师伐我
(九)对比阅读
12.(4分)(1)独自占有(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大腿(4)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A 14、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2分)
15.(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
16.(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意思对即可)
17.(3分)不设统一答案。
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
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
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