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三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年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三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年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我们这些外行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作家从什么源头汲取了他的素材,他如何用这些素材才使我们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才在我们心中激起了我们也许连想都没想到自己会有的情感。

如果我们向作家请教,他本人也说不出所以然,也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正是这个事实引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即使我们彻底地了解了作家是怎样决定选材的,了解了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也根本不能帮助我们自己成为作家。

——尽管如此,我们的兴趣一点儿也不会减弱。

②如果我们能够至少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者在像我们一样的人们身上,发现在某些地方有与创作相类似的活动该多好啊。

检验这种活动将使我们有希望对作家的作品开始作出一种解释。

确实,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毕竟作家自己是喜欢缩小他们这种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的;他们一再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在心灵上都是一个诗人。

③难道我们不该在童年时代寻找想象活动的最初踪迹吗?孩子最喜爱、最热衷的是玩耍和游戏。

难道我们不能说每一个孩子在玩耍时,行为就像是一个作家吗?相似之处在于,在玩耍时,他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使他快乐的新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

如果认为他并不认真对待那个世界,那就错了;相反,他在玩耍时非常认真,并且倾注了大量的热情。

与玩耍相对的并非是严肃,而是真实。

尽管孩子满腔热情地沉浸于游戏的世界,他还是相当清楚地把游戏的世界与现实区别开来;他喜欢把想象中的事物和情景与真实世界中可能的和可见的事物联系起来。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模拟考试题目)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3. 作者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5题。

古诗文节选:(此处省略具体古诗文内容,模拟考试题目)4. 请解释文中“”一词的含义。

5. 这首诗(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 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______(A. 精神焕发 B. 精神饱满 C. 精神抖擞 D. 精神焕发)。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

- 他们为了这次活动,真是“煞费苦心”,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8. 请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这篇文章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写作(50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材料内容,模拟考试题目)- 要求: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现代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而传统文化则强调传承和稳定。

3. 作者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4.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具体解释根据节选内容而定)。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三中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分值为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材料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

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

《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 的思想。

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精神。

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

河北广东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广东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从19世纪以来,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之争,普遍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坛。

一方面楬槳着健全的内容,另一方面标榜着精美的形式,各执一端,争吵不已。

在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世界文学史的主流,内容论者一致认为文学必须表现一些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有补益的东西。

重视形式的形式论者,虽然不能说没有,但那是太稀少的。

例如亚里士多德之孑然孤立于西方的文学批评史上,中国齐梁时期诗文之为历代所诟病。

②中国一向最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认为文学毋庸置疑是用以载道的。

《大序》里说,先王用诗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功用之大如此,内容之非健全不可自不待言。

孔子劝人学诗,是因为诗有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功用。

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对于诗文所重视的是其所含的讽喻之义,而非形式的精美。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所谓兴寄,自然指的是讽喻之义。

从韩愈以后,尤其是桐城派,“文以载道”和“言之有物”,就成了文人的金科玉律了。

③西方从柏拉图、贺拉斯、卢梭,一直到近代的托尔斯泰,没有一个不是十分重视文学所含的内容价值的。

柏拉图因为荷马在他的史诗里把神和英雄写得同普通人一样无恶不作、一样愚蠢和莽撞,遂大加贬责,认为是不可宽恕的过失。

罗马批评家贺拉斯认为文艺的功能第一是教训,其次才是发生快感。

卢梭因为文学的不道德的影响而痛诋文学,认为文学是腐蚀自然人的利器。

托尔斯泰则更是人尽皆知的一个极端的内容论者。

他以原始基督教的教义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他在论莎士比亚时,极力攻击莎氏,就是因为他不合教义。

他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极低下而不道德的。

”④形式论者之能与内容论者分庭抗礼,是浪漫派兴起以后的事情。

戈蒂耶喊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雨果、海涅、佩特、王尔德等人把它发扬光大,进而演变成唯美主义,于是重视形式的论调就风靡一世了。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现代文阅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读。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安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6.5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两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每年正月十五,来夫子庙观赏花灯的市民▲,消防官兵在现场各处待命,▲,给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赏灯环境。

②有读者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违背了原作者曹雪芹的创作初衷,只能说是▲之作。

对此评价,红学家▲。

A.不绝如缕防患未然虎头蛇尾莫衷一是B.不绝如缕防微杜渐狗尾续貂不置可否C.络绎不绝防患未然狗尾续貂莫衷一是D.络绎不绝防微杜渐虎头蛇尾不置可否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奖”2016年4月4日下午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这是首次中国作家获得该奖项。

B.长江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濒危程度不断加剧,经渔业渔政部门调查论证,国家拟将长江刀鱼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C.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百姓有关妇女就业、孩子的养育成本、卫生及教育公共资源供给等不敢生的顾虑。

D.李克强总理要求相关部门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3.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毕业三十年的老校友回到母校,深情地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真怀念过去的校园生活啊。

”B.足球教练对队员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次我们引进的外援一定可以打败对手,夺得冠军。

”C.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

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

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①但是,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②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③我们欣赏《诗经》之美,欣赏任何一件古代作品时,都不能超越时代④而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⑤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⑥艺术品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创作出来的A.①④③⑤②⑥B.⑤②①⑥③④C.⑤①③④⑥②D.③②④①⑥⑤5.对下面这段新闻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5月13日,有乐视内部员工爆料,他们昨日收到乐视内部邮件,强制要求乐视“生态营销中心”员工全部使用乐视超级手机,并且必须购买售价为2499元的乐视超级手机2 Max最高配置版。

从邮件得知,此次强制要求购买手机主要是应乐视战略部的要求。

该员工表示,今年年会上乐视控股战略规划与管理部副总裁暨总裁办主任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公开演讲时问乐视员工是否都使用了乐视手机,结果举手的人寥寥无几,他当即表示是生态营销及客户运营中心高级副总裁谭殊的工作没做到位,然后就强制要求员工购买乐视手机。

目前强制购买主要针对乐视生态营销中心,该中心下分别有广告销售、市场和公关等部门,总人数近400人。

但该员工表示,强买应该在其他部门也有发生。

A.乐视员工被要求自费购买手机。

B.乐视领导要求员工自费购买最高配置版手机。

C.乐视员工被要求自费购买乐视最高配置版手机。

D.乐视领导要求员工自费购买乐视手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送钱秀才序秦观去年夏,余始与钱节遇于京师,一见握手相狎侮,不顾忌讳,如平生故人。

余所泊第,节数辰辄一来就,语笑终日去。

或遂与俱出,遨游饮食而归;或阙然不见至数浃日,莫卜所诣.,大衢支径,卒相觏逢,辄谩骂索酒不肯已。

因登楼,纵饮狂醉,各驰驴去,亦不相辞谢。

异日复然,率以为常。

至秋,余先浮汴绝淮以归。

后逾月,而节亦出都矣。

于是复会于高邮。

高邮,余乡也,而邑令适节之僚婿,为留数十日。

余既以所学迂阔,不售于世,乡人多笑之,耻与游,而余亦不愿见也。

因.闭门却扫,日以文史自娱。

其.不忍遽绝而时过之者,惟道人参寥、东海徐子思兄弟数人而已。

节闻而心慕之。

数人者来,节每偕焉.,循陋巷,款小扉,叱奴使通,即自褫带坐南轩下。

余出见之,相与论诗书,讲字画,茗饮弈棋,或至夜艾.,而绝口未尝一言及曩时事也。

于是余始奇节能同余弛张,而节亦浸.知余非脂韦②汩没之人矣。

客闻而笑之曰:“子二人者,昔日浩歌剧饮,白眼视礼法士,一燕费十余万钱,何纵也!今者室居而舆出,非澹泊之事不治,掩抑若处子,又何拘也!罔两问景曰③:‘曩子坐,今子起;曩子行,今子止。

何其无特操与?’子二人之.谓矣!”余对曰:“吾二人者,信.景也,宜乎子之问也。

当为若语:其.凡夫思虑可以求索,视听可以闻见,而操履可以殆及者,皆物也。

歌酒之娱,文字之乐,等物而已矣,固何足以殊观哉!渔父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夫清浊因.水而不在物,拘纵因时而不在己。

余病弗能久矣,不意偶似之.也,而复何苦窃窃焉.随余而隘之哉!”客无以应。

一日,节曰:“我补官嘉禾,今期至,当行矣,盍有诗以为送乎?”比懒赋诗,又重逆其意,因叙游从本末之迹,并以解嘲之词赠焉。

节,吴越文穆王之苗裔,翰林之孙,起居之子,倜傥好事,有父祖风云。

注解:①僚婿:姊妹的丈夫互称,俗称“连襟”。

②脂韦:油脂和软皮,比喻阿谀或圆滑③罔两问景曰:语出庄子《齐物论》,罔两,影子的影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卜所诣.诣:到,往B.或至夜艾.艾:止息C.而节亦浸.知余非脂韦汩没之人矣浸:深入D.比.懒赋诗比:近来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闭门却扫夫清浊因.水而不在物B.其.不忍遽绝而时过之者其.凡夫思虑可以求索C.数人者来,节每偕焉.而复何苦窃窃焉.随余而隘之哉D.子二人之.谓矣不意偶似之.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大衢支径,卒相觏逢,辄谩骂索酒不肯已。

(4分)译句:▲(2)今者室居而舆出,非澹泊之事不治,掩抑若处子,又何拘也!(5分)译句:▲9.作者将本文视作“解嘲之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檄风伯杨万里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

泝流更著打头风,如撑铁船上牛斗。

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

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

(1)诗歌前两联通过哪些对象表现了风的什么特点?(4分)▲(2)《檄风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

请以后两联为例,简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4分)▲(3)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2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2)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庄子《逍遥游》)(4)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6)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8)▲,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歪鲈婆阿三丰子恺①歪鲈婆阿三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只因他的嘴巴像鲈鱼的嘴巴,又有些歪,因以为号也。

他是我家贴邻王囡囡豆腐店里的司务。

每天穿着褴褛的衣服,坐在店门口包豆腐干。

人们简称他为“阿三”。

阿三独身无家。

②那时盛行彩票,又名白鸽票。

例如印制三万张彩票,每张一元。

每张分十条,每条一角。

每张每条都有号码,从一到三万。

把这三万张彩票分发全国通都大邑。

卖完时可得三万元。

于是选定一个日子,在上海某剧场当众开彩。

开彩的方法,是用一个大球,摆在舞台中央,三四个人都穿紧身短衣,袖口用带扎住,表示不得作弊。

然后把十个骰子放进大球的洞内,把大球摇转来。

摇了一会,大球里落出一只骰子来,就把这骰子上的数字公布出来。

这便是头彩的号码的第一个数字。

台下的观众连忙看自己所买的彩票,如果第一个数字与此相符,就有一线中头彩的希望。

笑声、叹声、叫声,充满了剧场。

这样地表演了五次,头彩的五个数字完全出现了。

五个数字完全对的,是头彩,得五千元;四个数字对的,是二彩,得四千元;三个数字对的,是三彩,得三千元……因为买一张的人是少数,普通都只买一条,一角钱,牺牲了也有限。

这一角钱往往像白鸽一样一去不回,所以又称为“白鸽票”。

③只有我们的歪鲈婆阿三,出一角钱买一条彩票,竟中了头彩。

事情是这样:发卖彩票时,我们镇上有许多商店担任代售。

这些商店门口都贴一张红纸,上写“头彩在此”四个字。

有一天,歪鲈婆阿三走到一家糕饼店门口,店员对他说:“阿三!头彩在此!买一张去吧。

”对面咸鲞店里的小麻子对阿三说:“阿三,我这一条让给你吧。

我这一角洋钱情愿买香烟吃。

”小麻子便取了阿三的一角洋钱,把一条彩票塞在他手里了。

阿三将彩票夹在破毡帽的帽圈里,走了。

④大年夜前几天,大家准备过年的时候,上海传来消息,白鸽票开彩了。

歪鲈婆阿三的一条,正中头彩。

他立刻到手了五百块大洋,(那时米价每担二元半,五百元来要他去“招亲”了。

这便是镇上有名的交际花俞秀英。

俞秀英年约二十余岁,一张鹅蛋脸生得白嫩。

她结交的客人全都是有钱的公子哥儿,豆腐司务是轮不到的,但此时阿三忽然被看中了。

俞秀英立刻在她家里雇起四个裁缝司务来,替阿三做花缎袍子和马褂。

限定年初一要穿。

四个裁缝司务日夜动工,工钱加倍。

⑤到了年初一,歪鲈婆阿三穿了一身花缎皮袍皮褂,卷起了衣袖,在街上东来西去,大吃大喝,滥赌滥用。

几个穷汉追随他,问他要钱,他一摸总是两三块银洋。

有的人称他“三兄”、“三先生”、“三相公”,他的赏赐更丰。

那天我也上街,看到这情况,回来告诉我母亲。

正好豆腐店的主妇定四娘娘在我家闲谈。

母亲对定四娘娘⑥果然,到了正月底边,歪鲈婆阿三又穿着原来的旧衣裳,坐在店门口包豆腐干了。

只是一个崭新的皮帽子还戴在头上。

⑦把作司务钟老七衔着一支旱烟筒,对阿三笑着说:“五百元大洋!正好开爿小店,讨个老婆,成家立业。

现在哪里去了?这真叫做没淘剩①!”阿三管自包豆腐干,如同不听见一样。

(有删改)注:①没淘剩:吴方言,没有出息的意思。

12.文章第二节详细介绍了白鸽票,这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4分)▲13.歪鲈婆阿三中了头彩以后,人生境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结合文章4、5两节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