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藏:中国古典园林强调隐蔽和掩饰,通过布局设计以及植物的运用,创造出一种隐藏和遮掩的氛围。
园林的每个景点都有特定的布局,不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视线中,而是需要游客探索才能发现。
园林中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将景点设置在不同的位置,通过遮蔽和折射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另外,园林中的建筑也经常采用层层叠障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层层深入的感觉,进一步增加了隐蔽的效果。
二、通: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点之间的连通,每个景点都能够与其他景点相互呼应和交融。
园林中的路径通常是弯曲自然的,游人可以顺着路径欣赏景色,同时路径又能够将各个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
园林中的小桥流水、湖泊、假山等景观元素也是用来串联各个景点的重要设施。
这种景点之间的通连,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自然流动和和谐统一的效果。
三、尺:中国古典园林重视空间的尺度和比例的安排,通过不同尺度的设置来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和透视感。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湖泊、植物等都经过精心的布局和安排,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大小相间的主次关系。
园林的局部也体现了尺度的变化,从大至小、从高至矮的递变关系形成了景观的层次感。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也注重利用空间的限制和限定,通过狭小空间和过道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体验。
四、谐: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平和、和谐的氛围。
园林中常用的元素包括水、山、石、树等,这些元素都是大自然中具有生命力和平和能量的象征。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湖泊等景观元素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携手的感觉。
此外,园林中的景点和花草树木的选择也注重充满生机和好感的特点,使得整个园林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
占地70余亩。
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
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
清道光年间(公元-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咸丰十年(公元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以分为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存有其独有的景色。
入园没多久就可以看见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回去若真景。
假山以武康黄石扎成,出自于江南知名的砌山家张南阳之手,拥有“江南假山之并列”美誉。
“萃秀堂”就是骗人山区的主要建筑物,坐落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城。
自萃秀堂绕开花廊,进山路,存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
抵达山顶时存有一个平台,于此洞庭,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
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
清咸丰三年(公元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
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
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特征【摘要】以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为对象,揭示了园林空间的有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和空间的隐喻性。
并着重从边界与内外、层次与序列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园林空间的本质特征。
旨在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实现中国传统园林的创新与发展。
标签:园林空间;有机性;系统性;隐喻性;特征中国传统园林是由山、水、石、木及建筑等物质元素构成,空间是由物而起,却是抽象的、虚无的。
它消解了形式的羁绊,拓展了表达的界限,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
正所谓“芥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山水画家能在两度空间里用笔墨渲染皴擦“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
造园者也能在三度空间中以土石营造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可能。
“神与物游,思与境谐”表达了园林的实与虚、景与情的美好境界。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空间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园林它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园林中山、水、建筑、花木的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存在着一种有机和谐的内在体系,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理性、严谨的数理秩序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观空间形象。
这种异化也深层次的反应出中西方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结构上的差异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在结构上是自由的,它的系统被隐喻其中,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通过要素间的自由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空间系统,而这个自由的结构却因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这一造园宗旨而体现出了强烈的整体性。
所谓有法无式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注解。
1 空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边界与内外消解的视觉边界,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融与渗透,有效的拓展了园林空间的有限尺度,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强调了空间的整体性,创造了有机的、无限的自然空间。
1.1 边界空间的构成有许多因素,如地面的延伸与起伏,植物竖向上的高低变化,都会构成环境的空间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建筑风格尤其注重空间美学,讲究空间的布局、构造和组合,以达到自然而有序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组合古典园林的组合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在古典园林中,一个空间往往不只表现为一个物体,而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成的整体。
这种组合不单是对空间的填充与分割,更是对空间的整合和统一。
组合的作用是使空间与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空间的自然流动、空间的透明感和空间的协调统一。
例:颐和园中的双韵堂、乐寿堂、曲洞等,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整合了整个场景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象。
二、序列与层次序列与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空间美学特点。
古人常常认为园林是一个人去游玩、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
由此,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设计成一种序列和层次的空间,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和及其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空间的多样性。
例:苏州拙政园中,长廊、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按照顺序组合,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在空间中层层推进、波涛起伏。
三、隐逸与深度在古典园林中,隐逸和深度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透过隐逸,古典园林将景区中的不同景象分割,或将景象悬于林荫之中或石壁之侧,令人感到彼此分离、相互隔离,形成了空间上的深度。
隐逸和深度又使人不断探究,感受自然的浑然天成和神秘神奇。
例:扬州瘦西湖中的“陆游草堂”,即以墙内为园、墙外为湖,空间上形成了墙内墙外、地高地低、树阴草暖、山色水光等对比,令人在空间的深度中,不断寻找精神归宿。
四、虚实与内外虚实与内外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空间美学元素。
虚实与内外的结合奠定了古典园林相对内敛的构建方式。
在园林空间中,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离分明,同时园林空间的虚实分配因素也很明显。
古典园林空间中,虚实分配合理的同时,点对面、狭窄与宽阔、高低区域、明暗度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与自然同在,高于自然。
有意识地对山、水、植物等元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切割,展现出一种简洁、概括、典型的自然。
①山:筑山即堆筑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够完美展现咫尺山林的景致。
②水: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有人做,宛自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写尽天然水景的全貌。
③植物: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运用少量树木艺术概括地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并将植物拟人化,赋予其不同品格。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力求将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景观画面中,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①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形象灵活多变,与自然密切嵌合。
②传统建筑既能化整为零、又能集零为整,因山就水、高低错落。
③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如亭、廊、天井、漏窗。
三、诗画的情趣诗歌的味道。
中国古典园林利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类比,将诗画艺术融入园林艺术,突出表现在:①假山(尤其是石山)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
②植物配置务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又表现绘画的意趣。
③园林建筑的外观表现出生动的线条美、色彩美、质感美。
四、意境的含蕴①借助人工叠山理水将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于咫尺之间。
②预先设定意境主题,后借山、水、植物、建筑所构成的物境将主题表述出来。
③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如景题、匾、联、石刻等。
周维权先生概括为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富有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4点。
周武忠概括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为3个方面:思想方法上崇尚自然,营造方法上重视写意手法,艺术追求上强调意境创造。
魏嘉瓒则用“小巧、幽曲、含蓄、精雅”8个字概括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上观点大体上基于古典园林艺术逐渐成熟的明清园林而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书籍研究方面,从古至今对中国古典园林立书撰著者大有人在,明朝时期,记成著《园冶》被称为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其中关于“透”的相关理论也做了精辟的论述,在园说部分中把借景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植先生撰著《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许多技术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童寯先生著《江南园林志》对当时遗存的江南六十多座园林作了精确的介绍和评论;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的《说园》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叠山理水、建筑花木方面具有精辟的见解,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别具一格。三本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古典园林进行了考察,虽然其中关于”透“的论述和图片散见其中,但是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即并没有对“透”提出明确的理论阐述,也没有明确的指出“透”在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
可见,我国的学者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很多,撰著也多不胜数,但是,其专门对“透”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深入,根本就没有专门关于“透”的相关理论的专著。关于“透”的理论多是在整本书中拿出一到两个章节加以论述,或者是在整本书中有只言片语对“透”相关理论的论述。
其次,关于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的相关研究,近代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学术专著和论文研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透”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透”进行了研究。如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杭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吕红《从中国古典园林看空间的中国建筑艺术》,李树香、姚亦锋《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郭慎远《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分析及其现代空间表现》;从借景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李宁《“巧于因借”——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建筑的意义》,徐珊珊《园林中的借月造景探讨》,龙杰《借景手法在造园设计中的应用》;从廊的艺术角度研究的文章:蔡云《中国古典园林廊艺术探微》,李聪《江南园林廊亭研究》;从漏窗的艺术角度研究的文章:章晓岗、王长富《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作用》,朱伟《江南园林的窗》。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透”及对“透”进行了阐释,但是其不足点是:没有对“透”进行全面详细的概述,只是从“透”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透”的研究深入不够,也比较片面。所以,本文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弥补对古典园林中“透”的理论研究的空白及丰富古典园林的研究。
可以看出借景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在书中还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也为“透”在古典园林中的研究提供了原则和方法。清朝时期,著名的园林家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记·一家言》中把《园冶》中“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加以深化和发展,书中还对借景、框景等造园艺术提出种种妙构,皆匠心独运、见解独到,并且还有实践意义。
Ⅰ.选题简况
Ⅰ-1拟定论文题目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
Ⅰ-2论文性质
□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
Ⅰ-3与导师目依据
Ⅱ-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透”一直贯穿其中,具有鲜明的特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也被称为空间艺术,空间具有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分,显性空间是指造园要素组合构成的空间形式,而隐性空间是指通过借景、框景等手法营造出的虚拟空间。“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透过显性空间看到无形的隐性空间。怎样才能透过显性空间看到无形的隐性空间?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透”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Ⅲ.选题材料收集
1、专著类: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研究。如:我国著名的造园学理论家张家骥先生所攥的《中国造园论》从空间、虚实、情景、借景、意境等五个方面出发构成了中国造园理论的主要框景,阐明了中国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造主体的形成与发展,写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杰出贡献和意义。这本著作比较全面的阐述了“透”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分析了“透”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意义。然而,周维权先生专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阐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建筑学家彭一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8]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3]曹林娣.中国馆园林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一方面,“透”受古典哲学、艺术的影响,不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使诗词书画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开拓了园林意境。另一方,透以其独特的空间性和造园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的研究不仅能深化古典园林的意境,更能够使得现代园林吸收古典园林的精华,完善现代园林的发展。
Ⅱ-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