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材料运用变通技巧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材料运用变通技巧例文1: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
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先觉们为之前赴后继,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种求安之法的失败。
——【说“安”——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片断例文2:是啊,跑向何方才能找到幸福?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
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左右奔突,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之路的断绝。
是啊,跑向何方才能找到幸福?“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革命先驱前赴后继,纵横驰骛,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些变革之法的失败。
——【《跑的体验》(湖南卷文题)】片断“变通”使用材料总的原则:“变通”运用材料时,要善于强调材料与观点结合的那一个侧面,善于把观点强化出来,突显出来。
即要能够突出强调这个材料中与观点相结合的那一个侧面。
例1:素材:美国总统里根加工成品:美国总统里根是演员出身,在竞选时有很多负面影响,而且他的年纪也大了,他终于输给了别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变通、漂其黑,守其白(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变通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豚肉柔和细腻、鲜美无比,自古就有“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的说法。
但河豚体内含有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一块小小的河豚鱼肝就足以毒死几十个成年人。
科学家研究发现,刚孵化出来的河豚鱼苗原本是无毒的,生长过程中,河豚只喜欢滤食有毒的海藻,经年累月摄入的毒素沉积在河豚体内,致使其体内毒性越来越大,以致根本无解。
为了享受到美味的河孵肉,又避开中毒丧命的风险,人们在河豚幼苗时通过网箱养殖,把它们和海藻深度隔离,并投喂小鱼小虾。
失去天然食物之后,小河豚一开始横冲直撞,试图冲破网葙束缚,以致头破血流,浮尸海面。
但最终,为了生存,河豚接受了人们为它选择的食物。
经过几代的培育驯化,人工养殖的河豚终于彻底改变了亘古不变的食性,体内的毒素也逐渐随之消失。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寓意很深刻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进行精准的审题立意。
本题中材料的主要事件是人们改变河豚的生活习性,主要的内容是要抓住原材料:小河豚一开始横冲直撞,试图冲破网葙束缚,以致头破血流,浮尸海面。
但最终,为了生存,河豚接受了人们为它选择的食物。
经过几代的培育驯化,人工养殖的河豚终于彻底改变了亘古不变的食性,体内的毒素也逐渐随之消失。
从小河豚前后的表现的改变上来看,为了生存小河豚改变了自己的习性,所以考生可以从“痛则思变”“灵活变通”“改变自己赢得未来”等角度进行立意,总之只要围绕“改变”来立意写作,即为最佳的立意角度。
考生不要避重就轻谈人们的做法,因为材料的主体在“河豚”。
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扣住对材料的理解同时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只有结合现实挖掘写作的内容,才能使得作文有深度。
高分作文变通变通变通,因人而异,有的改变的是自身头脑,有的改变的赏罚分明的工作制度,有的则是改变自身的性格。
经典材料百变通之李白

作文素材——经典材料百变通之“李白”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位置和价值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
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
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放浪形骸的气质和性格,注定了李白不可能在官场上取得合适的位置。
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这是李白的宿命。
但在这无声之中,上帝的另一扇窗开启了。
从李白那褪色的青衫中奔泻出的诗词,作为一种浓墨在宣纸上的空间蜿蜒,竟与邈远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流芳千古而不衰。
李白是天才的“诗仙”,其诗后人难以宗法。
李白向世人诠释了人生价值本不止是一种音符。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自在于自己的位置,无论这个位置是在官场还是在民间,这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的价值。
我们应该庆幸,幸好官场没有为李白提供位置,使得我们这个人口亿众的民族,可以长久地享用着李白一生写下的灿烂诗章。
►时代与个人价值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他而幸运的人。
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
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他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
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人,是一个用母语写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语的人。
盛唐已经风流云散,而李白却在时代的灰烬中,以诗歌打造的金身岿然屹立,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观。
李白是星光灿烂的大唐夜空中一颗另类的星辰。
►思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李白被抛在这个世界上,似乎从来没有感受过来自于这个世界的温暖。
2019高考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_1

2019高考作文素材学会变通精彩人生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攀登珠峰,穿越了因雪崩而无法穿过的地段,以变通达成了登顶的目标,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
其实,现实生活中,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畅通无阻,遇到阻碍,当无法穿行的时候,灵活面对,学会变通,就能豁然开朗,在另一条路上继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打破传统,不亦勇乎?要想学会变通,首先需要有勇气打破既有的成规陈说,敢于挑战权威。
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马丁路德敢于把斗争矛头直指教皇,使人人都有接触和阐释《圣经》的权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圣经》深入人心;张居正在众多权贵阻挠的情况下勇于坚持变法,打破旧制,为明朝注入新的血液,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哥白尼勇敢指出教会“地心说”的错误,提出“日心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有勇气打破传统,是学会变通的第一要义,是能够进行变通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推陈出新,不亦智乎?有了打破传统的勇气后,就需要智慧地找到一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为变通后人生之路助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1 / 6是照搬,并未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直到毛泽东打破机械局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陈出新,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看来,****僵化理论后要有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指导实践,才能把变通之后的路走得更好。
由此可见,推陈出新是学会变通后的关键,是走向精彩人生的阶梯。
墨守成规,不亦悲乎?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走不出陈规成说,固步自封,处处碰壁,甚为可悲。
中华帝国繁盛千年,却因清王朝二百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嘉庆皇帝,在社会最适于变革的时候却选择了坚守祖业,墨守成规,压抑了社会新事物的成长,也为满清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因此说来,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才使清王朝走向灭亡。
高考作文应对法:学会变通,文思泉涌

高考作文应对法:学会变通文思泉涌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黄德灿老师说,高考已进行多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逐年增加,高考要回避已经考过的作文题目,谈何容易。
有心的考生会发现,高考的作文命题形式千变万化,然而前后命题之间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学会将各个命题进行变通,就掌握了考场作文的主动权。
黄老师一再强调,让考生学会变通,不是鼓励大家去套用已经写过的高考优秀作文,而是提醒他们对过去的命题或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好好思考。
这样,在面对一个新的命题时,考生至少在思想上就做好了充分准备。
黄老师列举了历年高考作文题来说明变通的可行性。
例如北京曾出现过的高考作文题“规则”和“转折”,这两者间看似没联系,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个转折中是不是应该特别讲究“规则”?还有,考生可能猜不到“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和“杂”这样的题目,却能一下子找到二者中的联系,思想上的“杂”必然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将好素材进行变通,同样成就好文章。
经过研究发现,高考命题虽千变万化,但年年有人利用同一篇材料写出优秀作文。
请看下面例子:唐代的李白,年轻时一心想出仕,但是他在宫廷之中偏偏得罪官僚,弄得仕途极不得志。
于是他跃出官场,流连忘返于名川丽山。
细想想,太白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李白属于自由的精灵,跃出官场,出人意料;步入大自然,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XX 年全国卷Ⅰ)考生可将以上作文题进行变通:“宫廷虽是李白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这个位置却束缚了自由思想,使自我价值不能得以体现,于是他选择了退出。
当李白来到名山大川之中时,他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于是在这个位置上成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好名声”。
这样一来,就吻合了20XX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位置和价值》。
考生还可这样变通:“李白走出宫廷,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让后世忘记了他的种种不得意,铭记着他的自由思想和傲骨……”这又符合了20XX年全国卷Ⅲ的作文题《忘记和铭记》要求。
2021届高考写作指导:作文素材“百变通” (课件23张)

定把所有的墙重新刷一遍,哪怕是自己赚不多少钱。他的行动让迈
克尔十分震撼,迈克尔决定资助沃尔顿上完大学,并让他大学毕业
后进入自己的公司。试想,当时如果沃尔顿不细心,没有发现墙壁
评 析
的瑕疵,或者只是敷衍了事,结局可想而知,或许美国会多一个刷 墙工,又怎么会有如今享誉全球的“沃尔玛”?不难看出,细节常
2)“保证满意”“顾客永远第一”,说到容易做到难 一个顾客在沃尔玛店买了一个果汁机,不久出了点小毛病。他拿 着机器和付款小票来到它的一家连锁店。营业员立刻给他换了一 台,还告诉用户:果汁机又降价了,我们还需要退给你5美元。
3)永远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每一个先进的“细节” 沃尔玛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开始采用金属货架以代替木制货架 后,沃尔顿先生立刻请人制作了更漂亮的金属货架,并成为全美 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
评 结果这面墙和周围的墙的色彩不统一,追求细节完美的沃尔顿,决
析 定把所有的墙重新刷一遍,哪怕是自己赚不多少钱。他的行动让迈
克尔十分震撼,迈克尔决定资助沃尔顿上完大学,并让他大学毕业
后进入自己的公司。假如当时沃尔顿不管那点细小的差错,不将细
节做好,那么迈克尔或许不会资助他上学,沃尔顿或许就没有机会
创立“沃尔玛”。 “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先生曾说过,
高考作文素材“百变通”:积累——思考——写作
【延伸阅读】
沃尔玛(W-MART)成为龙头 如果你要问谁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还是比尔·盖茨吗? 不!不是,而是罗伯森·沃尔顿先生。如果你要问谁是世界500强 之首?微软吗?通用汽车吗?GE吗?IBM吗?都不是!而是山 姆·沃尔顿家族的沃尔玛。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众多的零售商店,经过40多年的
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

(2)08天津卷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3)2006四川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 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 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 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 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得抄袭。
陶渊明尽管有“猛志逸四海”,有大济 苍生之志,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那样 的时代,他的才能还不足以在那条路上走通, 所以就归隐田园,做他的诗,采他的菊,喝 他的酒去了。陶渊明没有像这个题目中的乌 鸦那样,行也要行,不行也要行——他没有 因为渴望政治上的成就,就像屈原那样上路 走到天黑,投汨罗江而死;也没有像杜甫那 样,明明只有诗才,却偏偏自诩有能力“致 君尧舜上”。这就是陶渊明明智、通达、可 爱的地方。
• • • •
(5)独善其身,在黑暗的社会中保持高洁的精神; (6)怀才不遇,人才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 (7)忠君忧国,热爱国家的典范; (8)缺乏远见和斗争策略,致使楚王由亲近到疏 远,失去为国家服务的机遇; • (9)执著追求人生价值,离开政治,又做诗人; • (10)投汨罗而死,是用死亡证明生命不可妥协的 价值。
尝试练习: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 一些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1、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 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 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 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 “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 不限。(2003北京卷作文题)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历史文化名人之陶渊明

2023高考作文备考:经典材料百变通——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度人生之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1-29岁:乡村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 41 :仕隐选择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6岁入桓玄军幕:“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0岁刘裕参军:“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41岁彭泽县令:“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63:归隐田园,农耕写作概述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厌倦了官场之时,往往回会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比如因新井诗而被贬江州司马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比如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却不惧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比如被南宋投降派排斥仕途坎坷而写诗著文的爱国诗人陆游等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追求。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不仅成为他个人品节的象征,而且成为高情远致的文学意象及士人的象征。
阮籍饮酒有以醉逃避祸端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的诗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为何誉为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表面上看只是作者隐居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实际上也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写照,中国古人历来就有以花喻人的传统,菊花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所以这一句要从字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两方面加以理解。
“悠然见南山”更是作者“心远”的形象画面,作者所陶醉、所神往的是那远方的青山,而并非官场,并非人事。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阮籍等人的失败在于并未找到化解世俗的力量,而陶渊明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趋于心境与物境冥一之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示范: 人生常常会遭遇歧路,面临多种 可能的选择。在人生的转折关头, 何去何从,往往需要我们作出非此 即彼的选择。孔子在仕与隐之间、 屈原在自我价值与随波逐流之间, 都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作出了正确 的选择。
3、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 不好问。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2006年四川卷,话题作文)
(4)2006辽宁高考作文题目(60分):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陶渊明与“担当”或“承担”有何关系?或 许你觉得,陶渊明跑进田园,看起来是逃避。但 换个角度思考,他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 不愿与当时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因而他是对自 己的人生负责;而那些缺少道德担当的人,则可 能与世浮沉。这样,陶渊明就你塑造成一个有所 担当的榜样,顺理成章地写进这篇作文中了。
2、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 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 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扒开雪 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 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 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 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 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 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 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 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2002年全国高考卷)
运用示范: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 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 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 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 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 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 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 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 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 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思” 与“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的反省,不都是陶渊明反躬自问而求得的 领悟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不明明就是扣住了话题中的两个“问”吗? 陶渊明的归隐,就是自问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的答案,官可以不做,人格必须得 到保全。至于他梦想的“桃花源”,就算 比不上屈原玄奥的“天问”,也可算得上 是一种对理想生存境界的求索和追问吧。
陶渊明不善于写那种字句华丽的诗,与 他那个时代崇尚藻饰的诗歌风格格格不入。 他没有铺陈华藻的才能,但他却善于开掘题 材,开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田园 诗风。他的诗风质朴醇厚,这是另一种才能。 陶渊明很明智,他没有忘记自我而去盲目模 仿别人,因了不求其同,反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价值。如果天空上飞翔的都是捕捉小羊 的鹰群,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具有相同能力 的一种生物,这个单一的世界将会非常可怕。
2015/8/12 11
(3)2006四川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 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 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 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 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得抄袭。
不过,你也可以产生另一种立意:陶渊明躲进田园, 是逃避社会责任,只顾独善其身—— 陶渊明归隐田园,也许他对自己算是负责了,但 他的肩膀似乎有些柔弱,挑起了自己的人生,却卸下 了社会的责任。一个人去喝酒,去采菊,固然可以 “悠然见南山”,“而无车马喧”;然而,这种悠然 和寂静中,恐怕只是自私的人生态度,给弱者以精神 空间,却无法呈现出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杰出人物 有时也难免作出世之想,孔子就说过“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之类的话,但他最终还是觉得“鸟兽不可与 同群”——他有使命感、责任感,不愿做退耕的“荷 蓧丈人”,不愿躲进桃花源般的乌托邦。在孔子看来, 任何时候,人都必须以自己的肩膀,担负起应尽的社 会责任。孔子比陶渊明更为伟大的的原因,就在这里。
小结: 通过上面的练习,我 们可以看到经典材料是可 以很好地通用于各种作文 题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 不能灵活变通地运用。
作业:
试以“屈原”这一个经 典材料进行发散思维并用于 作文之中。如用在2008年广 东高考高考作文题目:不要 轻易说“不”。
“屈原”材料的变通运用示例: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不愿自我沦落, 乃是一种高尚的坚持,孤独的光荣; (2)坚守原则,不阿权贵,节操高尚; (3)不懂变通,缺乏灵活的处世策略,而世事 常需妥协,所以容易被排挤; (4)被放逐而著《离骚》,说明人类处于困境 中往往转向精神价值的追求;
7、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 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 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 一篇作文。(2006江苏卷,“材料+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 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 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 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 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 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 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 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经典材料百变通 以一当十出佳作
——论据运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技巧
为什么要用“经典材料”? 1、运用“经典材料”的优 势: 有利于你写出有文化内涵 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 定文采的考场作文。具体地说 有以下优势:
A、任何程度的学生,均有了解和掌 握; B、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 涵和 文化意义; C、有典范的甚至诗意化的表述可资 借鉴,易于操作; D、经典材料的叙述容易书面化,能 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 E、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较大,因而 具有“百变通”的可能,方便你在作文 中普遍运用。
5、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 想学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2006全国卷1, 材料作文) 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文王被拘,推演《周 易》;仲尼困顿,能作《春秋》。这是因为他们 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具有超越常人的文化修养。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人生的方向和路径也 就不一样。不顾自己的才能资质,找不到自己的 人生道路,盲目模仿别人,只会落得东施效颦之 讥,落得乌鸦反被牧羊人所抓的下场。
(2)08天津卷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在人之常情的眼睛里,你应该汲汲于富贵, 而你却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人之常情的眼睛 里,你应该客串一回农民,体验一把就好, 谁想你竟这条路上从一而终;在人之常情的 眼睛里,你尽可以出,也尽可以入,出来入 去都是为了一家子的房子票子车子,而你却 宁愿环堵萧然,全家困守也坚持清洁的精神 而这一坚守,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笔永享不 尽的精神财富。你难道不会由此怀疑有很多 时候人之常情的荒谬?
如何使用“经典材料”? A、首先分析这材 料的用途; B、其次要学会变 换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头脑变得圆通一点。
经典材料通用示范: 以“陶渊明”的材 料,来应对一些高考 作文题目的写作。
(1)2006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 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 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 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 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 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 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 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题写一篇文 章。(2006安徽卷,“材料+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文王 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面对危局 的淡定洒脱;仲尼困厄,能作《春秋》, 我读出了面对窘迫的执著追求;屈原放 逐,赋得《离骚》,我读出面对困境的 高尚情操。
8、题目:留给明天。(2005天津卷,命题作文) 运用示范: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 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 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 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 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 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 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明天将 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 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 大树。
“经典材料”能否“百变通”,做到以一当十?
回答是肯定的。只要稍微圆通一点, 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运用于不同的话题、 不同的观点的作文之中。这是因为:经典 材料,无论是历史文化名人,还是经典思 想,还是形象化的经典意象或经典场景, 都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尤其是历史文化名 人,他们的人生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他们 的性格和生平中,能够提炼出丰富的思想, 几乎能够对应所有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