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染性疾病--浙教版(1)

非传染性疾病--浙教版(1)
非传染性疾病--浙教版(1)

第十八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八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的定义为进行性的、不能自然痊愈及很少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简称为慢性病,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CDC全国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关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在广义定义的基础上,可以预防的并造成显著的发病、死亡和费用负担的疾病。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骨质疏松症、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Alzheimer 病和铁超负荷(Iron Overload)。2001年我国第二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征文包括的病种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等。归纳起来,慢性病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大多数病因不明,这些疾病的自然病程较长,即从接触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结局的过程长,造成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大,但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进展及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增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以糖尿病为例,1979年的患病率为1.01%,1994年达到2.50%,1995-1999年全国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3.62%,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6.28%。同时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WHO预测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死亡原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58%上升到79%,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慢性病的人群干预研究说明了慢性病的预防效果良好,美国通过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干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我国天津市慢性病干预的卫生经济学分析显示,干预的前两年投入大于收益,第三年开始收益大于投入,第四年成本效益为1:4.98,干预期间的综合成本效益为1:2.48。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干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对慢性病的干预理论和方法不熟悉,缺乏基于人群(社区)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干预计划,为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急需在人群(社区)中广泛开展慢性病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干预工作。

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也就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到管理健康问题,再到 解决健康问题的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管理健康问题是核心,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的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1发现健康问题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 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查实验不是诊断实验,仅是一个初 步检查,对筛查实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确诊,以便对确 诊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1.1高血压的筛查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辖区内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首诊负责制。本着这一原则,对前来就诊的35岁及以上患者 一定要测量血压,一旦发现异常,要叮嘱患者间隔一周左右再次检查,如果患者兼有超重、肥胖、高盐饮食,及长期从事精神紧张的工作等 危险因素,更应高度重视。一旦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要向上级医院转诊,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且没有高血压急症及严重并发症,则将该患者纳 入高血压管理工作中。 1.2糖尿病的筛查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对前来就诊的45岁及以上患者,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或者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糖尿病的 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的患者,要检查血糖。若FPG≥6.1mmol/L需 进一步做OGTT。若无异常,则至少每年复查一次血糖,并指导此类人 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严格戒烟、限制饮酒等。一旦确诊,则将该患者纳入糖尿病患者 健康管理工作中。 2管理方法

对纳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要建立健康档案,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规范》要求将此类人群纳入重点人群管理。每年至少4次进行面 对面的随访指导,检测血压血糖,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争取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做好双向转诊工作:对出现急性并发症的 患者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病前稳定的患者再转往社区医疗机构进 行管理。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查体。将辖区人群分为正常人群、高危 人群、患病人群分别进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通过干预,将疾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以达到减少疾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 目的。 2.1正常人群的管理对于筛查没有异常的正常人群实行一级预防和健 康促进,也就是对该类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就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等进行知识普及,从根本上使人群远离危险因素。如指导人 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搭配:少盐(成人每人每天食盐使用 量<6g)、低油(成人每人每天25g油脂类),多吃富含钾的食物、蔬菜、水果;合理运动:锻炼原则遵循个性化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制定适宜自己的运动计划,运动中最大心率105~145次 /min;戒烟;限制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同时也需要政府 部门的积极努力,为群众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群避免或减少暴露 在危险因素中的机会,加快环境治理,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加强食 品卫生监督力度,增加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杜 绝食品污染、中毒等重大事件的发生,给人民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 环境;加强劳动保护,远离危险工作环境,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通过 以上工作,达到减少或控制慢性病的发生率。 2.2高危人群的管理对筛查结果没有明显异常但处在高危因素中人群 如出现临界高血压、糖耐量受损等情况的人群实行二级预防,也就是 发病前期预防。通过积极的干预以阻止疾病进入临床阶段。措施就是“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处于高危状态 下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指导居民进 行定期检查和自查,对该类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如出现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应警惕是否有高血

第四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四章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多选题 1.下列哪些因素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A.不合理膳食 B.缺乏体力活动 C.营养不良 D.遗传因素 E吸烟 2.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包括() A.高钠、低钾膳食 B.超重肥胖 C.过量饮酒 D.遗传因素 E.长期经神紧张 3.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的诊断中具有如下哪些优势() A.检查不受进食影响 B.检查结果稳定 C.检查费用低 D检查不受时间限制 E患者依从性好 4.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 A.膳食不平衡 B.遗传 C.超重、肥胖 D.体力活动不足 E.饮酒 5.有关胰岛素抵抗的概念正确的包括( ) A.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

B.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C.常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D.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IGT E.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6.IGT伴有如下哪几项易发展为糖尿病( ) A.原IFC≥5.Ommol/L B.餐后2h血糖≥9.4mmol/L C. 餐后2h血糖≥7.8mmol/L D.空腹胰岛素水平增高 E.腹型肥胖 7.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A.冠心病 B.高血压 C.肾衰 D.糖尿病足 E.致盲 8.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哪几型() A.心绞痛 B.心肌梗死 C.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D.缺血性心肌病 E.猝死 9.发生心肌梗死可能有如下哪些临床表现() A.剧烈持久疼痛 B.无自觉症状 C.症状很轻 D.休息、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 E.确诊需要靠心电图和血清酶学 10.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A高血压. B血脂异常

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并发症呈现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慢性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将在全社会铺开。我县的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工作在县卫健局的正确领导下,将慢性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死因监测、心脑血管和肿瘤登记报告纳入考核范围,全力创造支持性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现根据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2019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服务慢性病管理工作,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为依据和标准,全力做好慢性病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服务的工作落实。

(二)加大筛查力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上报数据,力争年底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进一步做好慢性病随访服务工作。 (三)加大力度开展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报告工作,提升上报数据。 (四)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各村级卫生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高危人群筛查,全面开展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工作。 (五)广泛开展“三减三建”(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二、工作重点及任务 (一)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基础,慢性病健康教育为重点,不断探索基层公共卫生开展慢性病防控的方法与模式。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掌控工作进度,督导各村医工作质量与数量的落实。 (二)继续落实35岁以上患者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做到门诊日志有记录,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5%以上。对在接诊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登记、报告,建立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本。 (三)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出的高危项目进行一次监测并做出相应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导。

2019-2020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 4 节 非传染性疾病习题精选四十一

2019-2020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4 节非传染性疾病习题精选四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保持愉快的心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当出现某些问题时,以下哪种方法不利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 A、分散注意力,如打球,下棋等 B、将烦恼向亲友诉说 C、找一个适当的理由自我安慰 D、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笑一笑,十年少”说明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长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是因为牛奶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 等营养 D、“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既能治病,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一般不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 A、不爱运动 B、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 C、长期素食 D、易激动,脾气暴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合理用药是健康的生活习惯之一。下列有关用药的一些认识,正确的是( ) A、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B、越贵的药物,疗效越好 C、进口药物的疗效一定比国产的好 D、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疗效越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可以通过将水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食用甲醛浸泡过的海产品,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D、用煤火取暖时,在火炉旁放一杯水以防止CO中毒【答案】: 【解析】: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教案

一年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教师:徐超

1、不乱吃零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乱吃零食、贪吃冷饮的害处。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二、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乱吃零食。 三、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一日有三餐,,那除了一日三餐外,你平常还吃其他零星小吃吗? 2、除正餐以外的零星小吃我们叫它零食。板书:零食。 3、那你们平常都吃些什么零食呢?为什么喜欢吃?跟你的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交流回答。 4、其实呀,吃零食也是有学问的,小朋友可不能随便乱吃零食,乱吃零食害处可多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不乱吃零食。 二、讲授新课。 1、指名学生起来说说,乱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2、分小组讨论一下:乱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①经常吃零食对小朋友的胃有什么害处? ②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状? ③消化不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④多吃冷饮有什么不好?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乱吃零食的不好。 出示一些不宜多吃的零食: ①烧烤肉串。(图)(分析原因) ②各种蜜饯。(图)(分析原因) ③糖果、巧克力。(图)(分析原因) ④各种冷饮。(图)(分析原因)

4、让学生深入了解乱吃零食的不好。 ①看电视吃零食吃出胆结石。 ②多吃零食可能有损视力。 5、交流你曾经因为吃多了零食而引起下列不良反映吗? 6、零食的学问。推荐各种有益健康的零食。 各种水果。 牛奶。 谷类制品。如:饼干、面包等。 b)儿童吃零食有秘诀。 ①、路边的零食不要买。 ②、进食零食后要饮少量清水,防止蛀牙。 ③零食分量要适可而止,切忌整天频密进食。 ④吃零食时亦要定时定量,有规律地在两顿正餐之间吃。 7、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想法?今后有什么打算? 8、课后作业: 平时互相检查吃零食的情况。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副高级)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 制(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悉健康促动与健康教育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 与食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项目设计、实施、督导、考核与评估 的理论和技术; 2.熟练掌握慢病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平衡膳食、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酗酒等,以及伤害相关行为的干预理论与技术; 3.熟悉或了解常见慢性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和康复理论。 (二)相关知识 1.熟悉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传播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人口学 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3.了解心理学、内科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4.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专业实践水平 1.参与制订本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伤害的预防控制计划;

2.能与不同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慢性病 社区综合干预及伤害防制,指导基层医师在人群中展开相关危险因素 的健康教育; 3.参与本地区人群的死亡(含死因)、发病和患病、行为危险因 素监测,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干预效果,通过有效途径向各业务部门和 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监测结果及政策建议。 4.对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防制过程 提出所需的生化检验、仪器检测、健康监测项目,并能对血压、血脂、血糖、等结果实行分析。 三、学科新进展 1.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了解健康促动、社区综合干预、行 为医学、社会市场学、传播学等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 2.了解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 疾患、伤害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干预评价等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了解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新履约进展及世界 卫生组织《饮食、身体活动和健康世界战略》、《伤害监测指南》、《伤害社区调查指南》等实施进展。 2.对相关学科近年进展有一定了解。 附本专业病种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糖尿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高二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2、教学难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预防和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 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种类: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防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在慢病的防治中,预防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成为中国主导疾病:中国卫生部于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

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东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2001:56 18 日本厚生劳动省 介护给付费实态的调查报 告 东京:日本厚生劳动省出版,2003:153 19 刘明辉 21世纪我国养老的现状与思考. ht tp://w omen sohu com/07/09/co lumn 215349907.shtm l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 总调查分析报告 http://w ww moh g ov cn/ tjsj/tjg b 21 徐林 宁夏社会科学,1999,(6):59-62 (收稿:2004-09-15) 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王红 左俊英 陈世蓉 梅乔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武汉,430030)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展趋势、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作一综合性描述。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心血管病 糖尿病 癌症 预防控制 目前世界各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迅速增加,这对全球公共卫生提出了一项重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第57届大会及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2002年全球死亡达5702 9万人,其中以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总死亡的58 8%,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6 8%,并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73%和6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有66%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受影响的人群的平均年龄比发达国家的人群更为年轻[1,2]。目前在全世界,慢性病是死亡和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1 心血管疾病 1 1 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 展趋势 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 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脑血管性疾病(脑卒中); 高血压; 心脏衰竭; 风湿性心脏病。根据WH O2003年的报告,每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为1670万,占全球总死亡比例的29 2%,其中720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550万人死于脑血管性疾病,另外还有390万人死于高血压和其他的心脏病。如此说来,每年至少有2000万人罹患心脏病和脑卒中,其中的绝大多数需要昂贵的临床治疗,长期治疗给卫生资源运作带来了巨大负担。每年由心脏病和脑卒中引起的死亡和失去体能者人数达1200多万人,如果采取国家和个人相结合的简单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行动,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胆固醇、肥胖和吸烟等主要危险因素,那么,在这些人群中,50%以上的人都可以避免这种结局。心脏病的发生没有地理上的、政治制度上的或社会、经济方面的边界[3~5]。 发达国家中较低社会经济群体内较大规模通行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疾病和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同样流行着。心血管疾病已不再仅限于在发达国家中发生,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一些发展中的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第三章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 一、我学会了 1.当代主要非传染性疾病有:________疾病、________疾病、________等疾病。肿瘤分为________肿瘤和________肿瘤。 【答案】心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良性;恶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解答】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则成为当代主要的疾病。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故答案为:心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良性;恶性 2.恶性肿瘤又称为________症,恶性肿瘤细胞就会________,并侵犯新的________,在新组织中形成新的恶性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恶性肿瘤细胞就会在病人体内广泛地________,耗尽患者的________,使病人消瘦衰竭,或影响人体正常的________,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答案】癌;转移;组织;扩散;营养;生理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恶性肿瘤的理解和认识。【解答】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恶性肿瘤细胞除了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无数与自己相同的恶性肿瘤细胞外,一些恶性肿瘤细胞还会从肿瘤上脱落,进入血液。这样,恶性肿瘤细胞就会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在新组织中形成新的恶性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恶性肿瘤细胞就会在病人体内广泛地扩散,耗尽患者的营养,使病人消瘦衰竭,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故答案为:癌;转移;组织;扩散;营养;生理功能 3.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________、管腔________等,导致心脏肌肉________,这种病变就叫________病。 【答案】硬化;变窄;缺血;冠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冠心病的认识。【解答】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等,导致心脏肌肉缺血,这种病变就叫冠心病。 故答案为:硬化;变窄;缺血;冠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 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分泌、营养代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试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https://www.360docs.net/doc/521122240.html,. 2010-11-1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精神,加快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在示范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4.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示范区工作内容 示范区可根据本指导方案提出的基本内容,因地制宜,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科学下册同步训练3.4 非传染性疾病(1)

3.4 非传染性疾病(1) A组 1.有关人士预测:未来家庭都可能被三大癌症——胃癌、肺癌、肝癌所困扰。研究表 明:胃癌与食物有关,肺癌与空气有关,肝癌与水有关。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 ..的是(D) A. 霉变的大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 B. 免疫力强的人产生的癌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 C. 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 D. 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而与人体的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等无关 2.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目前治疗白血病比较有效的方法是(D) A. 化学疗法 B. 放射疗法 C. 基因疗法 D. 骨髓移植 3.下列关于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D) A. 不吸烟、不酗酒、不偏食 B. 不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 C. 少吃油炸、烟熏和高度腌制的食品 D. 及时隔离肿瘤病人以减少传播机会 4.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D) A.急性传染病 B.损伤及中毒 C.艾滋病

D.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 5.下列不会 ..导致细胞癌变的是(D) A. 黄曲霉毒素 B. 孢疹病毒 C. 电离辐射 D. 抗生素 6.如图是研究人员对1200名食道癌患者发病原因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从调查结果可知,导致食道癌的主要原因是(A) (第6题) A. 吸烟和酗酒 B. 吸烟和高盐食品 C. 酗酒和膨化食品 D. 膨化食品和酸辣食品 7.为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生产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①③,理由是进行对照。 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②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③把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 B组

第十三章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十三章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 特点:他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我国分类: 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等 2.肿瘤疾病: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 4.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炎 国际分类: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神经衰弱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一.高血压 概念: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流行特点: 1.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3.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 危险因素: 1.高盐饮食 2.超重或肥胖 3.过量饮酒 4.缺乏体力活动 5.长期精神紧张 诊断标准:收缩压/舒张压 正常:<120/<80 高血压:大于或等于140/大于或等于90(mmHg) 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适量体力活动等 2.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三级预防: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随访,同时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案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世纪全球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大批传染病逐渐受到了控制,甚至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现已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重要的卫生挑战之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CNCDs)是一组潜伏期长,一旦得病则不能自愈的、也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疾病: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②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③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④精神异常和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老年性痴呆等;⑤遗传性疾病;⑥职业病,如矽肺等;⑦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⑧其他,如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由于不同国家对慢性病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其分类方法不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慢性病分类。 慢性病是相对于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疾病而言的一组疾病总称,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传染性疾病不同的是,这些疾病大部分主要是由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所引起的,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有些非传染性疾病是突然发生的,病程很短,如车祸、自杀等,也不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范畴。 【案例一】 52岁的Roberto Severino Campos生活在巴西圣保罗郊外一个简陋的城镇,身边有7个子女和16个孙儿、孙女。Roberto从来不担心自己的高血压,也不关心自己的饮酒和吸烟习惯。“他是如此固执,我们无法谈论他的健康”,他31岁的女儿Noemia回忆说。 Roberto第一次中风发生在六年前,当时他46岁,那次中风导致他双腿瘫痪。四年后,连续两次中风又使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Roberto过去是一个公共交通办事员,但是现在完全依靠家庭照料。自从Roberto第一次中风后,他妻子为了挣钱养家一直在做清洁工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非常长。他们的长子也帮助支付费用。家庭收入的一多半用于购买Roberto所需的一种特殊尿布。“幸好他的药和医疗检查都是免费的,不过我们有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买票坐公共汽车去当地的医疗中心。”Noemia继续说。 更重要的是,这个家庭不但失去了养家糊口的人,而且失去了一个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依赖的父亲和祖父。Roberto现在不能动弹,像婴儿一样需要喂食和看护。Noemia不时地将他背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按照《XX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规划(XX—XX年)》、《XX 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根据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年全省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要点》文件要求以及“XX年市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XX年我县: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中心成立慢非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疾控工作重点,加强领导和退伍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起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经济有效的慢非病社区管理工作模式,逐步开展慢病防治工作。 二、慢病健康教育和宣传: (一)利用单位宣传专栏,编印宣传资料等,大力开展慢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广大群众自我防病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结合“世界抗癌日”(2月4日)、“世界卫生日”(4月7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全国爱牙日”(9月20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慢病防治

宣传日活动,组织开展社区、街头宣传、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及健康处方,有针对性选择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三)加强与当地媒体联系沟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认识,提高大众慢病防治知识水平。 三、组织培训: 积极参加上级举办慢病防治培训,定于7月中旬开展对辖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慢病防治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保医生进行慢非培训。 四、建立慢非档案: 从门诊,住院病人以及全民健康体检着手,在日常诊疗中,通过对病人采取检查血糖、测量血压,及时发现诊断病人,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基线档案。建立开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选择百丈镇和永兴镇两个乡镇卫生院着为试点,建立人群健康档案,开展重点慢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卫生等)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重点慢病的建档率达30%,管理率达80%。 五、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慢非防治工作: 将慢病防治工作年终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目标考核,配合上级部门,认真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分别于6月20日和12月20日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