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劝学》复习知识点.doc
《劝学》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字词释义+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劝学》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字词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1、关于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2、关于作品:《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和学术辩论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3、其他常识:(1)君子:①泛指有道德的人。
如: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国语·鲁语上》);②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③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2)金:①金属制的刀斧等。
如: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②青铜。
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史记·孝武本纪》);③黄金。
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老子》);④货币单位。
秦代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如:所愿不过一金,终于转死沟壑。
(班彪《王命论》)。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二、重要词语释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
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文学常识

《劝学》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固定词语: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有以。
有……的(办法)。
3、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4、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曝”,晒。
(3)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5、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做名词,弯曲的程度,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作状语,往上;下,名词。
扩展资料:《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喜闻乐见的好文章。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中学语文劝学的文言学问点,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欢送阅读!中学语文劝学的文言学问一、重点字音輮以为轮(róu)虽有(yóu)槁暴(ɡǎo pù)参(cān)省(xǐnɡ)跂而望(qì)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二、文学常识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终一个代表人物,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其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见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变更人的本性。
三、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四、古今异义1、爪牙:古,爪子和牙齿。
今,帮凶、走狗。
2、金:古,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黄金。
3、省:古,检查。
今,探究并领悟4、以为:古,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认为。
5、博学: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问广博精深。
6、专心:古,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集中留意力,多专心力。
7、寄予:古,藏身。
今,把志向、盼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五、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劝学》文言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中语文《劝学》作者: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出处。
二、通假字。
1. “輮以为轮”中“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中“有”通“又”,“暴”通“曝”,晒。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 博学。
-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学问渊博。
2. 参。
- 古义:检验。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加入;参考等。
3. 金。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如“金就砺则利”。
- 今义:金子,黄金。
4. 爪牙。
- 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如“蚓无爪牙之利”。
-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5. 用心。
- 古义:因为心思。
如“用心一也”。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每天,作状语。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向上、向下,作状语。
2. 名词用作动词。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游水。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其曲中规”中的“曲”,弯曲的弧度。
- “登高而招”中的“高”,高处。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輮以为轮”中的“輮”,使……弯曲。
5. 数词作形容词。
- “用心一也”中的“一”,专一。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
2. 状语后置句。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六、重点实词、虚词。
1. 实词。
- 劝:劝勉,鼓励。
- 学:学习。
- 青:靛青。
- 中:合乎。
- 绳: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劝学》知识点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节奏划分及重点字词注释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③蓝,而/青于④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⑤/以为轮,其曲中规⑥。
虽⑦有⑧槁⑨暴⑩,不复⑪挺⑫者,輮/使之然⑬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⑭/就⑮砺⑯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⑰省⑱乎⑲己,则/知⑳明○21而行/无过矣。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动词,停止。
③于:介词,从。
④于:介词,表比较。
⑤輮:通“煣”,使动,(用火烤)使…弯曲。
⑥规:圆规。
⑦虽:表让步连词,即使⑧有:yòu通“又”⑨槁:gǎo,枯⑩暴:pù,通“曝”,晒⑪复:再⑫挺:直⑬然:代词,这样⑭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⑮就:动词,靠近、接近⑯砺:磨刀石⑰参:cān,动词,检查⑱省:xǐng,动词,检查⑲乎: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⑳知:通“智”,见识○21明:通明、明达。
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吾尝○22/终日○23而思○24矣,不如/须臾○25之所学也;吾尝/跂○26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27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9也,而/闻者彰○30。
假○31/舆○32马者,非/利足○33也,而/致○34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35也,而/绝○36江河。
君子/生○37非异也,善○38/假○39于物○40也。
○22尝:曾经○23终日:整日○24思:思考○25须臾:片刻○26跂:踮起脚后跟○27博见:看得广阔○28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得见○29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30彰:清楚○31假:借助,利用○32舆:yú,车○33利足:使脚步快○34致:达到,到达○35水:名作动,游泳○36绝:横渡,横穿,渡过○37生:通“性”,天性,资质○38善:善于○39假:借助○40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积○41土成山,风雨兴○42焉;积水成渊○43,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44/神明○45自得○46,圣心备焉。
高中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中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在高中阶段,学习是同学们最主要的任务,劝学文是以劝导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劝学文言知识点是指在写作高中劝学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文言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读者可以参考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写作高中劝学文。
一、典故引用:劝学文中经常可以使用典故进行引用,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使用典故时,应注意使用合适的典故,并且要注意典故的探讨和运用,使之与文章内容相符。
例如,“扬子江上曰:流光容易把人逝,故乡恐于心中留”的引用,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学主题相契合,并增加了劝导的力度。
二、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观点或概念具象化,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例如,“读书如磨刀,不磨则钝,扬子江之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返。
”将读书比喻为磨刀,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
2. 赋予人性:将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文中的事物更有生命力,更贴近读者的感受。
例如,“艺海无涯,学海无涯,取长补短处己焉。
”将学海比喻为一个有自我决定能力的人,更加直观地表达了要不断学习的观点。
3. 对仗: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平行的语句结构使文章节奏感强,语意更加鲜明。
例如,“年纪不比船之停泊,待我舟楫,纵横曰利用。
”平行的句式结构使句子更加工整。
三、结构组织:1. 起承转合:劝学文多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组织,首先通过引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展开论述,接着转入合适的引用和比喻,最后进行总结和呼吁。
例如,“少了学习这袋犁耙,少了学习这道摧绝骨肉的高墙,少了学习这个雄鬼的黄金熔炉。
”逐渐引出问题,展开劝导,最后总结呼吁努力学习。
2. 递进式:递进式结构组织是指逐渐深入,从表面到深层次地陈述观点。
例如,“学习是一种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以致用,从小立志,从学业入手,切勿见小而不得为,见大而不敢为。
”四、文言文常用词汇:在写作劝学文时,可以使用一些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以增加文章的文雅和艺术感。
劝学-高中语文课文梳理及考点大全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就”“假”“绝”三字及次常用字“强”。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解释加点的词语已()答案停止(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中规。
虽有槁暴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中()②()③曲()④虽()⑤有()⑥槁暴()⑦挺()⑧砺()答案①合乎②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弯曲的弧度④即使⑤同“又”⑥晒干⑦直⑧磨刀石3.理解性默写①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答案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得分点:博学、参、省、知)(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跂()②疾()③彰()④利足()⑤致()⑥水()⑦绝()答案①踮起脚后跟②劲疾③清楚④善于奔走⑤到达⑥用作动词,游泳⑦横渡6.理解性默写①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劝学》复习知识点高二语文《劝学》复习知识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棘(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又)藁暴(曝),不复挺者,隸(煤)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喲,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i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酰酸,而抽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惰T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騰蛇无足而飞,斷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O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顿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噴。
傲、非也,噴、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i出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 散儒也。
问梏者,勿告也;告梏者,勿问也;说梏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顒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君子贵其全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的, 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得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
即使再枯干了,也不会挺直,这是用人力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可以使它变直,金属作的刀斧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天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我曾经整天冥思默想,却不如片刻工夫学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卩忽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却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 脚并不比别人走得快,但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精神、智慧就会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所以不一步步积累,就不可能远达千里之外;不汇集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汇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前进。
如果刻一下就停下,朽木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它上吃地面的泥土,下饮地底的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夹, 但没有蛇或鳍鱼的洞穴,它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作者简介:《劝学》是《荀子》的首篇。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背景: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状态。
诸子百家纷纷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我们熟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荀子就是重要代表人物。
字词解析:【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a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于:比。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隸以为轮】: 棘:通“慄”,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以:把。
为:当作。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虽有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藁,枯。
暴,同“曝”,晒干。
藁暴,枯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卷”, 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矢口:通“智”,智慧。
明:明达。
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须臾】:片刻,一会儿。
【跋】:提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而,表转折。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
【利足】:脚走得快。
致:达到。
【水】:指游泳。
名词,用作动词。
【绝】:横渡。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资质,禀赋。
【善假于物也】:于:向。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兴】:起,兴盛。
【焉】:于之,在那里。
【渊】:深水。
【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睦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跋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答案:(1)ui (2) qi (3) 1 d u (4) zhong (5) y du 通“又”;pd (6) zhi 通“智” (7)xing 通“性”2.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1)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2)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棘以为轮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c提示:A项中通“煤”;E项中''知”通“智”;D项中“生” 通“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跌而望矣踐: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绝:断绝。
答案:D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蟹六跪而二螯()答案:(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