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训练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偏瘫上肢肌力0级到5级训练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偏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它导致了上肢肌力受损。
上肢肌力的恢复对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重建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偏瘫患者上肢肌力从0级到5级的训练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肌力,提高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每个级别的训练方法,旨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从0级到5级,每个级别的训练方法都有所不同,考虑到患者的程度和康复能力,提供渐进式的训练计划。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级别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理疗、电刺激等多种康复手段。
这些方法将帮助患者逐步提高上肢肌力,增强肌肉协调性和控制能力。
虽然每个患者的康复过程可能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本文提供的训练方法和原则可以作为康复过程中的参考。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更有效的上肢肌力恢复方法,并对研究和技术的应用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偏瘫上肢肌力恢复的训练方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指导和支持。
康复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也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介绍偏瘫上肢肌力从0级到5级的训练方法。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引言:首先对偏瘫上肢肌力训练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讨论其对康复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接下来,将详细介绍0级到5级的不同训练方法。
每个级别的训练方法都将被单独讨论和说明,包括适用的锻炼动作、重要注意事项以及训练的进阶和调整。
2.1 0级训练方法:介绍适用于偏瘫上肢肌力为0级的训练方法。
包括恢复肌力和活动度的基本锻炼,如主动和被动运动的训练等。
2.2 1级训练方法:介绍适用于偏瘫上肢肌力为1级的训练方法。
包括强化肌肉力量和增加活动度的具体锻炼,如使用轻负荷进行肌肉锻炼等。
2.3 2级训练方法:介绍适用于偏瘫上肢肌力为2级的训练方法。
包括进一步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的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等。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偏瘫是一种运动障碍,通常由于中风、脑损伤、脑肿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
偏瘫患者的一侧身体如上肢和下肢、面部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偏瘫功能训练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1.功能锻炼:这是最基本的偏瘫功能训练方法之一、患者通过进行重复训练来促进动作恢复。
这可能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这些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能力定制。
2.使用辅助器具: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独立进行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
例如,使用拐杖、行走器或轮椅来提供支撑和稳定性。
这些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和移动的能力。
3.平衡训练:由于偏瘫患者的一侧身体失去了平衡和协调能力,平衡训练对于恢复功能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坐姿、站立或行走时的平衡练习来实现。
平衡球、稳定板等工具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4.引导性练习:引导性练习是通过手动操作或引导来帮助患者重建肌肉运动的能力。
这可能包括语言引导、手部引导或者身体姿势引导。
这种方法需要有经验的康复师来指导。
5.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通过电刺激来促进患者受损肌肉的收缩。
电刺激可以通过贴片或电极的形式施加于皮肤表面,刺激肌肉收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肌肉的功能。
6.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例如,通过练习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活动,帮助患者提高手部协调能力和自理能力。
这些训练方法通常需要在康复机构或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和治疗师应紧密合作,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
除了上述的功能训练方法,心理支持也是偏瘫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在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得到家人和治疗师的支持和鼓励。
参加康复小组和与其他患者交流也是重要的心理支持方式。
综上所述,偏瘫功能训练涵盖了多种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影响肌肉和身体部位的功能。
这些训练方法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并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心理支持也是重要的。
偏瘫功能训练

仰卧位的侧方移动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足底 接触床面,同时抬高臀部,然后向左侧或右侧移 动臀部,臀部接触床面之后,再移动肩部、头部, 最后调整全身姿势。
床上翻身
向健侧翻身: 1〕采取Bobath握手姿势,伸展肘关节,上 举至肩关节90°屈曲位; 2〕健侧下肢抬起离开床面并配合健侧上肢, 同时向患侧方向摆动数次,然后借助惯性翻 身。
辅助站起
1〕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
2〕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
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师
的帮助下伸髋、伸膝慢慢站起。
起立训练
独立站起
1〕双足着地,双手穿插,双上肢向前充分
伸展,身体前倾;
2〕当双肩先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
伸展膝关节,站起。
站立训练
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重心转移〕 下肢负重训练 迈步训练
患侧卧位
步骤: 1〕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前臂取旋后位,腕关节自然
背伸; 2〕患侧下肢取自然伸展位; 3〕健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 4〕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较长软枕。
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的伸展,控制挛缩的发生
健侧卧位
步骤: 1〕患者躯干前方及前方各置一软枕,以保持躯干呈
完全侧卧位而非半俯卧位; 2〕患侧上肢充分前伸,肩关节屈曲100°左右,患
双腿放至床下,健手松开患手。
3〕健侧肘于体侧撑起身体,抬头。
4〕肘伸直,坐起
恢复期
坐位训练
站立训练
步行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椅坐位平衡训练
站起训练 患侧负重训练
重心转移
迈步训练 辅助行走
坐位训练
辅助下坐位训练 独立坐位训练 轮椅坐位训练
偏瘫上肢协调活动方案及措施

偏瘫上肢协调活动方案及措施引言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受损,其中上肢协调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上肢功能,制定合适的协调活动方案和采用相应的措施至关重要。
方案一: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透过理疗师的指导和帮助,患者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运动和训练来恢复上肢协调活动能力。
步骤1. 初期评估:理疗师通过各种评估工具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
2. 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训练强度等。
3. 进行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动作和方法,如主动和被动训练、功能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上肢协调活动能力。
4. 调整和适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过程。
方案二: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注重仿真实生活动的训练方法,通过模拟各种活动环境,帮助患者提高上肢协调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步骤1. 生活活动模拟: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设计各种活动模拟环境,如穿衣、洗脸、喂食、端水杯等。
患者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提高上肢协调活动能力。
2. 工具使用练习:通过各种简易工具的使用,如握笔、使用刀叉、打开瓶盖等,帮助患者锻炼上肢协调能力。
3. 功能性动作训练:通过模拟各种日常生活动作,如抓取、握持、抬举、放置等,帮助患者锻炼和提高上肢协调活动能力。
4. 游戏化训练:引入游戏元素,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活跃性,激发患者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方案三: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一种注重认知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上肢协调活动技巧。
步骤1. 认知评估:通过各种认知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认知水平并确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
2. 认知训练计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合患者的认知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等。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正常情况下,手功能的恢复要比其他部位慢一些,所以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出动,不仅要被动活动,还要仰卧位主动活动、坐位主动活动,效果才最好。
1.被动活动偏瘫上肢的主动运动恢复比较缓慢,因此,早期给予患者被动活动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早期被动活动可以向大脑传递患肢的相关信息,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加快患肢功能的恢复。
被动活动还可以防止上面所提及的偏瘫上肢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可以防止偏瘫上肢发展成为典型的痉挛模式。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被动活动的方法:⑴仰卧位肩外旋和臂上举l 患者仰卧,患腿屈曲,膝关节直立(髋无内外旋转)l 举起患者的患臂,肘部伸直,使其超过头部,同时使肩胛带向前活动l 然后打开患者的患手,展开手指,使拇指与四指分开⑵侧卧位上举l 患者健侧卧位l 上肢伸直上举,肩向外旋转l 手掌朝向床头,拇指指向身后l 治疗者用握手的方式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的拇指在最外面,并使患者的手腕向上翘(背伸)⑶侧卧位活动肩胛骨l 患者健侧卧位l 治疗者一只手放在患者患侧肩胛骨上面,用另一只手和前臂支持患者的上肢,并使肩向外旋转和向前伸l 然后,治疗者将患者的患侧肩胛骨向前和向后活动2.仰卧位主动活动一旦患者肌肉功能有所恢复,就要让他开始尝试进行主动活动练习。
但一定要从小范围、不太用力的活动开始,以免引发其它部位的不必要的肌肉活动。
开始时,治疗者要给予充分地帮助,等到患者有所进步再逐渐减少辅助量。
⑴推举活动治疗者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扶患者肘部,使患肘伸直,另一手与患者的患手十指交叉相握(患者拇指在最外面),在掌跟部压患者的上肢。
将患者的患侧上肢上举90°,手腕背伸,手掌朝上。
让患者向正上方推治疗者压在掌跟的手。
注意患者的肩和头不要抬起。
⑵肘屈伸活动治疗者一手扶住患者患侧的上臂,使其保持90°屈曲,另一手扶住患者的患手。
让患者伸直肘关节,用手触碰治疗者的前额。
然后,让患者将手慢慢放到健侧的肩部。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康复训练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背屈踝训练
十、利用内翻矫正板站立
患者立位 将患脚侧向踩于楔型板上 依靠重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
和内翻倾向 此项练习适用于足内翻、足下
垂严重的患者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讲:神经内科是救人 命,康复科治人病
✓ 康复开始的时间应尽早,康复效果最好 的时机是发病后3个月内
✓ 不能强化屈肌的训练(如:健身球、起 身绳)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 下肢瘫痪可造成行走困难 训练的目的是恢复其功能性活动
一、良肢位的摆放
髋关节下垫枕,使髋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外侧垫枕使膝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下垫枕,使膝关节
微屈曲 脚掌下垫支撑板使踝关节
背曲
二、诱发髋关节内收
此项训练适用与偏瘫早期 患者屈仰卧位,双髋、膝关节
于屈曲位时,增加健侧内收运 动的阻力,诱发髋关节内收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练
目的:诱发、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
偏瘫的日常生活动作辅导,训练内容

偏瘫是指身体一侧的肌肉或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日常生活动作的困难。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针对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辅导和训练内容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进行详细的辅导和训练内容,帮助康复医护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一、洗脸刷牙1. 辅导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偏瘫情况,指导其选择合适的洗脸和刷牙姿势。
建议使用无刷头的电动牙刷,便于患者进行单手操作。
2. 对于上肢偏瘫患者,可以采用辅助工具,如牙刷固定器,帮助患者单手操作牙刷。
3. 针对下肢偏瘫患者,需要辅导其采用坐姿或侧卧姿势进行洗脸和刷牙,以减少不稳定因素对动作的影响。
二、穿脱衣物1. 针对上肢偏瘫患者,可以采用衣物辅助器件,如拉链辅助器或者衣抠辅助器,帮助患者进行穿脱衣物的动作。
2. 对于下肢偏瘫患者,需要辅导其选择合适的穿着服装的姿势,以减少身体不平衡造成的摔倒风险。
三、进食饮水1. 辅导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吞咽困难情况,指导其采用适当的进食姿势,如下巴略微上抬、头部向前等,以减少食物误吸的风险。
2. 对于需要使用辅助器具的患者,辅导人员应当选择合适的餐具和饮水杯,保证患者能够用单手进行操作。
四、日常活动训练1. 针对上肢偏瘫患者,可以进行抬臂和屈伸训练,通过床边抬臂和手部功能练习,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2. 对于下肢偏瘫患者,可以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通过支撑杆或平衡器进行站立训练,通过平衡训练器进行行走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五、日常生活动作自理训练1.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厨房、浴室等,让患者参与其中,进行各种日常生活动作的自理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 辅导人员应当鼓励患者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如购物、户外活动等,逐渐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
针对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辅导和训练内容十分重要。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表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表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肌力、协调性和日常生活能力。
下面是一份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表,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一、康复训练目标及原则1. 目标:恢复患者的肌力和协调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
2. 原则:个体化、循序渐进、全面综合、适度刺激、科学合理。
二、康复训练计划1. 肌力训练肌力训练是偏瘫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刺激患侧肌肉,促进肌肉恢复功能。
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主动运动训练:通过主动运动促进肌肉的恢复,可进行以下训练:- 上肢:屈曲、伸直、握力、抓握等训练;- 下肢:屈曲、伸直、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等训练。
(2)被动运动训练:通过外力辅助患者进行运动,促进肌肉的被动恢复,可进行以下训练:- 上肢:被动屈曲、伸直、旋转等训练;- 下肢:被动屈曲、伸直、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等训练。
2. 协调性训练协调性训练是指通过特定动作的练习,促进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协调功能。
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手眼协调:通过抓握、放置、转移等动作的训练,促进手部肌肉与眼部的协调配合。
(2)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双脚闭目站立等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3)步态训练:通过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提高患者的步态协调性。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2)家务活动训练:包括扫地、拖地、洗衣等家务活动的训练,提高患者的家务能力。
(3)社交能力训练:包括与他人交流、社交活动等训练,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1.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计划,避免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2. 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患者上肢伸展时,用力将脸转向患侧。如果不 将脸转向患侧,肘关节就不能伸展。 上肢屈肌痉挛者,但当脸转向患侧时,肘关节 不能完成屈曲动作。当进行吃饭、洗脸、梳头 时上肢屈曲,面部必须向健侧转动,而影响日 常活动。 下肢肌张力低下者,在辅助下站立时往往脸朝 向患侧,使下肢的伸展得到强化,这种姿势会 影响正常的平衡反应。
(六)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是脑干水平的反射,通过颈部肌肉和关 节的屈曲而引起的。 该反射在出生6个月以后消失。 颈部伸展时——上肢肌张力增高,下肢 屈肌张力增高。 颈部屈曲时——下肢肌张力增高,上肢 屈肌张力增高。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卧床取半卧位,头和躯干下面枕头过高或轮椅 坐位呈屈曲位,则患者下肢伸肌、上肢屈肌张 力增加。 患者从仰卧位坐起,由于抬头动作而导致下肢 肌张力增高,动作难以完成。 步行时患者低头看地面,造成下肢肌张力增高, 患侧支撑相,膝关节出现过伸,在摆动相髋、 膝关节不能充分屈曲。上肢呈屈曲位,联合反 应又通过头的位置得到强化。 患者从床转移到轮椅,由于抬头,上肢伸展支 撑床面,造成患侧下肢屈肌张力增高,膝关节 屈曲,足不能着地,使患侧不能负重。
(七)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是脑干水平的反射,通过颈部肌肉和关节的牵 张而引起的。 当头部旋转时,面部朝向的一侧,上、下肢伸 肌张力增高;头后部朝向的一侧,上、下肢屈 肌张力增高。 正常发育时,该反射应在出生6个月以后消失, 偏瘫患者因与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同样的原因 (神经失抑制)而被释放出来。
(八)抓握反射
是由于手掌和手指掌侧的触觉、本体感 觉受到刺激而引起手指屈曲、内收的抓 握动作。 正常婴儿出生时出现,随着随意抓握动 作的发育而消失。 偏瘫患者由于原始反射失抑制状态而被 释放。
抓握反射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患者手中无论放何物,都会引起肘关节、腕关 节和手指的屈肌张力增高。 对于手指屈曲痉挛的患者,治疗师往往为其设 计矫形器或将毛巾卷让其抓在手中,以固定手 指于伸展为,反而加重痉挛。 早期:治疗师为让患者练习抓握动作,设计抓 网球或带刺激的橡胶圈,反而影响手的伸展功 能。 痉挛期:训练中为了利用自我辅助的方法,双 手交叉,易引起抓握反射,难以完成动作。 部分患者已经掌握手指随意伸展的运动共能, 但要将手中物品放开时则显得困难。
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 肌张力低下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因为不能维持抗重力体位,容易导致患 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痉挛阶段的特点(Ⅱ)
腱反射亢进 肌张力增高 联合反应出现 *上肢联合反应检查方法: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肩关节外展、外旋,肘 关节屈曲,患手摸同侧耳朵,健侧上肢肩关节外展, 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掌心向前。 测试: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健侧腕关节,用力下压(健 侧),让患者伸肘进行等长收缩,治疗师用另外一手 触摸患侧胸大肌,如出现收缩即为上肢出现联合反应。
偏瘫异常运动模式原因 及对患者ADL的影响
痉挛 联合反应 代偿动作 上肢联带运动 紧张性迷路反射 感觉障碍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抓握反射 平衡反射
(一)偏瘫后的痉挛模式
肢体的痉挛模式 上肢-屈曲痉挛为主。 肩胛带-上抬, 后撤。 肘关节-屈曲。 前 臂-旋后。 腕关节-掌屈。 手 指-屈曲。
屈曲、外展、外旋
伸肌联带运动
前突
伸展、内收、内旋
屈曲 旋后 掌屈 屈曲
伸展 旋前 背伸 伸展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上肢)(Ⅳ)
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摸脊柱(距 离脊柱小于5cm)。 肩关节屈曲时,肘关节伸展(肩屈曲不 得小于60度,肩关节内收,外展不得大 于±10度,肘关节屈曲不得大于20度)。 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前臂不得离开 躯干,肘关节屈曲90度±10度范围之内, 旋前大于50度)。
代偿动作对偏瘫患者的 运动功能影响
动作不对称 重心转移至健侧 重心转移能力降低 稳定性降低 出现身体中线向健侧便移的异常感觉 平衡反应受到抑制 运动功能进一步降低
(四)上肢联带运动
是一种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 两种类型:上肢屈肌联带运动、上肢伸肌联带运动 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1)由于上肢屈肌联带运动的影响,肩关节屈曲时伴随着外 展、外旋、所以手摸头部有困难,造成上肢不能完成梳头、 洗脸、刷牙等动作。 (2)由于肩关节屈曲伴随肘关节的屈曲和前臂的旋后,因此 不能完成各个方位的取物。 (3)当上肢伸展时,由于受到伸肌联带运动束缚,肘关节不 能完成屈曲动作,所以穿裤子、洗澡、上厕所等需要肩关 节伸展、肘关节屈曲的动作都不能做。 (4)上肢屈肌联带运动造成腕关节的掌屈和手指屈曲,所以 取物功能丧失。
目的:预防肩关节挛缩、肩周炎、肩手综合征、 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的发生。 方法: (1)弛缓期活动度范围控制在正常50%。 (2)活动前充分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3)做肩肱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时,一手扶上 肢、另一手扶持肩胛骨,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 廓关节2:1的运动比例配合向前上方运动,在 肩关节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内按压,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3)进行肩关节内、外旋运动时,一手固定 肱骨近端,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度范围内活动。
联合反应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造成患者上肢、下肢痉挛加重,肢体被强制在 固定的肢位上难以完成功能上需要的动作。如 穿鞋时踝关节跖曲、内翻、下肢伸展导致动作 不能完成。 如果上肢经常处于屈曲位,会导致关节挛缩, 影响上肢功能改善。 影响上肢、下肢的平衡反应,造成全身平衡功 能障碍。 加重痉挛,影响运动功能改善。
(三)代偿动作
代偿是通过另一部分较大的活动来抗衡缺损的 异常状态。 偏瘫患者由于一侧肢体功能的丧失和低下,利 用健侧的随意运动来实现功能性目标从而形成 代偿。 代偿可导致比最初损伤更大的功能丧失,因此 在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要注意预防代偿动 作的出现,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利用正常运动模 式进行训练。
仰卧位: 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 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 患侧卧位: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健侧卧位: 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下 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
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 维持训练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上肢)
上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出现 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运动功能改善的标志。 当患者能完成上述三种动作中的第一项,就证 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此时训练方案的设计应以围绕着如何诱发出更 复杂的分离运动模式和多种运动模式组合的选 择性运动为原则。
分离运动阶段(上肢)(Ⅴ)
紧张性迷路反射 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长时间使用轮椅,躯干屈曲,看周围事物不得 不将头抬起,颈部伸直导致下肢肌张力增高, 髋关节伸展,臀部向前滑动,膝关节伸展,脚 从踏板滑落,造成左右不对称的半卧位姿势。 进行翻身动作时,由于颈部伸展,导致伸肌张 力增高,一侧下肢不能完成前倾动作,难以完 成翻身动作。 站立时,头向后伸,下肢伸肌张力增高,肩和 躯干后伸,膝关节过伸展不能屈曲,加之踝关 节跖屈内翻,造成异常的运动模式。 步行时,同样因伸肌张力的影响,下肢屈曲困 难,患者向前迈步困难。
(十)感觉障碍
分为躯体感觉障碍和内障感觉障碍,其 中躯体感觉障碍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影响较大。
患手不能判断所持物体的形状、温度等, 影响生活。
偏瘫急性期的上肢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1)良肢位的设计 (2)肩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3)手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良肢位的设计
手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 维持训练
目的: 预防掌指关节伸展位的挛缩。 预防腕关节与指指关节屈曲挛缩。 预防拇指关节挛缩,促进拇指运动功能。 方法: (1)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 (2)腕关节的背伸运动,一手固定腕关节,一 手扶持手掌部。 (3)拇指运动要充分。 (4)掌指关节被动训练,一手固定腕关节,一 手进行
联带运动阶段特点(上肢)(Ⅲ)
此阶段是患者出现随意运动的初期阶段, 因动作是由患者意志所引起的,所以称 为随意性动作。 随意性动作是按照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进行的,所以也称为半随意运动。 这种动作模式限制着上、下肢动作的多 种组合,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联带运动阶段特点(上肢)
屈肌联带运动
肩胛带 肩关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上抬、后撤
上肢功能训练法
肩胛带控制训练 抑制上肢痉挛训练 上肢分离运动诱发训 练
磨砂板训练 手指屈曲痉挛抑制法
肩胛带控制训练
肩胛骨运动训练 肩胛骨负重训练 关节压缩训练 肩胛带抗阻力训练
肩胛骨运动训练
目的: (1)提高肩胛胸廓关节运动功能 (2)矫正肩胛骨后撤、下沉的异常姿势 (3)缓解上肢痉挛 方法: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 小于20度,肩关节外展大于60度)。 肘关节伸展,上肢上举(肘关节屈曲下 于20度,肩关节屈曲大于130度)。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前臂旋前 (肘关节屈曲小于20度,肩关节屈曲大 于60度,旋前大于50度)。
正常阶段特点(上肢)(Ⅵ)
上肢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水平,其中主要 指运动的速度和协调性。 *评价上肢运动速度的方法: 患者肘关节屈曲,手与耳同高,以最 快速度伸展肘关节,上举上肢,反复10 次。然后与健侧对比,所需时间要求在 健侧的1.5倍以下(先做健侧)